东国十八日记读后感1000字
《东国十八日记》是一本由王瑞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国十八日记》精选点评:
●一个下午看的内容,打发时间
●看人旅行就像隔靴搔痒,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
●為什麼去旅行? 興趣。 求知。
●虽然初看平淡,但是在太多絮絮叨叨的旅行游记中也是另外一种角度,喜欢日本历史的人并且想要去日本旅游的人可以看看,可以借鉴作者的行程。15.11.27
●一本精致的小书,出去玩一趟写一本书挺好,没去过日本看起来确实是隔靴搔痒,很多都得亲自去体会,去之前多做功课,去了用心体验。
●内容琐碎,翻翻即可,有意思的是作者曾是万象杂志的出版人,并曾编辑过许良英文集
●很喜欢封面质感
●平淡细碎的日本关东游记。东国的这些地方,日光、久能山、高野山、镰仓等都是我感兴趣的。不过游记毕竟是别人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
●选此书是因着书中路线是在上野,相模,安房,骏河东海道四国,包含着小津之路,武士之路及三岛之路,实足以参考了,非攻略,照实写,颇难得。
●“人天天看而不觉烦的,大概只有山和海。”
《东国十八日记》读后感(一):海客谈瀛洲——一次“非主流”的日本之行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与我国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从古至今,中日双方经济、文化等领域实力的此消彼长,也促成双方或友好交流或兵戎相见的双边关系发展方式。如今历史的黑暗一页已翻过,虽然在日本极右翼势力的作用下中日之间偶有不快,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化时代两国普通民众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很多游客选择日本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购物,与此相比,王瑞智的日本之旅就显得有些“非主流”了。虽也是吃喝玩乐,却是另一种味道。
从王瑞智在日本旅行的《东国十八日记》看,他选择的目的地多为一些日本政治家、文学家、电影人的故居、墓地等,还有几个规模不大的美术馆、博物馆,有些地方甚至日本人都极少去,可以说是非常冷门的旅游景点。这种冷门线路的计划与执行,足见他对自己旅行目标的清晰认知与精心准备。走过源赖朝被流放的蛭小岛,探访过他的墓地;走过三岛由纪夫笔下描绘的地方,吃过他最喜欢的果子;经过小津安二郎镜头下的町屋,拜访他居住过的旅馆……王瑞智的日本文化之旅,有一种“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的浓郁的文艺情怀,不知他旅行的过程中是否有恍若隔世的代入感?
如果对日本的历史、文学、电影等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读此书可能很难产生共鸣,因为那些令作者激动不已的人和物,在不了解这些的读者面前可能还不如机场的免税店攻略有吸引力。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容易获取信息的时代,如果对作者提到的人物与地点知之甚少又渴望了解,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些知识。对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探索日本文化的好方法,也许某个读者因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像作者一样游日本,作者与读者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共鸣,再美妙不过。
在旅途中,玩乐必不可少,吃喝的重要性亦不可忽视。但《东国十八日记》里对日式美食着墨不多,对美食的描绘也没有古迹、温泉写得精彩。唯有那张民宿晚饭的照片,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日式料理的精细,与日剧、日本电影中常见的日本家庭晚餐差不多,那种日常的清新自然与朴素温馨之感早已深入整个社会,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如果厌倦了东京、大阪的喧闹拥挤,如果不想加入海外狂购的大军,如果对日本文化有探求的欲望,那么不妨参考下王瑞智的《东国十八日记》。一个在青岛海边长大的人,带你走近海的那边的异域,如今并非“烟涛微茫信难求”。
《东国十八日记》读后感(二):别样的深度人文游记
文/文小妖
相较时下市面上那些打着“情感失意、工作不顺、人生受挫”的口号旅行所写的游记来说,王瑞智的这本日本游记《东国十八日记》就显得实诚很多,不矫情,有深度。
木心先生曾言,“如果要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人物与史迹,有备而去。这样才是幸福的出游。”显然,王瑞智的这次日本之旅诚如木心先生所言,做足了功课,为期十八天的旅行,每天收获颇丰,可谓是一次有趣的深度人文游。
我们常看到的游记中,无非就是记录风景路线、美食佳肴、旅店住宿等常规旅行中所做的事项,初看时,觉得有趣,看多了,觉得乏味,都是吃喝拉撒买纪念品,基本套路都是一样。而王瑞智的这本旅行日记中,反将这些常规删繁就简,几笔带过,而把当地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文学掌故,风土人情作为重点,让读者除了文字之外,另有受益。诚如他自己所言,“(这本书)如果能对想去日本旅行的朋友,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规划线路时有一点帮助,就心满意足了。”
小津安二郎成了这本日记里出现率最高的关键词,作为小津安二郎的资深影迷,王瑞智这一次的日本之旅的很多路线都与小津有很大的关系,更像是一次循迹之旅。小津电影里的名所,站台,修缮寺,小津拍电影时所住的茅崎馆的二番间、野田的房间以及小津的墓地,他都一一抵达,甚至在某个节点,他时不时将自己置身于小津电影里的桥段,仿佛与小津安二郎来了一次隔着时空、距离的亲密接触。
十八天里,作者天天浸润在历史文化里,去喜多映画纪念馆看展览,去镰仓文学馆追寻三岛由纪夫的足迹,去源范赖的墓地,每到一处历史古迹去寻御朱印……与众不同的旅行,凸显出别样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能在书中读到很多关于日本的细节,比如,“日本旅馆不喜欢‘不速之客’,通常都要提前预约”。“(垃圾车)车身上的招贴,周一至周五,分别收不同的垃圾”。“(农田里)没有一点异味,也未见一个丢弃的塑料袋,整洁得有些不合情理”。以及”日本人对墓地,不像中国人那样搞得大张旗鼓,似乎更注重逝者的精神,而不是肉身遗骸”等等。而这些细节正好反映了日本的国情及人民素质,有助读者对日本进一步了解。
在王瑞智的眼里,与在旅游上大做文章、赚钱为主的国内相比,日本人就显得“笨”了一些。可正是因为这样的“笨”,才让日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风物得到了最真实、最原始的保护和呈现。而这样的传承才是最难能可贵的,难怪常常听到国人说,“我们对唐朝的一些人文、建筑文化,大抵只有去日本京都才能得以缅怀了。”
此外,游记里记录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作者为了能得到原节子的原版海报,趁着夜色去把贴在小町通墙上的海报“偷”了下来;在下山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头正在聚精会神的看色情漫画等趣事,让人忍俊不禁。
王瑞智的此次旅行,目的单纯,心无旁骛,正因如此,才能让读者从他的游记里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我喜欢这样被文化浸染的游记,每一日,每到一处,让人心动,翻过一页页,随着文字看下去,直至旅行结束,留予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文字皆为原创,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东国十八日记》读后感(三):别具一格的旅行游记
这四五年来,旅行的热潮一波又一波席卷了老老少少的人,因为搭上旅行的快车而成名的人也不少,一些旅行相关的书籍更是堂而皇之的一出再出。刚开始,我还对旅行的相关信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发现,走马观花式的行走,真的不过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往他人熟悉的地方,并不能够融入其中,自然也只是一点皮毛式的感叹,久而久之,我也厌倦了。尤其是上一份工作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外地出差,不明真相的朋友羡慕我可以每个月去一个新的地方,而知道出差的苦处的人大概能理解我一听到火车两字就习惯性的厌烦的真实感受吧。
辞职前,同事约我有时间一起去西藏,我挥挥手立即拒绝,开什么玩笑,这样的冬季没有任何吸引我的点去西藏,我是一定要拒绝的。我早厌烦打着洗涤心灵之类的幌子去一个对城市人而言并不好受的地方,是的,我承认,我就是一个城市动物。虽然也厌烦城市的喧嚣,但不可否认,离开了城市的便利,我大概会活得很不舒适。反而我更向往能够像大学时一个人背包,在一个地方好好生活一段时间,以此观察这里的人情世故,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也融进去,这才是我向往的旅行方式。
初读这本书的简介,是非常吸引我的。这本书是作者2013年秋冬在日本旅行时的日记。而他的旅行中走访的伊豆半岛和镰仓都是我所感兴趣的。在我高中时期喜欢过的小言写手vivibear的书中,我对源赖朝和德川家康有所记忆,我会说我当时其实很花痴过一段时间织田信长么?虽然因为历史原因一直对日本乃至日本人怀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这导致我不太关注日本的历史,也并不喜欢日本的文化。不可否认的是,我还是会受到日本的文化影响,哪怕这是被动的。比如,我看过的一些小言会以日本历史人物为主角,哎,言情害死人啊……又比如,曾经一度关注过的落落的微博,有时候看到她的日本游记还是会下意识瞅瞅的。还比如,喜欢宫崎骏的动画这简直是太正常的事情了么!再比如,星新一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短篇小说家,没有之一。这样一说起来,好像我的世界与日本有很多联系呢。
所以看到简介,就非常想读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真的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抒情议论的地方。想要学习如何简洁利落的写记叙文,这本书真是一本不错的选择。以往读旅行游记,作者们好像拼了命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都写下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此刻的心情。然而这本书却在情感上非常克制,非常内敛。我读的时候一度在心里暗暗嘟囔,作者果然是理科生,文理科的差异的确是很大很大啊。但读完全书后,又会觉得这种克制情感的好处。正如写序文的止庵所说,这本书“始终限于一己经历,一己感受,不人云亦云,不夸饰渲染,也不以介绍那些实际上唾手可得的信息为己任”。这倒是真的,读完全书以后,你不会被作者多余的情感所打扰,你只要跟随作者的脚步知道,他今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花费几何,用时几何,这就是这本薄薄的日记式游记的主要形式内容。
因为全书非常精简,很多东西作者并没有做以注释,这反而需要我们发挥自主性主动查找。比如,我就不知道御朱印为何,查找一番后才知道是参拜神社寺庙的一种纪念章,过去是信众抄写佛经奉献给寺庙后,寺庙回写一张“纳经”以证明回赠,今天则比较简化,不需抄经只要参观神社寺庙即可获得,当然需要付一定的金钱,类似于纪念印章到此一游之意。而其中所提到的人名,地名,凡我不知道的又感兴趣的,都会做以搜索,倒也自得其乐。比如作者因为喜欢小津安二郎而特意为之寻找到小津所居住过的旅馆,并围绕小津的过去走了一条线路,这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借鉴。自古中国古人就喜欢探访大山名川,犹喜欢拜访名人古迹,这种游览方式其实一方面可以借古明今,又可以感时发叹,激励自我,哪怕只是静静游走一遍古人所走的路,心里也是有一种不能言说的喜悦的。虽然从来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但因为作者对他的欣赏和喜欢,也由此会引发我的好奇心。
虽然此书精简,但是内容并不少。可以在其中读出许多别样意味来。比如,p18页作者参观川喜多印象纪念馆,趁着夜色把贴在小町通墙上的一张海报取下来。p29页说日本的作家大多会享受生活,经常找一个舒适清净能泡汤的地方写作。p47页再次去小野公园,一旦忽视了一些东西,就会获得一种逛公园的感觉。p58页一个爬到半山腰聚精会神看大开本色情漫画的老爷爷。这些既幽微又好笑的场景被作者以寥寥几句,很平淡的写下来,但是读起来却有种莫名的情绪,非得细细去读才能读到这平实语句下面的一些情感来。
我有段时间很苦恼自己写的东西,觉得写得太烂。后来又慢慢安慰自己,先有数量,再有质量,先繁后简也是一种进步方法么。读作者的文字,让我有另外一种顿悟,即从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此外,作者的游记时间记录的非常详细准确,对于想要做好时间管理又不知道如何开展的人,也是一种方法学习。
《东国十八日记》读后感(四):令人耳目一新的“修学旅行”记 ——读《东国十八日记》
“一己经历,一己感受,不人云亦云,不夸饰渲染,我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其实,本书腰封上名家止庵先生写的这句话,已经将我读完这本小册子后最突出的感受全都说了,不过我还是感到意犹未尽,还想说几句自己的话。
认识王瑞智这位“山东大熊”(这是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赠瑞智兄的雅号)好几年了,读他主持出版的《万象》杂志和一系列“花生文库”丛书的时间更长。杂志就别提了,“花生文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乃是本本精品。目前在我书柜里,就排着一行十余种“花生文库”丛书。出精品书的出版人自己动手写书,必然是奔着精品去的,所以,一年前听说瑞智兄打算将他这十余年“修学之旅”的心得日记整理成书出版,我就很是高兴很是期待。
书甫成,即欲先睹为快。十万字左右,长短适中,用一个晚上时间即可读完。掩卷后的印象,果然是一读为快。瑞智兄出此书前就跟我说过,本书是十八天日本行的日记整理,原来就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的旅行途中印象和心得,写了留给自己的。正是这种日记体的、写给自己看的、不煽情不夸张的、毫无文艺腔的文字,让人读了倍感舒服。
说到毫无文艺腔,我想起了阿城先生在《通识与常识》一书中,拿汪曾祺作品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作的比较:“《阅微草堂笔记》的细节是非文学性的,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有这个特征,所以汪先生的文字几乎是当代中国文字中仅有的没有文艺腔的文字。”在当今中国文学匠人行列中,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因为,这正是当今写字人最稀缺的文风。
瑞智兄这本《东国十八日记》,彰显的正好是毫无文艺腔的风格,所以,深得我心。
随着国人日益荷包鼓胀趾高气扬,出国开洋荤现如今已经蔚然成风。为迎合这股大潮,各种旅游书籍也在书店里占据了越来越大块的铺陈面积。不过多则多矣,却精品缺缺。随手翻翻,不客气地说,大小书店里的旅游书籍不是面目可憎就是乏善可陈,说得宽容一点,起码也是平庸无趣乏味得很。稍为归类划分,或则地图导览式的旅游手册,将各个景点的导游宣传页收罗过来汇总一起;或则微信朋友圈式文体充斥,“秀”各种小题大做的见闻、偶遇、小心情、小脾气,再糅合一些低级浅薄的鸡汤心得,行文半通不通,矫揉造作,毫无养分;或则风景明信片大杂烩,还美其名为“适合读图时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在这种不堪之下,读了《东国十八日记》,有耳目一新之感。
说来也巧,那天参加完瑞智兄与止庵先生对谈的《东国十八日记》新书发布会,回家路上看手机,订阅号里有篇文章题目留住了我的眼光:《多去旅行,少去旅游》,文章大概说的是旅行比旅游深刻细致,应该大大提倡之类。我没去认真读内文,倒是觉得标题这说法很合时宜。
《东国十八日记》记述的目的国是我们的东邻日本,当下,日本是我国观光客最喜欢奔赴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我写这篇小文字的时候正值“十•一黄金周”,中日媒体都大肆报道了中国游客在日本各地人潮汹涌的盛况。其实,这些中华游客的“旅游”就只是顶着观光名目,冲着质优价廉的日货而去,任性“买、买、买”而已。疯狂购物之余,再见缝插针,“上车睡觉,停车尿尿,到了景点抢着拍照”。这,就是当下最典型的中国式旅游。
面对这种旅游大潮,更显得《东国十八日记》里所记述的旅行,非常难能可贵,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提倡。
《东国十八日记》书中大量使用的是平实短句,显得格外惜字如金却又富于画面感。流畅朴素的叙述之间,偶尔来一句或严肃或幽默的点评,长叙中夹短议,让人觉得颇为隽永而准确。而我更佩服作者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物理学专业的理科毕业生,瑞智兄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学、电影的了解之多、理解之深、研究之扎实,足以让我们这些文科生汗颜。看看他在太宰治、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小津安二郎等文学、电影巨匠聚集地镰仓的旅行路线,读着他字里行间所作的记述、所发的感慨,我恍惚中确实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我是个影迷,自以为对小津安二郎算是比较知道的,所以才特别羡慕瑞智兄这种“修学旅行”的深入程度。想想看,如果让我有朝一日也能住进小津大师曾经常住过的创作地茅崎小旅舍,躺在床上看着大师当年煮火锅熏出来的那一片泛黄了的天花板,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感觉!说实话,读到书中这一段探访情景的叙述,我眼眶是湿润的,而紧接着书里又提到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更熟悉北野武,我又禁不住破涕为笑……如果有谁将这种方式的旅行跟时下国人的“旅游”相提并论,我会觉得这无疑是一种亵渎。
瑞智兄在书中多次提到,日本的文学作品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故事发生地却是确实的,那些地点的地理方位和出行线路描写得既详细又准确,可以拿来按图索骥,做导游手册。大概是受了这个影响吧,《东国十八日记》里的记述也同样突出地具有这个特点,读者(尤其是日本历史和文学、电影爱好者)完全可以拿着这本书,作为导游手册按图索骥,去探究凭吊一番那些历史人文陈迹,而后看看瑞智兄在书中所发议论跟自己的感受是否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恰好证明了《东国十八日记》是本不可多得的、有趣的旅行读物。
瑞智兄的日本朋友、作家新井一二三在《“山东大熊”的修学旅行》这篇序文里说:“山东大熊王瑞智以修学旅行般认真的态度逛日本,看到许多当地人忽视的细节,使这本小书充满着别人没来得及写下的最新日本实况。既然如此,我都好期待以后看到一整套大熊逛世界写下的旅游文学。”
我也一样,很期待瑞智兄再接再厉,继续尽快出版他逛西亚、逛南欧、逛北非、逛英美……的精彩旅游文学。
我相信,读过《东国十八日记》的读者,都会很期待。(20151005)
★安古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