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身入山海的读后感大全
《纵身入山海》是一本由库索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一):又想出去玩了
躺家里两天看完这本《纵身入山海》,写的是日本的山海风物,看完后又想出去玩了,想去镰仓去冲绳去北海道,每个地方呆一个月,诶,虽然心已远却恨身不能及。
在碎片化的当下,一本书能让人从头读到尾,不跳跃不加速,就已经算成功了,难得的是,这本书还能让我时不时地掩卷思考,比如这句“如果神明爱人,会让他拥有一颗随时出走的心,让他在某一刻明白,这世界永远都看不够”,读到这儿,我就会想,我的那一刻,发生在什么时候。比如这句“太过密集的银河看久了就不再像是宇宙,仿佛烟花正在落下”,我也马上想到在亚马逊的夜晚仰望星空,由于货轮仍在运行,如果以船为参照物,那一刻,的确仿佛群星坠落。
直到看完后记,我发现与其说跟着作者的脚步纵身入山海,不如说跟着她的情绪在旅行,眼前浮现的也不再是山海景观,而是一种人生状态——“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挣扎、碰撞、失败。所以说,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过着这样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吗?”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二):库索带我一起,纵身入山海!
这是一本旅行游记,库索带着“我”这个主体,依照着对于自我的渴求,去寻找一个可以安抚心灵的地方。 库索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并且她对于日本的文化,对于日本的艺术,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所以这样的旅行笔记读起来,就好像在读每一座山,每一片海里面藏着的库索自己的故事。 那可能有人想说,如果我不了解库索,也不了解库索所了解的事情,是不是这本书对我来讲,就没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觉得不是,也许触发每一个人感知的东西会不同,但是感知这件事情本身是想通的,如果这本书里的只言片语能够打动你,或者说,符合你对未知的已知想象,那那些曾经温暖过库索的人,那些感动过库索的山与海,也一样能够打动你。 我很认同书里反复被提到的关于相遇的部分,旅行就是相遇,就像库索老是说她觉得旅行就是奇遇。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某段话,它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世界上只有“我”这一个主体,所以“纵身入山海”是一种体验派,旅途有什么,那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感受到了什么,在很久很久没有长途旅行的时候,这个夏天读到这本书,真的是一种久违的关于夏天的快乐。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三):不止是旅行
一边读着,一件划线标注了很多以后想去的地方……渐渐的,画线的部分,已经不限于旅行笔记的地方,而变成
我坐在回春院看池,水不在池里,流转在树上,心想人怎么能以为自己是条鱼呢?
我生平第一次意识到,所谓海,并不是用来观看的,它也会紧紧拥抱人。
妖艳的芭蕉花兀地掉下一朵来,发出巨响,蝴蝶和我都吓了一跳。
我看过了岛上的植物生长,就了解了人的自由。
在下山的时候闻见花香却不知其名,听见鸟叫也不知其名,都是我们对这世界所知甚少。
旅行的最高意义是什么呢?也许就如库索在结尾里写的,我们走过了很多地方,遇见很多人,知道很多事,才在有一点了解世界的时候,终于开始懂得自己。我们遇见的一切,都是我们经历一切呈现出来的现象(我差点写成幻象)
但是我依然不想用这样的总结去总结库索的旅程,不要试图去总结我们的生活,而是沉浸其中,放纵自己去感受无数丰沛的花草树木,山、海和人吧,他们无一相似。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四):我已经不那么需要人群了
每晚即使躺在床上的前一刻还在电话会上咄咄争执,躺下来翻开库索的文字,就好像突然打开了传送门,脚踩着枯叶和库索一起寻路上山,听见山顶传来的禅寺钟声,清净有力。
年纪越长越对日本的美学意蕴和智慧有偏爱,从日式建筑到人文都找来很多书读。记得黑川雅之有一个精妙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他说西方建筑始于洞穴形态,是防御型的;日本建筑则始于树木形态,带着对大自然的虔诚和敬畏之心。这或许是为什么造物之神也对日本比对别处宽容,允许它比别处更加缓长。
库索在书页里记录了一场平凡而丰盛的海边日落:“我眼睁睁看着红霞的降临和逝去,大地和天空最终连续成一片完整无边的黑暗,这才会站起身来,回到集落去,回到城市去,回到人群中去。但在走回人群之前我明白,我已经不那么需要人群了。”
我们本不那么需要人群的。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五):去镰仓过一段自己的恣意人生
前段时间读到,说我们的人生是因为身披着角色而前行的,因为压力给我们框定和限制在这样的人物设定里,母亲,女儿,职业角色,但自我的心声,在长大后,往往被忽视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自己曾经唯一去过的一次日本,很喜欢日本的京都,喜欢日本的寺庙,我身处于杭州,杭州一样有很多的寺庙,却只是络绎不绝的烧香拜佛,或者爬山,看不到四季风景,比如花,比如枫和樱,清净更是不存在的。初捧起这本书好像是讲述镰仓的,前些年也开始看日剧,日本也开始自省于心,不再为别人而活了,前些日子还看过一本书《我将独自前行》,讲述一个奶奶也觉醒了,一个人过得很不错的日子,我有时想着现在我的职业,可能是被认可的少一点,就是说少一点激励机制,又没有很好的榜样,让你在这个里面很容易就麻木掉,我并不会为我的工作盛装打扮,相反,我们总是抱着反正也是穿工作服的心态,反正也带着口罩的心态,一大早就社畜的心态,总觉得是一种不得不起床而去,但是在周末,我却喜欢做很多浪费时间的事情,看书,喝咖啡,游泳,唯独不想要想工作的种种,想要逃避。今天也是坐在高铁上,看着书里的镰仓夏日,我打算给自己拍一个30岁之前的日系写真集,好想在镰仓去谈恋爱,让夏天气息更浓烈,让夏天更悠长,随着年纪大起来,夏天的限定的冰淇凌,我都不喜欢了,唯独爱冰水,奶茶并不感冒了,不如自己做的百香果柠檬水,是不是年岁渐长,当初青春有关的多甜都嫌不够甜,都会觉得觉得傻里傻气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六):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纵身入山海》
“这个世界上呀,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缘分。”
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设计深深地吸引。后来开始看了,才知道这“山海”原来指的是库索在移居日本之后,经历的山川河流星辰大海。
人生可真是太奇妙了。可以在不同的国度,遇到亲切感十足的陌生友人,可以在guest house与此前素未谋面过的生人一起唱着歌。或许这就是自由吧。
我很感谢库索老师,因为她带我领略了那些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到的地方,去知道那些奇妙的风俗习惯,我也很享受在阅读这本书时,听着作者叙说那些她与陌生旅人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旅游的原因吧。
因为你会发现,哪怕你我是从未谋面过的陌生人,我们也会诉说各自的故事,聆听着对方的人生。
2021 | 02 《纵身入山海》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七):旅行继续,奇遇继续
关于霓虹的探幽散文,已经多如牛毛,大多写得不错,日本这个低调又丰富的国家,游玩起来不会失望,落笔写书也容易出彩,但是这类书多了,有点乏味。看到本书的评分有一星,我想也许是个坑吧?却意外地好看,眼珠子红了几次,边看边流汗,一半地方都曾去过,除了地名一概是盲点。就说镰仓,小津安二郎的墓(圆觉寺),田中绢代的墓(松岭院),大岛渚(建长寺),川端康成(镰仓灵园)……我去镰仓时都干啥了?看没看到,吃没吃到,还有奈良,除了唐招提寺和法隆寺,我去的也是“假奈良”。2019年制定的2020年观光计划,我觉得最容易实现和必须实现的,是夏天去日本看花火大会,一生总得看一次嘛,然而,绝对不可能了。
作者在书里写镰仓的花火大会是这样的:
“每逢花火升空前,广播里总要说上几句赞助商或赞助人的名字,这也是惯例……到了后半程,画风突然一转:“阿酱,谢谢你和我结婚” “就让爸爸最喜欢的巨大烟火,在天空中尽情绽放吧。大家都要幸福哦!” “诗织,生日快乐!爷爷。”今年的情况百年难遇,但新闻里看到日本还是放了一次花火的,是六一儿童节那天,满天烟火绽放给小朋友,“花语”是,“要开心啊……”(猜的)
这样简短的评论,按说该贴在短评里,但是短评的字数有限制,去霓虹看夏日花火也是我的毕生flag,必须白纸黑字的记下来。前面写的“看没看到、吃没吃到”——功利主义让人面目可憎,有这种心思还不如在家蹲着,(只能)在家蹲着,我就想,作者在松岭院看到一幅对联,上联是毛笔字写的简单的几个字——“山野草和茶花”,下联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
作者在后记里说:
我的旅行运总是很好。因为旅行这件事,写作“旅行”,读作“奇遇”。《纵身入山海》的文字和图片都好看。我在书里画了很多道道儿,贴了小纸条,2020后,愿我们的旅行继续,奇遇继续。
(赠书,很好看。)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八):遁入山海,遁入人生
由于职业所限,我还没有去过日本护照就被收走了,去不了日本就变成了一件非常令人意难平的事,然后我身边的朋友去过日本的人也寥寥,这么一来,我对日本的所有想象就还是只能停留在想象当中,所有的观感和感受只能经由文字和日剧抵达。
从前几年集中看日剧开始,对日本的整体印象开始变得丰富和宽阔,日剧不像美剧那么时时刻刻制造激烈的冲突,也不像国产剧那样总是游离在最真实的现实之外,只是温情脉脉的家长里短,没什么惊天动地的转变,没有什么巨浪滔天,但又很治愈,平常普通的人生不正是日日的重复。因着这个原因,人就很乐于享受在日剧里的松弛和安慰,哪怕外头狂风肆虐,日本人总能给人创造一片静谧天地。因此这可能也就是日本人的性格,正视生活,直面问题,不搞花花绿绿的噱头,也不平白制造矛盾,生活本身,就足够叫人投入和忘我。
作者暂住日本,对日本十分了解,但惊喜是这种了解大部分也还是来源于日剧日影,不得不说,日本的各种艺术形式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墙里墙外都香。
从海开始,作者循着一些剧集的足迹往海边去,很多剧集里的取景地都被她一一走过,知名不知名的民宿酒馆都一一造访,海永远那么宽广博大,永远含情脉脉,令人一次次想起《海街日记》中四姐妹在海边嬉戏的场景,生活隽永深情,人在生活中,困难有时在人的两侧,有时在人的背后。得益于日本影视人的不断输出,人们看见那些海边骑自行车的少年就不断的回味青春,那是人永恒的记忆,夏天的海边,总有故事发生,总有人来,总有人走,总有人心跳加速,总有人黯然伤神。海给人无尽的想象,给人无尽的安慰,书的前半部分写作者在海边的种种经历,经历中的那些迷人邂逅,就很完美,除了心动和羡慕,一本游记还能给人什么呢?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我爱的肯定是这些海边故事,闭上眼睛想象潮湿海风扑打在脸颊,某一片海涛上遇见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夏天的海那么迷人那么旖旎,谁能不留恋,即使失恋的人,看了这样的人与海的相遇,还能够不开心吗。然而令我自己也没有料到的是,当看到后半部分的山,看着书中那绿意盎然的照片时,我明白,我爱的也还是山。秘密永远藏在山深处,森林深处,耗费体力,放弃信号,人在与世隔绝的山里,能见到的,大概多的多。
人已经走到山的最里头了,因此仿佛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可即使如此,山的葱茏,深浅不一的绿,隐匿山中的酒店和民宿,都像是酿造了许久的酒,不过等着有故事的人去喝去诉说去昏沉沉睡过去。
昨天看书的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条件允许我去日本,会先选择去哪里,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地方都那么诱人,身被困于这方寸之地,心已然走了特别远。始终意难平,又打开了《温柔时刻》来看,开头富良野的红叶还没红透,雪已经快要下起来,咖啡馆里的人,自己动手磨咖啡,想一想自己的心事,任外头雪再大,生活却还要过的呀。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九):每一个相遇,都关乎人生
“你绝对是被文字耽误的摄影师。”
读完库老师的《纵身入山海》,我这么对她说。
“尤其喜欢你的人物摄影,”我拍给她一幅书里的照片,湘南的海之家,一个女人正坐在门外抽烟。
烈日下,晒得黝黑的皮肤,一副无所谓又有所谓的样子,抬眼看着前方。
“书的手感怎么样? ”至今没拿到实物的她对能亲自触摸书本的我隔屏羡慕。
“很好呀!你看这张作品,因为纸张的质地好用料足,把照片的亮色吸掉后,效果更加惊人呢!”
总之,她跟我说什么,我都跟她说摄影。
她终于膨胀了:那当然!我也感觉到了!我是脑子里有场景感的人!
然而照片太少了呀!看不够!
终于了解到,原来编辑的意思,也是要多放照片,然而,库老师写起来,实在是刹不住车,一不小心,写多了。
“就这,还去掉了两章,实在放不下了。十个小故事只好做成了折页,附赠在书里。”
见过有诚意的,没见过这么有诚意的。
明明可以用大量图片来撑起市面上所见的旅行书籍应有的架子,她却偏偏呕心沥血不停码字,写到装不下为止。
她的文字之好,不用我在这里说了。
而她的摄影作品,和她的文字一样好。
所以我用金牛座脑袋替广大读者盆友们算了一笔账:这是一本性价比超高的书!
看海看山,拥抱海遇见山,与山海赠予的一切相遇:好天气,坏天气,有趣的人,热情的人,能伴着走一程的朋友,只是匆匆一瞥的过客……库老师的文字不是在秀她去过了哪些多么小众的地方,遇见了多么牛的人,她只是在与我们分享,与山海,与自然,与神明,与时间,与他者,与自己, 与清醒,与迷失,与寂寂无名,与如雷贯耳,与心念所至,与求之不得——相遇的那些时刻。而接纳相遇的每一个时刻,是多么困难。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真正释怀,“有时候,坏天气就是好天气。”
所以,这本书也未执著于外相,在北海道遇见并采访心心念念的仓本聪老师,和在车站偶遇卖立式便当的老人,都是一样美好的相遇。那种在某个瞬间与某个人的人生相遇的——温柔时刻。
是的,温柔时刻。
这正是库老师的摄影呈现给我的强烈感觉。烈日下的日本乡间,一个《打理水田的男人》的远景。“他一步一后退,清理那些过密的秧苗,留出更广阔的空间。打理水田的男人看上去比任何一个游客都更悠闲,每往前走几步,总要停下来看看身后的远山。在我望向他而他望向远山的反复之中,我终于意识到:他面朝群山的时间,远多于照看水田的时间……”
不打扰,不猎奇,甚至没有剧情。但是,为什么我会对着这份温柔的宁静泪流满面?因为我从来都是游客,没有过如打理水田的男人这样悠闲的时刻啊!
所以,这本书哪里是在谈旅行,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相遇,都关乎人生。
而这样的相遇,是在日本,又可以不必在日本。库老师的文字是关于日本的,谈的又不尽是日本的事。
纵身入山海之际,遇到那些在大都市工作累了一冲动就往海边跑的年轻人,那些在某个生活模式下运转久了而转换到岛上开启的各种人生,在库老师的文字里,我看见了人生的不同可能性,也读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这种人生不同的可能性,随时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便是自由吧。
再聊五块钱,说回到摄影。
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相遇,是库老师记录在奄美大岛上寻找画家田中一村的文字。说实在的,当库老师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把一村的画写给你看时,读起来真是一种冒险,因为你要彻底信任她的文字。而我却沉迷于她的文字,已经忘了为什么不多放点照片这件事了。你跟随她的文字,去了一村曾经作为一枚普通的倔老头在岛上的印染厂工作过的地方,你听到她遇见的不同的人谈到的一村的一生,以及对他不同时期的画作的看法。这样一个痴迷沉浸在自我与创作世界中直至孤独死去的画家的一生,他孤独的幸福,库老师用田中一村人生两张照片的对比说了 出来:初次来到奄美的一村,穿着和服坐在槟榔树下写生,脸上斗志昂扬,隐约还流露出些自负神情,是一张职业画家的标准照;另一张拍摄于晚年,他头发花白,瘦骨嶙峋,赤裸着上半身,是个是个精神抖擞的小老头,洋溢着比年轻时更蓬勃的生命力,看上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奄美自然中枝叶藤蔓一般的存在。
能这样讲述人生的人,摄影也好,文字也罢,皆出于对这世界上用自己的方式活着人生的尊重与热爱。正是这一份遵循内心的热爱,50岁的田中一村来到奄美大岛,40岁的仓本聪来到富良野,30岁的库索定居日本。
“人原来可以离自己深爱的事物那么近,只要往前踏出一步,梦想就不会太远。”
《纵身入山海》读后感(十):以旅行的名义将温柔传递
和库索一样,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依然是鸭川啊如果人类在出生时可以选择习得一种秉性,我会选择温柔。
既不是幽默也不是才华或聪慧,是温柔。聪慧也好才华也好,只能自己拥有,无法给予他人。只有温柔是能够传递下去的,你待他人温柔,他人也会以温柔报之下一个人。就像是往一汪平静的池水扔下石子,泛起的涟漪波及大海。能写出这样温柔的文字,库索想必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从前住在神户,巧的是有山也有海,假期里也爱往山海之地跑。库索的旅行笔记,藏着美好和怦然心动,跟着她游览山川,封尘的记忆随之打开。
库索写濑户内海,想起夏天和同伴前往濑户内海艺术祭。我们在直岛的海边放了烟花,夜幕降临,岛上没什么路灯,路边还有很多废弃的古宅。我们碎碎念着好可怕好可怕,紧张又有些兴奋地沿着公路走回民宿。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终于看见了明亮的场所和人声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着炒面的香味。饿坏了的我们大口大口地将食物塞进口中。吃饱喝足,两人又讨论着明天的行程散步回去。归时的月亮,似乎比来时更明亮了一些。
库索写屋久岛,想起了探访幽灵公主之森的晴日。阳光斑驳地洒落在苔藓上,整个森林显得通透宁静,宛如进入了电影画面中。白谷川的清澈的溪水流经原生林中,四周都是重叠的巨石,陡峭的溪谷。官方标注4小时的太鼓岩路线我们走了6个小时,因为实在是舍不得和这片森林分别啊。
库索写仓本聪,写森之时计,想起了暴风雪中的北海道。那次的计划本是没有森之时计咖啡馆的,原来是打算北上前往网走看流冰。结果坐了7个小时的特急到了网走,第二天被告知北海道全境遭遇几年一遇的暴风雪,错过了这班回札幌的列车,就会被困在网走数天。于是逃难似的返回札幌,在酒店无所事事,突然脑海里就跳出了森之时计这几个字。幸好前往富良野町列车还在勉强运营,终于有了一次与温柔对话的机会。
店里的陈设与餐具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回忆如同泉水般流淌在这个空间里。坐在吧台的客人,在点咖啡时会得到一项特别的体验——服务生会端来剩满豆子的研磨器,让客人亲手研磨一杯咖啡。豆子细碎的声音落在容器里,散发出馥郁的果香。店里的每一只咖啡杯不尽相同,在窗前摆成一排,与雪景相映成趣。至于选到了哪只杯子完全随机,也算是与这杯手冲咖啡的“一期一会”了。
出门的时候,不知是谁在门口堆了个小雪人。我捡来了一片尚未完全枯萎的落叶,盖在雪人的头上。这样一来,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它会融化得慢一些吧。
等到过了很久,又想起了这件趣事,我才意识到,或许是咖啡店将自带的温柔属性传递给了我,我又将它传递给了雪人。
今年因为疫情旅行计划都被取消了,等到哪天世界恢复正常,一定要满满地享受更多的旅行。下一站会去哪里呢?可能是去库索笔下的高野山惠光院体验“宿坊”,又或是去波照间岛喝一杯传说中的“泡波”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