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中·山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中·山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5 04:3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中·山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中·山水》是一本由苏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山水》读后感(一):傳統山水部分編輯稍遜專業。

  翻了一下朋友贈書,裝幀版式不錯(文字未及細讀)。

  有的注釋文字字號太小,加上底色配置問題,不便閱讀。

  傳統山水部分編輯稍遜專業,如青綠山水畫家譜較錯亂,馬麟誤為“馬麒”,作品藏處多有錯記、有的描繪解說並不嚴謹(似乎來自百度)等。

  另外山水名作的圖版多數偏色和不算清晰。這些經典名作其實不難找到好的圖片,否則圖書會更完美。

  《知中·山水》读后感(二):心中的诗意

  「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山水,不仅是自然风光,真实存在,而且是富有情感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相互融合,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山水画及山水诗文,笔墨纵放,脱略形状,写心中丘壑,消胸中块垒,更早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中远逸的精神高点与遗产瑰宝,世界独有,影响深远。山水精神,在新时代,更理应成为毎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内核精神与审美传承。中信出版以「山水」作为「知中」系列的开篇选题,绝对精彩独特,值得收藏书架,推荐。

  《知中·山水》读后感(三):FROM:一位中国山水画的入门者

  作为一位中国山水画的入门者,我是抱着好奇心去买这本MOOK的。

  和其他资深爱好者不同,我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不多,就暂且把我读过的体会说一下。

  装帧很精致,没有影响到我去欣赏书里的长幅山水画。

  不过我好奇的是,知中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呢?

  像我这样的入门者,感觉读里面的文章读得似懂非懂。

  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这样的内容又似乎缺乏深度,读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只能作为一种消遣。

  而且觉得这种MOOK做得就像一本大杂烩,前面介绍了中国名胜,然后山水画,之后还有风水。

  个人意见是,要么干脆做成一本有人文气息的旅游杂志,介绍中国名胜背后的人文历史;

  要么就单独介绍山水画,各种大家流派,山水画的意境和出彩之处。

  风水那部分,罗列了一大堆图,不懂用意何在,感觉就像是凑页数。可以说说它们的含义?

  我喜欢用浅显的方式介绍有深度的东西,毕竟象牙塔里的人是少数。

  知中和知日貌似是同一个编辑?推荐一下日本studiowork有关建筑的书,我觉得知中能用那种浅显的方式来介绍中国式山水,这本MOOK就成功了。既不会显得装逼,又不会显得不知所云。

  《知中·山水》读后感(四):水清,水活,水美

  走过了很多山,看过了很多水,当你再走近知中·山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只是沧海一粟。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是说最好的美善就像水一样。在思想家的眼里,水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妙水活用,就是要我们学会以水为师,全面思考,努力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希望我们的城市,是个水清,水活,水美的大家庭。

  若水,清澈。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看水清澈见底,有鱼儿畅游。让污染不在,让生活色彩缤纷。向水学习,就是要学习它的清。为官者,就要清正廉明。为民造福。远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个人主义。

  若水,活跃。水滋万物而生,水流而成江河。要使水清,必先水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只有活动着,就有创造力,只要常动脑,就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常常保持队伍的新鲜血液,队伍就能壮大,有发展,才能成为“活水”。

  若水,美丽。水之美,在于其能增色添彩;水之美,在于其能寄养生命;水之美,在于其能抒怀托情。城市一望无际的混凝土,喧嚣吵闹,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流水潺潺,石间小路,带来了那一抹静谧。让你烦躁的内心有那么一丝的平静。让你在快的节奏里,走近自然,舒缓一口气。做一个胸怀若水的人,去学习她的宽容大度,学习她的水滴石穿的精神,学习他滋万物而不求回报。

  水,可以很清,可以很活,亦可以很美。

  《知中·山水》读后感(五):中国式山水——评《知中山水》

  中国式山水——评《知中山水》

  我觉得大概没有比中国山水更加富有内涵的山水描绘了,中国的山水是不同的,因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喜欢寄情于景。古人更甚之,他们什么都不爱明说,不似外国人的直接,我喜欢你就是“I love you”,他们往往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外国人夸漂亮往往会直接“so beautiful”,然而他们却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中国的山水也并非就是山与水,它往往寄托着画者的情怀。

  首先说起山水,自然先想到的是山水画,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里面一幅幅精美的图那山山水水的静雅似乎能让浮躁的心瞬间安静下来,一副一副的看下去无论你懂与否都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中国的山水画虽然是简单的墨汁深浅勾勒,胶与墨的融合,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交融却生出万般变化。“墨为形,气为水,气成刑乃活”,胸有山丘才绘出笔下那恢弘山河。山水与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子风水,母山水,用于人,为人用,在中国古老智慧之中,山水与运势、命脉、轮回有着极大关系。而现代园林艺术,盆栽艺术等,都是山水渐渐融入生活,与我们从未分割。

  本书是关于山水的入门,对于对山水评论仅仅限于一个好字的我,对于山水有了另一重认识。何为山水的流向、流变、流派?重水墨渍染的“米氏云山”有何独特的韵味?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茶道大家对于山水又有何独特见解?书中从众多观点解读关于山水,图文风格都值得一阅。

  《知中·山水》读后感(六):【柒书坊】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人类的初民在寻觅定居地点的时候,不外乎考虑三点: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中国的先民概莫能外,从大自然走出,在宜居之地落脚,背山面水,春播秋收,终成华夏大族。与此同时,“尚自然,乐山水”的传统精神滥觞开去。从老子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万物本源之理,到庄子提议一切纯任自然,讲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述,自然山水观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奠定基础,成为影响后世的审美价值。

  手头这部中信出版的《知中•山水》特集,以“山水之间,就是中国”为主题,从山水画、园林、盆景、诗词和风水等领域探讨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流变。比如《取材天地间:弹指一瞬,山水和鸣》中谈到中国古琴和山水的关联,乐师杨青讲解道,琴中高突处称“岳山”,而七条弦则代表七条江河。这让人想到上海博物馆,其主体建筑,上层圆顶,象征着天,基座四方形,象征着地,所谓天圆地方。显然,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已深刻地融化于日常的设计之中。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美术作品,风格含蓄、内敛,多以山岳水泽等自然景物为题材,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写照。面对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草木生灵,画家、文士不断思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也曾经拿山水作喻,说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面对万里江山,文人墨客对山水的描绘,更多是以示心志。书中采访王慧兰博士时,提到“隐居山水画”的概念,便是元朝的画家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前朝不能明言的怀念,以及对现况的忧郁。士人们经由书画、诗文,除了寄托对自然境界的追求,更彰显内心的家国情怀,以期引起时代的共鸣。

  法国汉学家侯思孟曾说,中国人在寻求真理时,走向大自然的怀抱,而欧洲人却背离大自然,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中国人虽寄情于天地之间,而核心却在人生。就像欧阳修的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真正在意的也不是“山水之间”,而是借自然美景以遣迁谪时期心中的苦闷与彷徨。在《书以字,诵于口:诗词中的「山水」》一文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名句,唤起我们对山水之美的记忆,体悟文人骚客在山水间倾注的复杂情感,在大自然山水的润泽下,澄怀、静心,学习与周遭、与他人相互关照,相互融合。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尝言,“山水以形媚道”。一语中的,中国人喜欢通过观赏山水感悟自然之道,无论是山水画还是描摹山水的诗词,抑或盆景与园林艺术,营造的都是这“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明确诉求。

  《知中·山水》读后感(七):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

  在关注知日多年之后,终于推出了知中系列。第一期选山水为题,我们都知道祖国地大物博,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是蕴涵着无穷美感的地方。而山水文化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随意一翻,觉得这是一本古色古香的书,有着应接不暇的山水美景,山水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古代山水画作与现代山水摄影相结合,充满美感。提到山水,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会想到中国历史悠久的山水画,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以山水为素材,或记录自己的山水游记,或直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著名山水有:三山五岳、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五湖四海三江等等,这些地方富含着历史悠久的山水文化。

  此书邀请了业内知名专家撰稿,提供了不同的鉴赏视角,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交锋。在对此书阅读之前,读者可以先了解一些山水画作名家如米氏父子,董其昌,唐寅等。这本《知中 山水》有部分折叠内页,全部摊开看,青绿山水,画中人物怡然自得,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小到大,接触过不少有关山水的诗句,最喜欢的一句是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另外要提到的是李白,这位豪放派诗人在诗中写过“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有山水,也有自己的豪情壮志还有那些真挚或复杂的情感。

  山水画作,必要提及那些留存至今的古物,再是那些保存文物的博物馆,书中提及到了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等。展示了许多山水画,分析了那些画家的技法,从画作中可以分析出画家自身的想法,很特别的是列出了那些不同的皴法,还有山水地图,各种形态。文人墨客们经常将自身感情与抱负寄托在画作里,成名大家在技法上都有皴法的独创,需要读者去自行体会。

  书中不仅提到了画作,还介绍了盆景,园林,茶道等。盆景是缩小版的自然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含义,在知中与受访者的文字访谈中,可以了解到盆景的一些知识,普通人对此接触得很少,此书的介绍让阅读者了解到一些平常未接触过的方面,也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这期可以学到很多人文知识。这个文化品牌的创新诚意还是能感受到的。

  读完想起了许嵩的一首歌《山水之间》。

  “昨夜同门云集 推杯又换盏

  今朝茶凉酒寒 豪言成笑谈

  半生累 尽徒然 碑文完美有谁看

  隐居山水之间 誓与浮名散”

  【写作水平有限,但也是一个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邮箱:huang3220417@163.com或发豆邮联系】

  《知中·山水》读后感(八):此山此水此方人

  和朋友尝试讨论是否有被曾经风景击中童年心灵的刹那,我想起十岁的时候在我母亲的家乡,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小山村,有裸露的岩石和清澈的泉水,在某一个秋天早晨竹林间开始起雾,独自坐在岩石上发呆,却被飘忽轻灵的雾气打动了,忽然就生出天地之大的感觉。不过几秒,却经年不能忘怀。

  第一次上峨眉山的时候,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在山中步行,峨眉山游客众多,但大部分都会选择借班车索道一步登顶,因此到达金顶之前都还是清静的。一路上石阶曲折,清溪险涧,松林云海,山势奇峻, 片刻之间便觉得很多唐诗宋词中的只言片语在脑中闪过,然后又浮现出武侠小说中隐逸仙侠的身影,无法用语言形容但又终于觉得于即使隔着几千年几百年的时光,和古人总有一些是可以共享的。

  对习以为常的中国式山水曾经也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回想起来这些年少时被山水感动的瞬间总是成为我们生长的一部分,即使从未刻竟栽培,也成就了成人之后言行喜好的根源。

  所谓中国人,除了一纸身份证明之外,其实更多是已经和中国山水融为一体。

  中国人最古老的哲思来自于山水之间,我们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来形容人的品性。而到如今,我们走去三山五岳,脑中闪过的还是古人的那些诗句。中国何以谓之中国?李白为什么要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王维为什么要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珠楼主为何作《蜀山奇侠传》?

  艺术来源于对自然的感动,中国最传统的艺术也是“高山流水”的感动,我们做诗画画、造园盆景,无非是企图将山水情怀纳入宅中。

  山水之间承袭的美感,在中国人的胸怀间兜兜转转,成为中国最鲜明的身份标签。因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政治变革如何翻来覆去,但看山看水,总抵还是在那里的。以紫笋茶出名的长兴顾渚山,茶圣陆羽在这里写就《茶经》。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重新修了新的仿古建筑大唐贡茶院。且不论建筑本身好坏,去到那里,喝一杯茶,望着顾渚山上一片竹林清幽,还是为这样的东方式的美而感动。

  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对传统美感的追求,在文革之后更是化为焦土。近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繁荣都在港台。然而那一代的繁荣却还是承袭至根在大陆的漂泊华人。以绝大部分新一代的港人来说,往往安享城市生活的便利,隔绝了中华自然风物的感动。因为未曾被幽远意境打动过,也不明白古人诗词画的意韵。

  地理因素对文化的改变是根本的。所以在港台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逐渐在衰弱的。因为老一代人是在中国山水中生长过带着成熟的枝条走的,然而却没有了再度繁衍的广阔土壤,终究无法再生长下去。流落于岛屿的文化,终于还是因为地理区隔而越来越岛屿化。

  而最后,在曾经化为焦土的本土,新的生命仍然会被千年以来的山水照亮,重新生长。

  《知中·山水》读后感(九):山水之真意

  山水一词,从古至今的含义就异常丰富,在中国诗词歌赋、风水地理、艺术生活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词,足以体现山水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知中》作为力图成为“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的平台,其第一本出版书《知中001•山水》就选了“山水”这一主题,原因在全书导语中也已经阐明“山水之间,就是中国”。

  山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单单就只是明面上的意思,全书梳理出山水文化在自然景致、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盆景、园林建筑、风水以及音乐等维度的具体投射。从第一篇《山水演义》中,编者就深入的探讨了山水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从“山水”在太极中“阴阳”的意义,引出了易学中山水的影响,进而诗词歌赋中山水的演变、山水画在中国的地位及发展都有简要概述。

  对于山水画,在书中的比例很重,从最初中山水为背景发展到山水为主的山水画的诞生开始说起,随后介绍了不同朝代发展出的不同派系,直至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特殊的笔法技艺。中国山水画无论从结构、留白还是用笔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与西方严谨的画法不同,中国山水的写意体现的是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感悟。于是在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视角的创作融入一起,可以扇面中对褶皱利用的玄妙。几篇文章虽然不能深入的阐释更多,但深入浅出的介绍,能够让每个读者更加了解山水画。在《以人带史:访<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作者潘杨华》一文中,编者的采访让读者看到的是从更有趣的角度来读懂中国画史,这一点给读者的启示应该更加深刻,毕竟在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山水画的历史和派别,可以懂得看这些画呢,这样是《知中》想要传达的思想吧,每个中国都应当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山水画之外,还有诗词中的山水、盆景中的山水景观,茶道中的山水文化,这些在书中都有涉及。“山水”的概念已经从历史中走到了现代,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离不开山水的影响,因为山水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知中,不可分离了。在西方,对于山水的理解也许没有那么深刻,但日本对于山水的文化也还随处可见,书中也有几篇文章介绍了山水画在日本的发展和演变,足以看出中国山水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虽同源却发展各异。而山水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和盆栽中的影响和发展也是很典型的例子。可惜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各自的演变,日本对于山水也只保留了皮毛,或是说多了些自己民族的理解,如日本的盆栽虽源于中国,但时至今日,山水已不见,徒留植物形态。

  俯仰之间一山一水,一阴一阳,和谐共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山水”文化就不仅仅再是山山水水那么简单。了解中国、就要从了解文化开始,本书以山水入手应该是很好的角度,而作为知中系列的开端,这本特集应该算是成功的,读来有内容、也有感悟。

  《知中·山水》读后感(十):在乎山水之间

  在我们阅读了30余部关于日本的mook系列丛书《知日》之后,其出版公司终于开始了一个新的专题:《知中》,向所有的读者去介绍那个我们最熟悉或最陌生的中国文化。而本书也借鉴了其前辈的很多优点,延续了知日的文章结构:访谈与专栏文章相结合,穿插大量的精美插图。而第一本的专题聚焦山水,其实聚焦的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就像本书封面那一句:山水之间,就是中国。

  本书的内容并非介绍中国的山水美景,那样似乎必然就会变成了一本旅行杂志了,所以本文着重的笔墨在于我国的山水文化上面,包含了山水画的佳作名篇、历史背景。而后也介绍了其他几类蕴含山水文化的艺术,包含了茶道、园林、诗词、摄影、风水甚至是音乐等。也许是之前制作《知日》系列的背景,所以本文虽然以中国山水为主,但作为中国山水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也加入了一些篇幅介绍日本的山水文化,与之相比较。所以作为一本轻文化介绍作品,本书还是比较全面的。

  六一居士作《醉翁亭记》,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而这一句也点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山水文化的态度。中国文人画山水,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怀寄托其中:米芾父子画潇湘云雾,是希望这一抹平静祥和能长存在与南宋王朝;赵佶命王希孟做万里江山图,是梦着自己能一直坐拥着这如画美景。这些画作蕴藏了太多的欲语情思,宣泄着太多的癫狂放肆。

  陈丹青曾在采访时说中国不缺画家,缺的是太多会看画的人。在欧洲,一个人也许并不会绘画,但是却可以很专业的欣赏一幅画作的优劣。而本书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读懂一幅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其实就是一幅小世界,人与风景相融合,近物与远方相映,这都是构图上的心思缜密。高远的构图如大洞内窥,平静的山水也突然开始涌动,与之相适的构图时风景赋予了“观看性”。吴悦石先生说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水墨的层次渲染,山脊脉络的勾勒,都暗藏书法的挥洒。我们可以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去解读一幅画作,我们也可以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去看待一张作品,所以我们看画,读的是其背后偌大的中华文化。

  山水似乎可以与中国的大多艺术相容,将山水融于文字,于是就有了贯穿诗词史的山水田园诗派。将山水溶于花草,于是就出现了清秀雅致的盆景。而在中国将山水锁入自宅的园林景观,也成了所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心愿。所谓山有山意,水有水情,文人造园的心态其实就是寄情于这一池春水,这落花闲池。其实这山水也照着中国文人的心。

  我们处于城市包围之中,山水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建筑师马岩松将山水的概念放在了自己设计的建筑之中,就像他所说的:“我想做的,就是怎么在大城市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情感层面。”山水城市也许将成为山水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新的发展形态。

  相信《知中》系列将会继续做下去,而本书作为中国山水文化的全方位的介绍,作为开篇之作也比较恰当,本文收录的文章的水准虽然不能说篇篇精品,但也都在一定的水平线以上,希望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