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摘抄

2021-05-06 02:1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摘抄

  《我还是想你,妈妈》是一本由[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一):童年

  出了趟远门,去之前和父母闹了点不愉快。不理解我们之间如此大的想法差异,经常产生的沟通困难。回来时在车站买了这本书,边看边哭,为书里的遭遇,也为自己气到了他们。同样是困难时期(文革,自然灾害)的童年,只是他们的故事不被我知道而已。我怎么能要求他们同我这个幸福长大的人有一样的价值观呢,我太残忍了……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二):孩子,战争

  孩子不懂得分别,却懂得流眼泪。不懂得失去,却懂得想念。孩子眼中的战争,是毁灭,是离别,是恐惧,是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我看过很多战争电影和书籍,也许更多的欣赏是胜利是失败,是兵法是残酷是武器。可是,我不是个孩子。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深刻,很特别,动人心。时代的苦难,是强迫你有站起来的勇气。孩子长大了,战争结束了,回忆定格了,亲人离开了,细读起来,是矛盾的自豪。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三):儿童,与战争

  读完了阿列克谢的所有战争作品。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对于战争的描述往往是死亡数字,或被要求站在政治家的视角来审视。而阿列克谢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最接近“人”的,书中并没有说战争摧毁文明,它摧残的是人类,荼毒创造文明的人,还有孩童们的心。恐怕这一切都不能用一滴眼泪来诠释。只要不是为了反抗,任何一场战争,永远都不能用“伟大”来形容。我也讲学习并深深地思考:人类战争从何而来,又何时会永远终止。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四):希望你我不要亲临战争

  谁也没法预知未来,如果未来我们还如今天一般平静和和平,对若干年后的小孩子们来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真是无聊之极,经济发展变缓,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统治者们也功绩平平,无功无过。没有英雄诞生的年代,或许后世的历史学家会称此段时间为“共和国六十年盛世”,这盛世,如你所愿。虽未达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程度,但好歹大部分人还是吃的起饭,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还能够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一些挣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渐渐在变好,这真的足够了。宁做盛世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五):战后幸存,至亲不在,身也不全,心已是残半,苟活又如何

  炮火对于孩子来说还不是最可怕的,从一开始的懵懂好奇,甚至还有点期待拿起武器,期待成为战斗英雄。随着战火绵延,逐渐看到敌人残忍暴行,同胞为生存掠夺践踏尊严,哀鸿遍野,尽染血色,然而最残忍的是失去亲人的陪伴和庇佑,是亲眼看到他们的惨死,是集中营里骇人听闻的行径……不免令人想到《美丽人生》中的儿子,关押在黑色杀戮机器内,却有亲情陪伴左右,编织一幅幅美梦画卷,哀其不幸却也幸矣。可是,战后幸存,至亲不在,身也不全,心已是残半,苟活又如何?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六):《我还是想你,妈妈》——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他不在我们身边,我们走了很久,就等了他多久。”

  “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估计他连早晨也活不到。”

  “虽然过去了很长时间,但这个名字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

  ——摘自原文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的究竟是什么?不好下结论,只是战争对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而言,终究是弊大于利。而现在,倘若让我只是在看完一本书就去对战争作出评价,其实我也说不好。毕竟我不是当事人,只能以一个历史的看客来对待这一段事实。

  即便是如今,战争也已经不同于往日的。其杀伤力绝对是古代千倍甚至万倍。虽然只有一个家园,但是却有千千万万的个体,因此即便是一件事也会有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个人能做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尽可能只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至少不要让自己成为悲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七):随笔

  感觉自从莫言拿完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已经逐渐冷下去了,如果提到2014年的莫迪亚诺大家还有印象,我想提到2015年的这位获奖者,能记住全名的已经寥寥无几了。这本书比起《锌皮娃娃兵》、《我是女人,也是女兵》来说,知名度要略低,但是却比前两本更加温情、更能触动人。典型的俄罗斯作家的创作主题:铭记战争,珍惜幸福。全书从一群2-12岁的孩子的视角出发,以最公正和伤痛的口吻,记录了在卫国战争时期,战争留给他们的灾难阴影。对爱与幸福的渴望、对死亡憎恶却莫名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对饥饿的恐惧……同样是儿童视角,该书因为其低龄化与碎片化的关系,并没有如同《安妮日记》般的成系统的正能量语录,但读者所能感知到的伤痛却不逊于此。战争往往源于一个人和一群人的野心,而为他们的野心奠基的却是千千万万无辜平民的生命和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野心家才是实足的刽子手。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八):沉重的故事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建议不要看女作家的书了,实在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和 很残忍的故事

  不过我已经一气儿读了她五六部作品了

  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相比,这部书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旁观的状态

  毕竟,加入到苏军和游击队的被采访者,不是特别多

  而前一部书,因为讲述的更多是作战经历,同质性强一些,也便于比较

  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哪些哪?

  那两个临刑前大声叫着自己名字的苏军战俘?

  年纪轻轻在工厂中工作的人儿童,看到了老师傅的泪光?

  还是各种在大屠杀中,或者集中营中幸存下来,而终生无法平复的心灵?

  从儿童身上抽血一事,也令人不寒而栗

  大概是女性作家的缘故,作者善于在访谈中,抓住那最为震撼人心的片段和一闪

  大概,每个人的叙述,都有其冗长重复的一面

  如果哪里还需要改善的,一个是采访的范围过于集中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周边

  这样,对于全苏联在二战中的经历,有点儿片面

  再一个,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对战争经历的感知,其实可以把访谈录适当的分类,毕竟,2、3岁,和开战时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对战争的了解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一点,可能是苛求了,能否把孩子们父母的背景资料,包括职业,收入等,也纳入考察范围?看一下战争爆发后的救济措施,是不是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哪?

  很打动人心的书,如果能在二战后结束时间距离不太久的时候能写出,就更好了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九):童年,战争

  读完这本书,我要感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了这本书,让我透过孩子的视角看待这场战争,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但是每个故事都是如此震撼人心,感谢我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国家,感谢妈妈陪伴我度过童年。

  “我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代替我的童年的----是战争”,”就是这样,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伴随着机枪扫射长大的“像这样的话出现很多很多,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战争突如其然的来了,它让所有人变得手忙脚乱,战争让幸存下来的孩子失去了童年,失去亲人,更可怕的是战争无情的夺走了他们幼小的生命。命运本该由自己做主,但是战争来了,打破了他们的希望,还带给他们一生也无法愈合的伤痛。如今,当这些幸存者重新叙述那段”童年“时,他们依然害怕、颤抖,甚至不愿提起这段过往。

  所有的故事都是战争的遗迹,当他们叙述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时,为什么如今世界的一角依然发生战乱。又有一群和他们有着战争记忆的童年的孩子,又有一群因为战争失去生命的孩子,为什么又要重蹈覆辙呢。听听这些无辜的人们的哭喊,还有那些哭喊都发不出来的亡者,战争如此可怕,值得吗,一场战争让两个国家一同流血流泪。

  “整个一生,我喜欢孤独,人们让我感受到压力,我很难和他们相处,我内心有什么秘密,也不能和人们分享”,”没有,我没有当过孩子,我不记得自己是小孩子“,这就是战争带给人的伤害,有些话说不出口,但这并不代表它消失了,而是死死的钉在了心里。

  战争或许不是说停就停,但是想想那些战争中的弱者,一场战争让那么多的人受到伤害,难道就不该先放下手中的机枪吗?

  《我还是想你,妈妈》读后感(十):脱不下的恐怖外衣

  我读过几本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无一例外都是写苦难的,写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战争的苦难,她的书,读起来很疼。也正是因为她对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她的书,我是不推荐阅读的,比如刚刚读完的这本书,《我还是想你,妈妈》

  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几乎是心头好,怎么可能去换一个面饼,当你听到小女孩坚定地说;“妈妈,把我的布娃娃拿走,去换一个面饼吧,我太饿了。”

  这种和平年代几乎不可能想象的荒唐交换,在战争来时,在饥饿来时,一切都有可能。当妈妈的,听到这种话,除了哭泣,读者除了无尽的悲伤,我想不出还有其他情绪。

  而在这本书里,这样的“恐怖”故事,一个接一个地上演:

  有人听不了汽车的马达声,无轨电车来了,她会全身颤抖,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她一辈子;

  有人亲眼看着自己的妈妈倒在血泊里,而那些德国人用枪顶着孩子的脑袋,命令他们笑;

  德国人烧毁了整个村庄,有人只找到了一本算术练习题,他像读诗一样读这本练习题;

  一个被德国人打死的年轻女人,她的孩子还在吸吮着她的乳房,这个孩子没有哭泣;

  孩子在松树下发现一个人的残余部分,没有手,没有脚,他还活着,他用力发出请求:打死我吧,孩子

  在集中营里,小女孩要写信给妈妈,而她的妈妈早已死去,她说:“我深夜打开窗子,把纸条交给风。”

  ……

  战争给这些口述者的童年,披上了一生脱不下的恐怖外皮。

  当我在银泰城里看着孩子们坐着小火车呜呜呜开过的时候,我想,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和平年代,在我们还拥有平时被无视的幸福时,更加努力活着,充满感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