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锦集

2021-05-07 00:3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锦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互动》是一本由[美] I.伯纳德·科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精选点评:

  ●全书两编似互相独立。第一编讨论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理论的三种形式:类比、同源与隐喻。类比指的是功能上的相似性,而同源则是指形态结构的相似性(类似于动物分类学中古典派与支序分类学派方法的差异)。衡量前者要考察相关性,而对后者则要考察其在结构形式上是否做出正确对应——社会科学学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科学的理论,却又过于强求建立“同源”理论,因而常常带来谬误。而类比上的谬误往往是因忽视了原理论的某些关键前提而对社会事实做出了错误的匹配造成的,而这样的类比往往模糊了事实特征。第二编具体分析了17世纪哲学家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借鉴,不算太感兴趣。全书讨论的范围较窄(只有物理-经济和生物-社会,且多为次要学者),但仍很有启发性:提醒学者反思自己论证思路的严谨性;何时对中西学互动中的误用做一系统审查?

  ●有一次和T聊到人文社科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聊到最后也没有满意的答案。出于此原因看了这本书,前半部还是有几点东西的,后半部基本是跳着读的,全书写的好像流水账。

  ●为学不读张卜天,阅遍理论也疯癫~

  ●建议人文社科都读一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比、同源和隐喻的互动模式。物理学之于经济学,生物学之于社会学。其中,对于理解早期社会学中的有机体论可谓非常有用!

  ●但两篇附录,完全满分!

  ●书末的那段对谈颇受启发~

  ●非常有趣的角度,把很多研究方法的相似性一一展现,类比和隐喻方法的相似性,形态上的互相影响和终极目标、自主性的不同,核心观念的转移,无法量化谁对谁的依赖性更大。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是传统道德社会科学,历史学有时会被归于社会或人文科学。研究起学科分类也是一个看人们如何看待现今世界和思想演化的很好的切入点。

  ●同一,同源,类比,隐喻

  ●隐喻 类比 同源 类比-功能相似 同源-形式相似

  ●本书关注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如牛顿物理学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生物学对政治学的影响,并在第二部分以哈维(生物学与政治体)、格劳休斯(数学与法学)、莱布尼茨(数学与政治学)等人为例。自科对社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借用上,还体现在社科的定量分析方法论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某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毕竟在这些学科诞生之初,一些主要学者就有着借用自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社科问题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窥见科学革命影响所及的范围。另,若再加入考察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则更完整。不过考虑到从科学革命到19世纪的年代里自然科学的相对优势性地位,这样的案例想必少得多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一):互动的核心是隐喻

  搞了这么多通识教育,除了博而雅,到底还有什么用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就是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从弱到强一共四种:隐喻、类比、同源、同一。令我有些失望的是,迄今为止,所有企图发现自然界与社会具有形式上的同源(情感联结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或实质上的同一(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的尝试都失败了。而隐喻和类比只能够也只应该服务于阐述、探索和增强合法性这些实用的目的——只是有利于扶鞍上马,但在漫长的旅途中却是累赘。

  但是另一方面,尽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本身是有限的,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运用作为一种学术史却是有意义的。几百年前开始的迁移思潮,标示着一门新的社会研究学问放弃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博士等公认权威的传统依赖,转而从新的权威来源即“自然”本身另起炉灶、重新开始。而现在社会科学逐渐自觉地摆脱对自然科学隐喻的依赖、则表示它已经发展出一种真正的自主性,既不依附于旧的权威,也非只有作为应用物理学或应用生物学的地位。社会科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使用隐喻与抛弃隐喻分别使她解除了对两种权威的依赖,这恰恰意味着它开始成熟、正在探索出一条独立解决社会和人类建制复杂问题的新路。(作为社科学生,这是令我欣慰的。)

  读到现在,学术史、语言学、介绍整体化学习方法的书乃至希区柯克的电影《夺魂索》都指向了同一个东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注:部分内容摘自书内,懒得打引号了。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二):近代思想史的一个侧影: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这本书说新不新,因为它有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4年英文版,但说旧不旧,2016年才由张卜天先生译为中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来得晚了点,它的出版总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只有一点遗憾:译者张卜天先生是这样的“吝啬”,不但没有前言,也没有译后记,连作者的介绍都找不见一点踪影。这真是令人既惊且奇。作为科学史家,I.伯纳德·科恩毕竟一不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二不是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似乎还没和咱熟到这个份上。在绍介这本书之前,我们只好自己动手来梳理一下。   说起来,给整个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界以极大冲击的首推1962年库恩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它的影响显然远远超出于科学史领域,迅即在英、德、法、日、苏等国引起轰动。这是在他之前的H.巴特费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1300-1800》(1949)、A.R.霍尔《科学革命:1500-1800》二书所不能企及之处。其缘故在于,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问题,并提出了范式、反常、危机科学共同体、科学革命等一系列概念或命题,从而使科学和科学史本身不再画地为牢、崖岸自高。而I.B.科恩正好是承其余绪的一员,不但在西方学界如此,在国内学界也如此。他的《科学革命史》(Revolution in Science)以1985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结果短短几年就有了中译本,于1992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要知道,《科学革命的结构》最早的中译本也不过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1980年版。与库恩一样,I.B.科恩也很关注科学革命问题。他在《科学革命史》中集中探讨了这三个问题:第一,科学中发生革命的两个标准,即逻辑标准与历史标准;第二,科学革命的四个阶段,即智力革命,书面上许诺的革命,纸面上的革命和科学革命;第三,发生科学革命的证据。因此,从理论框架上讲,它是《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一个延展。   也许自然科研者们不太爱听,可是一个有抱负的科学史家的确不会满足于单纯的(自然)科学史梳理。I.B.科恩就是如此。虽然是个科学史家,他对人文社会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终于还是交出了这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Interactions:Some Contact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本书现在被收在商务印书馆2016年推出的《科学史译丛》里,这套丛书目前还有《科学与宗教的领地》《文明的滴定》《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牛顿研究》《新物理学的诞生》五种;其中,《新物理学的诞生》也出自I.B.科恩之手,有兴趣的,不妨取以参观。这套《译丛》的著作遴选有这样一些标准:一、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切入,探讨人、神和自然关系的变迁;二、注重科学和人类终极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三,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四、注重西方神秘学(esotericism)传统,这个传统鱼龙混杂,包含了魔法、巫术、炼金术、占星学、灵知主义、赫尔墨斯主义等内容,类似于传统中国的术数或玄学;五、借西方科学史研究来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反思。《译丛》总序的陈义如此之高,一望而知编纂者是雄心勃勃,有志于反思整个人类文明的。就此来说,I.B.科恩的这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成为《译丛》的第一批译本,颇值得关注。   I.B.科恩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正像封底上李猛老师所说的:“科学革命的一个成果是,人们开始设想一种研究政府、个体行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其运作方式能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相媲美。这样便启动了这两个领域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双向互动,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学术和公共政策。”要完成这个绵密而繁复的讨论,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辨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义域。一般说来,“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气象学、数学,“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传统上还有第三种科学,即“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文学研究、语言研究等学科,有时也包括历史学。但正像作者注意到的,这种定义非常困难,即使是“科学”或“自然科学”这样的称呼也会引起混乱,因为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文“science”的用法就各不相同。不过,作者显然志不在此,无意于去纠结这些问题。科学革命的成果之一,在于设想有一种关于社会的科学,要在这一领域产生自己的牛顿和哈维。这才是作者关注的。   随着科学的急剧发展,到了18世纪末,已经没有任何社会科学能够与牛顿的物理学、哈维的生理学和富兰克林的新实验电学相媲美。于是,社会科学只好转而效法“科学”。19世纪末,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率先声称自己具有“合法性”(其实,亦即“科学性”),因为它们分别使用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与物理与生物科学据说有一种总体的相似性,在概念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对应性,比如能量(对应于效用)或细胞(对应于个人或家庭等社会实体)。作者循着这一现象考察下去,还发现经济学的创立者喜欢模仿物理学或数学物理模型,比如瓦尔拉(Walras)、杰文斯(Jevos)等人,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则更偏爱生物科学,比如利林费尔德(Lilienfeld)、斯宾塞(Spencer)、沃尔姆斯(Worms)等人都借助于医学生物学家菲尔绍(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来构建社会学。但这又并非绝对的,比如同为经济学家,门格尔(Menger)就没有利用物理学或数学,而马歇尔(Marshall)更偏爱生物学模型 。而且,这些经济学家的物理学与数学知识的程度往往很可疑,彼此差异甚大。一些经济学家如洛朗(Laurent)、沃尔泰拉(Volterra)等人甚至开始质疑、批判这种经济学的“数学可靠性”(mathematical integerity)。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使作者把每一家的学说及其依附的科学门类罗列出来,也无助于我们去认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动的本质,充其量不过是史学层面上展示它们互动的表现。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引入了关于二者互动的类型学。因此,区分隐喻(metaphor)、类比(analogy)、同源(homology)三种类型就显得颇为关键:隐喻的使用蕴含着价值的转移,比如证明经济学是一种牛顿科学;类比蕴含着功能上的相似性,比如用一种大一统定律来解释社会,就像万有引力定律来组织地界和天界的力学一样;而同源则蕴含着形态或结构的同一性。这构成了第一章的主体。作者承认,事实从未证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类比物、同源物和隐喻的正确性能够保证任何社会科学的有效性或有用性,但我们必须感谢作者区分类型的努力。因为这之后才能洞然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以及背后道德价值的存在或流失,否则将沦没于混沌的比较中。   在探讨过程者,作者“安于本分”,始终围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展开,几乎没有直接介入思想史、观念史抑或道德价值的论述。但这些东西,隐含于其间。举个例子,尽管我们今天对霍布斯(Hobbes)的学说与思想耳熟能详,但却未必洞然于它的起源,更未必洞然于它的内在驱动。实际上,霍布斯正是基于新的运动科学、力学概念和新生理学来创建一门政治或社会的科学。对此,他自视甚高,自称“第一次为两门新科学奠定了基础”:一门是“最奇特的光学科学,另一门则是我在《论公民》(De Cive)一书中创建的自然正义科学,这是所有科学中最有裨益的。”天知道,在列奥·斯特劳斯撰述《自然正义与历史》的三百多年前,我们的这位霍布斯已经建构了一套“自然正义科学”——也不妨说就是“公民”科学。而且,霍布斯声称,“这是所有科学中最有裨益的”。这表明,尽管(大多数人相信或意识到)科学不断蚕食着人类的“道德价值”,导致“意义”的流失,但在那个科学逐渐开始蓬勃的年代,人类对自身的关怀最感兴趣。这正是霍布斯的骄傲。最妙的是,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诞生于后结构主义,在今天横冲直撞、四处流窜的怪兽——的文本分析出发,霍布斯这句话实有所本,因为伽利略在关于运动科学的最后一部伟大著作中自诩创建了“两门新科学”,——他著有《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科学证明》(Discourses and Demonstrations Concering Two New Sciences,1638)。我不相信这种雷同是无意的,霍布斯显然是在说:我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伽利略。   霍布斯这样的期许既让人伤怀,又让人欣喜。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伽利略或牛顿这样的提法,已隐含主仆之义,另一方面,霍布斯毫不怀疑地宣称“自然正义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有裨益的”。我们担忧的是,“自然正义”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吗?如果是,它会不会陷入“科学”的泥淖里而不复初心?今天,西方世界的挣扎,让人泛起丝丝隐忧。   正像历史所昭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远未停止。我们仍然在“雾中前行”,但愿是向着明慧和善好。顺便期待这套“雄心勃勃”的《译丛》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三):序言(节选)

  本书考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些历史互动,希望藉此能给讨论社会科学的逻辑基础、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的越来越多的文献补充某个必要的视角。关于这些话题,无论对于一般的社会科学还是各门社会科学,大多数讨论并未采用一种历史视角。其结果是,除了一些明显的例外,大多数作者在考察社会科学方法时,往往都是与现有的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和对比,而忽视了社会科学家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历史相遇和互动。(本书中的“自然科学”指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以及数学和地球科学。)

  研究各门社会科学史的文献迅速增长,由罗斯(Barbara Ross)主编的该领域重要期刊《行为科学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现已出到第13卷。然而,关于社会科学的大多数研究和论述无论本身多么有价值,都是要么考察该学科的内部发展,要么研究某一门社会科学与更大的思想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少有研究联系物理和生物科学的同时发展来分析社会科学的发展。例如,索罗金(Pitirim Sorokin)的《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ies)和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这两部非常有用的概论性著作几乎没有提及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在索罗金对19世纪有机体论(organismic)社会学家的分析中,这种缺失非常明显。事实上,这些社会学家大量借鉴了流行的或当时最新的生物学进展,比如细胞学说、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发现、“内环境”(milieu intérieure)生理学、病菌理论,等等。这种缺失也明显表现在熊彼特对边际主义经济学奠基人的介绍中,而这些奠基人的概念和方法乃是基于理论力学的概念和方法。这种脱漏的一个极端例子是斯塔克(Werner Stark)重要的历史分析著作《社会思想的基本形式》(The Fundamental Forms of Social Thought),它在许多地方长篇引用了生物科学中的进展(比如菲尔绍[Rudolf Virchow]的工作),但却没有讨论这些生物学原理,没有暗示它们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没有指出它们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互动的范例意义何在;同样,社会学家们在大量摘录或叙述物理科学的用处时,也从不探究这些内容除修辞以外的用处。甚至像罗斯(Dorothy Ross)最近的《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s)这样极富洞见的著作也没有真正注意到她所研究的社会学家实际利用的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诚然,这些作者并非旨在考察社会科学与物理和生物科学的互动,但他们的著作的确以显著的方式表明,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自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出现以来,社会科学与物理和生物科学在这几个世纪里是如何互动的。

  本书并不试图涵盖所有社会科学分支。一些重要的互动几乎未被提及或根本没有讨论。例如,我没有讨论心理学和人类学,也没有讨论历史学。政治学主要是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背景下出现的。此外,未讨论类似密尔(John Stuart Mill)那种方法论著作也是一个局限之处。

  我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动的兴趣源于以前有关科学创造性的研究,该研究关注的是各门科学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把这种考察延伸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只有一步之遥了。我开始从事这项研究时曾经天真地以为,讨论社会科学历史方面的大量文献能为我这个目的提供有用而方便的(如果不是经过彻底消化的)可靠材料。在两部多卷本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充斥着关于主要论题的传记、参考书目和历史阐述,我似乎不必像在我自己的科学史领域中那样做所有的一手文献研究。毕竟,社会科学代表着一种可以直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光荣的古代职业。我天真地以为,社会科学家会注意到他们的学科在科学革命以后的几百年里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互动!

  我还知道,某些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经常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包括其学科史的课,其中一些还在教学与研究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过往大师们的文本。我觉得,这些教育工具肯定能使我的工作轻松很多。

  另一个让我以为我的工作会比实际情况更容易的因素是,各种社会科学——主要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一直在声称自己的科学地位。这自然使我误以为,社会学家在研究过去时,一定会特别强调前人是以何种方式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家以及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工作的。

  然而我一开始研究就发现,我这些预想全错了。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讨论过过去三百年来社会科学家试图以何种方式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或方法。而且,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几乎被彻底忽视,有时甚至被否认。唯一认真作过这类研究的重要领域是经济学。

  从长时段的历史观点来看,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并不是一种诞生于科学革命的新现象,而是和科学观念本身一样古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中建议,对制度和“政府形式”的研究应当模仿“不同动物物种”的分类方法。根据罗斯(David Ross)爵士的说法,亚里士多德甚至试图对“城邦”作出“他在《动物志》(Historia Animalium)中对动物类型所作的那种精确描述”。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与人体解剖学和盖伦生理学进行类比,政治[身]体(body politic)的观念解释了政府的功能。从这种生理学式的政治理论中留下了许多概念,国家“首脑”概念便是其中之一。到了17世纪,哈维(Harvey)的发现和笛卡儿(Descartes)的影响把政治[身]体的观念转变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更加现代的形式。

  一个同样引人注目的例子是莱布尼茨(Leibniz)的一篇早期文章,该文为波兰国王的选立方法提供了一种数学证明。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思想史的标准阐述并未重视这篇文章,最近的一部研究莱布尼茨政治著作的书甚至没有提到它。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互动有一个方面几乎完全不见于社会科学史和自然科学史,那就是社会科学对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影响。有三个例子可以表明这种“反转的”互动。

  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类比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将提出类比与同源的区分,以及类比和同源与隐喻之间的区分。我还会关注社会科学在使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定律或理论时所产生的问题。

  我的目标始终是考察方法论议题,因此我所关注的是19世纪关于社会模型的争论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这里的争论是指,应把社会看成一种物理机制还是看成一种有机存在。

  最后,任何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的人都会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纯学术话题,而是与政策问题密切相关。首先,社会科学通过它们与自然科学的相似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包含自然科学的特征、概念、定律或理论来寻求合法性。由于大多数人在思考科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时会想到物理学,所以当社会科学有广泛的数值基础或者能像物理学那样展示出数学步骤时,就能给普通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那些与自然科学发生互动或者模仿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来说,在“科学”的庇护之下对社会科学进行公共支持,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看起来就会非常恰当,也更容易成为现实。这些考虑直接关乎社会科学给自然科学家留下的印象,在国会就创建国家科学基金会举行听证会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家开始关注社会科学的当前状况和未来需求。这一广泛主题与本书的主要任务不无关系,但太过复杂,单独一章难以备述。于是,我重新组织了我对布鲁克斯(Harvey Brooks)的一系列访谈,构成了本书最后一章。读者可以从布鲁克斯教授的个人经历、知识和洞见中获益,他在国家政策领域耕耘多年,曾任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国家科学委员会和美国科学院科学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委员。这种形式使我能够记录他在推动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自己作品的某一章是起不到这个效果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读后感(四):摘要

  科学通史读书会第二十三次读书笔记。

分享人:袁继红老师

Author

[美] I.伯纳德·科恩(I. Bernard Cohen,1914~2003)

伯纳德·科恩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的博士生、美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位科学史博士学位获得者(1947) 。其研究兴趣广泛,不但是国际公认的牛顿研究专家,还涉及科学和公共政策、计算机历史等,几十年来一直是IBM计算历史的特别顾问。历时15年翻译的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1974年获“萨顿奖章”,1986年获Pfizer Book Prize。曾任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Isis》 编辑(1952-1958) 、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第一任副会长(1961-1968) 和会长(1968-1971),以及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等职务。

I. Bernard Cohen(1 March 1914 – 20 June 2003) was the Victor S. Thomas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many book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n particular, Isaac Newton.

Cohen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receive a PhD in history of science, was a Harvard undergraduate ('37) and then a PhD student and protégé of George Sarton who was the founder of Isis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Cohen taught at Harvard from 1942 until his death, and his tenure was mark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Harvard's program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 went on to succeed Sarton as editor of Isis (1952-1958) and, later,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1961-1962); he was also a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Cohen wa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Newton scholar; his interests were encyclopedic, ranging from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to the history of computers, with several decades as a special consultant for history of computing with IBM. Among his hundreds of publications were such major books as Franklin and Newton (1956), 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 (1959), 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1980), Revolution in Science (1985), Science and the Founding Fathers (1995), Howard Aiken: Portrait of a Computer Pioneer (1999), and his last book, The Triumph of Numbers (2005), not to mention two jointly authored contributions, the variorum edition and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ewton's Principia.

Cohen's April 1955 interview with Albert Einstein was the last Einstein gave before his death, in that same month. It was published that July in Scientific American, which also published Cohen's 1984 essay on Florence Nightingale.

In 1974 he was awarded the Sarton Medal b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Many consider Cohen's most important work to be his 1999 translation, with the late Anne Whitman, of Newton's Principia. This 974-page work took Cohen over 15 years to fully translate.

Cohen supervised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Lorraine Daston, Judith Grabiner, Kenneth Manning, Uta Merzbach, and Joan L. Richards.

Among Cohen's other students (and protégés) were the Islamic philosopher Seyyed Hosein Nasr, Tufts University professor George E. Smith, Bucknell University professor Martha Verbrugge, Allen G. Debus and Jeremy Bernstein.

He died of a bone marrow disorder.

Publications

1953 -Benjamin Franklin: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Tradition 1956 -Franklin and Newton: An Inquiry into Speculative Newtonian Experimental Science and Franklin's Work in Electricity as an Example thereof 1960 - (LoC 60-5918, Science Study Series S10, Anchor Books, Doubleday)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 1971 - Introduction to Newton's (1999 ed: ISBN 1-58348-601-1) Principia 1981 - (ISBN 0-521-22964-2)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1981 - (ISBN 0-405-13866-0)Studies on William Harvey 1984 – (alternative pagination depending on country of sale: 98–107) "Florence Nightingale". Scientific American. 250 (3): 128–37. Bibcode:1984SciAm.250c.128C.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84-128. PMID 6367033. 1985 - (ISBN 0-674-76777-2)Revolution in Science 1985 - (ISBN 0-684-15377-7)Album of Science: From Leonardo to Lavoisier, 1450-1800 1985 - (ISBN 0-393-01994-2)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 1990 - (ISBN 0-674-06658-8)Benjamin Franklin's Science 1994 - (ISBN 0-262-03223-6)Interactions: Some Contact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1995 - (ISBN 0-393-03501-8)Science and the Founding Fathers: Science i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efferson, Franklin, Adams, and Madison 1996 -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ISBN 0-393-95902-3)Newton: Texts Backgrounds Commentaries 1999 - (History of Computing) (ISBN 0-262-03262-7)Howard Aiken: Portrait of a Computer Pioneer 1999 - (co-Editor with Gregory Welch) (ISBN 0-262-03263-5) Makin’ Numbers: Howard Aiken and the Computer 1999 - (Translator) (ISBN 0-520-08816-6)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2000 - (Editor) (ISBN 0-262-02477-2)Isaac Newton's Natural Philosophy 2002 - (Editor) (ISBN 0-521-65177-8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ewton 2005 - (ISBN 0-393-05769-0)The Triumph of Numbers: How Counting Shaped Modern Life

Preface

1.写作动机

给讨论社会科学的逻辑基础、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补充必要的视角一一**历史视角。**大多数作者在考察社会科学方法时,往往都是与现有的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和对比,而忽视了社会科学家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历史相遇和互动。(pi)

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讨论过过去三百年来社会科学家试图以何种方式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或方法。而且,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几乎被彻底忽视,有时甚至被否认。(pvi)

兴趣源于有关科学创造性的研究(ppiv-v)

2.现存问题

(1)忽视社会科学家与当时自然科学家的历史相遇与互动;

(2)旧的研究视角:①考察科学内部发展;②研究一门社会科学与更大思想社会环境的关系;

⇒联系物理、生物科学的同时发展以研究社会科学;

(3)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基本被忽略;

【反转的互动】马尔萨斯→达尔文;布朗、塞卡尔(劳动分工)→涂尔干;波特→麦克斯韦与玻尔兹曼的物理学......

可能原因:莫顿的影响;辉格史倾向:基于作者自身价值观及当时经济学状况的个人判断。

3.历史回顾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动物分类方法⇒制度及政府形式;

②中世纪:人体解剖学、盖伦生理学⇒政治【身】体;(国家首脑)

③文艺复兴:天球体系(天文学图景)⇒伊丽莎白女王+公民球体

【科学革命造就了一副修改的星空-政治图景】路易十四基于哥白尼日心宇宙体系而非亚氏地心宇宙。

④19C末20C初 有机体论社会学

牛顿式(简单因果关系的社科)与基于统计学考虑的社科之间的张力。

4.重要主题:类比、同源、隐喻【方法论问题】

5.政策问题;

6.未来趋势。

Chapter 1 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动的分析

1.1 导言

古代传统(社会对自然的类比)【本体/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假有的)逻辑蕴含;【酒】浸泡式影响。

现代分科:科学革命⇒【关于社会的科学】

问题:社会科学的合法性

a.源于一味适应某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或方法;

b.这些”科学“拥有自己独立的方法论和标准。

⇒19C末 经济学-物理学;社会学-生物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①证明方法论的有效性(精确的形式类似的方程);②保证结果。

【合法性】学科是否具有自身的完整性;是否内在融贯;是否可检验结果;其假设是否可作理性解释。

A(×)⇒B⇒C(√)

【互动类型】

隐喻(metaphor):蕴含价值的转移;

类比(analogy):蕴含功能的相似;

同源(homology):蕴含形态或结构的统一。

1.2 定义和问题【由定义的混淆导致政策的嬗变】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传统上,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地球科学、气象学,有时也包括数学。当我不加限定地提到自然科学时,我指的是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到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的所有这些科学。

一般认为,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传统上还有第三组科学,即“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文学研究、语言研究等学科,有时也包括历史学。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范畴往往被扩展到这样-一些学科,它们通常被视为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一部分.除(体质)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以外,这一范畴可能包括像语言学、考古学和经济学这样大相径庭的领域。有时地理学被视为社会科学,有时则被视为自然科学。在过去40年里,一些(但并非所有)传统社会科学被归入了“行为科学”这一范畴之下。 定义的问题很复杂,因为这些划分在各种语言和文化中并非一致。即使是像“科学”或“自然科学”这样的称呼也会引起混乱,因为英文词"science”、德文词“Wissenschaft""和法文词“science"的用法各不相同。在英语国家,没有任何限定词的“science”往往只表示与社会科学相分离的自然科学。英国国家“科学”协会即英国皇家学会并没有社会科学类别的成员,在这方面,它甚至要比美国国家科学院更为严格,后者目前的确有一类成员资格是给社会科学家的。法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一样不包括社会科学,在非科学家的准入方面甚至要更为严格。然而在德国,主要的科学院(由莱.布尼茨在17世纪末创建的柏林科学院)一直有广泛的成员基础。在德国文化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二分,即“Wissenschaft"(科学或知识)可以分成“Naturwissenschaften"(自然科学)和“Sozialwissenschaften"(社会科学),或者分成“Naturwissenschaften"和"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学)。

1.3 互动的类型

①作为模仿来源的科学领域⇒有待影响的社会科学领域;

②科学气氛(包括知识标准与价值体系(构成一套隐喻),决定从业人员可接受的一种做科学的方式)

17C 新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连分数;无穷级数)

18C末 a.实际的数学模式;可靠公理⇒科学原理(孔多塞的理想人);b.将科学建立于数值或数量考量(布封,《自然史》)

【有价值负载的科学模型】

③自然科学fit社会科学的限制因素

a.相关社会科学的发展状态;

b.自然科学在多大程度上发展到允许作所期望应用的状态(e.g. 政治算术(概率数学而非初步代数))

1.4 类比和同源

类比(不保真):【功能】、关系、性质的一种对应性或相似性;(自然史著作)

同源(蕴含、确证):【形态】上的相似性(结构而非功能)

e.g. 19C中叶;【法】瓦尔拉;【美】凯里。

“人必然倾向于受同胞吸引。”

⇒推论:在给定空间内聚集的人越多,在那里施加的引力越大。

对Newton不成功的同源物。

贝克莱;休谟⇒类比;傅里叶、涂尔干(社会生活中的引力定律)。

斯宾塞;坎农。

表面相似,错配同源。

1.5 隐喻

涉及比较的四个话语层次:隐喻(社会像有机体);类比;同源;同一(社会=有机体,斯宾塞)。【程度】

e,g, 牛顿物理学的社会应用

所有这四种话语层次都可以从牛顿物理学的社会应用中看出来。首先,存在着同一性的可能性,即认为社会世界是一个按照牛顿世界体系的原理运作的机械系统。此外,还有一些人(比如凯里和瓦尔拉)尝试提出牛顿体系的同源物,即社会领域中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形式相同的定律;休谟,傅立叶和涂尔干则认为自己提出了这样一条定律,它在社会学中所起的作用就类似于引力定律在牛顿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而其他人仅仅认为,在隐喻的层次上,社会学或经济学应当是一门“科学”,它将以某种未经指明的方式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组织物理科学那样对主题进行组织。

牛顿范式(风格):并非一套数学方法,而是指想象中的理想系统与物理自然中的实际观察到系统间发生对位互动的各个阶段。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先是考虑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一种心灵构造,由单个数学粒子和数学空间中一种中心指向的力所组成。在这些理想化的条件下,牛顿可以从作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理的运动定律中自由地导出数学推论。在接下来的阶段,在对比了这个理想世界与物理世界之后.他给这个理智构造补充了进一步的状况.比如引入第二个物体.它将与第一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然后再探讨新的数学推论。再后来,他再次比较数学领域和物理世界,比如引入第三个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对这一构造进行修正。这样一来,通过引人不同形状和构成的物体,他就能分阶段地越来越接近那个实验和观察的世界的状况,最后考虑在各种类型的阻滞媒质而不是自由空间中移动的物体。

【隐喻的价值负载】加值系统的转移

1.6 类比的作用

①推进科学发现;②证明一种新的或激进的方法、理论是正当的;③显示一个似乎无法检验的结论的有效性。

1.7 理论力学与边际主义经济学

19C 数学物理学(新的理论力学;能量物理学)⇒经济学(边际主义、新古典主义)

细胞学、生命科学⇒社会形态学、社会行为理论。

问题:A1→B1;当A1转变为A2,B1难以及时做出调整。(持续变化作为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

内格尔(Ernest Nagel)

两种类比(形式类比:基于抽象关系的结构;实质类比:模型的仿本)

注:类比主要为澄清命题意义,而非保真。

1.8 生物学理论和社会理论

细胞学说⇒生命科学⇒使人希望细胞学说可运用于社会学中(背景:①生物科学的巨大成就(细胞学说、进化论、胚胎学、生理学、形态学)②孔德:生物学-人;社会学-人⇒有机论社会学家。19C末,美,威尔逊。)

(1)细胞学说(自然身体)⇒涂尔干(人→社会)

故障:a.细胞不能脱离母体生活;b.意志问题;c.动物身体不等于社会有机体,较长且确定的生命跨度)

(2)冯·贝尔 胚胎学说⇒社会演变,斯宾塞

冯·贝尔及其继承者的胚胎学发现提升了细胞学说对于社会学的意义。对胚胎发育诸阶段的认识,即先是单细胞的细胞分裂,然后形成器官和组织,暗示了类似的社会组织序列:从一位母亲(作为原始细胞)开始,通过随后的繁殖,伴随着个人分组(类似于细胞分组),形成家庭单位,然后形成部落,最后形成国家。冯·贝尔的原理对于社会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即发育诸阶段形成了一个序列,其典型特征在于从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

(3)细胞病理学⇒社会病理;菲尔绍(1858);舍弗勒(1831~1903)《社会身体的结构和生命)

沃尔姆斯《有机体与社会》 1896

1.9 不正确的科学、不完美的复制和科学观念的转变

【美】凯里;孟德斯鸠;斯密 《国富论》

1.10 不当或无用的类比

国家/社会⇒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作为物理系统的国家的有机体类比。

原因在于,牛顿体系基于一套在经验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抽象和条件。甚至连牛顿的宇宙体系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它无法像笛卡儿的涡旋体系、托勒密复杂的本轮机械装置或亚里士多德的嵌套天球宇宙那样体现在一个机械模型或机械图景中。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个特征,牛顿的一.些同时代人拒绝接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天体物理学,他们特别批评牛顿背离了“机械论哲学”。

1.11 结论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模仿” :确证方法有效性;使相关事业合法化;(数学工具→①看起来像科学;②产生可检验的定量结果)

”影响“:具备科学的某些特征(健康的怀疑态度)。

事实-理论-真理

Chapter 2 科学革命与社会科学

2.1 “新科学”与社会科学

1.Pre-Newton :伽利略关于运动的物理学与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生理学成为社会科学的范式;开普勒、培根、笛卡尔;

2.Newton时期;

3.启蒙时代。

【科学革命初期】

“精确科学”(数学-笛卡尔、菲尔、伽利略【伟大的概念革命:基于代数分析的新思维方式】;天文学-伽利略、开普勒【观念+观测(望远镜)】;运动物理学-笛卡尔、伽利略、开普勒【运动研究:需要新的概念基础与自然的数学化:以实验问询自然而非考察】)与生命科学中类似的革命(哈维-血液循环)。

【17C初的基本转变】亚氏宇宙瓦解

①拒斥传统空间层次的概念;

②引入同质空间、惯性物理学与无限宇宙(至少是无界的)的观点;

③生命科学中血液循环的发现展现定量方法的重要。

※科学的革命性变化并非简单在于实验的引入,而是由于思想框架围绕新的概念发生一种基本转变及引入新的数学方法。

(1)伽利略:(基于经验的自然)哲学家和数学家

作为经验论者的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表明地球并没有什么独特性,从而使哥白尼体系在哲学上变得合理,因此值得认真进行科学思考。他对金星相位的研究表明托勒密体系是错误的。

他对物理学最大的贡献不是实验上的,而是理智上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运动,通过新的、明确定义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提出了关于速度、距离和时间的数学定律。在其伟大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中,伽利略在一个数学框架中阐述了他关于运动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他以几何风格从基本的定义和原理中导出的。

(2)笛卡尔:新数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建立在代数基础上的几何学)(feat.费马)“数学道路”、新几何学、人的科学。

(3)哈维:冲击占支配地位的盖伦哲学;政治【身】体。

2.2 数学形式的社会科学再17C的目标(格劳修斯、斯宾诺莎、沃邦)

数学的成功⇒学者以其为模式创建一种关于国家、社会的新科学(数学推理;试图采用实际呈现的结构形式)

“对数学的模仿和应用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也许最为重要,它旨在产生能够显示数学推理的清晰性和确定性、从而像欧氏几何一样不会出错的著作。第二种形式是试图采用实际呈现的结构形式:有序的定义、公理、公设、定理的证明。第三种形式是应用新的数学技巧和方法.比如代数和店铺的算术,以产生一种道德伦理演算或某种形式的社会数学或政治数学。第四种形式是按照在物理科学或生物科学中已被证明成功的方式来运用社会数据;一个推论便是鼓励收集这种数据用于此目的。”

(1)格劳修斯(1583~1645)数学-法学;

(2)斯宾诺莎(1632~1677)几何学-数学;伦理学;

(3)莱布尼茨(1646~1716)

【17C数学社会学】

思想家著作:模仿几何系统的形式结构或采用数学推理抽象的确定性;

尝试为理解社会提供一种数据基础与定量分析(沃邦(1633~1707),人口普查)

2.3 政治算术和政治解剖学(格朗特和佩蒂)2.4 基于运动的独立的“公民”科学(霍布斯,《利维坦》)

新的运动科学、力学概念和新生理学。

作为动物机器的政治身体(受哈维影响)。

霍布斯的政治目标一直被描述为“试图创建一个包含自然物科学的哲学体系,并把那门科学的方法扩展到人的行动和政治[身]体”。他深信,关于政治或人类社会的科学必须类似于自然科学,以运动和物质这两个主要概念为基础,从而与所谓的“机械论哲学”相符合。在把运动的重要性从无机世界转移到有机世界的过程中,霍布斯还大量借鉴了哈维的发现。对他来说,这些发现必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都基于数学或定量考虑,且集中于连续运动的概念。

2.5 平衡的概念:基于新生理学的社会科学(哈林顿,《大洋国》)

哈林顿(1611~1677)拒斥数学演绎系统;物理学过于抽象。

2.6 结论

自然的愿望;反权威、反传统的共识。

17世纪社会科学作品中存在信念:自然科学掌握着创建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建制的科学的钥匙。

问题(p194) (1)对自然科学的使用果真是他们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抑或引入自然科学仅仅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修辞手法?

(2)为何新科学没有大量渗透到像《战争与和平法》或《大洋国》这样的作品中?

我们不能通过数学或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早期论著中的绝对数量或无处不在的程度来衡量诸位作者在何种程度.上来构想一种对数学或自然科学的深刻的内在依赖性。因此今天来看,最有意义的并不在于17世纪政治科学或社会科学著作中直接涉及自然科学的讨论的数量和范围,而在于存在着这样一些段落本身。试图用这些学科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和人类建制的复杂问题,从而扩展自然科学的领域,必定需要勇气和远见。

Chapter 3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公共改革

科恩与哈维·布鲁克斯的对谈

是否将社会科学纳入筹建中的国家研究基金;

“软”科学;因社会科学的政治意愿而不再纯粹;

国家社会遭遇的新情况⇒社会学的新素材、新问题。

1.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

1.1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国家科学院(科学与公共政策委员会)

1.2自然科学家怎么看?社会科学家如何推动?

①实际需求,如民防;②跨学科专家的推动,如布鲁克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西蒙(Herbert Simon)等;③自然科学本身状况。

2.社会科学的双重目标:真与善

知识问题与政策游说 3.问题:社会科学分析能带来变革吗?

【问题】

1.社会科学的合法性问题?

2.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方法论问题?

4.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之间的问题?(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5.类比、隐喻与科学发现

6.学科日益专业化是否会干扰不同学科的互动;如何看待一些不合理的互动方式(如利用A理论解释B理论);

7.作者写作预设:A、B、C学科位于同一等级,但是否存在基于”基础学科“展开讨论的可能。

科恩(高产、渊博(牛顿、电学、计算机史...))

1.社会科学历史的写法过往通常为为辉格史,并遵循当时的发展状况。

2.介绍的四种方法暗示了社会学的特殊方法,而自然科学主流方法为”同一“,即还原论。

3.人文学科的地位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