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心谈木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木心谈木心》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8 04:4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心谈木心》的读后感大全

  《木心谈木心》是一本由木心 讲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一):听木心谈自己即事

  我乐于听木心谈自己的文学回忆,他娓娓道来,不时杂几句俏皮话,在一个字一个字的空隙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隔烟绕雾中真正窥见了他本来的样子,我喜欢的样子。可是我又不喜欢他谈自己,听着他讲自己做访谈的语言技巧,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消失了,于是我看到他洋洋得意地一刀刀解剖自己,脸上微微带笑,像极了小时候那个我无比讨厌的总是欺负我的同学,他一点点把迷雾拨开,我看到血流满地,再也没有了美感。而木心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不出版这本书,可是陈丹青不,他想让更多人知道木心,看到木心,他揭去了木心的面纱,将他晾在白晃晃的日光下。我想,很多时候,作者都知道他们本身的价值,比其他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们已经公平地审视过自己。所以,若木心见此,大概会觉得难堪吧。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二):读《木心谈木心》

  木心说:杀手锏从来都是不说的。

  我说:要是说出来,还是要学不会的。

  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木心自己说的,天才分两种,一种是熬得住不说的,一种是熬不住的。

  我看老爷子属于后者,赖不掉。

  一个月前,木心艺术馆终于开门迎客,而最近,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在乌镇召开。那个被嫌弃的地方倏忽一夜,张灯结彩。

  要是老爷子有幸见到,不知心中作何感想;但今人迎面撞见坐进博物馆的木心,想必定会恭恭敬敬,礼让三分。

  我们都少了点悟性和人性,于是生命要学着敬畏生命。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三):关于木心能说的太多

  关于木心能说的太多。80年代末的纽约,一场因缘际会的文学偶遇,像冬日里的火炉一般在杰克逊高地燃起。试想,若没有那些年轻人催促撺掇,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会存在于世吗?艺术的天地百里无人,无数次的与自我切磋、商榷、诘问、揣摩,终于因一场朋友的聚会而偶然发生。所以还是感动,仿佛冥冥中一切自有天意。

  比起很多不屑于木心的批评者,我是敢于肯定木心的文学的,所以我不怕说出自己的理由,但也没人和我辩驳,所以我不说。其实木心这样的文章,光凭其独创性就是很有价值的,以优劣去评论就庸俗了。

  大多数写作者的问题在于,书看得多了,变得老成圆滑、缺乏热情了,但是木心没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木心的文学珍贵之处就在于,始终有一个赤子之心。其实,木心的文章里破绽、漏洞和谬误很多,但你看了看,觉得这样反而更好,尽性,自然。老成又不是真的老成,说是少年意气,又老气横秋得很。所以木心就是这样,像一个老气横秋的少年。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四):读书笔记2018.3.23《木心谈木心》

  1、作家”是个“行业”?当“道德”由“职业”来规范时,还可能是道德? 倒可以谈谈作家最不道德的行径是什么,那是:存心欺骗人,蓄意狎弄人,使读者习惯于被欺被狎,久而久之,以为不是这样就不是文学——“这样”的现状,正是作家的作孽。 2、商品社会不受文化制约,便反过来制约文化。文化一旦成为商品,必然变质。 3、反思中国文化命脉的延续和发展,只能期许于社会的多元架构的缔造。中国的现状是,有的地区“元”而不“多”,有的地区“多”而不“元”,“文化”一直在商品和政令的夹缝里喘息,中国文化可真经得起折腾,这个韧性,也许便是希望之所在,不妨提前“其言也善”,走着瞧而瞧着走吧。 4、哈代说:“多记印象,少谈主见。” 5、此书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五):如同一堂解剖课 剖自己 罕见的异常清醒

  木心 调皮 刻薄 讽刺 淡泊 又有一种谦谦君子般自然而然的做作 说做作 不是贬义 恰是一种由衷的敬佩

  尽管我们说某些人是天才 或是天赋 只有在这样一本自我剖析的书中 才能明白 什么叫努力

  可爱的是木心承认自己写作中的小心思和小做作 承认得异常可爱 可爱得非常木心

  佩服这样的清醒 这是一种自觉 人贵在自觉 作为自己的旁观者 或许才是佛学中真正的放下 才是老子天下无我的胸襟和格局

  看木心是会跟着他哭跟着他笑 跟着他欢喜 跟着他刻薄的 因为太真实 有我到无我再到有我 辩证的最高境界是看清之后放下之后的回归 可以做作也可以不做作 就像魏晋时期贤者的真实 这个圈绕完看似回到原点 而只有自己知道什么不一样了 改变的不是表象 而是别人看不见的本质

  解剖自己的作品 解剖自己的性格 木心就这样毫不避讳的把自己摊在读者面前 无畏无惧才是真正的觉醒和强大

  爱这样的真实 爱这样的木心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六):陈丹青一贯的啰嗦且得体

  陈丹青的后记依然啰嗦,当然依然得体。

  喜欢木心先生的人自然喜欢,认同陈丹青的自然认同,说太多并没有什么用。

  最开始会去测度,如果了解到陈丹青撇下他的意愿不管,“擅自”出版文学回忆录,木心会嗔怒怪罪,还是一笑置之。现在想来实在可笑,陈丹青与木心相与交游二十余载,我对木心的认识不过几本书而已,然而竟妄图以这样的、其中必然夹杂着各种幻想式误解的认识去擅自测度,并以此去评判陈丹青,其结果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对上帝的崇拜来自误解,误解的力量,或者也可说是,误解的破坏力,大的可畏。

  好在木心引述福楼拜的话说: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我可以抛却对木心的无知去读他的作品。文学回忆录当然不是木心的作品,不过是木心对文学、对世界、对自己的态度罢了,补遗想必更能看到木心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木心,我会推荐他去读木心的作品,读完之后还喜欢,再来读文学回忆录吧,如果还不够,再去了解木心其人,不要反了顺序。

  最后,一想到一本书被这样阉割过总是让人恶心,这是我的私心。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七):人呵,你当自救!

  木心文学作品演奏会。

  谁人最懂木心呢?首先是他自己。聪慧者皆自知。也知自己在文化里,在世界上的位置。

  还有谁很懂木心呢?许多人都要说陈丹青吧。陈丹青为弟为友,近些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木心,建木心纪念馆等,不可不谓苦心。然而陈丹青还说过:“木心生活上的事情找我,文学上的事情找童明。”

  童明(刘军)是谁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木心作品的英译者。《木心谈木心》北京新书发布会,童明忆木心,谈中论西,纵横捭阖,现场一片惊叹。他和木心在纽约相识早,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两人常一谈艺术就是几天几夜,斯情斯景,让人动容。

  读木心,知道他的博学,他的可爱,他的高贵。他让艺术占有,他也占有艺术。但后来明白了,木心最可贵的其实是他活着的一种姿态:无论时代怎样,要自己救自己。

  木心年轻时上莫干山,文革遭罪,移居纽约,晚年回乌镇,一生历经沧桑,却在艺术的世界里,把自己救了出来。他身后的时代浮沉变迁,滔滔而去,唯有艺术,永恒地留了下来。

  人呵,你当自救!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八):如将此卷掷江水,定不于江东向流

  知道木心很晚,我本一介愚夫。在诸般耳濡之后,隐约觉得有自己向往的影子(我也正逸世并采撷与文化丛林当中),直到真正接触了木心的文字。功底和功夫不是一朝能练就的。这本书是木心把自己文学技巧分析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都是秘传,可惜了这么一个人杳然与文化主流。哪怕我们口口声声在疾呼“复兴”文化,终于还要被意识形态左右。木心之美,在于从形之古朴浪漫,在于从心之轩邈。正是从传统文化中延续出来的美。在文青圈子里,也不乏时刻把西洋名字各种莫测高深的主义叨在嘴边的人,他们是为了把它当做自己肤浅文字的缀饰,甚至意思里把自己与大师们划归一处,自我陶然升华出文化的高度感。乍一听,会让人觉得木心也是如此一流派。但读木心的文字,从来没有这种附庸色彩,有的只是被木心文字本身带来的眩晕,追不上!分明这书在我面前是静止不动的,但从我视觉传递到大脑进行阅读理解的速率,分明是跟不上这书的。赧颜抱惭!这正是华夏文字意向深远的表现,而不同的文字相互结构出更多绚烂的意境,像诗像画也像音乐。木心说我的文字用的剑招,我戚戚然。大道相通,以文道窥天道亦在其列。木心的文学结构贯通中西,正是中国文化转型晦暝中的亮点。文人大多自负,这本是应该的,何必强行纡就与大众高度,文人自当慨慨然做民族文化的前行。而不是当世中的趑趄嗫嚅,服务与各种“意识领导”下的丑态。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九):被看见才最快乐

  年龄的增加,就是又多懂了一点。“那你以前为什么不懂?”那是没有办法的。

  梵乐希说:陶渊明的朴素,那是大富翁的朴素啊。

  熟能生巧。你不要以为你不能巧,你还没有熟啊。高上去,高上去,说起来是个本质的问题,其实也是个方法论。

  这是我大爱的一位作家。不过,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总是不懂如何表达,不知道表达什么。他喜欢的东西,自己也会去涉及。之前为了准备看蒋勋写的《红楼梦》解读,补看那本在家里躺了快20年,书页已经发黄发霉的120章回的“大书”。为了看懂木心写的《诗经演》,有空讲不定也会去找《诗经》补看。

  他的文章一向写的好玩,所以看得很快。看这本书就像呆在大学课堂听老师上课,重点段落点评,关键措辞点明。事实也确实是陈丹青先生的上课笔记。

  到底是他文字中的什么吸引我,觉得他与众不同呢?除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他写的东西一点不迂腐,没有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烙印,反而洋溢着一种现代化的氛围,有种比张爱玲还小资的感觉。相信他一直在“入世”的世界里保持着“出世”的状态,而这只有内心有力量的人才可以做到。不被生活打扰,保持精神世界的种种自由和自己的奇思妙想,用文字和这个世界玩游戏。

  看到的书也是讲缘分的,我很荣幸可以读到他写的字,这已经是我的福气。总会被他的俏皮话惊艳到,然后遗憾太少人知道他,心疼他会不会自娱自乐太寂寞。又感叹他淡泊名利,才可以保有自己创作的自由和快乐。

  不过还是希望他被更多人看见,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都被他的文字吸引。想念他,好希望他还活着,写出更多作品来……

  《木心谈木心》读后感(十):木心的倒塌

  台湾文学界评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第一人”,呵,才30年?才海峡两岸?我才气华丽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我抛起书包来幻变莫测。

  我语出惊人时举重若轻。

  我经常写自己无知,其实我懂着呢。

  媒体访谈时问我在读什么书。这哪能讲真话,我得说一本可以借题发挥的书,哪怕没读过。

  媒体问我在什么地方写作最顺意。我说“繁华不堪的大都会的纯然僻静处,窗户全开,爽朗的微风相继吹来,市声隐隐沸动,犹如深山松涛……电话响了,是陌生人拨错号码,断而复续的思绪,反而若有所悟。”瞧我这个姿态摆的高不高呀,其实我就是要个安静点的地方嘛。

  媒体问我觉得中国作家中,谁最有希望拿诺贝尔奖。愚蠢。

  我是“以凡人面目游荡的精灵”,我是木心。

  我那篇《塔下读书处》原本叫《忆茅盾书屋》,当时想借个光吸引读者。读完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我的来历不凡啊?我虽然傲慢,但是我藏得深呢。

  文中我写道“我家后园的们一开,便望见高高的寿胜塔。”——假的。大家写作不要太老实。

  “茅盾问我是否那个直头直脑的。”——假的。老老实实写,没有什么好写的。

  我写到自己问茅盾,“我一直以为作家都穷得很?”——假的。我没那么傻。

  “茅盾答道:‘穷的时候,你没有看见。’——假的。

  … …

  木心如果在世,万万不会让陈丹青出版《文学回忆录》,更不要提这本所谓补遗。自大狂的弟子也是自大狂。至此,世间不必再为木心造神。他的才气,早已湮没在了浮华的陷阱中。原来,那些漂亮句子的背后充满了刻意的粉饰,古典又意识流的气质背后尽是苦心暗算。倒回头想想读过的木心,索然无味。

  访谈中有个问题,您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木心答,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