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锦集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是一本由郑执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一):爱在心灵鸡汤无用时
本以为这是一部鸡汤,补补鸡血肥而不腻,但是看了开头就一气呵成的读完了,算不上营养丰富的补品,更像是一本故事会,娓娓道来让人意犹未尽,引发不了深层次的思考人生,但却不影响我定义他为一本好书。道理浅显易懂,见解也有独到之处,看看还是能让你明白点道理,放下些执念,但却不至于扭转三观。谁让人生多苦闷,不看开点难不成要去死啊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二):故事里始终都有爱
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假如不能相拥而泣,那就悲伤地坐在彼此身旁吧。 也许,我们在真正悲伤时,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安慰,而是崩溃,是一场放声大哭。 我们都会成长,总要学会隐藏悲伤。书里大大小小讲了不少故事,故事里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当然读藏着悲伤的过去,可故事的结尾里的主人公都成长了。
看完整本书,我脑子里不段单曲播放许巍的《故事》。
也许是出发太久
我竟然迷失在路
我最亲爱的朋友 你让我再一次醒来 听你说的故事 深深打动我 来自这个世界 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 故事里始终都有爱 无论有怎么样的艰难 曲折 故事里永远都有爱 永远是美丽温暖的光明 结局
书里讲了不少故事打动我,有些感同身受,来自真实生活的这个世界。 悲伤也是个长久的话题。
悲伤就让它悲伤,但一定会过去。擦干泪水,隐匿悲伤的过往,继续向前奔跑。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三):悲伤的人闻风而来
看了这本书,了解了另一个人的部分人生,文字都很大白话,简单易懂,因为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故事,所以读完会感叹:“原来别人的人生是这样的啊!”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各种故事,不按时间线,各种年龄段的故事相互穿插,有很多小感慨:
东北民风真是彪悍啊
靠稿费和版权收入一下把债还上这样真好
做生意的风险和收入并存,有很多你在开始前无法预想到的
朋友不是永远都值得信赖,但,一开始就抱着怀疑的态度也就不用交朋友了。对于那些几年不见突然上门说有什么好生意的要谨慎
只赚自己认知范围里的钱
故事里的人物都比较有个性,还是说,因为有个性才值得被写进书里
两性交往和做爱是很自然的过程,感情是天边的云,一阵风来,说变就变(想谈恋爱了)
和人交往常常会陷入主观的想象:他在脑海里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更准确判断,就应该把他做过的事罗列出来,比起言语,行为更为可信
表达时常常只能表达出心中所想之五六,经历越多,对生活感触越深的人即使只有五六,也让旁观者震撼
这本加上《我是你爸爸》,分别描述了东北人和北京人,这两个地方的人说话确实直接,品起来还挺有味道,粗话也多,我不喜欢说和听粗话,两本看下来耐受力提高了不少——你怎么就那么贱,真他妈不知好歹,干他奶奶的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四):我还是不可扼制地悲伤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名《从此学会隐藏悲伤》,我以为隐藏了悲伤,剩下的都是快乐了。
可是当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凝聚力。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我读不快,这和我平时阅读的书不太一样。因为最近一直在读书,所以明显感觉自己阅读的速度太提升。但是郑执的书,我很认真地盯着文字,还是提不起速度。
他书里的文字,都是浓缩的,是那种凝聚了感情的浓缩。
读他的文字的时候,他似乎写得云淡风轻,但是我心里的悲伤却不可扼制。
比如他写到他和父亲。从陌生到接纳,但是却因为父亲去世,竟然没有一次可以坐下来喝杯酒的时刻。
比如他写爱情,写到那个信主的女子。当那个放浪形骸的男子,最后选择了她。大家说:你开始信主了。他说:我信的是她。
比如他写成长,写到面馆里的永生。不管是宰鸽子,两元,还是后来他对作者的照顾,我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坦白说,我看完了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是故事,还是真实发生的,但是这次我却收起了好奇心,因为我知道,即便是故事,也曾在作者的心里真实发生过。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心里很安稳。我愈发觉得美好生活,从来都是难得的。
但是作者的文字,让我觉得:几乎每个故事都有泪点,但看完怎么也哭不出来。必定是心中有沟壑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五):我想在你身边陪你悲伤
去年年底参加了一个微信线上课程,结业时有幸获得了几本作者签名书作为奖励。老师提供了书单,可以自选书目。十几本畅销书中,这个书名一下子击中了我。很好奇这么文艺伤感的书名的背后会有怎样的叙述、怎样的故事?遂选之。
用许多个零零碎碎的闲暇时间翻完了这本握感稍厚的书,必须说这样的打开方式是正确的。独立分篇的小故事太适合一小段完整的时间快速浏览,然后用更长的一段时间感受故事之下隐藏的哀喜悲欢。
这本书记载了青春成长中那些充斥着彷徨、迷惘、骚乱、挣扎、叛逆、别离的伤痛时刻,不仅是作者及其文章中所出现的“狐朋狗友”的个体情感,也是所有从少年时代一路跌跌撞撞、迷迷茫茫走向成人成熟过程中的年轻人的集体感伤。从故事中,你或多或少都能辨别出某些熟悉的、相似比拟的情愫。你或许不愿再回首、不愿承认,但它却真实地存在在记忆的深处,汩汩发酵。
离青春越远,多愁善感、矫饰感怀的时刻越少,人越倾向于理智、清醒、客观地去评判事情,甚至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前横冲莽撞、愤世嫉俗,觉得世界是那么混沌地与自己的心物交织相融,于是分不清外界与内界,轻易就陷入“以物喜,以己悲”的境地,轻易向他人宣泄自己的情绪,毫不隐忍,毫不遮掩。长大了,世界看得多了,事情经历得多了,便觉得过往的一切没自己想象得那么大、那么重要、那么悲壮,人人相似,生活不过如此,自己也是平凡中的那一个,于是个人的情感再不轻易流露、不张扬展示,喜怒哀乐都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心里,随着年华一起淡忘逝去。确实,当我再读到这些疼痛的文字时,不太有悸动、穿心的起伏了,只是读着、读过,心如止水。这样的呈现该喜还是该悲呢?
如果想要找回点苦涩又芬芳的青春滋味,借由他人的故事寻自己少时的影子,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作者在自序中表白:“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假如不能相拥而泣,那就悲伤地坐在彼此身旁吧。就像这一本关于悲伤的书,哪怕只有一个故事,能够令人在读过以后暗自感慨,噢,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也就足够了。”嗯,恕我直言,序比文精彩。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六):悲伤的话说给懂的人听。
把悲伤说给懂的人听,不懂你的人只会把这些悲伤当成是饭后茶点的谈笑。我身边曾经有过一个事无大小都要抱怨一番的朋友,就连她的同桌说了一句什么话,她都要和我抱怨一番。最后,自然是再无交集,也许是我的疏远,让她恼怒了。在她删掉我的QQ后,发了短信来质问我,你有没有把我当过好朋友,如果有,你问问自己到底想不想把我当成好朋友。当时的我,着实觉得莫名其妙,没有任何征兆,就这样了。我想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竟然对方在提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了,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我们看过很多人的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偶尔会在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安慰,感叹一句,其实我很幸福了。书中二十几个小故事,而我喜欢《一颗钻石的寿命》这一篇,像这种故事,我看过类似的,结局都未能如意,但很真实。阿君和茵茵相爱了十五年,一次吵架之后,茵茵离开了,并且和别人闪婚了。阿君恨茵茵,怎么连分手都没说,就成了别人的妻子。当阿君质问茵茵的时候,茵茵哭着说,我等你那些年,你真的有为我想过吗?你十五岁时跟我说的是十年,十年以后你就娶我,十五加十等于二十五,你到底会不会算数啊!二十五岁是茵茵心中的数字,她比谁都清楚这几年阿君为了她拼命工作,所以她还是继续等着。而她最后的期限就是三十岁,三十岁一过,茵茵便会离开阿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三十岁是茵茵的底线,一旦越过了,就算再爱,也回不去了。有些人陪你走过了很多年,不是贪你有钱,不是贪和你在一起能过好日子,她要的只是一个你。连这个都给不了的话,那么相爱也变得无用了。
故事总是动人的,生活总是现实的。有些事情躲不开,避不了,只能接受。我们不去说有多么的爱,但至少要读懂对方的心思。若不然,错过了又懊悔,这又何苦呢?
书中的一句话,蛮喜欢的。“也许,我们在真正悲伤时,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安慰,而是崩溃,是一场放声大哭。”我不知道有一些人到底遇到过什么悲伤,从此哭的时候再也没有眼泪。是未到伤心处,还是铁了心肠。
书里的故事,一半是写的作者自己,一半是作者世界里的人。就像作者所说,因为在乎一个人,我们开始学会隐藏悲伤,因为要积蓄让对方快乐的力量。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笔者。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七):让我们永世相望,让我们各自为伍
年假旅途一直随身带着这本《从此学会隐藏悲伤》,在人来人往的候车大厅,在冷气充足的高铁车厢,在只有海涛拍打的寂静海岸,随时翻开它,从其中任何一个故事读起,像是看见一个又一个青春正好、笑容满面的人从身边经过,他们拉着手,唱着歌,深情又快乐。然后,兀自看见他们走得远远的,远到已经形容模糊时,悄然转过身来,原来唯一清晰可见的,竟是挂在脸上闪闪发光的泪痕。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终于学会了隐藏悲伤?已经过了轻易在人前流露真实心绪的年龄,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想知道哪一年、哪件事、哪种告别,不经意就成为我们人生的分水岭。
这个书名留给我的疑问,以及封面上神情哀戚的小丑,是我邂逅这本书的全部缘由。很抱歉,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作者的名字,也不清楚他的人生履历,更不知道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
有人说,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我”身边林林总总的朋友的经历。这二十多个故事,在会讲故事的作者那里,分明有着小说起承转合、悲欣交集的质地。
我想我也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感受是惊讶于作者混迹香港的沉浮经历,感慨于作者与父亲不言其哀的生离死别。但坦白讲,我并不是被这些压抑着悲伤、努力去坚强的人生故事所打动的,打动我的,是作者不经意间流露的软弱和无助——
“多年来,每一次不知道该去哪里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回最初的那栋六层楼。我喝了酒,又是晚上,楼道太黑了,我不敢上去看看,就在楼道口坐下,突然哭出来,却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哭声大起来,楼道一瞬间亮了……”
我很想深深拥抱那个坐在灯火通明的楼道口涕泪横流的少年,就像拥抱过去曾经茫然无助的自己。小虎队、圣斗士星矢、泰坦尼克号、QQ聊天室、少女的祈祷、不醉不归的酒……每一个青春故事里每一种不顾一切的爱与分别,其实都像是共同镌刻在我们生命轨迹里的大事件。缺少了这些,青春有多安稳,就有多苍白;而拥有了这一切,也不过一个转身,人事音书,沧海桑田。
合上书,我想我得到了答案——我们是在一点一滴去经历青春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会了隐藏悲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感同身受,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让我们永世相望,让我们各自为伍。如古人诗中所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漫漫人生,唯有经历过曾经狠狠释放悲伤的时刻,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自己微笑着说:
“路那么长,有人走快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你有权悲伤,但你必须自求多福,必须找到回家的路。”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八):福你一下
他居然敢在大学里休学一年。而且敢借高利贷挥霍,他挥霍掉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居然有二十几万。他的父亲是黑社会,这是真的故事么?是郑执的故事么?人生终需转折,就算曾经走过许多弯路,终是为了成就最后的你。父亲去逝了,被高利贷追债,这样的日子如何过下去哦。从此无依无靠,只能隐藏悲伤,幸亏还有文字,在最后的关头救他于水火之中,写小说拿到的版税用来还了高利贷,苦B文艺男青年开始与文字为伴,卖文为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生活选择。
我是真的要“福你一下”了。果真是这般的不寻常。我是不是还应该感谢那帮追债的高利贷呢?若不是他们的步步紧逼,你还会写小说嘛?如果你不写文,那我就看不到这样一个风里雨里真性情的文字了。
你千万忍住别红啊,可是我是真的喜欢你。
“二〇一三年跨年夜,我一次性清还了拖欠近两年的高利贷,本息合计港币二十万。ATM机转完账,小票揣进口袋,呆立在旺角某个人流交错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我曾无数次预设过那一刻的情景,原计划是大醉或大哭一场,但最后都没有,我只是去街角的面店吃了碗足料的鲜虾云吞面。打饱嗝的一瞬间,决心离开生活了七年半的香港,至于下站要去哪里,再议。”这样的文笔,这样的讲述,足够坦诚,教我如何不喜欢哦。
其实郑执是多么的可爱!他笔下的少年往事又是多么纯真。他想念的小朋友,不知道其真姓名,叫他冰河,对方称他为星矢。当他与别人打架的时候,冰河隔着铁栅栏喊他出拳,他喊你怎么不出拳 呢?冰河还隔着铁栅栏帮他出了一招流星拳,可惜动漫及游戏角色里的招术都是骗人的,打架的时候压根不管用。但是童年朋友的纯真友谊却埋下了善良的种子。当时他不知道珍惜,冰河被关在铁栅栏院子里,他递给他一个玩具,但是那个玩具被冰河玩坏了,他便跟他绝交。后来冰河被家人带去了美国,长大了的星矢很想找到他的冰河,可是美国那么大,他如何找到他呢?注册了MSN,找到的是一直灰色的图像,纯真的童年友谊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郑执的童真么?他听朋友说喜欢刘德华往刘德华的海报里喂饭,刘德华便会出来相见。表姐非常喜欢小虎队,也开始往他们的海报里喂饭,每顿饭要吃三碗,害得父亲以为她怀孕了才食量大增,哪知道是她是拿来喂小虎队的海报哦。不知道表姐是拿来喂小虎队中的哪只小虎,可是四只小虎可真是不容易喂饱了。但是喂到最后,小虎队还是没有来出来见她。真是又纯真又傻的妹子哦。
郑执说:始终认为,文学的本质最终都是关于悲伤,但绝不是流于字面的粉饰和佯装。应是一道暗门,静静地立在 那儿,不刻意等谁,懂的 人自会来开。
亲,我来叫门了。我懂得这文字背后的坦诚。我分享你一路而来的喜乐。文字像水,流入我心里。我欢喜。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九):你会和一个不如你但对你好的人做朋友吗
今天同事问我:“你会和一个完全不如你,但一直对你特别好的人做好朋友吗?”我说:“会啊,我没那么势利啊。”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这本书里的大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个大花,努力的对自己欣赏的人特别好,不管对方时候买单,是否看的上,是否放在心里。我们欣赏过的人,可能是异性的那个TA,可能是一个老师,可能是一个我们心中想要保护的人,但无论是谁,我们都曾那么执着的不求回报的对一个人好,那种感觉,我们都有过。
我曾经特别喜欢我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轻的,高高的女老师。我这个人比较早熟,喜欢和比自己大的人做朋友,我固执的认为,高老师就是我的好朋友。我会在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引来她的注意,我会在作业本里故意放东西,我会在放学的时候故意走出过马路的队伍。那年才十一岁的我,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风,在毕业的时候写了一封关于老师的文章,寄给了电台午夜讲故事的节目。那个节目我天天听,我喜欢讲故事的那个人的声音,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偷偷的藏在被窝里,听着美妙的文字,在舒缓的音乐中一字一句被朗读出来。我猜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字也能被读出来,并且恰好被老师听到了,那有多棒!于是我就写了一些文字,凑成了一篇文章。其实文章就类似于《我的老师》之类的少年作文而已,甚至于比起每天被堵出来的那些大人的故事,我的文字,幼稚的简直没法读出来。慢慢的,在我即将忘记这件事的时候,某一天我突然听到了自己的文字。那个瞬间,我正站在窗户旁边的纱窗旁边捉蚊子,突然听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音乐,因为这也是我的文章的题目。我呆呆的听完,心想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就播了呢?紧接着,导播和我的老师开始对话。原来,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导播已经和老师联系上,让老师在电话里听完了整个文章。我吓得不行,虽然我已经毕业了,这个文章仅仅是一个纪念,纪念一个我很喜欢很欣赏的好老师,但依然让我觉得很突然。
老师说了什么具体的我忘记了,总之就是一些,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做栋梁之类的话吧。但对于我好像一个里程碑一样,我的小学结束了。后来,我也总遇到我欣赏的人,并且很单纯的很仰慕的对他们都很好,和大花一样,不求回报,单纯的希望表达我对你的欣赏,和对于你出现在我这段生命中的感激。现在回想起这些人,占据了我年少时光的每一站,像声波一样嘹亮,又像天籁一样闪耀着。现在的我,可能比他们更好更强了,但依然忘不了,那些让我慢慢学着长大,变得向他们一样好的人。
郑执的文风,就像那个午夜广播中那个给整个城市讲故事的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想红的时代,这样的文笔,已是少见。起初拿到这本书,以为是励志故事,或者生活感悟,但从第一个故事开始,从香港黑社会的故事开始,便被深深吸引。那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男孩子最动乱的时光,却也让我相信,经历过真正的危险和磨难的人,才能有如此平静的心情,去回忆记忆深处的每一个人和故事吧。这些故事很平常,像你我身边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家长里短的风景,就是伴随我们曾经的歌谣。长大时光里的印记,一点点弥散开来。抓不到什么点,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十):我压抑的不是悲伤而是释怀的原谅°
——评《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文/蓦烟如雪
当父亲逢人就请喝酒,逢人就把裤兜里的报纸拿出来给自己朋友看看时,我是触动的,想到一个失意考生变成宣传典范确实难得,而这个一直不外露的父亲,在孩子看不到的背后,做了这么多的不为人知,甚至是别人想把报纸拿回去教育孩子时,他不舍的态度和轻轻折叠放回口袋的举动,一度让我忘不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郑执的作品,他19岁写作至今,已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浮》、《别去那个镇》、《我只在乎你》。这个初出茅庐的男生,写文并不稚嫩,相反却越见老成,他是[一个]APP高赞的作者,他的文笔有痛的触感,像离去的孤独,像短线的风筝,像荒芜的野草,轻轻一翻就能感受到一股失孤的悲凉。
19岁故作清高的德行,22岁父亲突然的离世,一年后开始与母亲努力生活的跌宕命运,谁都知道人生苦短,大家都忙,没有谁甘心花时间去欣赏别人的悲伤,少不更事的他,渐渐遗忘了任性,开始隐藏悲伤,他觉得,悲伤才是时间赐予每个生命最卓尔不群的烙印,也是我们在人潮人海中寻找彼此的坐标。
他开始用文字包裹自己,他不是为了寻找逃避的出口,因为他深知悲伤绝不是流于字面的粉饰和佯装,他只是想在文字里,与有缘人在悲伤的尽头来一场久别重逢。
走到最初的六层楼,这里再也没有欢笑声,曾经迷途知返的父亲,停在了过去,他的手掌里握着的妻子两只耳环,他被推向火化间,他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他退学,他妈妈说,那就回家吧。
之前他也曾经对妈妈说,对不起,我不是个好儿子,害你担心了。
他妈妈却回答是,孩子,不要再跟自己较劲了,你要先原谅你自己……
没有人能为我们承担不幸,也许你会误以为这是负能量,可当你看到他借高利贷过生活时,曾经的十二万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利滚利逼近了二十万,他被催债过,甚至看到门上写着“还钱”,他用身上最后零花钱的一半买了足够半月生活的泡面躲在屋里写稿,他能和古惑仔常客混成熟人,能坦然面对追债的疯狂砸门,因为不喜欢压抑的工作,他一度染上酗酒的毛病,还患上盲肠炎去开了一刀,我不知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息日子,他是如何度过的,毕竟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他一笔带过的生活,而他在2003年底,把新书的故事卖给了某影视公司,他一次性还清了债务,似乎有种刑满释放的感觉,可他却依旧感觉不是,而是和这个城市两清了。
这世上都有路,跑路也是路。想想这是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如此说。
想着那个渴望看《泰坦尼克号》露丝全裸出镜的小毛孩,想着回忆在童年里和女孩埋花窖的他,想着自己考砸了还体会那些天才自有苦衷的笨小孩。
他写《厕所爱情故事》的时候,我记得的不是麦丽素,而是刘小麻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他写《婶儿,你的蛋碎了》我记的不是吃过全家桶,咱俩就算一家人,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她起早就能把铁皮亭开板,洗好菜什么的,大花比谁家孩子都懂事,真的,生活再坏都会有网开一面的时候,他们都把悲伤留给了自己。
书本里,小歪丢失了爱情,高妹放弃了复仇,芍药选择了追随,这里面的爱情有聚有散,这里面的亲情总是如此的不忍品尝。
忘记回家的远行,就是一场流浪。而幸福的背后也会有怨言,爱的代价是承受,而晚安是最温柔的告别。
看完一本书,我才明白,我压抑的不是悲伤而是释怀的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