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拉格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布拉格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9 01:1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拉格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布拉格精神》是一本由[捷克] 伊凡·克里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一):自由和民主

  难以描述读后感,应该再读一遍。可能那段历史和中国有些相似,也可能有段时间视这个国家为统一战线,作者的一段话才显得震撼:"…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二):布拉格精神:一遍怕是看不懂

  可能是文学性太强,这本随笔没怎么看通彻。不过还是被这本书开头为纳粹营造的恐怖氛围深深感染,书中间部分主要是一些自己的讲演稿、随笔或者采访等等,有点像鲁迅写的文字,立意深刻,如果只是像看剧情小说那样怕是不行。后面的关于卡夫卡的介绍和作者的一些观点,能够让人增加对卡夫卡的认识。

  文中有些地方写的还是很深刻的,个人觉得。下面是我摘的一些自己觉得写的很好的话:

  “我知道了写作可以给人带来难以想象的自由解放的力量”

  “如果我们失去记忆,我们将失去我们自己。遗忘是死亡的症状之一。没有记忆我们将不再是人类成员。”

  “当然,民族苦涩的命运提出了许多不得已的主题。一个作家经常为环境所迫,拥有那种举世无双的经验,而当他去写它们时,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几乎是特殊奇异的。”

  “任何始终捍卫他的灵魂、他的内心正直,随时准备放弃任何东西,乃至瞬间的自由、他生命的人,不可能被恐惧所击垮,因而他能处于权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他变成自由的,变成权力的一个对手,不是作为追逐控制国家、人民和事务权力的竞争者,而是权力所维护等我每个谎言和无常事物的一个活生生的警钟”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三):布拉格的气质

  2019的41本书。 如作者所说,布拉格的精神气质是“悖谬”的,是从自身的历史中生长出来。近三百年来,布拉格屡遭侵犯,占领,解放,又占领,相互对立的东西在这里来回出现。它布满了教堂,但基督徒却是少数;拥有中欧最古老的大学(查理大学),却轻视学问,厌恶精英;城市最权威的城堡是共和国总统府所在,里面的九位前总统,有六位不是蹲过监牢,就是死在里面,剩下的三位仅仅因为逃到了国外而免遭牢狱之苦。 中欧知识分子根植于自身的历史传统,仰望信仰与神性的星空(我们可以不信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可以不相信神,但不能拒绝神性!)责问反思现实中的体制(历经过去的哈布斯堡的奥匈帝国与现在的苏联帝国)给幸存的生活以一种超越个人的意义。 这背后是对人之为人,人类尊严的坚信与持守。真实的生活,完全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为之不懈的斗争,至少让一丝光亮进入生活。 这是尤其令我们敬佩,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整个世界不再思考,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只是在日复一日地昨天的日子,我们活成了自己的影子。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正是他的那句“没有意义!”的评判标准,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森林,树木参天,郁郁苍苍。可惜,剧终,三多从高处掉了下来。或许可以给该剧加个副标题:哲人三多的烦恼。 ps:觉得读此书时最贴切的背景音乐应该是许巍的蓝莲花。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四):崔卫平:一个人如何站稳自己的脚跟| 记《布拉格精神》再版

  捷克小说家伊凡·克里玛的随笔《布拉格精神》,199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当时删除了两篇文章,另有一篇文章被改了名字。不知为什么,克里玛本人特地为此写的中文版序言也没有刊出,这回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完整面世,于2016年1月出版。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的这篇再版后记没有跟得上这本书本身的节奏,真是十分遗憾。但无论如何,我的编辑李恒嘉先生不要因此再哭了。

  伊万·克里玛1931年生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疯狂的20世纪,他把自传直接命名为《我的疯狂世纪》。他声称自己活过了两次极权主义的寿命,看到了它们的倒塌,这在他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身处其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活得比它们长久。第一次是跟随父母在纳粹集中营当了两年多的小囚犯,1945年被苏联军队解放;第二次是1968年苏军入侵之后因自由思想被剥夺作家资格,做过土地测量助理员等多种体力劳动,直到1990年他才再度公开回到了自己的作家身份,迎来了另一个创作高峰。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五):布拉格之光

  捷克民族的多灾多难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民族有颇多相似之处,集中营幸存者、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是最近才发掘的大家,有种捡到宝的感觉。这是一本他的杂文结集,思想的结晶和一瞬间产生的火花碰撞灵光乍现,体现在字里行间,甘之如饴。克里玛完全没有借着自己集中营的经历拿来做资本刻意卖惨,反而是完全摒弃这段经历,他只书写他战后的所见所闻,对同为的捷克的作家同行卡夫卡、赫拉巴尔、昆德拉、哈谢克|哈维尔等人的敬仰和欣赏,并用严谨的学术精神剖析了昆德拉、卡夫卡几位作家的写作特点,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的文学中的独特性、专业性,昆德拉作为一个流亡作家有其自己的不易和艰难,并肯定了昆德拉仍为捷克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写卡夫卡那篇《刀剑在逼近》真的太透彻太专业了,让读了他的两本书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作家看作家,角度、眼光远比我们普通读者深远,直达,卡夫卡并不是一个政治性作家(他不关心政治,只是关心自己周遭的一切,并提出质疑,但他的预见性和非同常人的敏感令他的作品杰出、伟大),他也不是一个精英,因为他在写作的同时,一直履行着坐班公务小职员的职责,这在其他国家真的很少见。说到民选总统哈维尔曾经的文学生涯也是非常的有意思,长了好多见识,不一而足。

  《布拉格精神》和《重返布拉格》——与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对谈,也是此书中两篇值得反复咀嚼、思考的精品,得智识高尚之人的文字润泽,真的可以让心静下来。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六):寻一处让心灵宁谧的森林

  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小学者”向我强烈推荐的第一本书。刚读到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伊凡在集中营的压抑和不同集中营之间的辗转,让我觉得和自己现在的处境和生活差不多,或者说,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中营中。人们从一个集中营走到另一个集中营,在每个集中营生存,都会面临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再加上权力者的施压和暴政,成年人这时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此时并不会好于一个孩子。这一部分,作者是从孩童的角度和心理来回忆和描述的,因此在那样一个其实很残酷和充满蹂躏的地方,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天真和快乐,比如他的荷马史诗,他的美丽的米里娅姆,他作文中的那篇森林,他游戏中真正的友谊。也许这就是一种精神吧。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是一段集中营式的生活,那么我们能否保持孩童般的纯净,让自己别去理会那些阻碍你的“成长”和“享受”的人和事情,或者说,让他们对你的危害降到最低,自己在内心深处,永远知道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追求的生活是什么。胸无大志,必然会被琐事困扰。无论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付出泪水和辛苦。所以呢,既然道理都这么清楚明白,那就别再理会那些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生活总是被琐事烦扰,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别人不尊重你,就学会自己尊重自己;别人不相信你,就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别人不帮助你,就学会独立自主,自己帮助自己。每一个实现梦想的道路都是荆棘丛生的,但是请不要忘了梦想,任何时候,都应当坚守初心,都应当义无反顾的,享受当下,笑赢未来。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七):和过去保持一点距离

  书的文字很深奥,尤其读到中间,读读又放下,还好坚持下来了,只是有些不求甚解,有些引起了共鸣和思考,打算再读一读,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集中营的一段是莫不过去的,对作者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说到集中营的故事,他只想以轻松的态度谈些积极的东西,在里面的学习,事后从仇恨纳粹转变而来的反思,如果我们也像纳粹对待自己那般报复回来,那我们和纳粹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作者愿意站在另一个稍微有点距离的地方来看待童年的集中营经历,如果陷入其中,不是得到救赎,而是会迷失自己,就像我们终将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那样,命运的轨迹会再次上演,这也是有可能的,而这正是作者所害怕的,历史再次上演,所有曾经受过伤害的人都不愿意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生活,也不愿意自己的家人经历。保持一点距离,保持一点宽容,人性的光辉再次闪耀。

  强势与弱势力量,这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历来的革命队伍,起义团体不都是这样将统治者推下了舞台,等着历史的车轮重复将他们碾压。谁说一开始不是抱着为大众谋福祉的期望呢,谁说不是正直正义公平的呢,可是思维认识的局限,个人欲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最后都发展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又重回了起点,只不过换了一种称呼,换了一种形式,迷惑了大众的双眼,让这种统治更加平滑稳定,更为长远,而最厉害的招数就是思想统治,从教育开始,潜移默化地改造你,如果没有觉醒,没有人在边上嚷嚷,也就糊里糊涂地好好当着弱势群体,所以现在你看不到静坐,看不到游行,现在的学生,大众早已没有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还认为这是大环境造成的,大家都是这样,之后一声无奈和叹气。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再一次想起了狄更斯说的这句话。这也就涉及到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的问题,这个还在思考中,等以后慢慢写。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八):夹缝中生长

  布拉格的精神如杂草一般,会在最残酷的夹缝中生长,捷克的人民、文学者也是在经历着种种的战争,纳粹德国和苏联的极权主义下艰难的生存。作者用查理大桥作为布拉格的标志,代表了这个城市罕见的坚强!

  作者伊凡•克里玛,捷克犹太人。他是二战时期的幸存者,儿时在纳粹集中营三年,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悲惨的童年留在了他的内心。这样的经历,纵使他更加渴望自由的生活,也使这本《布拉格的精神》中展现着人们的坚强生存,生生不息。本书属于散文集,包括评论、演讲稿以及采访等方式,涉及政权、战争、文学、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无论哪种方式,哪方面内容,其实都暗指着捷克人在“黑暗”社会中的坚持。

  文章以作者的经历开端,正是二战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阶段,整个欧洲都陷入恐惧之中,而童年的克里玛在集中营中躲过一劫,成为幸运草,坚强着活着。因为他的经历,随后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中采取积极的态度。

  对于文学,极权主义和纳粹德国控制严格,很多书籍著作禁止发行,而这一压制文化的表现,让文学在缝隙中依然发展,形成了萨米兹达特,地下传播,而这个时期的捷克作家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也影响着世界文坛,在书中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特意写了卡夫卡灵感的源泉,从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了人们生活的害怕和窘况。年轻人急迫地想摆脱现实中的伪文化,真实自由的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理想。

  对于人们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着捷克人为了生存,而可以失去尊严。《论诚实》中,作者用了几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看出了金钱大于诚实,生存大于一切。

  对于战争,捷克人经历着种种痛苦,世界一战,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重新组成一个国家,二战受纳粹党人的控制,随后又被苏联的极权主义而统治,最后又开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战。书中虽然是一个一个的短篇,但是整体来看,它既是一本捷克的战争史,同时也体现着捷克人在重压之下仍然努力生活。

  《布拉格的精神》之中的萨米兹达特方式,不仅想到了现代的有些大陆书籍,很多内容被删减,有些书出版但是还是要禁印,甚至不能引进入大陆。而作为我们读书人来说,只能慢慢等待,无论评论还是历史都可以客观对待。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九):记录一些思考

  1.“强烈的和极端的经验,通常比生活中多种多样其他的东西更有力的塑造我们。但是极端是经验可能使我们的判断力倾斜。

  我所达到的和试图表达的是:在这个世纪,我们作为个人和作为团体成员所经历的非同寻常的经验可能使我们迷失的更远。想要从我们受苦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会被导向致命的错误,不是把我们引向我们想得到的自由的正义的境地,而是把我们引向相反的方向。极端的经历并不打开通向智慧的道路。和自身经验保持距离,我们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是生活在捷克的犹太人对二战生活的自述。也符合我对大多数战争的定义,战争也许不是善与恶的对抗,往往是恶的人在重新分割他们的领导权,受伤害的无辜群众成了最底层的牺牲品。这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灾难,不是个体 种族 民族 国家所能涵盖,在这样的灾难下,会消解人对人的信任,也容易对人性失望,是整体的思维结构和心理模式的失调,要通过反抗与斗争去缓解,才能慢慢的走出那弥漫着血色的阴影。

  但我们又不能将那种极端的体验去概括全部。当事件显露出一点不好的走向得出悲剧即将再次重演的结论。但同时也不能对那些最残忍的事故视而不见,要选择观看,让那些真实存在的经验在自己的想象中凌迟自己的肉身,从而变得更加悲悯,也心怀感恩。

  但绝大多数人总会认可当下,享受当下的快乐,让过去和未来都与自己无关。所以他们要么拒绝忍受,要么拒绝观看。这是灾难不可避免的原因。

  “如果战时经验唤醒了某些人的复仇意识,这同样使得他们对生活变得麻木不仁,是他们倾向于将任何人看作一个敌人,或哪怕是一个潜在的对手。简单的说,成为某种狂热的牺牲品,他们会经常屈从于作为其对立面的另一种狂热。

  隔着时日的推移,我慢慢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形式的狂热只是暴力和恐怖的心理前提,一种预兆并且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好的可以将狂热的企图付诸实践并为之辩护的理论。在我们的时代,唯一拯救世界的希望是宽容。另一方面 大批无助的,绝望的人那些不是被赶尽杀由铁丝和枪支包围的集中营,便是接送进毒气室在广场上被烧死的人,警告我们这种容忍有其自身的限制。这是无可争辩的,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们并不避讳这种破坏性企图,他们要限制整个社会的自由,也不避讳他们要不惜代价实现其狂热的决心。容忍不要再意味着可以容忍那些不能容忍的事情,不意味着可以容忍那些准备限制任何人的自由甚至生命权的人,尽管有人辩护说这是出于崇高的目标。”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十):认识布拉格城市的窗口

  《布拉格精神》是我2018年读完的第三本书:

  本书有一种杂文选集的感觉,前部分写作者成长经历,中间是社会评论、杂文,第五部分是卡夫卡作品导读。写的最好的是布拉格精神,作者从当地人的眼中像世界阐述一个真实的布拉格,屈辱,压抑,低调,坚毅的布拉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有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战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就是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这个词来形容生活的荒谬,而把自己能够藐视这种话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及完全的消极抵抗称为“哈谢克式的”。

  当一种犯罪的制度破坏了法律规范,当犯罪是得到认可和赞许的,当某些人可以高踞于法律之上,企图剥夺他人的自由和他们的基本权利,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深受影响。犯罪的制度企图通过散步恐怖,来维持体面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举止,没有这些便没有社会,没有可以让这样的政权来统治的社会。但事实表明,当人们失去符合道德的行为的刺激后,散步恐怖也收效甚微。

  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是为了战胜这种毁灭。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是作为其创造者的一种喊叫,是对于笼罩于他本人,同样也笼罩于他的前辈和同代人、他的时代、他所说的语言身上的遗忘的抗议。一部文学作品是激怒死亡的某些东西。

  扬·胡斯(宗教改革运动)

  扬·帕拉赫(布拉格之春)

  七七宪章(人权运动)

  瓦茨拉夫·哈维尔

  天鹅绒革命

  卡夫卡灵感的源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