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摘抄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一本由杨震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一):《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过这本书,使我完完整整地了解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更是深深震撼了我。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质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二):《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有感
正如笔者杨震林老师所说的:“书就是让人读的,道理再深奥,也必须让读者尽可能地在愉悦中走进书里,自然地接触和理解写作者的思考,那样才算是基本实现了一本书的使命。”我一路跟随他的访源之行,通过他的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感慨于林县历史之艰辛,激昂于林县人民之团结,赞叹于红旗渠工程之伟大。
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只一个标签、口号,它是真实发生在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由数万普通民众用手亲自打凿出来的丰碑。它值得我们去领悟、学习。也希望在未来,真的像杨震林老师所希冀的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三):壮志撼山岳
在那个年代,“一穷二白”是那时的大背景,林县人十万多人先后历时十载寒暑,苦干加巧干,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遇山穿洞,遇谷架桥,成功挖掘建设出一条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是林县人民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才得以实现这一丰功伟业,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达千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短短十六字,但字字千钧,是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是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是保证。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看到今日宏伟壮丽的红旗渠,人不由自主地就折服于先辈们的超凡智慧、卓越胆识和顽强毅力。
该书再现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感人至深。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四):读《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有感
小时候,我就曾在课本上看到过,知道在河南省林县有一条“幸福之渠”——红旗渠。今天我有幸阅读了《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这本书,字里行间描述着在美丽雄伟的红旗渠背后那段振奋人心的故事,也让我体会到了修红旗渠时的无限艰辛。林县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县领导杨贵的带领下,不计困难,不讲条件,花费十年之功,在太行山腰上人工开辟出了一条救命之渠、幸福之渠。它的修建,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还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景观。这次阅读学习我感受颇深,下面结合情节,本人将谈谈具体的感受。
首先是团结协作。从字里行间我了解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的,在工作上不推卸责任,主动作为,同事之间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单位明天的发展,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建设单位美好的明天。
其次是无私奉献。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比如任羊成带领除险队,悬挂于山腰上除险石,即使被山上掉落的石块砸中,也从不喊累叫苦,面对困难,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在条件艰苦、忍饥挨饿的情况下,历时10年修建了号称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造福了万千后代。
最后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铲,在太行山上修建成了这号称世界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很多,但是,我们仍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扬红旗渠精神最直接的就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自己要脚踏实地,服从领导安排,时刻以单位利益为重。其次,作为部门领导,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部门员工,团结协作,共同把部门的业务工作做好,让领导放心、让同事满意。最后,在工作中我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更好的态度能力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为单位做出自己的贡献。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读后感(五):《山腰上的红旗渠》读后感
曾去过三次红旗渠,也看过一次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话剧,可是,对红旗渠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为了有水吃而动员全年人民挖了一条渠的艰苦奋斗精神上,对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以及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汲取红旗渠精神为我所用,却没有思考过。读了《山腰上的红旗渠》后,似有所悟,分享如下,虽流于表面,仍希望与大家共勉。
作者杨震林在内容简介中提出了“红旗渠三问”: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为什么敢修红旗渠?为什么能修红旗渠?以此作为全书的纲领,也为读者掌握红旗渠的精神实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线索。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缺水情况严重威胁到林县人民的生存,修红旗渠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为什么敢修?一是有天时之助,二是地利之便,三是人和之利,四有人力可用,五是有钱粮可资,六是有精神可倚,七是有治山治水的基础,八是有组织化的优势。
为什么能修红旗渠?因为群众齐心协力,精诚团结;干部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因为有无数个奋斗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面对宏伟的红旗渠,我们既要学习其成功之“道”,即在精神层面上提升境界;也要学习其实践之“术”,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红旗渠三问”这个提法,让我想到了网络上常常被拿来开玩笑的几个问句: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几个很严肃,很难回答的问题,总结一下可以叫“灵魂四问”。有人说,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人生就通透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读了此书,我反而觉得“无私奉献”才是红旗渠精神的精华所在。因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子孙,决定修渠;因为敢于奉献,无论群众还是干部都身先士卒,舍生忘死。高纬度的奉献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而低纬度的奉献则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其考虑。当今社会,高纬度的奉献也许只是限定在特定的范围里,而低纬度的奉献,只是一种常识,却往往被大众忽略,所以,能做到的人也在多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艰苦奋斗”。在修红旗渠的那个时代,粮食短缺,水贵如油,所谓的“苦”,就是物质上的,身体上的吃苦,而现代社会,山珍海味,饕餮盛宴,已经超出了人类肌体所需要的范围,那么还要怎么吃“苦”呢?现在的“苦”是精神上的苦,而精神上的“苦”归根结底可以叫做“自律”,是有效的控制私欲,规范行为;是时刻保持“清醒”地活着的一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