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之夜》读后感100字
《智利之夜》是一本由[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利之夜》精选点评:
●目前读过的波拉尼奥最晦涩的一本。如流水账般的长短句叙述里,不动声色安置巨大悲恸而愤怒的情感。独白的神父乌鲁蒂亚,感觉更像是《护身符》中女诗人的镜像。他们都经历了艺术与思想最糟糕的岁月,被权力支配,血洗的时光。但是神父选择了妥协,从而只能在临终絮絮叨叨作一番赎罪或发泄的独白。聂努达的降临与死亡,英雄谷的传说,鹰与鸽,费尔韦尔的言行……一切都不过是南美乱象的序章。而最终,暴风雨会降临在每个涉事人头上。
●这是一本注定要在世界文学中拥有永恒位置的当代小说。”
●“文学就是如此被创作的——至少是为了避免跌入垃圾堆里。”
●从题材上看,这本书和波拉尼奥其他的作品一样,是“文学的文学”,即文学家以一种文学的形式发表对文学的看法。而在形式上,这种滔滔不绝的高烧般的胡言乱语正是超现实主义/达达主意的实践。正如一年前曾经揶揄过的Breton的“自动写作”一样,波拉尼奥在最后十年以超越逻辑思维的速度构建着他的文学世界,挖掘着表面已经死掉的“南欧紫荆”的树根,像那位孤独的危地马拉画家和鞋匠一样,同样孤独地为智利文学的墓地写着悼词。
●全书只有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里叙述时间是弹性的,忽而以分秒计,忽而以年月跨越。串联起几个故事,各有寓意。前十页基本就能猜出那个小谜底,但还是追随着看了一遍视角奇怪的智利二十世纪史。现在我们这样创作文学,用他人的文本和他人的故事。第二个著名段落只有短短一行,未免太聪明。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老一代拉美作家更具爆炸性。
●“为什么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最终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快速,疯狂又荒诞的词汇组成,一个一个带着情绪的句子,可惜看完了英雄岭篇章,就看不下去了,隐喻也不太明白
●像是一部缩减,伪装过的《荒野侦探》。波拉尼奥依然在试图寻找些什么,一些已经在智利失去的东西。
●1.年度期待之三。波拉尼奥是唯一能让我真实体会到“脊柱的颤动”的作家(且故事情节作用几乎为零)。 2.当妙笔出现,在比如艾什诺玆,是名副其实的文体家那种好,偏技术性;但波拉尼奥是会让你觉得,仿佛有从内在伸出一只手掌,“遮蔽了理智一般”,是被掏空的灵魂,会传染的热病。 3.陀—贡布罗维奇—波这一脉传承,这本看相当明显。 4.波是真正对文学有赤诚的信仰而几乎没有偏见的极为少见的那种人(尽管本书有一句“法国人只看法国人的作品”但这算事实陈述)。
●波拉尼奥似乎仅凭节奏就能抵达一种有效的诗意……上个月在天津一家咖啡馆读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很多张脸和一些破碎的情节,而我感觉我可以把它们放到同一篇小说里,以类似的节奏写出来。——事实上我在读小说的时候经常会被各种念头给打断,这导致我读书速度很慢。但另一方面,这些瞬间也使我意识到,尽管有不少自我怀疑的时刻,我还是相信我有很多东西没有写,以及应该写。这其实是一种幸福。
《智利之夜》读后感(一):不明觉厉
整个描写都是絮絮叨叨并且似梦似醒不知虚实的状态,我感受到他的很多引用,也感觉到他的意有所指。中间我中断了读了两本别的书,但是返回来继续读还是能感受到他不留余地一口气讲完的文学功底,尤其是最后的三分之一,能感受到转折和节奏。但是我总感觉我并没有十分完全明白,好像还在他营造的如梦如幻的氛围里。
《智利之夜》读后感(二):业已衰老的年轻人·索尔德罗·猎鹰·在智利就是这样产生文学的
波拉尼奥写的都是历史人物却不是历史小说,这种写法其实难度极大。貌似零散如意识流的前三个故事直到后三个故事一一呈现出来时才明朗清晰起来,作为转折的第四个故事使人联想到《安妮穆尔的生平》,同样展现出重复的力量虽不如后者精确灵巧,但全景小说的特质在此初现端倪:“我看到了一群猎鹰,成千上万只,在大西洋上方的高空中,朝着美洲的方向飞翔。有时候,太阳在我的梦中变成了黑色。”六个故事中繁复的象征和隐喻展现出作者极强的文字功力:在聂鲁达面前追问“索尔德罗”从而拷问在诗歌和政治之间如何抉择,仅凭想象画出墨西哥城的危地马拉画家凝视巴黎的黄昏,英雄岭的鞋匠那破碎的祖国与事业,神父们为维护教堂免受鸽粪侵蚀而训鹰捕杀象征圣灵的白鸽,暗示着后来神父成为军政府的帮凶为其教授马列毛主义,平庸女作家家中的盛大宴会与其地下室发生的极权主义酷刑形成空间上与情绪上的双重对立
《智利之夜》读后感(三):再见了费尔韦尔
啊我昨晚又没有睡好,作息十分混乱,但我每天下午还是在喝让我失眠的咖啡,刚刚看完《智利之夜》脑子里全是神父的悲伤的呢喃,波拉尼奥啊为什么会如此沉迷把热爱文学的人投放到那些充满追逐与失落的梦境中去呢,我好想好想去参加那些飞行员诗人神父侦探的诗歌会,我看到三三两两的热爱诗歌与小说,韵律与标点的人在晚会上纵情欢笑,勾肩搭背地唱歌,笑声没有任何恐惧,笑声会传染,欢乐再继续,大家为自己能够在这里而高兴,在晚睡与头脑混张的下午,我只是害怕这一段文字会像小说一样骤然截止,因为他只写了两端,而第二段只有一句话,在这一句话里面你们,所有人的我亲密熟知,一面之缘的人们,令人昏眩的速度从我眼前闪过,我说:费尔韦尔,你还有好多年可以活呢。我想我应该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方式去结束神父的生命,他以为在写下这一时刻,记录那些他保护的人,他憎恶的,他爱过的,他鄙视的人的名字,他可以将这一个瞬间定义永恒,就在这一刻,他死了。
《智利之夜》读后感(四):“屎的暴风雨”
《智利之夜》原标题是The Storm of Shit,“屎的暴风雨”。全书结尾才出现的第二段只有这一句:“Then the storm of shit begins.”不如直译成“随后这场屎的暴风雨开始了。”(译作“可恶的头脑风暴”实在太轻太含糊了。)
这句话,是那个“业已衰老的年轻人”(叙述者的本我)对书中这场由“我”所作的“临终忏悔”的彻底嘲讽和颠覆。和对《2666》里那四个欧美高校文学知识分子的嘲讽一样,这本书里写到的一类智利作家(聂鲁达是一个弟子众多的智利文学教父形象),在权力、暴力、阶层、战争构成的现实和历史运动面前所做的是无视、委身或美化,其后果是,在充斥“地狱和混乱”的国土上,投身文学者自身人格受戕害,错失历史真实,对最高权威心生好感……波拉尼奥写的是文学迷的迷失、溃败和罪过,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似无关的几个故事,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始终不离这一主题。“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就是这样创作伟大的西方文学的。”
《智利之夜》读后感(五):有感而作诗一首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智利之夜》观后感≡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带着镣铐跳舞,谁上的那把锁? 张牙舞爪,假哭,在业已衰老的篝火旁 憋出一句呻吟,咳出一句“迷茫” 呕吐一首忧郁……可到底为何而哀伤? “请摘掉您的假发!”这句呼喊你可曾听闻? 不,不:大家都躺在云端舒服着呢 谁管大地、山丘以及满地的蚂蚁着没着魔? 不,不:握笔的人正握着高脚杯呢 你没见宴会的花园,春天正酿造 无度数的鸡尾酒?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 问问题的年轻人,你认识那鞋匠否? 皇帝点头,万千傻笑的众人不也笑着叫好? 缪斯的维护者拜倒在酒神的脚下 你为何像个偏执狂,妄图再生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最后才是托尔斯泰? 红色的国度止步在了喝彩,那白色的土壤呢? 一粒种子模仿另一粒,哪里去了,托尔斯泰? 索尔得罗呢?哪个索尔得罗? 画家坐在巴黎的丑陋窗口,能绘出 墨西哥城古老的印第安之歌? 你,坐在湖边,他,坐在温暖的霾里 你们能给蚂蚁的无知开出药方? 索尔得罗,我最后问一遍 哪个索尔得罗? 是不是当新的一窝蚂蚁诞生,问题便变为 巴勃罗?哪个巴勃罗? 诗歌庸才、文学混子、时间骗子、青春的绞肉机: 索尔得罗,哪个索尔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