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星奇遇》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外星奇遇》影评精选

2021-05-09 04:3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星奇遇》影评精选

  《外星奇遇》是一部由格奥尔基·达涅利亚执导,斯坦尼斯拉夫·柳布申 / 叶甫盖尼·列昂诺夫 / 尤里·雅科夫列夫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星奇遇》精选点评:

  ●设定有趣,电影无聊。

  ●咕...

  ●光冲着“科幻”、“反乌托邦”之类大词来的,多半会失望吧。在我看核心还是那种达涅利亚式的温情脉脉的、靠剧本细节取胜的抒情轻喜剧。听说中文字幕译得很不堪?那就有必要重译一遍……

  ●为什么分这么高?

  ●當「KOO」就能代表其他所有的詞,那麼吃屎和吃飯也就沒多大的差別了

  ●最后10分钟撑不住还是睡着了。。

  ●Steampunk代表作...

  ●没钱也有没钱拍科幻大片的方法好嘛,还是得敢想啊卧槽。那份安静人心的力量来自达涅利亚吧。

  ●星际旅行能寒碜到这般地步。。。实在够可以的

  ●完整看完的第一部苏联科幻片,能在B站上看到也真是意外,照这样下去,迟早就能看到永恒国度的终焉了,本片倒是十分可爱那一个个人物、还有配乐,蠢笨里透着股荒诞,沙漠末世般的环境,也还算对我胃口,但俄语和俄式逻辑思维是个大问题,英语系片子看惯了,还真有些不习惯,不过也没考验我忍耐力!

  《外星奇遇》影评(一):媲美帕拉杰诺夫的哲学电影!

  这部电影被人评为土的掉渣的科幻片,但是大家如果把其中过时的科幻元素当成是诗意的隐喻来看的话,会发现,这是一部媲美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的神奇电影!真的很佩服前苏联共和国的那些小国导演,简直是神了,这不是一部外在的科幻(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而是一部内在的科幻片(像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星》那样),大家要分清楚哦,这是一部哲学电影!

  《外星奇遇》影评(二):荒诞是不可逃离时的麻醉剂

  帝国余晖中的思考,阶级是残酷的,也是必须的。

  笼中人摞垒在一起,KOO也许代表着对社会和世界中一切无能改变的抱怨或自怨自艾。而不服从某种规则的人,将被融化。这个设计真的耐人寻味。

  只有位于某种制度或体系之内,才能身临其境的发现一些更深刻的荒诞。

  苏联后期,真的产生了一些伟大的东西,甚至不亚于对GCZZ和SHZY的开创性尝试,也真的坦露出了很多人性的负面。

  《外星奇遇》影评(三):脆弱的梦境

  这是一部极其荒诞的电影。

  两个地球人,大白天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个流浪汉。流浪汉称自己来自外星,因为忘记自家星球的编码而流落到地球,希望那两个地球人帮他回家。谁能相信这样的鬼话?于是地球人说:“你要真是外星人,我们倒要看看外星的样子”。“好啊,我这里有一个时光穿梭机,输入星球编码,碰一下就到别的星球去了”。

  结果两人真来到了外星。

  那是一个什么世界呢,一片荒芜的沙漠;人大多是一副流浪汉模样;交通工具,姑且叫做飞船,其实像一口安着螺旋桨的破铁钟;种族分得很清楚,甚至人手一个遥控器大小的探测仪,对这一个人按下按钮,上面亮红灯亮绿灯,你就是这个民族或那个民族,不同民族会相互歧视;语言呢,只有八个单词:

  “火柴”、“铃铛”、“囚笼”、“警察”、“飞船”、“飞船发动机元件”、“被集体认可的誓言”、“除上述七个词外的其它词语”

  火柴是那个星球上很重要的资源或者财富,戴在鼻子上的铃铛是臣民的身份证。当然有等级的存在,不同等级穿不同颜色的裤子,黄裤子是最高等级。臣民喜欢把自己关在笼子里,尤其是见到上级的时候。礼仪,当然也有,见到上级要行礼:拍拍脸颊,双手摊开,屈膝半蹲,嘴里说“酷……”。

  外星人有特异功能,比如擅长读心术,一见面就能够知晓你的一切想法。还能极快地掌握一门外语,和我们那两个地球人对话。“飞船”虽然看起来很烂,但装上“发动机元件”,就可以在星际任意穿梭;天文馆里可以给地球拨打电话。武器很强大,可以把人融化。上级可以肆意殴打凌辱臣民。臣民如果无“礼”,就会被警察随意处死或者关进监狱,牢房呢,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金属“棺材”。

  老百姓都在从事着单一而重复的工作,他们甘愿把自己出卖给上级,为他们工作,并服从指令。人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而充实。努力地劳动,从而获得更高的身份等级,是他们首要的追求。

  而我们的那两个地球人经历这种种“奇遇”,目的只有一个: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外星世界满怀期待、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好憧憬。因为外星世界总是和地球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我们想象的外星有多好,也正代表着对地球的愿望有多美。而《外星奇遇》这部科幻电影对外星世界的描画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那里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可文明程度却远比我们落后,这完全不符合人类的逻辑。

  我就读的中国石油大学以理工科见长,同科幻小说、电影一样,纯粹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教理工科的或者文科出身却深受理科熏陶的教授。他们和传统的“文人”有着相似的自负,不太瞧得起舞文弄墨的:一口钻井打下去,万吨石油涌上来,直接产生数千万的效益,而文科生干什么才能创造如此大的价值?人类哪里能离得开石油?慢慢接触得多了,他们的价值观还是很让我敬佩的: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这是何等的雄心壮志。

  工业文明催生出新的逻辑,或者说为我们塑造了新的梦想。仿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就足以让“平等”、“自由”、“民主”、“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等人类的崇高理想顺利实现。

  还要说到另一个层面,关于希望。我们为什么活着,或者说靠什么存在?笼统一点的答案就是希望。我们努力拼搏、百折不挠,在全社会陷入竞争狂潮的时代里争先恐后,其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连活在世界最底层的人们,都没有放弃最后的挣扎,主要也为那残存的希望。

  希望的魔力还在于,它会使人懒得怀念和自己毫不相关的过去,只在乎自己是否有幸福的未来,而眼前要面对的大事小情也早就让人应接不暇。无论《外星奇遇》上映的1986年,惨剧如何在切尔诺贝利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上演;无论冷战阴云笼罩下,我们的地球会不会因核战争而变成一片荒漠;无论在极权体制下,前苏联社会是多么让人无聊和窒息……这一切都和我们恍如隔世,激发不了内心一星半点的波澜。

  既然如此,我们只谈未来。

  《外星奇遇》虽是部很老的苏联电影,但里面讲的是未来或许可能发生的事情,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可能性。它不同于理工科的价值观,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信仰,不同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希望。

  电影所讨论的恰恰是希望本身,它要我们在对未来充满希望之前,先要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

  影片里,那两个地球人,凭借手头的火柴而拥有同外星人谈判的筹码,希望外星人送自己回地球。他们很聪明,懂得虚张声势,懂得谈判技巧,先换来承诺再交出火柴。然而,外星人嘴里竟没有一句真话,他们拿到火柴就翻脸,甚至干脆把地球人从飞船上扔出去。在那个星球,每个人的眼里只有现成的利益,就算采取了卑劣手段,也因追求利益的正当心理而变得理所应当。

  地球人本着人道主义,一次次搭救深陷牢狱的外星人,想说动他们一起前往地球。然而外星人却说自己这样活得很好,因为他们想不出,要不为了“裤子的颜色”而奋斗,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有的外星人是从别的什么星球迁居过来的,因为星际争霸战争,他们的故乡成为了有着无尽黑夜的寒冷荒漠。

  有的星球也是乐土啊,但那里的原住民把其他星球的人视作花草树木的肥料。

  说到这里,即使电影名字叫《外星奇遇》,明眼人看了也会立刻明白,未来的地球没准儿就是这副样子。

  或许是危言耸听,或许是悲观主义,不管怎样,这部电影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一向深信不疑的东西是不是一如既往的可靠?比如科学,过去到现在,它的确在很多地方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以后是否还会如此?也许你会说,管好眼前就行了,哪有功夫想那么多。那我们就说回目前,拿革命举例子,古代农民起义,你有大刀长矛,我也可以揭竿斩木;近代解放战争,你有美式装备,我小米加步枪照样能赢;现在呢,飞机坦克原子弹,谁有谁说了算,民间革命家就此灭绝。不仅如此,如果科学技术落在“希特勒”手里,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恐怕要让我们的理工科专家束手无策。

  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往往是不受待见的,既不创造现成的财富,反而要坐在人们的成果上说三道四。就像一个顽童,所有人都看到皇帝光着屁股,而他偏偏要说出来,嘲讽皇帝的同时,也羞辱了装聋作哑的集体。更何况,当人们都被蒙住了眼睛,不知疲倦地向前时,他无情地把梦境击碎。如此敢冒生命危险,才能让我们理解,什么是梦想,它有多么的珍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