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希特勒》读后感摘抄
《解读希特勒》是一本由[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希特勒》精选点评:
●希特勒真像是一个二次元人物,代表绝对的恶,思想极其中二,唯二的目标就是统治世界和毁灭,在他心中战争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私生活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只有短短165页,但是全文都是作者基于大量史料所做的推断性结论,几乎每一句都是亮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希特勒独特心理的剖析,对于东线战略等一系列错误的解释。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了那段历史
●主观,内容感觉一般
●可怖的自恋狂。解读易懂,但仍需配合相关历史书籍一起阅读,最后一章的观点有部分不同意。(豆瓣电子书)
●关于希特勒
●信息量大到要塞爆你的脑子。是新鲜的信息。哦这位外边漂来的不速之客。
●通俗易懂的分析,对于读过相关史和传记的人来说有一个更概况的分析,有些观点略偏激,总体来说还不错
●哈夫纳这本很薄的书写的真的很好,清晰,相近又没有任何无聊的煽动性的话(之前有看到一个书还是纪录片什么的吹希特勒是艺术家,我…他又不是艺术大学天才退学,他都没考上好八?乌鸡鲅鱼),内容是有条理的把他的观念行动和两个目标阐述了一遍,意外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很分裂的人,偏执使他从一而终了,不过不是褒义哈,本质是精神病人思维广泛又跳跃,又没什么文化素养,有病得去治,真的,免得害死那么多人
●然而,历史该翻车还是照翻。废话好少,写的真好。
●2019年第16本____4月 太偏激了 要求每个德国人的角色都要是“对抗外敌的英雄”形象。 感觉作者带给我的就是讲希特勒的是偏执狂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么赢!要么死!”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一):历史与历史人物
正视历史,应从客观认知历史人物开始。
所谓善恶,皆因思想认识、阶级立场甚或牵涉的实际利益而产生认知差别。因此写作者,尤其是历史记录者,如能秉持相对公正、客观的态度,即是对人类历史最基本与最崇高的尊重。
《解读希特勒》作为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代表作,应是喝彩者连连点头,不屑者频频摇头。毕竟被叙述者是一个如此敏感、已被普世认定的邪恶之人。多一点公正认可,会被视为为其逃脱罪责,多一点设想评论,会被认定主观色彩强烈。阅读这本书应结合德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一战、魏玛共和国,甚或再深层了解更早时期—普鲁士的历史。正如每个人都不是孤立活于世间,每段历史也不会孤立于世,历史长河的涟漪或许不似水波荡漾般明显易见,但随着记录者的书写,后来者的探寻,它终会被发现并一直存在。
客观审视一个“恶人”的出现、发展与消亡比一味唾弃或无视他的存在更具有警世意义。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二):解读希特勒
2020-154 《解读希特勒》
姑娘最近读了几本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迫害的小说,儿童文学里面有好多类似的故事情节。然后就问我,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
回答不上来,我先读为敬。
在德国的费斯特详实作品《希特勒传》和这本之间犹豫了一下,选择了这一本,主要是看中了对作者的介绍,历史散文学家,并且读了这本书的译者景德祥写的序文,序文写得太好,欲罢不能。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如果没有历史大局观,看传记最多也只不过是看了个八卦。
但这本只有166页的小书里面,作者已经带有足够的诚意,并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而是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几个方面,对希特勒作了客观深度的剖析,让我这样对一战二战欧洲格局几乎一无所知的历史小白也能够对希特勒有了比较直观且客观的认识。
作者对希特勒的评价,最终归于“他拥有一种完全是罕见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的结合,但他完全不拥有的是国家巨匠的想象力、建设持久事业的能力。他对于确定状态的恐惧与他的急躁,也使他不能做到这一点”。
读完还是那句话,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放在他所在的背景下去解读,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明白希特勒这样一个我们现在看来疯狂到病态的任务到底为什么能够德国这样一个产生的如此多大哲学家科学家的国度获得支持和“成功”的根本症结。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三):希特勒与德国 就像是一个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生活故事
首先致敬一下原作者和翻译 优秀!!哈夫纳就简单深刻的从希特勒的几个方面客观具体的解读他的这十一年的政治生涯。
翻译者也是很深刻仔细地理解原著作者的意思,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反正我看的很舒畅。
哈夫纳在结尾说这德国和希特勒就像是一位失意的女人遇到了“漂洋过海”的男人真的很贴切了。
男人看出女人眼中的失意和忧伤,不断接近求关注,最后女人也是沉浸在了这神秘又极端男子的温柔乡。
开始男人不断努力带着女人走向了美好生活,用手段和暴力让之前欺负女人的邻居臣服于他们,但他不肯罢休,他的志愿1是称霸武林,一统江湖,2、隐形的愿望会偶尔若有若无的提起,就是让另一个种族灭绝,这俩是男人毕生心愿。
之前的邻居让他很有满足感更加努力的让女人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富足,女人崇拜的认为这是老天爷派来的救星。可惜好景不长,并不是每次手段和暴力都能成功,总会遇见有更厉害的高手,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觉得他可能无法达成一统江湖的愿望,不然先暗地里解决那个种族问题,总要实现一个愿望人生才能圆满落幕。因此他开始了暗地里为期四五年之久的种族屠杀,他可下了杀心的,见一个杀一个,反正全灭光,女人其实知道一些但是不敢言甚至偶尔帮衬一下,最后东窗事发,整个武林知道了他们的恶性,女人决定离开这个可怕的恶魔,可是恶魔选择同归于尽,反正没有后代继承人,我既然达不成我的愿望那我就要你和我一起同归于尽,他安排好一切,举枪自杀,只剩女人独自面对邻居和各路高手的讨伐和攻击最后溃不成军,一朝回到解放前,一败涂地……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四):战争产物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宏观概念去思考哈夫纳究竟要表达哪些具体的观点,希望以后能进步。
这里写一些希特勒的思想,比如:所有世界时间只是种族自我生存本能的表现;内政的目的在于保障一个民族对外自卫的内在力量;谁要生存就该战斗,要是不愿意斗争那就没有存在的资格。而民族指间的斗争方式就是战争,战争可以使一个民族彻底的,有良好基础的,长久发展的自然。
从哈夫纳写希特勒,我觉得希特勒当然是有军事和政治头脑的,在承认他在任期间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大大提高这点之外,哈夫纳似乎是想些一些希特勒的“小聪明”。哈夫纳写希特勒的成功在站前的内政以及战争初期对法国的外交,而对于魏玛共和国和法国这方面希特勒之所以看似成功,并不是因为希特勒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多大能力,而是因为希特勒有一种可以预感到什么东西即将崩塌的能力。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失败是因为法国本身的软弱以及一战后15年的时间里的不断退让。希特勒的并没有破坏什么,他只是对一些即将崩塌的东西推了一把。
希特勒错误的以为扩大生存空间就能提高国家实力。 emmmm?????他的种族,民族,反犹太思想也都是错误,以及过分追求霸权主义,企图扩大德意志领土。并且过高的估计犹太人在国际中的地位,却不愿与犹太人为伍,致使他的反犹主义为他树立了更多的敌人,也丧失了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们。
希特勒在即将战败时并没有像一战中鲁登道夫那样选择尽可能的保全国家,他选择了一种自毁行为。也许他自以为自己有一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种族理论,在他眼中失败了的德意志就不应当存在,应该让更加优秀的种族来代替他的帝国。
他是战争的产物,现在社会中仍然有他类似思想的人真的不占少数,但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不应该是为什么人民会支持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并且服从于他吗?因为他让德国经济发展让人们看到希望?或者是因为他激情澎湃的演讲?使得德国人能够无视这样一个杀人狂魔做他们的领导人?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五):解读希特勒的几个重要人生拐点
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希特勒生平的全面介绍,而是对当时(1978年)研究希特勒的一些创新注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 希特勒在1930-1942年的成功来自何处? 在1930年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势力并不是德国主导势力,为何在此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壮大并取得经济,政治,外交成功?有些人认为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的德国人不得已的选择;有些人认为是英法等国际大国对纳粹德国的纵容绥靖。但哈夫纳认为这些没有抓住要点,希特勒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敏锐的嗅觉,如同秃鹫一般捕捉到猎物即将死亡的气味。 “不管希特勒是给魏玛共和国,还是给巴黎和平体系的致命打击,不管他征服的是德国保守派,还是法国:他推到的都已行将倒塌,他杀死的都已奄奄一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有着某种本能,知道什么正行将倒塌,什么已经奄奄一息,只等着仁慈的一枪”。 2. 假如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就被暗杀或去世,世人是否会认为他是一个伟人? 对希特勒好奇的人一般也会对此问题感兴趣。1939年之前希特勒意气风发,虽然在国际外交上咄咄逼人,但至少没有突破底线,毕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更多地集中在1941年后。哈夫纳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希特勒死于1939年,德国人也会很快就意识到希特勒带来的是一个没有秩序和法律的国家。 “他不愿意当国家的第一公仆,而是要当唯一的领袖,当一个绝对的统治者;而且他正确地认识到,在一个正常的国家制度中,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一个受控制的混乱状态之中。因此,他一开始就以混乱代替了国家”。 3. 为何希特勒在1941年底对美宣战? 1941年底德军包围了莫斯科但未能攻下,年底日本发动了珍珠港偷袭,虽然德国和日本之间有轴心国盟约,但此时一方面德国没有直接进攻美国的能力和意图,另一方面对美宣战意味着西线战场上盟国势力的极大加强。如此权衡,对美宣战完全不划算。那为什么希特勒执意对美宣战呢?哈夫纳对此的解释是,1941年在东线未能快速战胜苏联而被拖入严冬,在西线未能如计划般与英国和谈成功,这些失败使得希特勒极为恼怒,以致痛恨作为自己政治工具的德意志民族,“希特勒犹如一个恼羞成怒的,失望的赛马场主,他要打死他的最好的一匹马,因为它未能赢得比赛”,让德意志民族陪葬。 “1945年,希特勒确实命令炸掉德国所有还未倒下的建筑,去掉德意志民族任何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灭绝来惩罚德意志民族,因为它被证实无法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