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读希特勒》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解读希特勒》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7 03:3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读希特勒》经典读后感有感

  《解读希特勒》是一本由[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希特勒》精选点评:

  ●还行

  ●一种解读,但丰富而深刻

  ●觉得有些繁琐了,评价也较为主观。原是为了解希特勒和他背后的历史而来。不过评价也算是有趣,值得一看。

  ●总体上还不错,除了翻译腔让有些句子看起来很莫名其妙和绕口以外……一句话感想:希特勒真是一个把“毁灭”做到了极致的人……从敌人到无辜的人,再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最后到自己。

  ●哈夫纳这本很薄的书写的真的很好,清晰,相近又没有任何无聊的煽动性的话(之前有看到一个书还是纪录片什么的吹希特勒是艺术家,我…他又不是艺术大学天才退学,他都没考上好八?乌鸡鲅鱼),内容是有条理的把他的观念行动和两个目标阐述了一遍,意外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很分裂的人,偏执使他从一而终了,不过不是褒义哈,本质是精神病人思维广泛又跳跃,又没什么文化素养,有病得去治,真的,免得害死那么多人

  ●还是比较主观的

  ●信息量大到要塞爆你的脑子。是新鲜的信息。哦这位外边漂来的不速之客。

  ●读的哈夫纳的第一本书,前半部分和最后的背叛讲的比较新颖,中间部分稍显无聊,但总体来说,希特勒的立体形象赫然纸上!

  ●所读为第一章:生涯

  ●2019年第16本____4月 太偏激了 要求每个德国人的角色都要是“对抗外敌的英雄”形象。 感觉作者带给我的就是讲希特勒的是偏执狂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么赢!要么死!”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一):战争产物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宏观概念去思考哈夫纳究竟要表达哪些具体的观点,希望以后能进步。

  这里写一些希特勒的思想,比如:所有世界时间只是种族自我生存本能的表现;内政的目的在于保障一个民族对外自卫的内在力量;谁要生存就该战斗,要是不愿意斗争那就没有存在的资格。而民族指间的斗争方式就是战争,战争可以使一个民族彻底的,有良好基础的,长久发展的自然。

  从哈夫纳写希特勒,我觉得希特勒当然是有军事和政治头脑的,在承认他在任期间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大大提高这点之外,哈夫纳似乎是想些一些希特勒的“小聪明”。哈夫纳写希特勒的成功在站前的内政以及战争初期对法国的外交,而对于魏玛共和国和法国这方面希特勒之所以看似成功,并不是因为希特勒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多大能力,而是因为希特勒有一种可以预感到什么东西即将崩塌的能力。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失败是因为法国本身的软弱以及一战后15年的时间里的不断退让。希特勒的并没有破坏什么,他只是对一些即将崩塌的东西推了一把。

  希特勒错误的以为扩大生存空间就能提高国家实力。 emmmm?????他的种族,民族,反犹太思想也都是错误,以及过分追求霸权主义,企图扩大德意志领土。并且过高的估计犹太人在国际中的地位,却不愿与犹太人为伍,致使他的反犹主义为他树立了更多的敌人,也丧失了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们。

  希特勒在即将战败时并没有像一战中鲁登道夫那样选择尽可能的保全国家,他选择了一种自毁行为。也许他自以为自己有一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种族理论,在他眼中失败了的德意志就不应当存在,应该让更加优秀的种族来代替他的帝国。

  他是战争的产物,现在社会中仍然有他类似思想的人真的不占少数,但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不应该是为什么人民会支持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并且服从于他吗?因为他让德国经济发展让人们看到希望?或者是因为他激情澎湃的演讲?使得德国人能够无视这样一个杀人狂魔做他们的领导人?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二):解读希特勒的几个重要人生拐点

  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希特勒生平的全面介绍,而是对当时(1978年)研究希特勒的一些创新注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 希特勒在1930-1942年的成功来自何处? 在1930年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势力并不是德国主导势力,为何在此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壮大并取得经济,政治,外交成功?有些人认为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的德国人不得已的选择;有些人认为是英法等国际大国对纳粹德国的纵容绥靖。但哈夫纳认为这些没有抓住要点,希特勒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敏锐的嗅觉,如同秃鹫一般捕捉到猎物即将死亡的气味。 “不管希特勒是给魏玛共和国,还是给巴黎和平体系的致命打击,不管他征服的是德国保守派,还是法国:他推到的都已行将倒塌,他杀死的都已奄奄一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有着某种本能,知道什么正行将倒塌,什么已经奄奄一息,只等着仁慈的一枪”。 2. 假如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就被暗杀或去世,世人是否会认为他是一个伟人? 对希特勒好奇的人一般也会对此问题感兴趣。1939年之前希特勒意气风发,虽然在国际外交上咄咄逼人,但至少没有突破底线,毕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更多地集中在1941年后。哈夫纳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希特勒死于1939年,德国人也会很快就意识到希特勒带来的是一个没有秩序和法律的国家。 “他不愿意当国家的第一公仆,而是要当唯一的领袖,当一个绝对的统治者;而且他正确地认识到,在一个正常的国家制度中,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一个受控制的混乱状态之中。因此,他一开始就以混乱代替了国家”。 3. 为何希特勒在1941年底对美宣战? 1941年底德军包围了莫斯科但未能攻下,年底日本发动了珍珠港偷袭,虽然德国和日本之间有轴心国盟约,但此时一方面德国没有直接进攻美国的能力和意图,另一方面对美宣战意味着西线战场上盟国势力的极大加强。如此权衡,对美宣战完全不划算。那为什么希特勒执意对美宣战呢?哈夫纳对此的解释是,1941年在东线未能快速战胜苏联而被拖入严冬,在西线未能如计划般与英国和谈成功,这些失败使得希特勒极为恼怒,以致痛恨作为自己政治工具的德意志民族,“希特勒犹如一个恼羞成怒的,失望的赛马场主,他要打死他的最好的一匹马,因为它未能赢得比赛”,让德意志民族陪葬。 “1945年,希特勒确实命令炸掉德国所有还未倒下的建筑,去掉德意志民族任何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灭绝来惩罚德意志民族,因为它被证实无法征服世界。”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三):如何《解读希特勒》

  《解读希特勒》

  希特勒是个谜!

  他56年的生命过程,可以清楚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30年以前,一事无成。他是个失败的艺术家、作家,他从未组织过自己的家庭,没有孩子;1930年到1940年,他却很出人意料地登上人生巅峰;而在此之后,他又出人意料地在几个重大决策上严重失误而导致一路失败并走向最后的覆灭。

  哈夫纳认为,希特勒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经济奇迹:自1933年上台后仅仅三年时间就使原来六百万失业人口实现了充分就业;2、军事成就:至1938年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与空军大国;3、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1939年吞并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1940年战胜法国,至此,苏联以西的几乎所有欧洲大陆被德国控制。

  这也就引出了作者接下来的论述,希特勒的错误和失策是什么?哈夫纳认为,如果以1940年战胜法国为节点,希特勒开始与战败国缔结和约,而此时英国仍然秉持“绥靖政策”,会认可德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而苏联因为一直被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德国有可能实现霸权下对欧洲大陆的统一,并且会在一段比较长时间里“处在和平的忙碌中”(张伯伦语)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令人感觉困惑,即对苏宣战和对美宣战!从此直到1945年4月30日自杀,希特勒走上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失败!

  哈夫纳也对希特勒之所以会犯如此致命错误感觉无解。如果他在1940年的时候见好就收,单从个人的政治成就来说,希特勒是可以和拿破仑以及列宁相提并论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和平和建设的概念,只有摧毁。

  既然谈到他的思想意识,不能不涉及到所谓的“希特勒主义”,其中最主要的的一个概念就是臭名昭著的“反犹主义”。他认为种族问题是世界历史的钥匙。我们无从得知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恨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他的意识里生根,是宗教原因吗?可是看起来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是童年阴影?更是不得而知了。从1933年开始,纳粹党在德国对犹太人进行辱骂、侮辱、恐吓直至迫害及至种族灭绝,大量文化艺术科学界精英犹太人以及同情他们的非犹太德国人流亡海外。

  附:纳粹德国的屠杀:

  1、德国境内的病人:十万

  2、吉普赛人:约五十万,其中德国境内吉普赛人人数从战前约25000人减少至战后5000人左右

  3、波兰人:波兰在二战期间失去约六百万人,其中三百万犹太人

  4、前苏联:从1941年11月至1944年5月1日,约500万苏联人被俘,约三百万人死于战俘营

  5、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人数约在四百万至六百万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四):观点很有趣,看起来也很合理,但未免推测过多

  简明扼要地说,作者的观点是:希特勒是一个政治理念偏激、有杀人狂倾向的艺术家,除了一些军事知识之外不具备其他任何知识,但是有几乎类似特异功能一般的影响人群的能力

  对希特勒而言,德国和德国人纯粹是他的作画工具,他希望完成两部作品:一是“征服了俄国的大德意志帝国”,二是“屠杀犹太人”(同时满足自己的杀人欲),但是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因此,在1941年底对莫斯科的攻势受阻之后,他意识到前者不可能实现,开始用全副精力进行后者,在这之后的战争只是为后者争取时间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希特勒急切而看似不切实际地要把所有征服成就在他的一生内完成:如果后人完成,就不是他的作品了。同时,希特勒的世界观是以民族或种族为基础的(尽管这一点在犹太人问题上有内在矛盾),他有一种惩处式的心理,如果一个民族不能扮演他希望的角色,他就会“处死”这个民族作为惩罚,例如对波兰人、战争末期对德国人

  这些观点非常新颖(虽然1978年的书已经不能称为新颖),也非常有启发性,但这本书的问题是给出的证据非常少,几乎全篇都是作者的“逻辑推理”,当然这些推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然而换一个角度看,这些都是猜测

  例如,为什么1941年底对莫斯科的攻势受阻会使希特勒一下子认为第一部作品已经不可能完成、应该全力进行第二部作品(当时德军在整个东线还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但作者给出的证据只有德军指挥部的仅仅一句转述式的说明(几乎可以肯定是第三者事后的推测),这就使得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个转折上的推理全部显得证据不足,顺带一提,作者用来作为证据的希特勒和其他人的言论几乎都是摘录的只言片语,这就很难避免断章取义之嫌

  再例如,作者认为1944年底的阿登战役是希特勒顶住西方盟军、好把德国交给东方盟军蹂躏的想法的有力证据(所以希特勒故意把精锐部队从东线抽调出来往西线打),但1945年初的巴拉顿湖战役却正好和这一观点相反,这同样是希特勒不顾实际,强行推进,把最后一点精锐部队白白消耗的战役(而且是德军在整场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攻势),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消耗在巴拉顿湖战役的部队不应该是向东打,而同样应该是向西打的(实际上,参加这次战役的德军还包括从阿登调来的精锐部队),但书里对此一个字也没提

  如此种种,使得这本书的推测和证据之比大概到了9:1甚至更大,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充满说服力的文笔就不再是一种优势,而是一种危险

  另外,哈夫纳的立场其实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者的立场,体现的是第二帝国时代,也就是19世纪列强时代的世界观,他【原则上并不反对】希特勒的第一个目的,而仅仅反对第二个目的,他在书里很细心地摘清了希特勒的战争和侵略罪名,而只留下大量屠杀的罪名,事实上他在书里绕了很多弯来表达,如果希特勒在征服法国之后收手,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就连大屠杀的罪名,他抨击的更多也是“这损害德国国益”……这种19世纪列强世界观也是他的其他德国史著作的根本纲领,就这一点来说,我并不讨厌,但就这本书来说,书里的陷阱真的非常多……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五):《解读希特勒》:希特勒,一剂毒药

  文/吴情

  尽管距离二战结束已有七十二年,尽管罪行累累的各类人物大多遭到严惩,但是我们对二战的理解、阐释以及温习,每年都在进行。谈到二战,恐怕无法跳过希特勒,这个让自己成为可怖岁月的代言人的“领袖”。然而,走近甚至走进希特勒都是危险之举,我们很难避免因后见之明否认其所有举措,或是以希特勒的丑恶形象证明他令人那难以置信的部署与安排:谁让他是希特勒,这种事只有他做得出来。类似的做法,除了发泄心中的义愤外别无助益。

  希特勒的传记、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德国著名记者、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著作《解读希特勒》(Anmerkungen zu Hitler),虽然简短,但仍不失为一部关于希特勒的“大书”,大是指开阔的视野与精到的洞见,至少它灵活巧妙地避免了某些传记过于沉溺细节的弊病,或窥私癖。在哈夫纳眼中,希特勒是一个毁灭者,而非建设者,他的成功,固然与其个人的见识、谋略有关,但亦不乏机会主义成分。

  前半生穷困潦倒,后半生飞黄腾达,甚至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希特勒的人生,前后差距悬殊让很多人捉摸不透。希特勒早年学习艺术,但一直未能成名,他参加了一战,并对德国的战败感到诧异(当时他是奥地利人,但加入了德军),此后,他像换了个人,一直醉心于实现德国的世界霸权。尽管他在军事与军事技术方面颇有才华,但在别的方面,“他一辈子都是个典型的半瓶子醋——一个总自认为比别人知道得多,而且到处兜售其所阅读的半生不熟的知识,最喜欢在一群无知的公众面前炫耀。”另外,他几乎没有私人生活可言,政治,就是他的一切。

  哈夫纳认为,希特勒是个秩序破坏者,这从他担任总理后的举措上可以明白瞧见。即便大权在握,他始终不致力于稳定的秩序建设,他竭力使民族国家的生命完全服从个人的有限生命,因而,接班人的想法总让他感到厌恶。从入侵波兰到打败宿敌法国,希特勒的声望可谓如日中天,如果他懂得见好就收,自是另一番结局。然而,他个人的目标直指东边的邻居苏联。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主张,认为民族国家的本能诉求是生存,生存则要求开拓一定的空间,苏联的领土,便是德国人的未来所向。希特勒的催眠术确实有效,不然有谁愿意住在苏联,寒冷远甚于德国的地方?哈夫纳指出这一点,眼光可谓毒辣。

  关于希特勒,一个根深蒂固的说法是,他集中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对此,哈夫纳给予了强烈的反对。他说,作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虽然他后来入德国籍),“没有继承什么德意志传统,更不用说新教与普鲁士传统,后者是一种(包括腓特烈大帝与俾斯麦在内的)理智而无私的、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传统。”细思之下,也确实如此,不然,希特勒何以亢奋到连接班人都不愿安排?他恐怕算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最强版本。

  关于希特勒对犹太人(命令他人执行)的大屠杀,也是希特勒身上难以绕开的话题。一般,学者认为,大屠杀以前,德国境内的反犹主义已愈演愈烈,屠杀虽然令人发指,但不算意外。哈夫纳则表示反对,他的观点是,欧洲的反犹主义一直存在,并无任何证据揭示屠杀前德国的反犹势力占据了舆论主流,尽管确实有些媒体在将大萧条等问题归于犹太人的贪婪之上。相反,犹太人在德国的同化、融合进程可谓顺利,他们在德国较受尊重,形象也不很负面。哈夫纳倒不是为全体德国人翻案,但不得不承认,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大程度上是希特勒个人的疯狂想法与实践,他早年便萌生了完全消灭犹太人,净化雅利安民族的优生学想法。

  在联邦德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希特勒这个名字都是谈话禁忌,他的自传《我的奋斗》更是成了禁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希特勒这个名字,他们不再回避,而是直面、正视,想一想勃兰特突然的“一跪”,想一想德国法律界人士禁绝包括纳粹手势——不久前,有中国公民因在公共场合做纳粹手势被捕——在内一切与纳粹主义有关的符号的努力,便能心中有数,希特勒与他的纳粹思想,最好永远封在地狱之中,不再出现。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