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鳄鱼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鳄鱼街读后感1000字

2021-05-10 02:5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鳄鱼街读后感1000字

  《鳄鱼街》是一本由(波) 布鲁诺·舒尔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鳄鱼街》读后感(一):脑洞大开的舒尔茨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 诗集的美好还在脑海中荡漾,耳边还时常想起霉霉新专的旋律,后来我翻开了布皮包装舒尔茨的短篇小说集,这一次的感觉跟看诗集是不一样的,让我立马回到了上世纪的波兰。我们惊叹于舒尔茨的脑洞,同时也再一次赞叹他的文字功底。

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波兰籍犹太作家,死于纳粹枪杀。

布鲁诺·舒尔茨,犹太人,20世纪最伟大最出色的波兰语作家之一,一个有异常禀赋的作家和画家。他学过建筑和美术,生前的职业是一个中学美术教师,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各种自画像(素描、速写风格)。可惜在他知天命的那年,他行走在街头,一颗或者多颗子弹就这样轻易了却的他生命,让人惋惜。他和梵高一样,都是死后被赞誉,生前没有享受到聚光灯。所以初读舒尔茨的我,总感觉作者的内心应该是孤寂的、奇怪的、荒诞的、天马行空的,就像当年华晨宇一曲《无字歌》吸引尚雯婕那种感觉,晦涩难懂,但是却很奇妙。

布鲁诺·舒尔茨的自画像

本书是杨向荣老师翻译,这次还是想夸一下杨老师的文学功底,让我们感受到了舒尔茨驾驭文字功底的天赋。全书分三部分:鳄鱼街、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集外。分别是13篇、13篇和3篇。29篇的短篇小说,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有人曾把他比肩创作了《变形记》的弗兰兹·卡夫卡。我们可以看到舒尔茨的内心,舒尔茨的文字,和舒尔茨的魅力。

短篇小说集不同于其他的短篇小说集,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有我的父亲,这反而像是一个系列,或者是一个平行世界的父亲。我们都知道平行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蜘蛛侠,舒尔茨的小说中就有各种各样的父亲。在《鸟》中,我们看到了父亲致力于养鸟,孵鸟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把自己的家中变成鸟的王国,有孔雀、鹈鹕、鹤、秃鹰等等,但是阿德拉一柄长吧扫把,直接桶碎了父亲的梦。《肉桂色铺子》用了大篇幅来描绘美景和内心,但是却写道父亲的容颜,比如乱蓬蓬、硬扎扎的灰发,特别像一只脾气暴躁的老狐狸。《鳄鱼街》则让人感觉是不是一条腐败并且带有色情服务的街,工业商区的功利性被直截了当的强调出来,这是一条让人迷醉的花里胡哨的街道,一家裁缝铺的日常则令人起鸡皮疙瘩。《用沙漏做招聘的疗养院》中,父亲似乎精神分裂,一会儿是意气风发的店铺老板,一会儿是在病榻养病的老者。离奇的疗养院,离奇的时空扭曲,让人感觉再看《奇异博士》。《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可能是本书的最后的高潮了,父亲变成了大螃蟹,或者像《葫芦娃》中的蝎子精那种形态,而且还是总想逃走,但是妈妈却蒸煮了,叔叔也想用刀叉去吃,然而一条蟹腿表达了父亲求生的欲望。

一个无与伦比的作家给后世留下了佳作。舒尔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的写作带有着那种处于乱世的灰色调,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个人的创作想象,也没有放弃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少年的描写,我们都能感觉他对生命的渴望,就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热烈。所以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他,他的作品就像一幅画一样,让人沉迷。

舒尔茨的画

  《鳄鱼街》读后感(二):《鳄鱼街》书评

  《鳄鱼街》书评 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因运用大量的修辞、象征和隐喻,粗读时会显得晦涩难懂。有的小说篇目,初读一遍后甚至仍未任何印象。需要多读几遍后,才看得出小说里面的好。因而,当你细细深读进去,你会惊喜不断,这真的是一位语言高超的短篇小说大师。你之后绝对会因为你最终读到他的小说而感到万分荣幸。诚如艾萨克•辛格所言,布鲁诺•舒尔茨是那种无法被归类的作家。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二者未能达到的高度。 《圣显》中的父亲,因疾病慢慢地枯萎、凋谢。这是一个举止古怪、生命力逐渐萎缩的父亲。他完全沉醉在某种复杂隐秘的个人事务中。他的人格似乎分裂成众多互相抵触和吵闹不休的自我。“他有一股强烈的冲动,希望变成不是自己的那种事物,远离人类集体。他内心不断与假想对手和上帝激辩,经常喃喃自语,不知所云,经常离开房间,躲在公寓不为人知的角落,不知所终。”(杨向荣译后记语)他一节一节地、自觉地从我们当中脱身而去,一点一点地摆脱了与人类集体联系的纽带。 世界很荒诞,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很荒诞。人作为群居动物,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害怕孤独。但是,有时候,人往往会做出与自己内心截然相反的决定,以此来抵抗世界的荒诞性。 小说《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像个炼金术士一般,把自己封闭在阁楼中。他封起那些炉子,研究起永远捉摸不定的火的本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逐渐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的父亲形象,逐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在世界渐渐脱离联系。“他开始与各种实际事务渐行渐远。”当母亲试图和他谈一谈月底到期的账单之类的事情,他总是听得心不在焉,神情迷惘,面露焦虑之色。不过他与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小说中的女仆阿德拉,他却对她始终恭敬有加。他认为阿德拉的所有动作都蕴含着一种更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说后面讲到的,父亲对动物有种如痴如醉的激情。一切从孵鸟蛋开始。父亲越来越身陷在自己沉浸的事物之中无法自拔。他开始钻研巨大的禽鸟学教科书,他的房间马上充满了五颜六色。渐渐地,父亲的指关节也跟一只秃鹰的爪子很相似。最后,父亲逐渐和鸟类世界同化为一体,将自己异化成鸟类的奴仆似的。甚至,他的两只眼睛也蒙了一层鸟类特有的薄翳。 最后,还是女仆阿德拉在春季的一场大扫除中,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里。她毫不犹豫地猛然推开一扇窗户,像酒神巴克斯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卷起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最后,战场上只剩下阿德拉和父亲。父亲不得不面带忧虑的愧色,准备接受这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我更愿意把小说中这个父亲形象,看作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胆怯和懦弱的人格投射,小说中的女仆阿德拉,实际上是他现实世界的某种救赎力量。虽然说,无论是否有这种救赎力量,对于小说主人公——父亲来说,他仿佛始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管是他自身的逃避,还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救赎力量的拉扯。 《小猎人》这篇很有意思,小说描述的是一只被收留的小狗。那年整个八月,文中的“我”都在与这只漂亮的小狗的玩耍中度过。作者通过对这只叫“小猎人”的小狗的描述,引发了一系列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整个小说的基调,都是在讨论个体本身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如何才能让个体和外在世界之间达成某种默契,某种平衡。 “不过,未来的一切都会向我敞开。”这句话似乎预示着每一个人即将要面对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从话语的语气中,可以读出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在面对全新世界时拥有的乐观向上的心态。但是,生命问题总是伴随着复杂矛盾的情绪,有时候,小狗又会显得特别颓唐——“小狗走路时笨拙得像在歪歪扭扭地翻滚,方向犹犹豫豫,仿佛在沿着一条摇摇晃晃和不确定的线路前进。无尽的忧伤是它最常流露出的情绪。”小说似乎通过对小狗的描述,完成一次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个体自身的内在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对抗的思辨。有时候,外在世界对自身来说,特别的陌生,冷酷。当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无法调和时,它甚至会不顾一切,着迷地渴望回到母亲子宫的冲动。当面对大多数人都享受的诱惑时,自己又会沦为现实的俘虏。偶尔,也有觉得外在世界温馨和谐的一面,可以和自身好好相处,达到一种平衡。 不过,世界总是给它埋设了种种陷阱。“小猎人用这种全新的、忽然激发出来的语言向这只昆虫发出的呼唤纯属徒劳,因为一只蟑螂的理解力是根本对付不了如此长篇大论的:那只昆虫已经经过蟑螂世界无数世代神圣化的礼仪磨练出来的举止继续向房间的某个角落悠然走去。”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人类困境,即个体与他者之间,永远存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始终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每一个个体的孤独因此永远无法避免。 这篇小说中的女仆阿德拉,作为小猎人稚嫩生活的背景之一,阿德拉的拖鞋的啪嗒声,喧闹、匆促的行走声——不再让它感到心惊肉跳。可以看出,小说想要描述的个体的人(或者仅仅是作为一只小狗,一个小生命),对于巨大的现实怀有的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好在每一个个体最终会在和外在世界的相处中,逐渐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不再让它感到心惊肉跳。 另外让我觉得惊喜的是,作者的语言的诗化。作者对语言的把控可以说像诗歌一样,有时候精准,清晰;有时候又晦涩、模糊。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们,身上对外在环境也时常会流露出一种转瞬即逝独特第六感觉。只不过,我们平常人很难用一种或精准或晦涩的语言来呈现这种感觉。而每一次,舒尔茨总是能够非常精准地把这种感觉捕捉住,并且用一种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例如在小说《查尔斯叔叔》中,有这样一句:“那几间空空荡荡和荒疏已久的屋子还不认可他,家具和墙壁带着无言的挑剔和责备的神情望着他。”笔者在此想说明下,在我有限的生命体验中,有时候,空空荡荡的屋子,确实也能够在沉默中发声。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言,完全已经是诗化的语言。或者说,作者是用小说这种形式和载体在写他心中的诗歌。 阅读整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严肃而深入的探讨。关于孤独,婚姻,存在感,荒诞性,等等很多生命命题,都有很好的诠释。不过我在这里说那么多也没有用,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属于我的这些认识,难免浅陋而有谬误。所以,对于一本好书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你自己去,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杨向荣翻译的《鳄鱼街》版本。

  《鳄鱼街》读后感(三):语言机器

  

阅读舒尔茨的作品《鳄鱼街》会让你觉得原来写作可以这样。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我觉得中国作家里也就王蒙有点那种修辞排赋意思,但是王蒙用的是套词,而舒尔茨是隐喻无限的繁殖。

在极为平凡普通的事物上,舒尔茨魔法般的雕刻出事物不同的棱角,色彩,呼吸,状态。

“集市广场上显得空空荡荡同时又炽热炫目,热风掠过时犹如圣经里描写的那片沙漠。生长在这片空旷中的合欢树荆棘遍身、叶片闪闪,仿佛描画在古老的织锦上。虽然么有风在喘气,这些树仍然以某种戏剧性的姿态沙沙地晃动着叶子,似乎想炫耀堪与贵人大衣的狐毛衬里相媲美的银色衬里的雅致。那些成年累月被风打磨得十分光滑的老宅子,在于大气射线、回声和散落在透明的天空深处的五彩缤纷的颜色的记忆玩着诡谲的魔术。仿佛无数个世代的夏天,像耐心的粉刷工人擦洗古老建筑外表霉烂的石灰层那样,清除掉那层虚幻的釉面,越来越清晰地露出房屋的真容,露出造化赋予、生活从内部塑造的形象。此刻,被空荡荡的广场外耀眼的光线遮蔽住的窗户已经沉睡,阳台向天空袒露着自己的虚无,空旷的大门口盈溢着一股凉爽和葡萄酒的味道。”

从圣经、织锦、魔术、到形而上的虚无舒尔茨一口气让一个场景变幻出多个姿态,你甚至感到阅读的眩晕。

“床铺连续好几天不曾整理在梦魇的沉重压迫下,被子和床单被蹂躏得皱皱巴巴、凌乱不堪。它们高高堆起,像一叶深深的小舟,站在那里等待着驶向威尼斯那些幽深得看不见星辰阴湿而又让人茫然的迷宫。”

可以随意在小说里找到这样幻美的句子,即使只是在描写普通的床单。而正是这种平凡的事物与新奇魔幻的隐喻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阅读张力。

所以我觉得那些平庸的写作课之所以可以说是初级的,是因为教给孩子学会观察然后面用一些技巧写出来,不过是把平面的世界表现出来。

而写作的秘密其实是不同事物的连接,你在写一个事物,其实也在写你头脑里所有的事物,甚至不同世界的连接。

头脑里童话,魔法,历史,科学,音乐,绘画等等能看出此刻它们与你描写事物的联系,用语言表现出来,产生创造性的表达。

说到底写作比的是认知,那些超出了视野的认知,才是提高写作的关键。

当然对那种极简主义的写作我觉得是换了一种方式对生活表现的变形。

“父亲开始在我们眼前描绘那幅纯属自己虚构的偶然发生物的图景,那是一种只有一半生命的物种,一种虚拟的动植物,是物质异想天开冒出来的产物。它们是一种外形像甲壳类、无脊椎类和头足类的生物。其实,这样的外表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它们没有固定形构,没有内脏组织,是物质模仿性特征的产物,配有记忆功能,重复着已被接受的生命形式的惯性力量。物质的形态样本总体上是有限的,某一部分生命形式在不同的存在层次上被一再复制。”

回过头来舒尔茨在小说里的超现实修辞,更是一种对事物的哲学观念表达。

而这些所谓的异想天开不正是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也好生物工程也好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吗?

舒尔茨式的比喻的生成机制,比如“大街上,几辆残破不堪、濒于散架的出租马车隐约显现,犹如跛脚的、瞌睡的螃蟹或蟑螂”。舒尔茨的迷人之处在于他在小说中建构一个一个完整的生机论的“世界观设定”,在主人公迷失的街道上,在街道上奔驰的像螃蟹或蟑螂一样的马车上,他还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我们头顶的苍穹:“苍穹的蜕变无休无止,千形万状的拱顶幻化成越来越繁复的结构。夜空像一块银质星盘,敞开它内部迷人的机械装置,展示它镀金的齿轮和飞轮那永无停息的数学运算。”

语言隐喻打破了物质世界的壁垒,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现实语言交织在一起。

可是说融合性的语言让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创造性的联系从而发生实践的辩证运动。

德勒兹和加塔里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将生产引入欲望。他们把欲望生产看作机器生产,并在欲望与物质之间建立切实联系。“欲望是由无意识以各种类型的‘综合’而引发的情感与力比多能量的持续生产。作为一种自由的生理能量,欲望追求包容性的而非排他性的关系,同物质流及局部客体建立随机的、片断性的、多样化的联系。”

舒尔茨给读者带来的瑰丽的审美感受可能就来自他对语言和生命的无穷衍化和繁复增生的认识,词语被驯服并在词典固有用法的边界上蔓延、喷涌,就像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在化身为傀儡、蜡像、虫豸、机器之后,仍然拥有自己的生命。

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将碎片的聚合看作天空中闪耀的星群。对于德勒兹和加塔里,碎片的聚合是新的机器身体。这个机器身体是精神分裂式的,是与资本主义理性主体的彻底决裂。欲望机器中断又连接,破碎又聚合,这个过程永不停歇。这是欲望自身的流动,也是欲望自身的生产。

  《鳄鱼街》读后感(四):《鳄鱼街》译后记

  作者:杨向荣

对布鲁诺·舒尔茨的钟情始于20世纪90年代《外国文艺》上刊登的于默先生翻译的几篇他的小说,我记得当时是站在学校阅览室书架过道里忽然看到《鸟》和《蟑螂》的,感觉标题都是小动物小昆虫。读了片刻后,不知由于上课还是要干别的什么事儿,我匆匆离开阅览室,从那以后就再没有看到那本杂志,管图书的苏老师说有一批杂志卖给外面的人了。我想会不会落到在北大东门外摆书摊的那些人手里了。此后,心里不时惦念着那几个标题怪怪的短篇。也许这种惦念意味着舒尔茨最终会跟我有关。后来,从菲利普·罗思的一本评论作家的小书里看到他对舒尔茨非常感兴趣,曾专门打电话约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谈论同是波兰人的舒尔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发现这里的舒尔茨就是我老惦记的那个舒尔茨。于是马上找来舒尔茨的作品,几乎不由分说就翻译起来,也不计较能否发表。翻译这本只有20万字的短篇小说集,陆续花了很长时间,反复修改了多遍。但是,现在看来,无论修改多少遍,这个古怪大师总有一种抗拒我等凡人进入他的世界的神秘力量。我想,要跟他的这股神秘力量捉迷藏,我们需要无限地翻译下去。

记得有位物理学家说过,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古怪。这句话用在舒尔茨的小说上同样适合:舒尔茨的作品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古怪。这位足不出户的短篇小说大师,在波兰某个小城一幢带店铺的公寓楼里营造着近乎想入非非的世界,在店铺阁楼上安静又焦虑地观察和倾听着万物的细微动静。在他的耳朵听来,万物的轻语即是喧哗,静谧的蠕动声中暗藏着世界的骚动。他试图向我们揭开琐事背后万花筒般的奇妙境界。

舒尔茨于1892年7月12日生于波兰的德罗戈贝奇小城。父亲是个藏书家,经营一家衣料铺,这个铺子后来在儿子的作品中成为贮藏幻想的仓库,存放神话的密室。舒尔茨学过三年建筑,自学绘画,最终做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生写小说的念头,想用文学创作来调剂单调枯燥的生活。纳粹占领故乡小城后,他被打死在街头,时年50岁。这个相貌奇特、神态憔悴,长着一张苍白的三角脸和一双凹下去的棕色眼睛、瘦骨嶙峋的人,后来成了波兰文学史上独此一家的大师,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没人知晓他是何许人。他的作品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为西方所了解,得到众多读者的赞赏,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来阐释他的作品。

据说,舒尔茨常年生活在孤独中,离群索居,沉醉在自己的梦想和童年的回忆中,过着紧张而特异的内心生活,对物质世界的刺激反应敏感而又强烈。我们在舒尔茨的小说中不难看出,他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的流逝,让幻想世界变为现实。他创造出一个很唯我的神话世界,消弭了隐秘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现实之间、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界限。换言之,他要回到诗意的最深处。他要表现我们的集体想象、它的本质要素和机制。他的世界严格遵照一个孩子的诗意心理尺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隐喻。这个世界动力的源泉就是神奇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无论经过多么极端的现实化也不会枯萎。辛格说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经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的深度。舒尔茨的作品主要是两本短篇小说集《鳄鱼街》和《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另有若干书信和一批绘画。据说,舒尔茨的创作或者喃喃自语惊动了远在英国的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他甚至萌动了学习波兰语的想法,要亲自走进舒尔茨的世界看看。

舒尔茨营造的那个世界的中心人物就是沉浸在梦幻中的父亲。他的全部小说总计有29篇,其中直接写到父亲的有10篇,另外有几篇间接地提到了父亲。这10篇小说犹如一个小系列,刻画了荒诞不经的父亲,属于舒尔茨短篇中的精品。

父亲第一次出场是在《圣显》里。这是一个举止古怪、生命力逐渐萎缩的父亲。他有一股强烈的冲动,希望变成不是自己的那种事物,远离人类集体。他内心不断与假想对手和上帝激辩,经常喃喃自语,不知所云,经常离开房间躲在公寓不为人知的角落,不知所终。

在《鸟》中,冬日来临,父亲的行为更加怪诞,他有时封起炉子研究捉摸不定的火焰,有时站在短梯上仰视漆有天空和鸟儿图案的天花板,有时把耳朵贴在地板的裂缝上聆听,有时如痴如醉地观看女仆打扫房间。他怀着艺术家的激情,在阁楼上孵鸟,培养出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鸟儿,建立起一个自己独享的鸟儿的王国。父亲所有这些荒诞举止背后透露出的似乎是对现实世界单调乏味的反抗,想用诗意的想象构造自己的王国。最终,这个诗意王国却被女仆用扫帚毁灭了,那群羽毛动物跳着毁灭的舞蹈离开阁楼飞向了遥远的天空。

到了《裁缝的布娃娃》,阴霾再次侵袭城市,在这段昏沉无聊的日子,父亲无意中碰上两个用碎布片缝制布娃娃的年轻女裁缝。小说通篇是父亲在夜间对裁缝、女仆阿德拉和儿子演讲自己琢磨出来的创世理论:除了上帝,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万物的创造。万物的创造纯属物质自由运动、盲目构造出来的。生命形式的种类千差万别,无穷无尽,只要给物质材料赋予一种形式就可以创造出一种生命。

《肉桂色铺子》跟父亲的关联略微间接。这里提到了父亲的样子:满脸乱蓬蓬、硬扎扎的灰发,乱七八糟地从疣子上、眉毛中、鼻孔里钻出来。这是一个风的飒飒声、黑夜的吱吱嘎嘎声以及地板上秘密咬啮生涯的聆听者和观察家。小说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少年在月夜所经历的一切。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体验,但给少年带来最美好的体验却是那些在夜间还开着的肉桂色的铺子。作者对夜晚的幻景极尽铺陈之能事,传达了夜间光影的迷宫难以言传的魅力,但带有少年强烈的主观扭曲色彩。

《蟑螂》里父亲似乎已经去世,但是连生死这般大事在小说中也变得模棱两可,儿子觉得父亲变成了摆在家里的那件秃鹰的标本,眼睛已经脱落,木屑从眼袋里撒出。父亲的死去与一次蟑螂的大规模入侵的惊吓和随之产生的憎恶感有关,这种憎恶感最后彻底耗竭了父亲的精力,最后连父亲本人也似乎逐渐变成了蟑螂,开始过起蟑螂的生活,全心全意地干着蟑螂干的事情。可是母亲却坚持说父亲还活着,只是在全国各地做着旅行推销工作,有时深夜回家,天亮前又走了,在这里,父亲的生死成为不确定的难解之谜。

《盛季之夜》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一番父亲店铺里的氛围,其中最佳的渲染莫过于对店里布料的描绘,这些五颜六色的布料在父亲或者儿子眼中完全是秋季烂熟绚丽的风景画。这种幻觉写得美不胜收。父亲把这片沉静的颜色世界看得弥足珍贵,生怕遭到一丝破坏。但是盛季之夜到来了,一群群呼喊着要做买卖的人不断冲击店铺,把店里的布料推倒,布料散落开来,那绚丽的色彩犹如洪流般倾泻而出,这时父亲像堂吉诃德般站在布料上挥舞着愤怒的拳头抗击那些破坏布料颜色美景的群氓的围攻。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他的伙计们却在家里追逐美丽的女佣阿德拉。父亲在捍卫自己诗意世界的焦虑和嫉妒伙计的情欲煎熬中几乎要崩溃了。这场风波刚刚平息,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大量奇异的鸟族,在空中来回飞翔盘桓。但是,这些鸟儿都是畸形的,有的长着两个脑袋,有的有很多翅膀,有的脚是跛的,个个都发育得丑陋不堪,腹内空空荡荡,没有真正的生命。但是这些鸟儿很快就被群氓用石头砸了下来,变成一堆堆羽毛和肢体的碎片,散落在地面。这些鸟儿其实是父亲几年前在阁楼顶层培育,被阿德拉赶走,经过若干世代后又飞回故园的那批鸟儿。这次鸟儿的意外归来令父亲激动不已,但它们最终还是灭绝在人类的酷手之中。在这个盛季之夜,父亲经历了两场巨大的灾变,无论他经营的颜色美景还是不期而至的天籁般的荒诞,都被毁灭了。

在《父亲加入了消防队》中,荒诞的父亲穿上盔甲把自己打扮成武士模样,执意要做一个消防队的队长,然后从自家窗户像飞人般跳跃到外面的广场上。《死季》刻画的是父亲与一个布商在某个夜晚谈生意的活动,那礼仪写得颇有古典味道,逼真神秘的氛围让人如临其境。在《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中,变来变去的父亲又变成了一只蟹,但是,最后被煮过后又逃逸了。

《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中,父亲陷入时间的错位状态,作家好像嫌正常的时间对父亲折磨的力度还不够,又把他带进扭曲的时空。父亲生了重病或者压根就已经不在人世,家人听信广告诱惑安排他去了一家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治疗。叙述者乘火车到这个神秘的疗养院探望父亲。那里的医生声称他们治疗的秘密不过是把时间拨回去,让垂死的人借用二手的时间苟延残喘。这个小镇经常发生离奇的时空扭曲,叙述者明明看到父亲在饭店里谈笑风生,可是回到病室后却发现奄奄一息的父亲躺在床上。整篇小说气氛阴森,想象奇诡,同时又颇为苦涩。

有些作家喜欢挥舞着斧头把形容词的乱须悉数砍掉,但是舒尔茨却小心翼翼地把能够细腻传达幻想的形容词一一召回来,围聚在自己四周。开篇的《八月》把八月的燥热传达得如此精致、如此黑暗、如此令人窒息、如此令人恐怖。情节简单到无以复加,但是对简单素材的描写又复杂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作家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随心所欲和蔑视传统章法到如此傲慢的程度。但是,所有这一切又是在极其缜密、严肃、一丝不苟的刻画中完成的。八月的燥热也是欲望的躁动,最后,作为叙述者的少年看了表哥埃米尔扑克牌上的裸体女人后身体发生了一阵剧烈的战栗,高度浓缩和紧张的躁动随之释然。我们也随着这股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燥热和躁动的释放而释然。

《暴风骤雨》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团肆虐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暴风。作者对这股狂风的力量、影响、导致的幻想,进行了非常绚烂和变形的刻画,这样的恐怖体验在我们童年的感觉中并不鲜见。然而作者在营造了这种恐怖气氛后又离奇地来了一笔:前来躲避暴风的姨妈因为阿德拉燎烧一只公鸡的羽毛后受到刺激,气愤得浑身战栗,胡言乱语,用两根木片撑起身子在地板上乱跳,最后在一个角落里缩成一撮灰烬。

《春天》的故事线索极为简单,但作者在这条单纯的线上附加了无穷的东西。这部枝蔓繁复的中篇充满了对季节、对地下世界、对所谓故事来源地的奇思异想。不会有太多的作家花费无穷的笔墨对某个季节的夜晚进行如此不厌其烦的描绘。这些感觉都经过作者的变形处理,写得神秘绮丽,甚至写出了时空的扭曲。

舒尔茨的有些小说结构完全不顾人们熟悉的套路,也许瑕瑜互见,但是,这些东西就像有边角的折损却又罕见的珍稀邮票,收藏者明明知道,但依然爱不释手。无论如何,舒尔茨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严肃认真的作家。我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一个专注的雕刻家一个人在阁楼上雕琢着自己手中的作品,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着凿子,生怕砍伤了什么。他是真正把文学看作自己的事情,文学几乎没有给他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世俗的好处。

这本书翻译出来后搁置了将近三年,最终能够出版还要感谢当年新星出版社的瓦当先生。当然,还要感谢最早翻译舒尔茨作品的于默先生,是他最早把舒尔茨介绍到中国来,在我们这些外国文学爱好者心中播下喜欢的种子,我在这里也恭敬地参考了于默先生翻译的那几篇的成果。翻译过程中得到辛迪的很多帮助,这位金发美女帮我释疑解惑时经常旁征博引,一个问题的答案所用篇幅差不多相当于写了则短文,在此特致谢意。可惜,现在,与辛迪失去了联系,她帮我解答疑难的文字也没有保存下来。最后,感谢张杰先生和多加小姐,他们促成这本小说集在新的出版社出版。舒尔茨的晦涩风格给译者带来的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译文不如意乃至失误之处肯定难免,作为曾经的探路,权且聊备一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鳄鱼街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