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山短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雪山短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1 00:2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山短歌》的读后感大全

  《雪山短歌》是一本由马骅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山短歌》读后感(一):偶然

  2017.09.09 17:48 于 川图

  听歌听到洪启的声音,他唱——天明之前,我要梦见树枝和雪。那是轻灵的飘在白茫大地上的声音。心里便涌出这一句:树枝无力承担更多的白和凉。不停地涌出。我知道,它来自于此。

  查证,原句是:新绿的松枝无力承担更多的白和凉。

  《春雪》

  新绿的松枝无力承担更多的白和凉

  这是最后一次:多余的白

  在暮光和轻烟里迷失了形状

  冰在冰川上倾泄

  雪在雪山下消融

  这是原诗。

  算是初识后的第一次会面,偶然地 ,美妙地。

  阅读当时固然美妙,而这越过时间的不可期遇的日后回响却更为迷人。

  不知下次相逢是在何时,何处?

  《雪山短歌》读后感(二):庸俗的情话,酒后的浮肿

  马骅是喜欢喝酒的,据萧开愚说,他还喜欢到发廊里洗头。“天空会重新落下/准确地回到头顶”——那个自称麦克的人,想让杨过在十六年前就跳下绝情谷自杀,想在纯粹的荷尔蒙冲击中自毁身亡——却也陶醉于谎言,流行性感冒,庸俗的情话,酒后的浮肿——“我用舌尖抚摸你的牙齿,阅读那些对甜蜜的修饰”——萧开愚说得对,它们都是城市的代名词。享受他们!麦克。像一粒不愿在沙尘暴里掉队的沙子那样享受春天,就这样,在这里或那里,像无数人曾经做过的那样。

  ”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于简简单单的生活呢”?——”他总是不停地提各种问题,但其实只是为了告诉别人问题的答案。”那么,他也许是有答案的,只是它们归根到底说服不了自己。当然我不知道,瞎说而已,这是他的秘密。也许人人都有秘密,”他们悄悄地生活着,希望不被人发现,至少在某些方面”。

  《雪山短歌》读后感(三):未老之时远去

  一部简短的诗集和一些书信。占书中更大篇幅的是附录。一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附录那么多,后来去百度了下。看到作者的经历,对作品本身就多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附录对作品的解析塑造作品本身十分高大上,有些我确实是没有看出来。有诗歌层面,分析它与其他的不同之处。还有美学神学。 诗歌本身给我的感觉比较淡淡,很淳朴,带点寂寥。喜欢大家喜欢的那句“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也向往着附录里说他的一个生活片段“他说有好几次爬到村子西面山头上一块丢荒的野地里,躺在一棵不知有多少岁数的老桃树下,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看书。微风时时拂过,花瓣沿着暖洋洋的阳光纷纷飘落下来。背后是在云雾里时隐时现的卡瓦格博雪山和雪山上伸展下来的巨大冰川,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蓝幽幽的光,偶尔会传来冰崩的轰响,山谷的两岸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头顶上是蓝得醉人的天空和天空中变幻不定的云彩。” 可是,他却在未老之时远去。

  《雪山短歌》读后感(四):神山卡瓦格博永远的孩子

  五星。一如雪山般澄明的清新雅致的短诗集,灵活的动词调和出先锋的意象,山野错落的风景勾画出隐者般的生活图景——诗人卧眠落英缤纷的桃树下,不时对望纯净无瑕的神山卡瓦格博。在这云南梅里雪山脚下秘境般的明永村,诗人以环游世界的名义在此落脚,开始了分文不收的乡村教师的生涯,他带着二十六个孩子一起盖屋、种菜、学习汉语——五十二只眼睛,像极了日本的反战杰作《二十四只眼睛》。每首诗都有如一首悠扬的《高山流水》,若看单句,并不算很出彩;但看全诗,浑然天成的意蕴和抒情洋溢,同时隐现着一丝丝浪漫与忧思,余味无穷。而这一切都是他环游世界的信仰带给他的重重惊喜的产物,诗人像是中世纪的游侠或是行吟诗人般,生活在别处,下一站永远是未知的远方。读马骅的诗,纷乱的思绪倏地便静了下来,读罢有种说不清、道不明又确乎美好而幸福的感觉涤荡心灵,像是做了一场恍如初恋般多彩的梦。只是后来,从城里回村子的吉普车坠入澜沧江,他常说有死于此处的冲动,未料在即将离去时竟一语成谶。于是乎,诗人成了同样神秘的神山卡瓦格博永远的信徒,永远的孩子。

  《雪山短歌》读后感(五):雪山短歌

  最近总觉得有些事冥冥当中自有定数。

  比如我今天翻开这本书。

  昨天才刚刚寻出“冰泉”与“海底化石”,一雪山一水底;中午偶遇“瘦雪霜姿”,下午就向梅里雪山靠拢了。

  要是把近来看盘,念叨清净经的功夫算上,怕是又有玄妙。

  整本书既坚实又清灵,脑海里逐渐勾勒出一个一步步踏在雪山、菜地、教室的年轻人,话不多,不动如山般走着,却自有蜂蝶雪片驻足,有桃花山溪为伴。

  对他的诗,或许是我不够沉淀雄浑,也或许是我习惯了在诗中开启Ne去体验瑰丽世界,所以我的诗看上去有些“喧闹”,我的人倒是和他进入大山之前刚好相反,静止、空寂——故而他的诗倒像是轻轻拉着我淌入湖底。

  他的信笺我更喜欢一些,平实,自然,宁静。1991年的复旦大学生,毕竟是技能与思想并重,也毕竟是受到当年诗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尚存“静坐听雨”一般踏实的浪漫。

  我同济的老师笑说,当年校园里会写诗的男生可谓呼风唤雨,不像现在,无人写也无人读。

  后面友人追忆他的部分,我本来担心会有过度油腻的吹捧词,读完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尚在接受范围之内,对于1991年的复旦大学生,或许我还是应该多给些信任的。

  用“无我”、“谶语”、“空澈明净”来解读他的诗歌,他的一生,虽然觉得有些盖棺定论的意味,但也算没有偏离本质。

  就让他一直空澈明净下去吧。

  《雪山短歌》读后感(六):谶。

  摘最喜爱的三首_

  春 眠

  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

  噼里啪啦,比白天牛马的喧哗

  更让人昏聩。我做了个梦

  梦见破烂的木门就是我自己

  被透明的积雪和新月来回敲打。

  我 最 喜 爱 的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

  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

  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最喜爱的不是白,也不是绿,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透明和空无。

  山 雨

  从雨水里撑出一把纸伞,外面涂了松油,内面画了故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通往云里的山路上。

  梦游的人走了二十里路,还没醒。

  坐在碉楼里的人看着,也没替他醒,

  索性回屋拿出另一把伞,在虚无里冒雨赶路。

  附_ 岁 暮 寄 马 骅 ——廖伟棠

  关于你的神话就像一堆篝火

  我们往里添柴,仿佛狼烟升起

  就能把我们遗忘在山中那些孩子、

  鹰和花,一一召回。

  烫银真是带感,细腻。

  不过一开始就在想字间距是不是太大,雪山短歌计有三十七首,定稿每首五行。于是第四首强行变成了“六行”。

  .S. 因为这本书认识了何佳兴,这是最大的收获,感人。

  《雪山短歌》读后感(七):这支清亮的歌,成了终点。

  缘分使然,两年前在学校图书馆里想要选一本诗集想要在旅行途中读,对架子上里尔克顾城海子的名字敬畏又惶恐,一册薄薄的书脊上“雪山短歌”四个字跳进眼帘,于是成了我在现代诗领域第一次读完一个诗人生平作品的启蒙。

  这个启蒙有些不同于正常的流程——不是已经完成建构与解释的经典,而是一个同时代人在诗歌道路上的摸索、试探和到达。从城市到雪山,从自己与城市、诗艺乃至生存本身摩擦而产生的暴戾、封闭、迷茫,到被藏区远离纷繁的环境所包围而到达的平和、释放、沉静。语言像是被雪山上的水洗过一遍,在这里,藏族民歌、藏传佛教被揉进诗人的表达,连同旧体诗的传统一起熔铸进现代汉语,技术性地到达一个新领域。而非技术性的地方是雪山所赠与他的神灵,桃花、雪山、云彩、老核桃树,名词在诗中显现出一种本身具有的、不需要被阐释的力量。

  桃花的坠落带着巨大的轰鸣,树下睡着的年轻人落了满脸满身。等他醒来,雪山上的花已经开了。

  最令人唏嘘的是后记里马骅同样是诗人的朋友韩博的提醒:

《雪山短歌》本应只是马骅生命中的一页。《雪山短歌》所抵达的明澈,亦绝非这位诗人必然的终点。也许草船借箭之后,他有理由涉足更为壮阔的文明远游。然而,意外的失踪改变了这一切。读者难免不会带有“后期作品”的期待审视这些作品。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停留在这里,一任马骅撂下诗篇,抽身离去,而后与此无关。

  诗人马骅所乘坐的车在澜沧江畔翻倒入江,搜寻而得的结论是“失踪”。

  看待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尤其涉及到艺术方面的人物,无形中带给世人一种宿命般的完结感,盖棺定论,细说短长。诗人为最,有“诗谶”之说。所以很容易忽略那些本属偶然的因素,以及因为这些偶然而造成的巨大缺憾。

  马骅的诗停留在了雪山,不由得联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李贺,和建安二十二年。

  《雪山短歌》读后感(八):雪山诗人

  读大学的时候,路过正门墙后的宣传栏,看到过“马骅诗歌研讨会”之类的海报,也听梁老师说过这个校友诗人。

  机缘巧合,认识了文景出版社的欢欢,第一次约饭,她送了我一本马骅的《雪山短歌》。

  2003年,三十多岁的他去云南的德钦县明永村当支教老师,在那儿写下了好多诗,读起来都有股子雪山的清冽气息。

  2004年6月,就在要回京之前,车祸坠入澜沧江。这本书的编辑是浪漫的,写他消失了,在云南的江水中,至今还没回来。

  诗人是通灵的。在他的最后一封信里,是写他打算要回北京了,“归根结底,我是要离开雪山回到城市里的,继续找工作,养家糊口。”但雪山真的没舍得让他重回尘世。

  就连他坠河的那段路,在一年前的信里都有神秘的感应:

  “车子在澜沧江变得山腰上迂回前进,土石路上不时看到滑坡的痕迹……学生们把会唱的歌基本全唱了一遍,我在锐利的歌声里浑身打颤。

  “有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这样的场景多年以前我在梦里经历过,但在梦里和梦外我当时都还是一个小学生。圣经中的先知以利亚曾在山上用手遮住脸,不敢去直面上帝的荣光。在那个时刻,我突然想起了遮住自己面孔的以利亚,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

  读到这里,觉得他的消失并不是悲剧,更像是留在了幸福的故乡。有位朋友写他,“在未老之前远去。”

  原本,他第二年还想报考复旦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博士。说,既然读书,就找个最没用处的专业吧。

  真正的诗人,真美啊。选一首最喜欢的记下来:

  雪山上的花开了

  山上的草绿了,山下的桃花粉了;

  山上的桃花粉了,山下的野兰花紫了;

  山上的野兰花紫了,山下的杜鹃黄了;

  山上的杜鹃黄了,山下的玫瑰红了。

  偷睡的年轻汉子在青稞田边醒来,雪山上的花已经开了。

  《雪山短歌》读后感(九):我最喜爱的

  子皿 20190820

  马骅,此生未完成。岩鹰不来,桃花不来,只有澜沧江的轰鸣不曾停歇。

  马骅的诗像一幅画,白色、绿色、粉色、红色、黑红、紫色、淡蓝、黄色、金色、黑色,都神奇的落在我的心上,像各自独立又互相交融的梦境,有点儿虚幻又有点儿真。活着的人还在山雨中赶路,却常常有会一脚踩空的幻觉,如他们想起马骅时心跳忘了节拍。

  马骅的诗和信读来让人觉得温暖,有时会想起梵高的信和画,他们都爱观察爱读书,他们拿色彩在不同的介质上创作。不同的是马骅的性格中有外在的圆融,他有朋友喜欢交流,在很多时候是个社会的人。只有在他和学生离别时的不知所措中,他内心的感伤和感动才一览无余。这种直白和他后文说到的自己喜欢明永却不属于明永的撕扯的感觉相同。也许真正的修炼不在山中,而是随时随地。小隐于山,大隐于市。如若当初他真的回复旦研究王阳明,也算是追寻大隐之处吧。

  书中除了《我最喜爱的》,我还喜欢《山雨》,曾经在哪儿读过又忘记,这次再见面有失而复得的欣喜:

  “从雨水里撑出一把纸伞,外面涂了松油,内面画了故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通往云里的山路上。梦游的人走了二十里路,还没醒。

  坐在碉楼里的人看着,也没替他醒,

  索性回屋拿出另一把伞,在虚无里冒雨赶路。”

  一生太短,遗忘很长。我们不也是在虚无里冒雨赶路吗?可是知道你在伞下,在路上,这歪歪扭扭的人生也就不再孤独。

  雪山短歌

  《雪山短歌》读后感(十):He didnt make it back, both his life, and the poetry

  现代诗人汉民马骅进山了,复旦和北大两重光环下的才子,他饮着冰川水,沐着藏土人情,欣喜着自己由北上的尘嚣出逃后坚持义务支教而得到的灵魂净化,领着学生唱着歌,坐着巴士山间漂移,极目着奢侈的雪山图景。 但这一次,坠崖的小车载着他,在汹涌中激荡没了,曰:失踪。 马骅没能按计画重返北京,马骅的诗入得圣地沐得圣光,但最终没走出个凡尘样子,高级的诗与顶级的诗之间那层膜,还差一点点捅破。用文学领域听说已经过时的升华理论来讲,这哥们,我的校友,没升华起来。马骅的朋友不要骂我,你们在短短的雪山短歌后的附文,我读得十分开心。其中一位学院派,马骅求学时期现代诗的发展、流派、高下都有点到,受益。更有全方位的解读剖析,我引用一段狐狸的评价: 「当一个诗人有一堆会写的朋友后,他的诗就升华了。他的朋友从诗歌层面,美学层面,甚至分析到了神学,他的诗成为预言。这个太牛了。四颗星给一本特殊构成,剧情反转的诗集。」 对,剧情反转,就是说,少了马骅的朋友,他自己是升华不起来的。是啊,他的诗都成谶了,写的不是诗是生死簿啊。(朋友说马骅此前描写同一路段山间景色的文字,似乎预告了他的死亡) 给的虽是三颗星,不影响我在结尾附上一首颇是欣赏: 「乡村教师」 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山的背面 回来了,带来桃花需要的粉红, 青稞需要的绿 却没带来我需要的爱情,只有吵闹的学生跟着。 十二张黑红的脸,熟悉得就像今后的日子: 有点鲜艳,有点脏。 以及再附上一首现在最为人传诵: 「我最喜爱的」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 仿佛积雪的岩石上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 ; 我最喜爱的颜色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 好比野核桃树林里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 ” 我最喜爱的不是白 ,也不是绿 ,是山顶上被云脚所掩盖的 透明和空无 。 注:引文来自藏地德钦的一首弦子歌词,仅最后一句是马骅创作,其中「空无」二字被马骅的朋友纷纷解读,不以赘述。 He didn't make it back, both his life, and the poetry. 马骅的整个艺术人生迄今没能走出藏地。但谁说这不是他某一种最好的归宿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