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医学的温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摘抄

2021-05-11 03:2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摘抄

  《医学的温度》是一本由韩启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一):【共振评书周】《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本书虽是医学人文向书籍,但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意思: 比如说,对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考量问题。 部分原文如下: 【就中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而言,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最高在15%。降低30%的发生率(服用降压药),即由15%降为10.5%。也就是说,如果100个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10年内只有4-5个人因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而避免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另外95个人用不用药结果都是一样的。再考虑到高血压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作为个人,是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呢?】 那么,作为医生,你怎么办?

  治,病人会是那幸运的5%吗?每一个都会那么幸运吗?想必你心里也有答案了,并非每个病人都如此幸运,换句话说大部分病人都会成为那不幸的95%,钱也花了,副作用也承受了,可他/她们依旧无法规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治吗?有5%的避免希望就这么直接放弃了吗?这是生命而非其它,只有经济条件无法负担的人才会绝望之下选择不再接受治疗。

  医学的背后命题是生命,所以这个选择题看起来分外艰难,但本书作者韩先生给了一份可行又可靠的答案,仅仅是这份答案就值得一读。

  但注意:这是一本医学人文向书籍而非科普向,内容形式是韩老先生的演讲文稿合集,从本书里感受到的是一位为医学事业真诚奉献,不断致力于医学的医学大师风彩,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像处在山脚下的我有幸借了山顶上的前辈的眼睛,短暂的宏观的俯瞰了一次医学。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二):医学的人学,医道重温度

  韩启德,北医教授, 首先证实α1肾上腺素受体含α1A与α1B两种亚型的假说。

本书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一些文章的集合。

1.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 医学的属性: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

3. 医学的初心: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它的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

4. “科赫准则”:①在所有的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原体,但健康人身上没有;②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在培养皿内繁殖;③用培养肌中的病原体去感染实验动物,动物能患上与人同样的疾病;④从患病的实验动物身上能分离出同一病原体,并能在培养皿中发育

5. 疫情背景下看《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颇有意义

6. 在还原论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复杂系统的研究

7. 医学与人文

8. 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从中受益,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应建立完善的多危险因素综合分析方法

9. 疾病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客观事实,而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规定,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

10. 没有谁能打败中医,能打败中医的只有自己

11.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指的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若是有混迹股市的人,还能发现,不论市场牛熊,说一句:“长期投资,医疗跑道是个很好地选择。”绝对不会有人敢反驳。但是,医疗水深,也是十分可怕,这一点,随便打开一家医疗公司,看看PE就懂了。

在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我们是否对医疗有了误解?

韩启德院士这本书,则可以部分纠正这些误解。对非医疗从业者来说是个很适合的科普之作。以下仅提取部分感触比较深的见解:

1.医学不是万能的

这句话实际上,人人都赞同。随着人们对医疗期望值的提升,一旦患病,许多人似乎就忘了这件事。正是如此,许多医患纠纷才产生,过度治疗才产生。如果人类能够正视医学在生命面前的无知和弱小,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大期望值。

2.医学服务于健康,而非消灭死亡。

其实这部分作者的内容,和《最好的告别》想传输的有些相似。死亡和衰老都是正常生理现象。现在有不少人越来越抗拒这个现象,甚至企图去治疗衰老,不仅降低生活的质量与体验,也产生过度治疗。

3.医学的效率原则

这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方面提及了治疗过程中的效率。作者举了个例子,高血压患者。其实在科研过程中,具体多少为高血压并无具体的拐点,只知道血压越高,患病可能性越高。(这一点已经纠正了我的两个误解:1.高血压并非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种征兆;2.正常血压的范围实际上存在争议)

而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25%-30%的发生率,具体来看,中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为15%,降低30%的发生率即由15%降低到10.5%。也就是说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仅4-5人会因此受益,而其他95个人吃不吃药没有影响。

故而,在制定国家的医疗标准之际,并非数值越低越好,也应该考虑到效率问题。

另一方面则涉及研发过程中的效率。作者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利。医疗研发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政治的博弈。一些可能可以有着更大效用的医疗研发往往会因为资本等原因而被搁置。一些无用甚至有害的药物也会因为巨大的利润而被推到市场。而医疗技术的前进方向,其实并非哪个对全人类好,就往哪里前行。

4.疾病不再是患者的主观不适,而是仪器测量的结果

不可否认,一些先进的设备确实可以提前让人预知疾病征兆,然而,实际上也会因此产生过度医疗。一些或许没太大问题的指征被发现,再被放大、治疗,甚至产生了更大的副作用。作者提出了卵巢癌、甲状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高发,以及低风险来佐证。

其实就个人体感而言,过度的诊断,尤其是一些非必要的体检项目,对个人而言不仅毫无意义,还损失了自身相应的利益。以作者提及的甲状腺癌为例,实际上,在体检过程中,若是发现甲状腺结节,该症状就有可能进而发展为甲状腺癌。虽说,甲状腺结节甚至都不算疾病,但是保险公司就会因此而拒绝该患者投保。显然,在体检设备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更高,而站在投保者角度来说,所享受的更多。

因此,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且商业互联的社会,过度体检的存在与其说是给自己降低致病的可能性,倒不如说是给保险公司大幅度降低赔付的巨大红利。

顺推下去,通常普通入职者只需体检一些正常项目,证明没有传染病。而体检设备的进步,企业家自然也希望员工入职体检项目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最健康的“社畜”入职。因此,若是任过度体检泛滥,是否也会增加不必要的职业门槛?

整本书看下来,能感受到韩院士的情怀,医学是有温度的,它不冰冷,也不该冰冷。它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哲学的。

当然,本书也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因为全书基本是作者的演讲、书评等的收录,故而存在不少观点、内容上的重复,缺乏一定的系统论述。但是,值得一看。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医者重人心——读《医学的温度》

  

在这个时代,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相互结合,使医学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极大延伸,许多困难难以治愈的顽疾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与此同时致使“技术至上”的观念逐步充斥人们的观念之中。医学的重点被放至在了救治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病人上面,而不是为了减轻大部分的病痛和人们日常健康而服务。这也同时对普通人和医生提出了一个疑问:究竟医学是什么?它为谁而服务?技术和关怀究竟谁更加重要?在韩启德院士的《医学的温度》中一些问题均得到了一一解答。

一、医学的本质 人类自有文明开始便已开始有了医术存在。早在远古和蛮夷时代,人们便开始结合宗教信仰和神启,依靠巫医占卜巫术与各类草药,对人身体产生的变化进行诊治,传统意义上的治疗便与之出现。但这些行为并不意味着医学已经存在,因为这时候并未存在有真正意义上医学理论作为指导。 医学一直都是为了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到了公元四五世纪,中西方同时产生了医学理论,一定意义脱离了对神的依赖,真正开始从病人本身入手去解释身体的各类变化。例如: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全集、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盖伦“心、肝、脑”三大体系等学说和著作的出现都标志着传统医学的诞生。但宗教的再次兴起,基督教与中国孔儒尊道致使东西方的医学开始走向不一样的曲折发展道路,却也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信仰疗法代替医治的西方在复古与复活的文艺复兴中诞生了现代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发展的理论不断富着现代医学的内涵,但在临床上医药依旧有所滞后,在无合适药物可医,特别是大面积爆发瘟疫的状态之中,隔离和安慰依旧是最为有效的“药物”。直至19世纪现代技术的加入,才使得化学合成和生物制药工业如虎添翼的得到发展,提纯的抗生素甚至成为了传染疾病的救世者;与此同时,注重人本而不断发展的中国传统医学却在近代反而趋于停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妙的讽刺。

现代医学尽管发展的那么快,但在长期存在并层出不穷的新旧疾病面前,人类依旧渺小无能,虽然可以抑制攻克中不断刷新进度条,但医学还能走多久,走到哪去,走的能有多远,似乎一切都还是未知。医学是什么还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在本书中,韩院士以自身经验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将医学归为了三个属性,即: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

《工作细胞》以细胞们在视角讲述了人体出现各类反应/疾病时的身体变化情况,在这部动漫里能够很容易了解到身体细胞们的分工职责,并因为他们之间有机协调的工作保障了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也是一部很温馨的医学科普哦。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尽管现代有了这么多器械但对于其平衡运行机制依旧没法破解,无法还原亦无法整合做有信服力的解释,学科究竟如何进行划分。看病要有证据,这便是现代科学的态度,亦是医学科学性的体现。在这韩院士举例的肚子痛挂什么科,的确是困扰大部分人进医院挂号的问题。而人文属性则体现在对医学价值的判断和主观偏好,治病与治心相结合及对医学边界的认知,需要的是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建立。社会属性则是要理解医学与社会经济、社会伦理和资本驱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药值不值得花钱去开放,能造成多大的经济收益等,这一定程度也是造成现今药物滥用和医药贿赂的盛行。 以上三点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医生或医学从业者个人的决断,是人性和理性对抗后的结果。 二、医学不是万能的 现代医学在20世纪所产生的种种新成果及其成果对整个医学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似乎看上去一切都展现出只要继续发展下去,疾病的所有问题都会逐渐得到解决,但是事实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 1、基因是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基于还原理论做出来的药物没法与时俱进应对基因变异产生的后果,且“是药三分毒”,其药物副作用问题也越加明显。 2、医学趋于限于单一化,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现有医学治疗趋于做减法,即手术创伤,拆分人体器官及结构研究治疗(细分疾病)和依赖化学制剂,补充替代医学及复杂系统整体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3、技术至上背景下医学日趋离开人文关怀,隐私泄露、基因编辑及医疗公平等问题,以及逐利和过度治疗致使医患间信任关系无法有效建立,这甚至已经成为抑制医学发展效率的核心原因之一。 其后本书以《对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考量》《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针的考量》几篇小文论证了提倡普遍性癌症筛选,以病灶为中心追求早治疗缺少意义,而是应该对高危人群和已出现早期征兆人群的识别。普筛这是一种低概率且易造成误诊者心理负担加重,过度就医加重医生负担的操作,本质上是医生缺乏人文性和临床决策水平的体现。医学不是万能的,能做的只有帮助建立新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损害。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癌细胞的图示

三、始于医者仁心,医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以上三个观点基本契合之前提出医学本质中的科学性,人文性及社会性。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的目的在于维系人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这也就要求人去思考医学的本质和初心所在。那么究竟如何破解这个看似死循环的难题,在《审视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对循证医学的看法》《对现代医学的几点反思》等几篇文章中,他赞同现今医学体系,特别是医生职称和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并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①医学是人学,关注的是人生命的意义和生存质量。纠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方向颠倒,注重早期干预治疗和防治关怀,而非将重点放在救治在生命最后阶段。 ②疾病不是病人主观不适,而是仪器测量结果的判断;疾病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实,而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规定,科学技术并非完全客观中立,从一开始他就是政治和利益的仆人。这需要医务人员更加客观认识科学技术(大数据)和资本在医学中的作用。 ③医疗服务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消费品,难以实现公平。改变一个常见疾病的诊断切点,包括仪器带来的切点下移,不仅会影响医疗效果,而且会极大影响治疗总人数和相应费用。有关资源分配不但给疾病定义带来更大困难,而且给医疗服务带来了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因此,加强技术评估,提高制定临床指南水平可靠性势在必行。 ④现代医学应该谦逊,要看到科学和医学的局限性。医患均需要学会敬畏自然,遵循规律,帮助病人接受个体生命不可能永驻,死亡就是生命存在的必然。 ⑤医乃仁术,医学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做好临床工作的前提是医患的相互了解,需要医生做到耐心的倾听,重视患者心理因素,以及具备认识、吸收、解释疾病故事的能力及易受疾病故事感动的同理心。 全书是虽然是不同时期论文和演讲集合而成,其中很多内容特别情真意切,非医学人士真是也被其中朴实语言感触并为之而感动(在说到在陕西故事时,眼泪汪汪打转),有很多制度政策上缺失的东西也非常仗义执言。在医患矛盾较为突出,浮躁重利轻温情的时代,有一个人依旧循循善诱讲述这些温情的故事,告诉你要慢下来,变得柔软,真的让人觉得特别温暖贴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