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摘抄

2021-05-11 23:2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摘抄

  《披头士精选辑》是一部由鲍勃·斯米顿 / Geoff Wonfor / 凯文·戈德利执导,保罗·麦卡特尼 / 乔治·哈里逊 / 林哥·斯塔尔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一):致我永远的Great Little Band

  花了十多个小时看完的Anthology:

  前五集慈母微笑般地看着泡果乔嘻嘻哈哈地回忆往事;

  第六集看到Brian去世,表情渐渐凝固;

  第七第八集里Yoko的出现、White Album的制作看得人不住地心酸……

  第九集,曾经的披头四到了90s真的成了披头三,老去的泡果乔之间,青年时的嫌隙早已被时光冲刷尽,抱起吉他贝斯,拿起鼓槌,他们还是那样的亲密无间,合作天衣无缝。

  致我永远的Great Little Band,现在,愿只愿泡和果子平平安安地活在这世上,就好。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二):好吧这是听了一夜摇滚电台的女人在发疯

  昨晚soulmate问我:他们几十年前就开始呐喊,为何现在这个世界还如此糟糕?

  摇滚终究只是抚摸这个残酷世界的一双温柔的手。它如蜗牛的触角般脆弱和敏感,连彼此拥抱都充满迟疑与不安。披头士的纪录片anthology第八集最后那首free as a bird,是数十年前四个人散伙时没来得及录完的作品。死者留下一道珍贵的音轨,剩下的三人戴着耳机,仿佛从前一样。唯死者永远年轻。镜头腾空而起像阿甘正传里那片羽毛(又像一条在空气里游泳的鱼),飞过泰晤士河,飞过利物浦港口,飞过cavern俱乐部,飞过他们的房间,那里面有他们童年时的笑脸。羽毛在这些地方都慢得如同轻吻,我知道它在每一个地方都想永远停留,可是你居然奢望流转的时光为谁驻足吗?做梦吧。不过我永远相信Paul用来安慰自己的: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还写个P啊,容我哭一会儿然后做饭去,我妈下班就能吃现成的了。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三):披头吧,伙计

  the Beatles,甲壳虫,披头士。

  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 , George Harrison , Ringo Starr。

  对我而言,很难用文字来表达一些东西,尤其是最最击中心头缺口的对象,我会感性地语无伦次、思路混乱,空有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

  eatles便是如此。

  喜欢McCartney,喜欢Lennon,喜欢Harrison。

  喜欢Sgt.Pepper,喜欢Revolver,喜欢Rubber Soul,喜欢the White Album。

  喜欢A Hard Day's Night。

  喜欢Yesterday,喜欢Eleanor Rinby,喜欢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喜欢Happiniess Is A Warm Gun。

  十多小时同the Beatles的影像在一起,一切情绪终化成简单的“喜欢”一词。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四):披头士精选辑

  乔治·马丁在制作这部影片的时候说过,影片的思路是让披头士自己讲述故事,而不是大家常见的让他人描述回忆纪录片主人,现场部分也只是选择音频与视频能完全对应上的版本,所以整部纪录片看下来亲切感十足,史料价值高,细节回忆到尾,毕竟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有披头士自己知道。猜测一下,纪录片出版之前大家都是披头士演唱会上狂热尖叫的一份子,像片中的猫王那样典型印象中的“超级巨星”,奢华而自傲,而这部纪录片或许彻底改观了大众对披头士的认知,我们都可以和披头士面对面坦诚相待。

  相比于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曝光率不怎么高的林戈和低调沉默的乔治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林戈从头至尾都比其他三人更珍惜这段友情,并且是唯一一个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的人:“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四个之间有过很多真正充满爱意,相互关怀的时刻。从这儿到那儿的旅馆房间里,一段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只是……四个真正彼此热爱的小伙子,这真的非常令人感动。”乔治哈里森则以他的颜值和后期更为真诚的声线打动了我。

  不管怎么说,时至今日能和前披头士的两位成员同处一个时代,能看着网易云小秘书偶尔私信告诉我他们又发新专辑了,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虽然文笔很差但披头士值得我秀一次下限QAQ)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五):再见,仙女教母

  时间似乎又回到四五十年代的某天,利物浦,保罗坐在楼梯上听父亲随意地拨吉他,约翰叼着口琴躺在床上捣鼓他的收音机,乔治在路边不耐烦地等候搭便车,理查德又病了,吸着鼻子看着母亲忙来忙去。不久后,童话即将上演,仙女教母会从天而降,魔法奏响神奇的乐章,伟大故事缓缓拉开序幕。

  嗡嗡作响,嗡嗡嗡嗡。俱乐部。体育场。录音室。天台。汗渍浸湿鬓角。飞扬的发梢。西塔琴。迷幻药。爱之夏。尖叫。争吵。嘶哑。嗡嗡作响,嗡嗡嗡嗡。

  一首真爱结束,该说再见了。像是在某个睡得极沉的燥热午后大梦初醒,梦境里带着鲜艳披风的音符,仍在模糊视线里流转跳跃,拂过脸颊,却也渐渐地淡去抓不住了。静坐久久回味梦中童话,叹曰竟如此荒唐,如此疯狂,又如此美不可言。

  于是你意识到了,这不是普通的乐队传记片,不知如何,在无数声音的嗡嗡作响中,它勾勒出一些超越时间、超越个体的深浅记忆。约翰保罗的关系在粉丝以至于文艺界的心头萦绕(haunting),无数纪录片和电影试图用贫瘠的语言进行讲述,媒体不断询问回归消息,在新兴乐队中找寻他们的影子……所有人都放不下,所有人都想再见盛世,所有人都怀念嗡嗡作响。

  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不可能了,最后在某一首经典歌词旁叹气。孩子们会在某时刻找到这些久远的嗡嗡声,随着仙女教母做一次旅行,最后独自坐在电脑旁抹眼泪。

  再见,约翰、保罗、乔治、林戈,可爱的你们。这一梦酣畅,窗外蝉正鸣。嗡嗡嗡嗡。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六):看完发了个朋友圈 在这再发一遍

  

五一放假没事干,把那部好久以前标了想看的Beatles anthology看了。十几个小时的纪录片儿,分了几天才看完。中间一直有断断续续的感受觉得可以说的,但其实很难总结。还是尝试写一下。

0.人人都该(尝试)听Beatles

1.这个纪录片里大概有将近一百首Beatles十年里最重要的歌的视频,有很喜欢的我会把进度条拖回去重听。所以看这个纪录片儿的几天里,睡觉前脑子里全都是Beatles的歌声。

2.纪录片拍的质量相当好。有不少原创内容。基本上没有无趣的旁白,看不太腻。

3.我是在b站上看的。因为是十几个小时的纪录片,假粉丝也不会来看。来看的这些个观众会发弹幕一类的。这些还算比较了解Beatles的粉丝会相对理性一些。尤其是Yoko出场的时候(大概已经是最后三个小时了)。大家是都很讨厌yoko了,但是很少有人去说“yoko是Beatles解散的原因”这种话了。

4.这个纪录片讲了挺多Beatles和Brian Epstein的故事。我现在感觉Brian去世对Beatles解散好像影响特别大,远大于yoko。

5.这个视频是Beatles69年最后一场演唱会。这个演唱会的视频我可能循环过无数遍了,但是几十个小时集中看了Beatles生涯之后,再看这个视频更觉得感动。如果说我留长头发有一个原因的话,我可能会说和这场演唱会有关系。

6.这个纪录片里放的整个Beatles的歌里面,好像只有let it be那张专辑我没那么喜欢,其他的都是平常疯狂单曲循环。我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但是在看let it be那张专辑封面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见过那张专辑的封面。当时当然是没什么感觉。我第一次听到披头士这个名字的时候应该也不知道这是个乐队。

7.只能看视频这个事儿比较不好。时间没对上,差太远了。

8.真牛逼啊,真敢拍十几个小时的纪录片,还真就有人看。

9.看的时候弹幕一直在提村上春树(尤其是Norwegian wood的时候)。Beatles去日本巡演那一年村上是17岁,相当于是刚刚好的年纪。他自己也是超级粉丝,在小说里提了很多很多次自己对Beatles的仰慕之情。东野圭吾也相当喜欢Beatles,也在小说里提(我几年前特别特别喜欢东野圭吾)。这个对我来说肯定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很意外的连起来了,挺有意思的。这种感觉经常有,这么深度的很少。那个年代也挺好的,收音机里的歌都是传奇,不像现在脏耳朵。

10.All you need is love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先说一句 我越来越觉得 我这么喜欢Beatles 是因为他们的歌真的很快乐 能给我带来快乐那种 让我听着就能笑起来那种 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活力 一个很宅很丧逼的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正青春啊!要活力啊!要爱与和平啊!所以我非常感激他们 摇滚乐队那么多 号召你热爱生活的也就这么几个

  而且!他们改变了我对摇滚的看法!虽然他们是轻摇 但也算先驱 我就是觉得穿整洁西装 喝茶 却是玩摇滚的小伙子 有莫名的反差萌啊!

  而且他们的歌太他妈洗脑了啊!

  永远爱我的四个小伙子

  1: 开始的开始

  一开头就一个大招in my life

  忘词王和记忆冠军的世纪初遇实在感动

  我们要去到top most 站在世界巅峰的你们还记得当时的落魄利物浦小伙子吗 不行了我这种同理心强的看这种就一直会想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全程自虐

  成名不易啊

  乔治一直怨念年龄哈哈哈哈 永远比泡小九个月

  我团也是经历过皮衣狂野阶段的哈哈

  2: 我们离开了利物浦:

  那个I wanna be your man滚石和我团唱的对比简直哈哈哈哈哈 我也很喜欢滚石 但我团这边一下画风就少女了偶像了起来哈哈哈

  侬神的笑真的是非常鬼畜了哈哈哈哈哈哈我喜欢

  其实早期录音就能看出来 泡很强势 而且是想一心一意做好完美的音乐的

  哎...我团都是心思敏感的 他们估计有时候会为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态度改变而伤感吧

  列侬你戳人家泡泡干嘛啊老夫的少女心 我觉得他就是欺负泡比他小又比他受

  妈呀越看越喜欢侬哥 那个小贱样 慢悠悠声音细细嫩嫩的公然调戏皇室 帅死了 就是个不羁少年 他的恶作剧少年感一直保持的很好 我又看了好几遍这段 我老公真是帅死 最喜欢他不睁大眼睛死鱼眼往上看 缩脖子笑真帅 然后他说twist and shout的时候捂耳朵 原来是说我们会声音很大你们应该受不了 我的天 真是一点也不掉粉

  邮差先生这首我超喜欢 看到mv才知道拍手声是泡和俏芝自己拍手哈哈蠢萌 最喜欢这个时期春风得意的他们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和love me do确实是我的入坑曲 多么庆幸当时高二没怎么接触过歌的我完美避开了正火的霉霉 听了我团的这些歌 还有草莓田 in my life 挪威木 yesterday let it be hey jude 我当时听了就很想唱歌跳舞开心起来 想来这就是虫团的魅力吧 世界已经这么不高兴 让我们躲到歌里乐一乐吧!

  哈哈哈哈在法国都是男粉 你们也知道你们吸引gay哦 哈哈哈哈哈俏芝就这样把Ringo吸引gay爆出来了

  我靠我去法国之前一定要买西装领带剪蘑菇头 估计要两年后了 然后有房子之后要贴他们的海报

  他们不说话然后在街上齐刷刷走的时候简直酷到没朋友 腿长就是好 衣品好就是好 脸长的好就是好 关键还有才 哎...人和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3: 纽约第一

  一般吧 我听吵闹的歌听几遍就烦了 而我已经连续看这个几个小时了...

  ringo也是越看越有型 我一般都比较喜欢乐队的鼓手

  Ringo越看越帅啊

  4: 那段累成狗的日子

  有人伪装残疾人想要像触摸耶稣一样摸他们一下 这种日子简直噩梦 这群男孩没有时间休息 有时候也不尽然是美好

  太心疼了 John把痛苦当笑话 因为他自己就经受太多痛苦 这是他的防御机制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八):记录

  1. Paul说,(大概是乐队还未成型,几个少年刚见面),把空的午夜巴士的顶部当舞台,在上面演出。

  2. 初期去参加某个海选,只有George和Paul带了吉他,Paul猜测John是把自己的琴卖了&砸了。于是演出的时候,John站中间,左撇子Paul站右边,George站左边,左拥右抱的嗷,他们自己还说效果很好嗷!当然,结果是—— “和以往一样”,Paul回忆:“我们没有赢得比赛。”

  3. 哄骗斯图尔特花卖画得来的钱买贝斯,完了说“即使有个不会弹贝斯的贝斯手,也比完全没有贝斯手好点”

  4. Ringo乐队里有人插上放大器,然后被俱乐部的人赶了出去——“你们竟敢演奏摇滚乐”哈哈哈哈哈这段什么梗

  5. “you are a beatles with an A”

  6. 让斯图尔特背对着观众演出,因为大家A大调他会弹成降A

  7.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到达巅峰!”“那又是哪里?”这段话在Beatles的展上看到了

  8. Paul和Stuart因为在墙上烧避孕套而遭到起诉并且比因为童工遣返的George提前回国,并因此而使George非常感动

  9. 没有贝斯手,Paul主动选择成为贝斯手

  10. 有钱了以后这群小伙子皮衣皮裤穿起来,但是brain劝他们放弃皮衣(因为方式这种风格太多),Paul说“不希望穿的像群白痴”,后人传言Paul“背叛了他们的皮衣”哈哈哈哈哈

  11. 要录歌,被劝换鼓手,找来了Ringo,结果Martin最初死活不同意,Ringo说“可怜的乔治马丁,打那以后他向我道歉好几回”(哈哈哈哈哈可以想象)

  12. 只要单曲排行上升,一群人就要去聚餐,于是出道18个月以来,体重节节上升。

  13. 演出回家的路上,挡风玻璃卸了,一群人叠罗汉在一起,靠体温和威士忌取暖(温馨)

  14. George:我们那个时候非常亲密,虽然我们也经常吵嘴,但是关系真的很好。

  15. John:我们是第一个工人阶级乐队(哈哈哈哈哈莫名)

  14. 录歌反复出现问题。John吹完口琴就唱歌没气了(不能呼吸了哈哈哈哈),Paul忘了唱找借口就看着George去了,Ringo大概鼓点有问题,被谁大声喊名字(大概第二集31分钟,这段真的给我笑岔气)

  15. 给女王演出,John被怼说泰德海斯先生说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很机智地回复“我真的不明白泰德是什么意思”(此处小表情笑死人),并补充“我再也不会投他的票了。”

瞧这小表情

  16. 问保罗给女王演出你们会有什么不同吗?后面有手一直戳他的头(是谁!估计是John)

  17. 给女王的演出,John的名言,请坐在低价票的观众拍拍手,其余的各位请摇晃各自的珠宝首饰

  18. 在巴黎被男孩子们追,引发全员吐槽。(“为什么不是女孩子呀!”)

  19. 单曲排到第一才愿意去美国。女生问可以唱点什么吗?全员exceptGeorge:NO(George一脸懵逼地听到NO以后笑死了)。完了又问有什么可以唱的吗?John说你得先给我们钱。全员狂笑(George听问题总是一脸懵逼,简直要怀疑他不大听得懂美式英语哈哈哈哈)

  20. 问“你们谁觉得戴着假发很乏味”,全员exceptGeorge:我们都。Paul说i am, Ringo是all of us, John看不清说了啥,只有George一脸懵逼手足无措哈哈哈哈哈哈

  21. 问are you for real,John你上来感受一下。问你们准备理发吗?答NO。George 大概听懂了,于是说事实上我刚理了发哈哈哈哈(理完还就数你长)

  22. 问你们为啥这么火,答不知道,Ringo还很正经的说了句我们的歌让大家开心。John在旁边插科打诨:我们准备再组建一支乐队,我们当经纪人(哈哈哈哈哈好有经济头脑

  23.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九):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正如指环王开篇的旁白,历史变成故事,故事变成传奇,传奇变成神话。披头士的辉煌仅过去半个多世纪而已,就已经遥远地像史前时代一样陌生了。十个小时的纪录片,用一句“back”直接把观众拉回到20世纪40年代。要知道,一个以二战为序幕的故事,绝不会是一个简单地故事。

  二战后的大英帝国风光不再,美国夺走了领跑的接力棒,开启了一段黄金时代,摇滚乐也在布鲁斯、乡村音乐等的影响下诞生。经历了五十年代的辉煌后,随着猫王入伍、巴迪·霍利坠机,这一大胆前卫的音乐形式在质疑与推崇杂糅的声音中渐趋惨淡。没有人会想到,这粒种子会漂洋过海在英国生根发芽,并在不久的将来带着摧枯拉朽的旋风重回故土,席卷全球。

  “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甲壳虫?四个。”一个伟大故事,需要伟大的主人公,有时候往往需要不止一个。披头士为什么能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哭为之笑,除了杰出而具有开创性的音乐作品外,还不能不感谢这四只虫闪闪发光的灵魂。早期的侬哥是头号耍宝大王,妙语连珠、疯疯癫癫,内心却是最缺乏爱与安全感的一个,搞怪成了他应对外界的防御机制;泡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一脸可爱却是个叛逆的小恶魔,最不想乐队解散的一个却也是最早宣布退出的一个;小乔是真的俏,一笑起来两颗虎牙,有着一口浓浓的利物浦腔和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沉迷印度不可自拔,总是直率地一针见血,毫不掩饰;果儿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和最善良可爱的心,即使是乐队最剑拔弩张的时期,他也没有对大家恶语相向,在多年之后小乔的花园里,他像小孩子似的说“我喜欢跟你们一起玩”。有谁不爱披头士呢,就连那些原本想要刁难他们的记者也跟他们打成一片。幽默机智又真诚坦率,在创作上精益求精,演出从不敷衍了事,虽然他们早期被戏称为“偶像男团”,但这样的偶像男团放在今天也一样可以风靡全球啊。

  早期的他们就像四只头的怪物,拥有无可匹敌的团结与默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一起排练,一样的发型、一样的制服,在漏风的大巴车上叠罗汉取暖,经历相同艰难与欢乐,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异性兄弟。能够拥有一段真挚的友谊已属不易,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即使后来分开,彼此之间的羁绊已经太深太深了。

  60年代与现在相比娱乐依然是匮乏的,战后的婴儿潮导致青少年群体的迅速膨胀,新的一代已经与经历过战争的父母们产生了鸿沟,正如小乔所说的“人们把他们当做疯狂的借口,反过来又把这种疯狂怪罪在他们头上”,即使是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披头士热”也称得上是现象级的疯狂,他们只有在浴缸里时才能偷得一丝安宁。即便如此,在巡演的前期他们也十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名利,要知道那时他们只是四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孩子。说来令人伤感,后来他们终于厌倦了巡演开始转型的时候,也是他们逐渐分崩离析的时候。即便是在佩珀军士时期,分歧就已经初现端倪,在后来的采访中只有泡对这张专辑引以为豪。男孩们渐渐成长为男人了,就像长大的鸟儿飞离巢穴,四个人之间的不同逐渐显著并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然而在做最后一张爱别路的时候,由于有其他的乐手加入录制,大家的气氛却恢复到最初的和谐。正如小乔再次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就像是一家人就算闹矛盾,在外人面前也会表现地有爱和睦。我们总是伤害与我们最亲近的人不是吗。我相信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是相爱的,即使他们当时不愿承认。

  可能再没有一个乐队可以做出一部长达十小时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仿佛与披头士一起经历了那些起起伏伏,一段段胶片上颗粒状的影像鲜活地好像我自己的记忆 。很多细节消失在岁月的磨损中,很多真相也许永远不得而知,但他们带给我们那些感动和启示都是真实的,因此才让人们在半个多世纪后依然为之着迷。

  这部纪录片播出时列侬已经去了永远地草莓地,而六年之后小乔也追随他的神而去。

  我有点后悔那么着急地看完了第一遍,因为知道了结局之后,再次重温时,先前的欢乐仿佛都沁着一丝丝苦涩。然而转念一想,披头士留下的最大的财富难道不是那一股永远充满希望与乐观地精神吗。

  以《Love me do》开始,以《Real love》结束,这终究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披头士精选辑》观后感(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昨天去看了The Beatles, Tomorrow巡回展的北京站,此前也特意花了几天看完了这部Anthology。看之前我对Beatles了解甚少,歌曲很多听过,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几日里,随着一集一集看他们成长、壮大、辉煌,到焦虑、彷徨和分离,我也越来越投入情绪,因他们大笑和落泪,像一个经历了六零年代并记挂他们几十年的粉丝一样。这个伟大乐团的一生在这几日内高速地在我眼前划过,有一些细碎的感触快速地积累:

  几个年轻人并非刻意地相遇,机缘巧合下成立了Beatles,并开始在Cavern pub开始演出,一切都还是那么纯粹,当你听听他们对那个阶段的描述,也恍惚觉得,他们好像回到了15岁少年时代的稚拙,以至于在之后的十年里,以及他们的音乐和电影里,你都能发现那份纯真始终没有消失殆尽。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刚刚赚了钱后就跑去买了皮裤,超级骄傲地标榜着自己作为摇滚乐团的小小成就,最终被经纪人要求换上套装。但那段孩子般地毫无保留地炙热表达,尽管幼稚缺乏品位,也看得出他们自己依然对这段津津乐道;同样的桥段还有在汉堡,George因为年龄问题被遣送回国,Paul生动地描述那时他们的沮丧和幼稚的报复行为——在酒店烧了一只安全套,结果被拘留...但那语气里你分明听出他对少年自我的认可,我推测他心里在想“干得漂亮,小伙儿!”;那段初期的巡演中,他们坐着一辆货车,有一个冬日,前挡风玻璃坏掉,四个人便在后座一个个叠在一起取暖,上面的人冷了就换到下面...Paul说这段的时候我笑到停不下来,没错,这的确很Beatles,但同样你会不禁泪目,尤其当你看完所有anthology再回忆这一段的时候。正如George说的那样,“我很感动,他们为了我全部都从汉堡回来...那段时候是我们最最亲密的时间。”

  随着他们迅速的流行起来,他们到世界各地巡演,而每一个地方都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法国来听他们唱歌的看似都是gay;在纽约、华盛顿他们见识了征服美国所产生的如梦如幻的效应;George因为受不了电台一直放他们的歌而特意打电话过去点别人的歌;在迈阿密度过美好假期;在日本他们被这个高效率整齐划一的国度震慑,但马上又暴露了调皮的本质,他们特意拖延打破日本合作方指定的时间线为了看看他们能有多抓狂;在菲律宾因为拒绝了女王的邀请而被谩骂驱逐...他们在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坦诚地交代了那时的心情,不管是兴奋还是气愤,这都是Beatles最真实的一面。

  Anthology并非满足于提供给歌迷一个传奇乐队的奇闻异事,更多地,它呈现了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思想的转变和随之产生的音乐上的变化。纪录片中穿插了他们每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完整地叙述着每个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这其中他们想要在音乐中传达的理念。Paul在最后一集总结的很到位,Beatles始终都在进步,没有因为一种风格的成功而停滞不前,而且他们的歌始终在传达爱与和平,没有让年轻人去做坏的事。我认为这是Beatles他们内部始终达成一致要坚守的东西,即便他们也有嗑药、不清醒的时刻,但是就像Paul在面对记者询问抽过几次大麻时候所说的,”我大概抽过4次,但我并没想因此给年轻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所有这些事实是你们问我才说的,而且如果产生什么影响,也是你们通过电视报纸传达出去的。” 很聪明,很坦诚。

  他们的音乐制作人说,Beatles最厉害的是他们永远保有好奇心,他们总在问他“有什么新的技术和声音吗?”,也常常利用有限的器材和技术去挖掘新的音乐元素。从Rubber Soul这张专辑开始,他们便尝试起试验性的音乐,也因此大大拓展了思路。George也开始逐渐磨炼作曲能力,在音乐中引入印度风格。但他们对音乐的制作依然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一首歌会重复n次,每一次都会加入新的点子,即便到最后感到厌倦,但他们依然无法停下来去实现对音乐的想法。而个人风格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Beatles的分化,大家渐渐有了更多个人想法需要得到实现,而不再愿意只是配合和退让。这也是为什么The white ablum中有那么长的歌单。

  关于他们后期的分歧和最终的解散的原因,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我觉得不需要。Brian的去世,Paul某种程度上的独裁,John的重心逐渐转向Yoko,Goerge一心向往印度的佛系生活...当一切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种原因是绝对起主导作用的。更根本的是,我觉得这本身并不能算作是问题,和普通人生活中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分离,没有区别,无非,他们是Beatles而已。就他们而言,我觉得是那个阶段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已不再是15岁,不再是那个John一问“where we were going, fellows?" 就会得到”To the top!"回答的那个年纪了,他们有作为一个普通人更想做的事。而人们之所以感到无尽的惋惜,无非是这样美好的一个乐队已无法再继续创造更多美好,我们似乎失去了可以追寻和寄托的对象。但,我想,Beatles已经到达过那个top,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无与伦比的美好,我们应该为能够享受这份美好而感到幸运,而不是要求更多。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Beatles永远是最伟大的乐队,这点不会改变。

  10年间,起起伏伏,在这样情绪集中累积的日子里,我最难以忘记的是,Paul说“我一直是John的粉丝”,并且每每谈到Beatles都是满脸的骄傲;George为了让Ringo回来在录音室里布满了鲜花,Ringo刚加入乐队时为了不让别的队友不开心而不和Ringo睡在一起;John内心痛苦的时候也没有把负面情绪带给其他人,而只是写了Help!; Ringo对团队关系的敏感,在解散后坦率地流露着遗憾,当三人聚首Goerge的花园时毫不掩饰地说着能和你们再相聚感觉太好了;当John面临媒体压力时所有人都坚定地站在他这边...这些时刻常常让我想起最初的Beatles,我坚信他们从没忘记那些共同经历的过往,那些共同分担的压力,也没有因为日后的分歧和解散而怀疑和贬低当初的真挚和美好。感谢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最真实的他们,没有无畏的责怪和惋惜,没有提及John的去世,没有提及那些女人,没有关注解散后的个人轶事,而是全然的、彻彻底底的The beatles,如果你纯粹想了解他们,这是绝对值得一看的珍贵资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