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摘抄

2021-05-12 01:2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摘抄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是一本由[德]西尔维娅·吕肯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一):不建议看这样的书

  外国人写的这本书,不适合中国人看。因为在中国,外向的人更容易发展,这是共识。内向的人更容易吃亏,这也是共识。你能看到很多人想由内向变得外向,你见过几个想由外向变得内向的?

  这本书内容有些阿Q精神。

  我以前就是典型的内向型,那种内向到自卑,内向到朋友很少,内向到收入很低,内向到父母都认为我该外向一些。但我没有运用这些阿Q精神让自己安于现状,我参加了21天训练营(21days.cn),一个很不错的网上训练,我真的改变了。

  现在我和新认识的朋友说起我以前很内向,他们都不相信的。因为在他们面前,我现在已经是标准的外向型。外向的状态真的很好,我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路也越来越宽。

  谁不喜欢这样呢?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二):内向就是一种优势《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内向就是一种优势《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当年看《内向者优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就是一名内向者,是非常标准的内向性格。作为一个内向者生活在一个以外向为主导的社会中,难免会感觉到自卑。我们的文化认为大胆交流是好的,表达自己是好的,活泼开朗是好的,这是主流文化,于是内向者就好像左撇子、同性恋一样变成了一种亚文化。不过和同性恋相比,内向者所占的比例可够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吧。

  当我知道内向并不是缺点,并不需要改正的时候,真的非常非常开心。当时就以为关于内向者的心理问题,这本书已经全部都说清楚,说明白了。

  这几天看了《内向也是一种优势》,没想到这本书也同样精彩。应该说内向就是一种优势,内向者可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向者心思细腻喜欢思考,内向者很内敛含蓄,内向者可以深入到很多困难的任务当中,内向者有深度,内向者喜欢规划,做事细致,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大部分文化都是由内向者创造出来的。在科学、文学、技术、法律、宗教等等领域中,内向者做出来绝大多数的贡献。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我们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优点往往同时将是我们的缺点,我们的优势往往也是我们的劣势。

  我们的性格就好像是一个跷跷板,站在中间的话是中庸,很平凡,各方面都不出众。而当你走向一边的时候,跷跷板的另一边就翘了起来,当你拥有了内向的优势时,内向的缺点也无法摆脱了。比如刻板,喜欢被动,太注重细节,害怕出现意外等等。

  我们的性格向某个方向发展,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留下缺憾,不存在完美,也不存在完人,一个人非要向所有的方向去挑战,那肯定会人格分裂掉。因为这些优点本身就不可调和,就好像正极负极一样,他们是互相排斥的,两个都要那结果会很可怕。

  我觉得天底下所有内向者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了解自己往往是最困难的,当你了解了内向者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你会感觉整个世界,整个生命都改变了模样,那种感觉,可以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三):当心自我限定——读《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0

内向和外向是荣格的一个性格区分法。我觉得有点像一个调色轴,有-100,有中间的0,也有右端的+100.有极端的内向,有偏内向,有偏外向,也有极端的外向。

  人的性格也应该是有颜色的,但是要改变自己的颜色则很难。你只能努力去加色,但一定不要自我限定,认为“我就只能是这样了”。

1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的结构挺简单的。就分为3大部分。

  第一部分:

  ①区分读者是否内向;

  ②摆明内向10大优势:谨慎、看到本质、集中、善于倾听、安静、分析式思考、独立、坚韧、用书写代替言论、移情能力。我认为不过一句话:更善于独处和接触“物”

  ③摆明内向10大劣势:害怕、太注重细节、易受刺激、被动、逃避、考虑太多、自我否定、死板、避免接触、害怕矛盾。也是一句话:不善于与人接触、解决事务。

  第二部分:

  ①家庭相处:找到外向或内向的伴侣,如何相处;如何与外向或内向的孩子相处。

  ②事业相处:作为团队成员的内向者、作为领导的内向者;如何职场交际、电话与邮件(我觉得打电话确实戳中内向者痛点)、如何出差。

  第三部分:

  ①交际:建立并维持关系的一些策略,比如介绍熟人给朋友、和朋友的朋友认识;此过程中内向者的优势与劣势;网络社交。

  ②谈判:要明确立场、明白过程;内向者的谈判优势与劣势。

  ③演讲:怎样成功演讲以及优劣势

  ④开会:会议的6大规则(只有说话才能被人看到、吸引注意力、地位、规则、同盟、说与做)、如何处理困难局面

2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老是提醒自己“我是内向者”,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试着去和更多的人和事接触,一定可以慢慢地改变。“刻意练习”一定可以解决“人”和“事”的处理能力,而内向者往往倾向于处理“物”本身。

  从这一点看,我认为《村落效应》这本书倒是很适合一读,它鼓励人们离开各种屏幕和电子设备,走出去与人面对面交流,这可能正是内向者所缺乏的。因为内向者很容易投入到书本、网络交际、微信联系等等形式中,缺乏走出去和人串串门、聊聊天的动力。

3

  这略像是一本调查问卷一样的书,开出问卷、罗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给你一些解决之道。

  翻译有些地方不够紧跟时代,比如132页把LINK-IN翻译成“邻客音”,虽然挺有味道,但官方都已经是“领英“了。

  内向确实是一种优势,但一定不要陷入自我限定的格局中,那样或许会错失了许多有利的自我定位。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四):假如你是一堆苹果中的一只梨

  在热闹的派对上,你独自一人,试图找个角落,与身边的一两个看上去同样孤独的人聊天,或者不知所措只好站在花坛边欣赏花花草草,其实你也喜欢与人交流,但不是一群人浅薄的闲聊,那些外向的人们看不到你的内心,却说“你太内向了”,而且是把“内向”当成一种负面的标签贴在你身上,于是,你感觉自己像跌入一堆苹果中的一只梨,苹果们想要改造这只梨,有时候甚至你自己都责怪自己怎么不能像苹果一样活着,好吧,如果困惑的话,请看看这本书吧——《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我自己作为一只苹果中的梨已经有很多年,很不舒服,从小就被母亲妄想改造,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兰妮的那本《内向者优势》才释然,今天这本《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让我再次感到,认识自己,并帮助他人也认识自己,这对内向者来说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本《内向也是一种优势》中,作者一开始就向我们宣告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根本区别,通常人们把害羞、孤僻这些特征与内向划上等号,并且把内向等同为一种负面的特征,这真是对内向者的天大的误解甚至是伤害。内向者与外向者在大脑的结构上就有根本的差异,所以试图把一个内向者改造成一个外向者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内向外向是基因决定的,天性如此,我们只能做到认识它并尊重它。人们不知道内向者其实跟外向者一样,喜欢与人沟通并且能做到出色的沟通。

  作者给出了内向者的十大优势:谨慎,看到本质,集中,善于倾听,安静,分析式思考,独立,坚韧,用书写(代替言论),移情能力。一个内向者了解到自己这些特质并且深深的认识和理解,真是太重要了。通常内向者会被批评为“太安静”了,而这些批评往往是笼统的,就拿安静来说,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安静的好处,内向者需要知道,自己需要安静并不是对世界的逃离,而是获得休息的必要条件,而外向者也需要看到内向者的安静带来的价值。内心的平静创造了宁静,让我们带着积极眼光去看待世界并集中注意力。冥想对于内向者来说是容易的。安静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内心的安宁,内心的安宁可以通过冥想获得。

  除了十大优势以外,作者还给出了内向者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并且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技巧。人们都会倾向于认为内向者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对内向者来说,站在聚光灯下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是,内向者特有的优势,移情能力,看到本质,安静沉稳的性格,都让内向者在演讲中获得成功。

  这本书为所有内向者正名,并且让他们看清自己,在破除了传统的误解之后,所有的内向者都会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愉悦。当我们能尊重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优势之后,做一只身处苹果中的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五):发挥优势去影响世界吧,安静与深刻的内向者们!

  沃伦·巴菲特、弗里德里克·肖邦、玛丽·居里、查尔斯·达尔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伊曼努尔·康德、艾萨克·牛顿、贝卡克·奥巴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克·扎克伯格……你知道这些我们熟知的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你也许会说他们都为社会做出过很大贡献。其实,他们还都是内向的人!这些人用内向者特有的优势来改变这个世界。他们首先认清自身特点,然后把优势和弱势都当成朋友,进而取得成就。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就是一本介绍这一类人群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带你分析内向人的特点,告诉你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氛围,并利用自己的长处达到目标。如果你也是内向者中的一员,或是想要了解身边内向型的人,那就翻开这本书吧。

  作者西尔维娅·侣肯是德国知名的性格咨询专家和权威训练师。她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工作十年。2003年开始转向为性格内向的人们做特定咨询工作。这本书是她多年研究成果的呈现和咨询工作的总结。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这本书从性格说起,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和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群。同时,着力分析内向者十个潜在的巨大优势,帮助内向者建立自信,找到具体的方法来发挥性格优势,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可见的进步和成功。本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内向者的优势和障碍。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内向者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并明确哪些对他们有好处,哪些能有助于成功,以及如何创造适合内向者的氛围。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在交际中怎样利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

第一部分 内向者的优势和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外向倾向,这是由性格、环境、文化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也就是说在内向与外向这条曲线上,总有一个位置适合你,这个位置让你感到舒适。那什么是区别内向和外向的关键呢?答案是能量补充方式,也就是精力消耗后,从哪里能得到补充。外向的人获得能量的方式和风车类似,他们从外界获得推动力,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获取能量。内向的人却更像蓄电池,习惯于在静止的状态下充电,通过独处来恢复元气。

  现代社会中内向者在社交中通常比较含蓄内敛,因此也常被看成不善社交。这种说法其实是我们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所有人都是社交中心,大家是相互需要的。只是内向者更喜欢小范围的聊天。想要更好的理解内向者,我们就得看看他们的优势和弱势。

  作者西尔维娅·侣肯认为内向者的典型优势有以下这些:

  1谨慎。三思而后行,避免风险和冒险,细心观察尊重他人。

  2看到本质。从自身经验中获得深层次的东西,谈论内容常常联系到意义、质量与深度。

  3集中。长时间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中。

  4善于倾听。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诉说者身上,善于从信息和需求的表达中提炼精华。

  5安静。创造外界与内心的安静;而内心的安静是集中精力、找到本质的基础。

  6分析式思考。能分析复杂的关系,并从中找到系统性的信息、观点、答案和方法。

  7独立。喜欢独处,有自己的原则,内心不遵从别人的看法。

  8坚韧。持之以恒的做事,为了目标一鼓作气。

  9书写。喜欢用书写而非言论表达自己。

  10移情能力。很少与别人发生矛盾,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在人际交往中,障碍既是需求又是出色的引导者。相对而言内向者的优势,他们遇到的障碍常常有以下这些:

  1害怕。由于需要的外界联系少一些。因此与别人交流时,总是表现得羞怯。

  2太注重细节。看待个别微小的信息要多于全局,这会妨碍一些事情的优先权。

  3易受刺激。在工作繁多、环境吵闹或是节奏快的情况下,感觉到疲惫。

  4被动。自我鼓励性不强,不愿尝试做出改变。容易停滞不前、固执己见。

  5逃避。逃避一些场合或任务。

  6考虑太多。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和谈话对象的感情,实质上交谈八成以上都是靠这些。

  7自我否定。将内向的特点和需求看作负担,压抑他们,消极的评价自己。

  8死板。在交际中不能灵活应对,疏于考虑对方的需求。

  9避免接触。不愿意和很多人接触,不喜欢参与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中。

  10害怕矛盾。在压力下容易屈服或者闭口不言。

  无论你的内向倾向有多少,请记住优点和障碍都是相对而言,只要利用好他们,我们就会事倍功半,让家庭事业双丰收。

第二部分 内向者怎样让自己家庭事业双丰收

  找到伴侣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得到幸福的亲密关系,你还要有这两把钥匙。一是认清自己的需求,二是了解伴侣的需求。用计划不同的活动让双方都感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去旅行聚会还是在家里。了解对方的性格倾向,并和对方说说你的需求,让他知道他需要给你留出时间。和内向伴侣的交流中,试着说说自己和对方的不同之处,让对方感受到你将他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如果你们两个人都喜欢用书写的方式交流,那就通过电子邮件、信息或者小便签吧。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内向的孩子从小就需要独处,最好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尊重他的独处时间,进房间之前一定要敲门。如果孩子外出活动,你要告诉他,让他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休息。还要了解你的孩子可以忍受多少肢体的亲密接触,时刻尊重他的舒适区。

  另外,身为家长,不要轻易评价孩子的需求。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让他们懂得如何发现自己的需求。如果你的内向孩子,但有外向的兄弟姐妹,需要你公平的分配对孩子们的照顾。早些让他们知道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性格都会成功。同时也要学会赞赏孩子,有意识地夸赞孩子的优点。这样可以让他克服自我怀疑,从而变得自信。还要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压力转加到你孩子的身上,内向的孩子会因此从自身上找责任。

  在工作中,内向的人由于喜欢独自工作,因此看上去没有外向的同事那么有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中也很容易被低估。建议内向的你早按照计划,每天将自己的工作分步骤完成,给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儿。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和那些事先没有通知你的同事另外约定时间。

  同样,内向的领导者拥有特殊优势:第一,独立自主;第二,一个安静的自我意识;第三,能看清自己和别人的需求。那么,内向的领导者如何利用优势展示出领导能力呢?有以下四个策略:树立自信心;全身心的关心周围的人;了解全局以及训练你的对话和争辩能力。另外,建议内向的你尝试“走动管理”的方式,四处走动着管理。在走动的时候会不断的遇到工作周围的同事,方便你和他们交流。“这样既知道更多秘密的事、潜在的风险等等。还可以了解企业动态、受到大家欢迎。虽然作为内向者,你不想让自己成为大肆宣扬的人,但是你也得让别人适当的看见你的成绩。养成记录成绩的好习惯,将一段时间做到最特别的或是有成就感的事情整理到一张纸上。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并且,要学会分配你的责任,虽然责任意味着风险,但也可能是一种解放。

第三部分 内向者如何在社交中展示和倾听

  在了解了如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的基础上,作为内向者,我鼓励你积极地走出去,用自身的优势去社交,去影响更多的人,去获得更多想要的东西。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安静社交呢?这需要遵循五大原则:制定具体目标、确定资源、熟人引荐、自我介绍、保持积极的社交状态。同时,在社交中内向者也应该注重自己特殊的需求。比如在过多的新事物中会感到力不从心、易受刺激损耗自身能量、不喜欢主动的寻找与别人的交际和谈话。

  按照社交的人数,我们从私人社交和公共社交两方面来看“内向者如何展示和倾听”。

  内向者在社交中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喜好与性格,再将这些利用到社交中,而这种社交恰恰又符合他们对联系的理解,往往是最好最舒服的。内向者在私人社交中通常具有三点优势:善于倾听、善于找到合适的话题、理解对方。对于内向者而言,一段关系应该是长久且有意义的,质量优于数量。

  私人社交指的是比如网络社交和谈判。对于善于书写的内向者而言,网络社交是一个绝好的交际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形式受到很多限制,不应该成为真正的社交代替品,而只是补充的营养品而已。

  关于谈判,重点是要做到互利共赢,谈判的前期准备需要计划谈判的各个阶段。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当谈判没有那么顺利时,内向者的三个优势可以助谈判一臂之力,就是善于倾听、分析式思维和移情能力。作为内向者,在谈判中的障碍主要有考虑太多、死板和害怕矛盾。识到自身的压力点,就能够克服障碍,避免压力过大。

  内向者在公共场合的典型优势有:看到本质、集中精力和移情能力。而常出现的障碍有害怕太注重细节和逃避。主要表现在做报告和有规模的会议上。

  内向者如何做报告呢?很多内向者认为公开讲话很难,其实无须期望过多,当一个演讲者展示了真正的自己,清晰的介绍了重点自己及讲话内容,顾及了台下的观众,那么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演讲。做出充分的准备对于内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成功标准以及清晰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准备,可以缓解了台上的压力。一个真实的演讲风格是建立在人格优势和避免风险的基础之上的。

  关于会议,内向者应该认清会议遵循的不成文规定的重要性,从这些规定出发形成参会策略。如果你是会议引导者,要更加的熟悉会议,制定计划,了解会议不同阶段的知识,这样才能不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在那些没有计划的部分。学会与干扰的参会人员打交道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锻炼后来掌控的。

  总之,内向者的生活是处处有深度的。他们能在安静中寻找能量,发掘自己的优势与需求。认清自己的优势和障碍,利用好这些,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做事,用真实与尊重获得身边人的友谊,其实你在很多方面比别人强很多。走出去影响世界,安静与深刻的内向者们!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读后感(六):认同自己,理解他人

  内向的人的思想、行为和外向的人不太一样,因此,后者常常会忽略前者的需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现任总统特朗普,就是明显的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很明显,前者是想好了再做,后者则是先做了再说。

  我是个静得下心来的人,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寂寞,朋友有时开玩笑说:我这样守口如瓶,又耐得住性子的人,不去哪家秘密机构的机要室当个保守秘密的‘缄默人’就太遗憾了。我也觉得挺遗憾的。不过,考虑到就算我想换个这样的工作,也找不到应聘的门路,也只是遗憾一下罢了。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和我不同,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外向型的人。用书中经常引用的苏珊·凯恩(《安静:内向的力量》作者)话讲,“外向者追求赞赏,而内向者追求平稳。”她就是这么个把是否被别人否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所以,完全无法接受别人提出的质疑或异议。

  任何人要是胆敢指出她的错来,她就会反应特别激烈地,甚而在用一种胡搅蛮缠的方式推卸自己的责任。好比家中的燃气灶吧,她有时候用完忘了,两个阀只关了一个……除非被别人抓个现行,否则别人事后指出来,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首先,肯定不是她做的;其次,真有这事,不是在赖她,就是有人进了我家悄悄给打开的,是想害死她呢。

  总之,我俩性格差距特别明显,而她即便是在外向型的人中也属于比较奇葩的少数了。我的母亲纯属于那种“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人,倘若你极力反对她做什么,为了彰显自己的权能,她更要非做不可了;反之,如果你对此漠不关心,她自己觉着无趣,也便放弃了。

  在她来说,就想让我对她热情备至,哪怕是装出来的也好;问题是,我就不是那样的性格。我觉得发自内心流露的关怀,比不得不为之的虚伪热忱更加重要。彼此的诉求南辕北辙,相处起来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只能勉强自己忍受对方,当然,通常是我忍受着她的苛求。

  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人相信并且确信这个世界都会围着他们转的,不幸的是,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于我而言,时间安排必须提前筹划,打乱计划的事是最为反感的。更糟糕的是,正因为她从不需要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所以她才会越来越任性。

  “你想一想,外向的孩子是多么地需要被别人感受到。”(P.093)她是怎样表现的,以及实现(或者说“满足”)她的需求?她就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幼儿,需要人们无时无刻不去关注她。一贯擅于自省、多思的内向者,是很难如此理直气壮地自我中心,更不会产生全世界都该容忍她的错觉。

  她是那种极之让人一言难尽的女性,偶尔我会在她的高声呵骂中惊醒,倘若不及时出言安抚她,她是不惮于冲到我的房间里来将我弄醒,让我替她分忧,展现出我与她的“同心同德”来的。与外人相处时还会多少考虑到外人的观感,倘若不幸成了她的“不是外人”,那真就是让人欲哭无泪了。

  我曾经也很喜欢和她探讨,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是现在我在家里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读过了这本书,我对于她现在只有一种状态:懒得多说!

  虽然这听上去很不公平,不过确实如此,内向者能够体谅外向者,外向者却很难理解内向者。如果是内向者的父母通常可以和外向者的子女相处得不错,但是反之却不尽然。私以为,这不过是因为外向者更重视自身的感受,较少体谅他人的感受罢了。

  “内向的你和一个外向的孩子相处,可能会很累,而且会让你感到沮丧。你们之间的需求——喜好、距离、谈话和日常生活的节奏也许不一样。因此,学习怎样去处理这些不同点对你和你的孩子都很重要。”(P.092)然而,反之呢?面对喋喋不休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强硬的赶他们去做作业,若是喋喋不休的是你的父母,大抵除了自己找借口先躲开也无他策了吧。

  “如果外向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告诉别人,那么他们就是在成长,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能量!……只要是他脑子里想的事情,他就要全部说出来。……如果外向的人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那么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会更轻松。”(P.090)“外向的孩子很喜欢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如果能受到注意或者得到承认,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活跃。”(P.092)

  作者说的太对了,内向者的最好在小时候就学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越早让你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就能越多地接受这些,感到被爱。如果能在一个相互尊重对方性格、给予各自空间的家庭中生活,这也能对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无论是对社交生活还是对自己。”(P.093)

  人们往往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并且以此作为准则。相对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的改变自己,使之更加贴合他人标准中的正确形象。不得不说,这是很傻的举动。一味的隐忍,并不能够让对方满足后懂得何谓适可而止,只会让自己在被步步紧逼中丧师失地。

  “你要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压力通过不耐心的表现和施压转加到你内向的孩子身上,孩子会因此从自己的身上找责任。如果你的孩子接受了自己的这种性格并强化了它,你也要不断地帮助孩子。这样,日后孩子长大了,就能避免被内心批判自己的声音所影响。”(P.089)

  非常糟糕的是,我的情况恰恰和作者所言相反。自从我的母亲发现她将自身的不快发泄到孩子身上,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我就过上了“冰火两重天”的日子。……在极少数的时候,她也会喃喃自语地小声忏悔,觉得自己的行为枉为人母;但是,她绝大多数时候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作者的关系,亦或这两者皆有。语感不佳,读来乏味,以致于我勉强读完的第一反应竟是——天呐,我终于读完它了!

  实话说,这本书的阅读体感很差。由于区隔内容、标示重点的,并非字体的颜色,而是字码的大小。所以,我们时常能够见到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小字。特别累眼睛,看久些眼睛都要疼了。不过,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作者对内向人群的解读较为透彻。

  “典型的外向型性格特征:说话或做事不用思考,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或收到积极的回应;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觉时,话说得很快。 典型的内向型性格特征:在说话或者做事前先思考,在讲话的内容得到应有的回应后,才会说出自己的具体想法;珍视自己能够被接受——可以增加自我肯定,减少自我怀疑;很谨慎地谈论别人或者表达自己的感觉——对于私人的话题或者有争论的事情几乎不信或者只相信少数人的话”(P.021)

  开始还觉着作者的分析不大靠谱,像我就是一个典型内向性格的人,但也并不是什么时候说话都是思考好之后,“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或反复核查”再去说的。有很多时候完全就是话赶话,不经思考地直接说了出来。但是当我读到优势二:看到本质,内向者大脑的“后台运行”,一直在不停地整理接收到的信息。

  “内向者的大脑一直在不停地整理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他们所看到的、所思考的,还是所经历的。只要他们醒着,就一直在思考……内向者大脑的“后台运行”——带来的最好结果是让他们有了看到事物本质的资本。也就是说,当内向者与别人交流的时候,通常能看到深层次的东西。”(P.028)通过收集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后台思考,获得更多信息组合整理,最终组织语言反馈。

  全书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内容涉及生活与工作的诸多方面,“1.内向者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该利用哪些优势?2.在此类情况下,他们该注意什么?”(P.导论 3)内向者将如何从居住地点、学习方向、工作方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兼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书中总结归纳了内向者的一些特点,倘若你本身不是这样的类型,读完书后,也能更好地与之相处。序言中这样写道:作者从内向者的优势出发,给出建议,告诉读者该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本书并不只是写给安静、内向的人,相信内向者的同事、朋友、父母和上司在读过本书后也会大有裨益。

  本书的主旨即在于“内向者如何思考、怎样交际”,“本书所有章节都是从内向者的角度出发的,如果你是一个外向者,你也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身边的内向者,从而珍视他们的优势,不论他是你的同伴、家人、朋友、同事、老板、工友,抑或是讨论课上和你同组的人。”(P.导论 4)

  第二部分的第五章公共场合——通人情:塑造私人领域,及第三部分的第九章群体法则:在会议和讨论中的表现,实用性较高,干货更多些。相形之下,书中提供的对话技巧,总给人一种聊胜于无、不甚走心的感觉。这方面推荐[美]莉尔·朗兹女士的著作《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一学就会的96个沟通技巧》。

  通常来说,外向型天生热爱交际,觉得和人打交道最开心了,遇见什么样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凑上去聊几句,每天都会精力充沛地去参加各种活动,绝没有丁点儿的勉强和不喜。内向型往往是那种不太擅长交流的类型,不善言辞,腼腆内向,容易害羞,不大具备攻击性的样子。

  “由于个性、愿望、目标和特点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矛盾无处不在。谈论矛盾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争吵很伤神,还会有压力,而且结果的预见性很低。只有值得去消耗精力时,才是值得去争吵的。在这种情况下,内向者与外向者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外向的人来说,相同的矛盾消耗的精力就要低一些。”(P.061)

  “由于外向者的大脑接受事物到反应的“路途”很短,因此外向者反应很快、很激动。他们可以快速将自己从一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中,而且还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P.091)但是,性急者易暴。很容易发展到脾气大,更容易和人起冲突,引起纷争。这种性格往往让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一旦犯了错误,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隐瞒,然后是推诿,到这些都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去逃避。

  外向者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轻重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内向者则更容易看到本质,抓住纷繁事务的重心。外向者的反应会更情绪化,易动摇,但内向者也会在“超刺激”下,迫使自己尽快做出反应,尽快离开当时感到不适的环境,回归于“舒适区域”。

  原来,“超刺激”就是我有时在公众场合会举止失措,行为异常,出现非理性思考判断后的言行缘故。实际上,外向者也免不了“回避”心理。如果他们总是遭到失败,自信心屡屡受挫的话,甚至于会比自信心强的内向者,拥有更强烈的“回避”心理。

  内向的人能够享受安宁与寂静,但是当内向者被迫做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内向者本来便很慢热,不能很快地做出应对,从而削弱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内向者通常遵守规则,做事谨慎、考虑周全,觉得不合适就不会做。“内向者应该被倾听,建议也应该引起重视。”

  不得不承认,外向者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优点。他们的行动力更强,许多外向者只要一有了念头,就会立刻付诸行动地去尝试。而不是像有些内向者,满脑子里转悠着很多超棒的主意,可仅仅是想想就算了,总觉得困难太多,直到别人成功后,才感叹一句‘卧槽,我早就想到了’。

  “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表明:内向者普遍爱迟到。很多内向者去参加爱班级的组织或者受到小组的约束后,都会感到累,迟到就是希望自己的潜力不被吸干。”(P.090)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内向者更容易患上拖延症的原因。因为大脑中处理信息的时间较长,会很慢热,希望大脑有一段相应的准备时间。

  不知这是否仅是一家之言,“马蒂·奥尔森·兰妮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指出,经过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一番争论之后,弗洛伊德在关于内存早已的著作中描述了内向性格消极的一面,反之,赞扬了外向性格的健康与积极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强调:荣格评判一个人,并没有根据他内向或者外向的程度。他认为这两种性格同样重要,同样有价值。”(P.009)

  如此说来,荣格和弗洛伊德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可以就事论事,而后者全凭感情冲动。所以,荣格可以坦然地分析各种类型的人的优缺点,弗洛伊德却一味地溢美外向型的人,而他自己就是外向型的人。

  内向者不只考虑自己,所以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反之,外向者更加情绪化。内向者的神经反射时间远比外向者的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向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得需要时间思考和反应了。”(P.010)

  在提及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伴侣关系时,作者总结出两点要素:“1.认清自己的需求!你只有知道和尊重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接受伴侣的需求。2.了解伴侣的需求!你要清楚,你的伴侣需要的东西和你不一样,你们两个人在遇到同样的环境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这种感受和你的感觉没有关系。”(P.075)

  换言之,“当你确定了需求的不同,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重要的是你要怎样处理这些不同。你是你和伴侣团队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的队员拥有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对团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P.075)

  书的立意不凡,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认同你自己。因为不能理解而生厌,因为能够理解而接受,理解她,然后,……接受她?呵呵,how can that be!当然是,可以理解,但是果断不能接受了。不过,这确实提高了我对于她各种奇葩行为的耐受度。

  .没写完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