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常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常识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4 03:3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常识的读后感大全

  《常识》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潘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读后感(一):确是常识

  《常识》是托马斯•潘恩在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写的一本小书,当年几乎是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如今看来里面的内容确实只是些常识。 对社会和政府的区分,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说法,即所谓国与天下的区分,可惜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些,看来看常识还是有必要的。 这本常识确实是小书,就算加上一半多篇幅的附录,大概也就半天时间就能看完,确实可以读一下,只是附录中朱学勤的评价实在是不能苟同。

  《常识》读后感(二):忽视的常识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不愧是推动北美脱离英属、走向自由团结的独立路上的一剂信念良药。 内容几乎都是常识,但组合在一起的见识之远却又非常识所能达。其实,常识可以用来醍醐灌顶以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也可以用来一叶障目布施愚昧于权利统治下的民众。这个《常识》起到的效果即如前,而那份《英国人民致北美住民书》即属后。 历史如洪流是不会停住脚步的,因为有时间这个标尺做高度,就永远会因落差的存在而向前流动,直到流到无差别。

  《常识》读后感(三):这是一篇战斗檄文

  书名为“常识”,就受到成书时代,地域,民族等限制。

  名为常识,实为战斗檄文,所以全书多为辩论式的慷慨陈词,很多部分缺乏足够充分的论证。比如第11页关于英国政体的说明,明显是先有了价值判断,然后在找点理由。

  但是,这本小册子,在当时环境下,感染力更重要。比如,第61页及书中其他部分,总是有意无意将北美独立上升到为人类自由而战的程度,自豪感代入感油然而生。

  里面很多重要思想,现在在美国政治经济中都可以看到。或者说,这本册子很多思想成为美国价值重要部分。

  《常识》读后感(四):常识梗概

  附导图

  《常识》读后感(五):“常识”长存

  初读《常识》,我立即被托马斯·潘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吸引和震撼。我不是一个专业研究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如果撇去潘恩对于英美之间的利弊抗衡等相关的内容,这仍旧不失为一本宣贯常识的好书。

  启发民智,扫除蒙昧,质疑成见,托马斯·潘恩之于美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都举足轻重。而《常识》也因此永载史册,成为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本书因为的访美之旅再次进入国人视野。今年9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中谈到:“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场向全美直播的演讲中,提到了很多代表了美国精神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常识》一书。即使我们不是美国人,所处的时代也与独立战争相去甚远,《常识》却依然穿越两百多年的时光隧道,屹立于人类思想宝库,语句字字铿锵,论点如雷贯耳,叩击着阅读者的灵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渴望拨开迷雾,寻求真理,参透未来的人们。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抱怨华夏出版社的译本翻译品质之糟糕。在此我也郑重向各位书友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集信达雅于一体,观点明晰,语言激扬,逻辑连贯。

  潘恩在引言中说:“本书的作者无需曝光,因为公众需关注的是本书的观点,而不是作者。”所幸,历史没有忘记潘恩,在《常识》这本小书发挥着无限量的光和热影响着历史与民众的同时,潘恩也被历史所铭记。他和他的努力,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闪光点。他相信时间的力量,认为”时间比理论更能让人转变观念。“时间能够让伤口愈合,让人们从伤痛中走出来继续生活,让生活从量变转向质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是理论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理论之力量,信仰之力量,在任意一个时代,都不可小觑。

  阅读《常识》的同时,我们应当感谢潘恩,感谢他的理论,即便是在今天,普及“常识”,依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命题,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常识》读后感(六):读《常识》

  作为窗帘布系列的一本小册子,大约在半年前我就把《常识》抱回了家,也差不多在当时开始读。期间经历了种种繁杂事务终于在今日读完,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托马斯潘恩,在读完整本书我才发现他的名头——英裔美国思想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774年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而被免职,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大陆,而这正对应了其在书中所说“北美大陆这个新世界庇护着欧洲各国因追求人权和宗教自由而深受迫害的人士”,他来到美洲之后看见了北美人民日益强烈的反英意识,更出于其多年对英国君主制的了解及对自由民主的渴望,他写出了《常识》这本激进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原文不过五十多页,但正是凭借着精炼的文字和尤其精准的比喻,托马斯潘恩将“英国君主制及世袭制的百劣无一优”及“如今正是北美洲独立的最好时机”两个论点阐述的清楚而不容辩驳。

  虽然在如今君主制及世袭制的落后之处已是常识——正如这本册子的名字,但在当时,能够从基督教及人民两方面点出的确实只有当年几位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家。他们提出“人人平等”,将君主制视为压迫,将世袭制视为代代压迫,指出一时的票选并不能成为一个家族统治几代人的正当理由。在提到世袭制时,他提到“于是在历经了几代人之后,君主便可很容易地捏造些穆罕穆德式的迷信故事向百姓灌输世袭权的思想”,可见托马斯潘恩对伊斯兰教也有些排斥(可能不止是有些)。更多的,其指出当时英国的所谓共和实际是国王打着下议会的名号,统治社会,而真正的民主应该是由人民做主,由各个殖民地(私以为这里的翻译是否有些不准确?)选出代表,再将代表集合起来立宪,这正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雏形。

  再有一点,潘恩在反对和解的理由中有这样一条:“我们一直对英国的保护沾沾自喜,却不曾想过其动机并非情感而是利益。”这在如今的世界交往中也是成立的,实际并不存在什么联盟或对立,存在的只是利益的重合和利益的冲突,这是一切外交行为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原则。他举出,如果独立,并不会对北美的贸易利益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因为北美还可以与欧洲各国做相同的贸易。这一论点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背景下,即在当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已有衰落,正是由于衰落,所以给予北美这样一个机会。

  当然,此中不乏被后世所证明为错误的、只为了当时的说服力而举出的论点。如关于内战,“完全的平等不会诱发任何权力之争”,这句话在此处确实是为了说服而说服,而后来的南北战争是当时人们所无法预想到的(在当时无法预想到的工业革命),但完全的无权力之争是不可能的,在现今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加文明的方式,即两党之争。这个承诺是无论如何不能做出的。

  这本小册子在如今看来确实“常识”,但是在当时有着无与伦比的前瞻性与鼓动性,放在现在也有着不少可借鉴之处。书中有一句话令我想要将其列为我对现世不少现象的态度:“我既无法效仿他们的谦卑,亦不会妨碍他们的忠贞。”这可能就是民主的态度吧。

  《常识》读后感(七):没有这本书,美国或许不会走向独立

  一本书流传于世,成为经典,不外乎两个原因:对人类认知或社会实践有突出贡献。而今天想要介绍的这本书,则更多地属于后者。当然,这本小册子里随处可拾的思想结晶所体现的现代价值与民主理性,放在任何政治思想谱系中也毫不逊色。但与其所激起的在北美大陆上的巨大变革而言,我们不得不深深折服于这篇慷慨激昂、战斗力极高的“檄文”。华盛顿说,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发了一种巨大的变化……”;“1776年《常识》一书把国王和议会的权威撕成了碎片……从那以来,除《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在美国,再也没有一个出版物曾产生那样巨大的反响。”

  本书作者托马斯·潘恩出生于英国底层贫苦人家,由于只上过中学,因此在英国的事业发展屡遭不顺。后因受到当时在英国做外交官的富兰克林的赏识,来到了北美大陆。但赴美后,他发现北美殖民地深受宗主国的严酷的剥削与压迫。即使在不久前的1775年莱克辛顿的枪声已经响起,但整个大陆中的一般人还处在左右摇摆之中,于大英帝国充满眷恋而对独立建国犹豫不决。例如,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宣言依旧宣誓完全忠于英国王室,愿做大不列颠的附庸国。甚至在独立战争期间,总司令华盛顿每晚还照旧为英王的健康举杯。

  因书名的类似,在翻阅此书时,总让我想起阿城的文化随笔集《常识与通识》,在此书中,阿城先生提出,“任何高见,如果成为了生活或知识上的常识,就是最可靠的进步。”潘恩当年在《常识》中所大声呼吁的理性价值与人权,在现今皆成为了最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常识,只不过这常识在不同地域实践的成色则未尽可观。“重归现代常识,重申人权理念,重塑理性精神,是应对一个价值与制度选择紊乱时势中的心灵与政治秩序的需要。”最后再次借用阿城先生的话,“如果能处处标示出常识是什么,我相信效果会很强烈,因为闹剧是最经不起常识的检验的。”是的,闹剧是最经不起常识的检验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潘恩.《常识》[J].人民法治,2017(10):116.

  [2]唐宝民. 美国精神的起点[N]. 新华书目报,2016-02-29(009).

  [3]任剑涛.人权、共和与革命:潘恩思想与现代政治的调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7(06):127-142.

  《常识》读后感(八):一本宣传册子被认为是独立宣言的前身

  汤玛斯佩恩的这本书是在宣导美国应独立于英国。写作背景为美国独立战争前。命名为“常识”,是为了向公众强调,那个时点美国大陆需要脱离英国统治背后的原因,其实是common sense。由于面向大众读者,其观点直截了当,语言犀利煽动。如果放在今日,就其写作风格和语言应用,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西方媒体里的脱口秀主持人或者政治评论家。然而,仔细阅读,会发现他的很多观点同时具有可推敲的完整逻辑、覆盖当时政局形势的多个方面、但同时具有很准确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所谓常识Common sense,实则超前的认知。(作者是位对美国近代历史影响深远且颇有争议的人,有兴趣可看看他的两外两本书:人的权利 和 理性的时代)

  公开版权的合法电子版这里可下载: https://www.law.gmu.edu/assets/files/academics/founders/Paine_CommonSense.pdf

  y Yifanknowsnothing 20200307晚

  《常识》读后感(九):18世纪的《常识》:从个体的思辨性观点到群体的常识性认知

  读书记: 这本书是十一前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的,断断续续今天才看完。

  《常识》读后感(十):两个世纪前的常识

  《常识》的主题思想就是:老子看不惯你英王,看不惯统治者是个世袭的职位,老子要造反了。容我写本四万字的书试试水,看看有多少人要反。

自序中潘恩说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他相信民主,不是因为自己是某个党派人士,而是因为民主即真理,通过民主,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实现自由平等。

  单看目录就知道,潘恩的论调非常有层次。

  其次,论证君主制中政府的权利过大,会导致其作恶,加之世袭制的荒谬,让作恶的行为一直延续。

能碰上千古一帝,无疑是走运,但在权利的腐蚀下,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续航能力。强如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哪个不是晚节不保。

  最后,正因这种制度的不妥,迫害人民,美国需要独立,发展自己的民主。而独立的时机就是当下。当时,美洲人不满意英国人的殖民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和限制自治,不允许美洲人拥有集会自由。所以美洲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开了个“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正式造反。

读一读这一段,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真的很蛊惑人心,潘恩这种人就应该抓起来。这里讲的是美国的立国逻辑:先有宪章,而后有政府。没错,这就是《独立宣言》,就这么一张纸,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浓缩在一张纸上,美国后来的法律体系,就是围绕这张纸,通过《权利法案》,不断完善。

  你很难想象,一群立国者,在240多年前,在唾手可得的权利面前,他们想方设法限制自己的权利,就怕自己腐败了,这是对人性多高的洞测才能做到。

宪章不是摆好看,而是要切实运作的。

  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言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利,需要经过被统治者同意,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造反了。

  当然,单单看这本《常识》,是无法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精妙之处,建议可以看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总共有4本,能很全面得了解美国民主。或许民主有很多不足之处,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可能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常识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