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读后感摘抄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是一本由卡特琳·V.扬松-博伊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读后感(一):你的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
小时候和老妈一起逛街买衣服,出门之前老妈就会叮嘱我,即使看到非常喜欢的衣服,也不要表现出非要不可的样子,否则售货员一定不会给优惠价的。因为商家知道,小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满足。
老妈虽然没有看过消费心理学,但是从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确实挺有用。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这本书很有意思,封面上写着:如何才能买得开心又不掉进商家的陷阱vs如何才能不留痕迹地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买买。
按理来说,消费者和商家,在某种角度上,是对立的。但是这本书从两个方面去教会我们怎么消费和怎么营销。所以,要想打赢这场心理博弈,一定要仔细研读这本书啊!
书中的干货内容很多,作为一个消费者,我选取我感兴趣的点来谈一谈。
01 消费与身份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拿着几千的月薪,住着偏远狭窄的房子,却舍得花几十块钱去星巴克打卡,只为了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当他们得到朋友的几十个赞时,心里油然而生骄傲和幸福的感觉。尽管接下来的生活仍然一如既往很拮据,但是他们乐此不疲。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精致穷”。
这种伪精致的生活背后,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很多时候,人们购买产品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人们通过消费了解自己的身份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让自身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会对他人进行分类,并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试图赋予世界一种秩序,从而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相似或不同。而在分类和比较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我们弄清楚自己的身份。
而通过消费得到的产品,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他人拥有的财产对其进行分类并和自己做比较,从这一步我们可以看出物质财富的意义。
比如很多人向往开名车,买豪宅,因为这样会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富有很成功。名车和豪宅这个时候会代表一种符号,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
因此,消费和身份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们可以为了某种身份去消费。
这其实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去仔细想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产品?是否真的值得自己花这些钱?花这个钱得到了什么?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吗?在这个过程当中,商家是否利用了我们的想要证明身份的心理?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理性消费者,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
02 消费与情绪
有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购物去宣泄自己的不开心。在疯狂shopping了一整天之后,提着大包小包回家,心满意足的细数一整天的战利品,之前的烦恼仿佛一闪而空了。
那么为什么买买买可以治愈各种不开心?
其实我们的情绪是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方式的。
情绪是一种感觉,例如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特别满意。有一项研究证明,情绪会使人们在所关注的事情上产生偏好。而有时候与消费相关的决定,跟消费者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欲望有关。
比如当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你就想要去急于采取一些消费行为去缓解自己的情绪,可能这时你就想要做出一些消费的行为,比如去商场购物,去吃一顿大餐,去看一场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不开心。
另外,情绪也容易受到氛围的影响。比如在商场中,我们总是能听见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常常用来树立某种形象和制造某种氛围。过年期间去超市,你总能发现很多超市会播放一些特别喜庆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从而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里停留更久,提高了商品的销量。
了解了这个之后,以后再进入商场购物,听到耳边的音乐,你或许能提醒自己,保持理智,做一个理性的购物人。
03 消费与幸福感
最后想要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能够从买买买中获得幸福吗?
关于幸福的衡量方式有很多。一次购物,一顿美餐,甚至一场电影都会让人体验到美好的感觉。但是这些是否是一种短暂的幸福呢?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在购物付款收货的那一刹那,或许会觉得特别开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愉悦的感觉会慢慢消失。
物质的获取,有时候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相反,体验型消费反而会让人感到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持久的。
比如一次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和朋友一起体验新鲜的事物,拍下美美的照片,既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又能在以后回忆起美好时光时重新品味快乐。
所以消费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取决于你想要短暂的幸福,还是要长期的幸福,短暂的幸福确实可能通过消费来实现,但持续的幸福需要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良好的社交关系。
人是有思想理性的动物,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买买买,是一个大学问。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开始审视和洞察自己的消费行为,成为一个幸福的消费者。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读后感(二):买买买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11.11是网上购物平台打造的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消费者的狂欢日,据统计,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额突破4675亿。自2009年起,每年双11的成交额以25%的速度增长。
这一连串的数字喜人吧?有人给双11贡献销售额的人们取了一个名字——败家娘们。踩着双11的点,爽快得将口袋中票子哗啦啦地付出去,是一种什么感觉?购买的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吗?
我们为什么不停的买买买呢?“钱没了可以再赚,宝贝下架了可就没了!”网红直播煽动性的语言和表演,不断挑动着观众的情绪,下单那可是要拼手速的。消费者不留痕迹心甘情愿的买买买,其实这是一场消费与营销的博弈战。
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剑桥校区心理学高级讲师、消费心理学家卡特琳·V·杨松-博伊德,通过心理学和消费方面的研究,探讨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奥秘。
卡特琳著作的《我们为什么买买买》,通过研究消费因素,来分析人们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
每年的双11营销大战,勾起消费者欲望的不一定是需求,而是通过广告营造的氛围,调动起了消费者良好的消费情绪。
现在我们回到现实中,在日常生活中,消费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穿衣、吃饭购物、乘飞机、坐火车、看电视,听音乐等,我们都在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消费。
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作者统计,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年要使用大约1330千克纸,食用593千克肉。在挪威每个家庭每年花在食品和饮料上的费用约为3860英镑。英国的销售额则显示,3个月的销售金额即可达50亿英镑。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使用量超5.31亿辆,瓶装水消费金额约为180亿英镑。所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主导型的社会中。
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身份,还会通过使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来彰显其社会地位。而媒体则在消费链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起媒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广告,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广告,不断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行为影响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时,消费便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引起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身份就是人们如何在主观上看待自己。对于自己身份有明确认知的人。这时候会有了一个本源的问题,那就是自己适合哪里,属于哪里,归属于什么样的群体。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财产在敬畏自己和他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用财产表明自己的身份时,广告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它鼓励人们不断的追求物质享受,将身份与消费的东西关联在一起,让人们忽视了自身价值,重视了消费者价值。
人们会不自觉地利用物质财富对他人进行分类,名车名表等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个体也会持续通过与他人比较,保持或提升自己的自尊。
所以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和与众不同,他们会通过消费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驾驶保时捷的人会认为自己比开着大众甲壳虫的人高人一等,从而提升自尊感。
明显地,人们消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身份。由于人们会根据他人穿着、使用的服务和拥有的财产来分配他人的身份、地位。于是他们通过购买正确的产品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对待方式,因此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预言。
所以说,消费行为,在不研究购买力的情况下,对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确实是有助力的。所以人们对名车、名表、名牌化妆品、品牌服饰的追求和热情也就好理解了。
而媒体利用广告的效应,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尊,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成为了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此外买买买也是有治愈作用的,可以治愈各种不开心。研究者发现,情绪的反应先于认知判断。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可能会先感触到自己的情绪,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下单会更积极。所以商场在环境营造、商品陈列和音乐上等下功夫,舒缓消费者的情绪,以促进积极消费。
透过《我们为什么买买买》,了解了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奥秘,理性消费,理清消费行为与幸福之间的复杂关系,看清消费与营销背后的博弈关系,洞察自身的消费行为,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读后感(三):为什么成功的是“买它买它买它”的李佳琦,而不是你?
可口可乐被告上法庭,但又是怎样因为一个研究而在一审中胜诉的?为什么所有的烟盒上都要印着“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为什么很多失恋和心情不好的女孩都会选择买买买?为什么我们会说出“钱没了可以再赚,XX下架了可就没了”这样的话?
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只能对最后两个问题说出个大概,而消费心理学家卡特琳·V.扬松-博伊德则在她的《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这本书中,利用消费心理学对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消费事例进行分析,为我们解释了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依据。
一、为什么我们戒不掉网购的瘾
看到这个问题,肯定肯多人要说:当然是因为网购方便,而且很多商品还比实体店里面的便宜呗!
回想一下,我们很多年轻人的父母是否一开始对于网购都是各种排斥和不屑的?时不时还会对我们网购回来的产品嗤之以鼻,觉得网上买的一定要么质量不能保证、要么不能试穿试用,回来一定不好穿不好用?
但是如果我们教会他们网购之后,他们又会用实际行动诠释“真香”这个词,甚至开始吐槽线下购物的弊端。
其实细想一下,这样的转变我们也曾经经历过,但之所以现在网购成瘾,其实都源于网络的发达和电脑的普及。
作者在书中引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样的广告,印刷在纸上的和呈现在电脑或手机上的相比,看到后者的消费者更愿意去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而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消费者往往会选择自己之前使用过、并且体验比较好的网站再次使用。
想想现在我们每天需要买东西时就会打开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软件,是不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网页设计者把握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比如,消费者的网购决策通常是他们在浏览网店时做出的,这也就是说,网页的设计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互联网用户所做的选择。
另外,大数据背景下,广告、研究目标受众以及对消费者喜好的预测,都是“阻碍”我们戒掉网购瘾的因素。
比如,消费者总是会被灌输理想美,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漂亮、不够瘦、不够年轻,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花钱购买美容产品甚至进行整容手术。
二、买买买为什么能让我们心情变好
买买买真的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吗?广告商和产品商一定想要得到我们肯定的回答,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却恰恰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是一件神神奇的事情,因为广告商千方百计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不就是想要的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吗,怎么心理学研究却不这么认为呢?
这是因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不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从而获得幸福感。看看那些化妆品、香水的广告文案,是不是都是“斩男”、“少女”、“显白”、“吸引异性”之类的?
然而那些快消品是不是真的能让消费者感到幸福,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假设:幸福等同于整体生活满意度,然而营销者却经常把幸福与消费者对所购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其实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反倒有可能到头来让他们感觉更糟糕。
因此,要研究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定义消费过程中的“幸福”的定义究竟是怎样的,以及消费者从产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短暂的美好感受,是否能被定义为幸福感。
三、消费行为和环保行为的相爱相杀
还记得开头讲的“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吗?我们总是会在看到烟盒上的这行字的时候吐槽一番:有害就别让人吸烟了啊,怎么还一边生产一边说有害健康。
然而这正是如今许多企业都意识到的问题:消费者很关注环保和健康问题。因此,他们会尽力向消费者展示他们产品中所蕴含的环保和健康理念,以求能够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但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只有很少一部分环保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实际行为和他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这是因为,消费者意识到了,他们可能没有办法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真正为环保做出贡献,或者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
这就使得商家开始通过媒体、利用名人和榜样去说服消费者改变购物模式,减少非环保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上关于“不与过度消费的人群进行比较”的呼声也多了起来,包括让消费者意识到自身的消费行为偏离了常规,这些都是减少非环保消费的方法。
结语
我们买买买的生理行为不该被、也不会被遏制,但是我们在买买买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背后深层的心理学原理,那么就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进行消费,消费过后也更能获得幸福感。
恰好,《我们为什么买买买》刚好是一本完全不枯燥,甚至还很有趣的消费心理学书籍,通过作者对消费行为进行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本文的标题了:为什么李佳琦能够成功,而不是别人。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读后感(四):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自拔地买买买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不断刺激大众去消费。比如通过影视明星影响人们的审美,通过购物节来刺激人们买买买。
于是人们便在“啊阿玛尼r又出新款口红了快去买”、“啊这个颜色的腮红最近流行赶紧拿下”、“啊马上要618了赶紧把购物车塞满”的循环中,不知不觉就将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花了个精光。
付款一时爽,还起款来火葬场。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商家的广告吸引?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低价、促销、打折等活动没有抵抗力?商家究竟用了哪些套路,利用了自己的哪些心理赚得盆满钵满?
答案就在英国作家卡特琳·V.扬松-博伊德著作的《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这本书中。
本书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知、情、意三个角度全方位为你解读影响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让你轻松洞察消费的真相、营销的秘密,用科学的武器赢得每一场消费战的胜利。
商家为什么能抓住消费者的注意
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所注意到的一切都会受到感知的影响,感知是一种“将通过感觉器官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对物体、事件、声音、味道和接触等的体验”的方式。
因此,感知会引导消费者的注意,使他们主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由于人们无时不刻在遭受广告信息的轰炸,消费者无法注意到全部。而注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只会关注所接触的某些刺激,并对其进行选择性的处理,同时忽略掉其他元素。
很多商家通过播放音乐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良好的心境,增加产品的亲和力,影响消费者对时间的感知;通过气味出发人们的记忆和联想,使他们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看待某些事物,比如超市会利用新鲜出炉的面包的气味让消费者认为所有产品都是新鲜的。
通过触觉、味觉让消费者对上商品产生积极的评估评价,比如服装店试穿、食品试吃、汽车试驾等等。
从营销者角度来看,设法抓住消费者的全部注意,并让消费者停留在特定的期望焦点上至关重要,否则消费者可能会重新将注意集中到其竞争对手的营销刺激上。
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了商家的这些套路,就可以避开这些消费陷阱。比如吃饱之后再逛食品区,提前列好购买清单,买完就走不闲逛等。
商家是如何激励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
卡特琳说:“当需求被唤醒时,人类会充满动力,因为他们有一种欲望亟待满足。”
需求既可以时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先天的需求包括对食物、水和衣服的需求,而后天需求包括对情感、自尊或名誉的需求。
无论是哪种需求,人们当下的状态与其认为的理想状态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紧张和心理不适,从而唤醒人们缩小差异的欲望。
为了激励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商家往往会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制定出影响消费者的营销策略。比如,给消费者打折、赠送额外样品,或在会员卡上额外奖励积分,以此对消费者的行为实施积极强化,激励消费者购买及重复购买某种产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促销、低价类的广告诱惑力极大,尤其在重大节日、购物节的时间节点,活动盛大,广大消费者原本想大省一笔,结果却将血汗钱花个精光,商家却大捞一笔,这到底是在为自己省钱呢?还是在为商家的销售业绩做贡献呢?
商家如何利用幸福感诱导消费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处于实用目的而消费,而是为了诠释真实的自我、获得社会地位,或者希望获得幸福。心理学家和营销者基于“幸福等同于整体生活满意度,而营销者则经常把幸福与顾客对所购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联系起来”的假设。
但幸福感并不一定等同于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活动受消费者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体验反过来又会让人们自我感觉良好或糟糕。
因此,商家会运用一些策略来确保整体的消费体验是令人满意的,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幸福感。他们会使用自传式广告,确保先前的某种消极消费体验不会掩盖未来的积极消费体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通过产品的价格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从而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正面评价和满意程度。通过减少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为了得到幸福,人们不断地买买买,即使每个人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喜悦也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物质上的人希望用产品或服务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而强迫性购物者往往会背上沉重的负债。
在这个消费主导型社会中,人们反复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要如何买才能买得开心又不掉进商家的陷阱,如何才能不留痕迹地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买买。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让消费和营销变成一场富有深度、充满幸福感的心理博弈战。这本书将心理学中的知、情、意应用到消费者洞察以及消费场景的构建中,能够为你带来幸福的消费感觉和积极的营销体验。对于营销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消费心理学入门好书。对消费者来说,是用科学的武器赢得每一场消费战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