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味中国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100字

2021-05-14 02:3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100字

  《寻味中国茶》是一本由池宗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一):茶中有真味,寻味靠指南

  中国茶,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在现代社会,坐办公室已经离不开茶,试想,如果一杯接一杯的喝白开水,那将会是多么无趣。这些年来,各种茶叶也品尝过不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口味和爱好,以及厌恶或不适应的茶的味道,比如偏好铁观音,偏好祁门红茶,偏好碧螺春,然后对其他红茶有些降伏不了。但是,这些琐碎的经验,只是很感性的东西,远远不能说是在“品”茶,只能是喝茶罢了。但是,品与喝之间,有着至少陆羽《茶经》那样大的鸿沟。所以喝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尝试更深层次的了解,去寻找茶中的那种真味,实现从喝茶到品茶的过度,才不至于使得茶成了解渴的蠢物。但是,如何获得这种指南,尤其对于普通人来讲?这就得找专家。台湾的池宗宪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靠得住的专家,据说他能喝出高山乌龙茶的确切产地,能喝出种植茶树所用的肥料是豆饼还是化学原料,也能喝出存放十几年的老茶,当初采自什么季节。有了这样的水平,读他《寻味中国茶》,自然会受益匪浅,因为我们是在跟一位有生命的爱好者在交流,而不是听学究说教。

  《寻味中国茶》也可以叫做《茶文化概览》或《茶文化初阶》,用教科书般的细致,加上散文一样的语言,带你真正认识中国茶:不论是买茶技能、泡茶窍门到品茶方法,还是识茶、品茶,他都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个人体验,为你娓娓道来,把枯燥的干货,变成回味无尽的茶香,让你在悄无声息中提升对茶叶的认识,开启独特的感官之旅。比如,作者会仔细讲解茶叶的分类,用“吸吮春天的鲜嫩”“皇室的余晖”“玫瑰风华甜蜜蜜”等优雅的语言,形容各类茶叶的特色,然后仔细介绍特性、产地等等,让你发现了了解自己爱喝的茶,以及自己可能爱喝的茶。可谓在阅读中增长实用的知识,也陶冶了情操。

  总之,这是一本适合在办公室阅读的好书,每天在喝到某种茶的时候,翻到相关页面来了解这种茶的特色,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二):品茗有学问

  我特别爱喝茶,小时候最喜欢喝的是奶茶,这是一种家乡的滋味。每一次喝到正宗的奶茶,就会觉得很幸福。长大一些,因为爱美,必须适当的拒绝奶茶中的砖茶,砖茶喝多了,皮肤会变黑,而且容易导致缺钙。差不多是那个时期,开始兴趣转移到喝茶上了。最初喝茶,完全没有章法,最喜欢喝的是茉莉花茶。现在看来就是池宗宪老师书里所说的那种添加了人工香气的茶吧,后来走的地方越来越多,喝的茶也越来越杂。已经不在满足红茶、绿茶、茉莉花茶这些基本的茶叶,尝试过黑茶、乌龙茶、白茶。林林总总的喝过很多的茶,今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才发觉,自己根本只是“喝”而已,没有“饮”,也谈不上"啜",离“品"就更远了。

  什么东西,一定要很深爱,要一直坚持,才可以成就一门学问。池宗宪先生的品茶学问大抵也是这样,这是一本品茶的百合全书,从买什么样的茶,到什么样的水泡茶,再到选择什么样的茶具,甚至如何的贮藏,这些都可以在这本《寻味中国茶》中找到答案。你也许觉得这是一家之言,毕竟品茶是一个私密行为, 每个人的偏好都不同,不过我倒是觉得大有裨益。因为这是品茶的经验之谈,如果你对品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问,学一学简单的初级的,就算是那些如何分辨商家过度宣传,如何可以买到物有所值的茶叶,也是不错的。

  中国茶的学问,大抵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圆融其中的淡然。想一想,午后竹林,青山白水,香茗一壶,魏晋隐士的生活。中国人不缺乏归隐的梦想,在归隐中,没有一壶香茗,是构不成完美的画面的。

  一本书,带我们去品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一壶茶,能让生活美好、优雅如斯。

  所以,我觉得我不能再懒的好好泡茶了。家里茶具一应具备,也有些好茶,总觉得怎么喝都是喝,其实则不然。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好好的品茶,这不枉书作者的一番苦心。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美好,要停下来,静静的享受。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三):与茶为伍,此生足矣

  棕色的书色,淡淡的书香,优质的纸张,精致的图片和层次分明的内容层次,都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而且印象很好,这是一本书成功的一般,我们总是在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喜好,每当与自己的喜好碰面的时候,我们总会由衷的感到惊喜,这就是一种美丽,一种可以影响自己好几天的好心情。

  你有没有一种一辈子都想追寻的爱好,喝茶就是这样的爱好,每次去书店就是在书柜的那里找喝茶的相关书籍,能够静静地看一中午或者看着日光渐渐暗淡,黄昏紧跟着自己,这样的时光现在想想都觉得很幸福。这是因为有自己的兴趣在这里,所以我看到这本书之后觉得很亲切,自然也有了阅读的欲望。

  如果可以发图片我很希望将这本做工比较精致的书的样子给大家看。那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一下,书的封面用棕色的色调展示了青花瓷中的茶汤,明丽的颜色让书提升了一个档次。

  书的纸张非常好,摸起来很有质感,里面有不少的插图,书分为二十章,分别介绍了认识茶,品茶,赏茶三个大方面。每一个章节都用简短的介绍语来介绍章节的主要内容,最主要的是我以前看过很多类似讲茶的,很多的内容都是先从茶的历史开始说起,絮絮叨叨之后才开始说茶的许多讲究,不过这本书却与其他书籍不同,都是用一种朴实的语言来叙述自己对茶的理解,比如茶的品种,就直接告诉我们分为几种,没有更多的深奥的话,但是一下子直中靶心。最喜欢的章节是泡茶环节,泡茶的技巧放在了第十章,详细介绍了盖杯冲泡的过程,并且有专门的秘诀和技巧。这些都让我这个门外汉,从浅入深地了解了盖杯泡茶的技巧,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但是确实很实在,从中能学到很多。

  有人说,茶的味道是这个世界中现在最缺少的味道,因为人心浮躁,我们总是难以安静下来,而茶作为一种介质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寻这样的生活。

  有人说,你看书品茶岂不是隔岸观火,不如到茶馆去一品究竟,我微微一笑,书中自有书中的奥秘,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在书中迷醉,比在茶馆喝茶更有韵味,况且还是一本好书。这就更想让人叫个好了。好书与人分享,想看书的不妨一品。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四):适合初学者的一本品茶书

  虽然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我却对之了解甚少,尽管时而饮茶,不过多是饮绿茶或是红茶,且知道的也是笼统概念,并不知道有多少种类,耳熟能详的便是龙井、碧螺春、普洱、安吉白片,之前去大别山旅游,听导游讲过六安瓜片,说是特供的,其余对茶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

  尽管自称对茶道挺感兴趣,却从没有参与过相关的活动,有幸看到这本《寻味中国茶》让我不仅一下子对茶的知识有所了解,也更明白要学好茶道必须实践,没有付出终究都是徒劳。书上写到要想品茶先得喝出水的不同,如果连水味喝出来都是相同呢,那如何品茶呢?因而,要想真正的学习品茶必须打好基础。

  第一步寻找合适的茶。每个人的体性都不相同,不同茶种的功效并不相同,而每个季节喝茶的品种也不应该是相同的。茶也是四季,分为春夏秋冬,细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后发酵茶、全发酵茶,不同种类的茶味都不相同,因而,要先打好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才是之后品茶的关键。书中对茶品有着详细的解说,在此不赘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不需要学会很好的品茶,多了解些茶知识也是不错的,毕竟,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出现采购茶叶的情况,如书中说若是茶行老板问你要多少钱的茶,你若能使用一些专业词汇,可能茶行老板就不会乱开价了,避免被坑也是生活的一种技能。

  第二步遵守泡好茶的八大守则。即是选好茶、用好水、选壶器、选杯器、置茶量、水温、浸泡时间、注水速度。原来要泡得一壶好茶需要这么多的步骤啊!就像书中所说:“泡一杯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从选茶到注水,每个环节都会影响茶汤的滋味,这样的多变性也是泡茶的魅力所在。”所以茶道并不是那么的简单,怪不得学好茶道要花很大的功夫。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的简单,不就是泡壶茶么,要那么复杂干什么?茶道,就是境界。做任何事情如果都抱着敷衍的态度,那么世间就没有那么多的学问,大家也都在得过且过的生活,那我们的生活如何进步呢?因而,专研是必须的,而在专研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悟到一些道理。初学者完全可以仿照书中讲述的八大守则进行练习。

  书中最后一个章节讲述的是各种茶的味道、产地、识别方法等,并配有照片,初学者学起来并不难。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五):品茶,中国味

  品茶,中国味

  评《寻味中国茶》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都会泡上一壶茶,然后边喝茶边写毛笔字,他也会把我抱起来放在他的怀里,递给我一杯茶,有时候还有一颗糖。如今已经长大的我,对于茶的温情便是来自爷爷,学会了喝茶时的察香观色,学会了在喝茶的时候感受生活的悠闲。相对于《寻味中国茶》的作者来说,我则显得“业余”了许多,喝的茶仅仅限于乌龙茶,不会鉴赏什么茶具,更不会在各种茶的色香味之间游刃有余,把他喝茶的经验和感悟总结成系统的文字,教大家怎么识茶,怎么泡茶,怎么品茶。

  生活之所以美好,就是有很多我们能用来感受的器、物、品,拿茶来说,不仅茶的种类繁多,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等,茶具的款式和品种之多也令人赞叹。不仅泡茶的讲究很多,茶叶和茶具、水的结合也是一个很玄而又玄的艺术。拿茶香来说,一般的会把茶香分作头香、腹香和尾香,绿茶或白茶的头香会比较足一些,而红茶的尾香会相对浑厚,乌龙茶的茶香则综合效果会比较好。如何找到自己合适的茶?如何泡出自己喜欢的茶?从选茶叶开始,到挑茶具,泡水,以及泡茶的时间火候把握,都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际观察。作者提出了一个通达的道理:合适就好。不是去向往多奢侈的品种,不是追求多高档的茶具,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寻找一杯最合适的中国茶。

  生活处处都充满着学问,能把生活中的某一部分弄得很精通,就是在某一个方面成为行家,如同《寻味中国茶》的作者一样,他在用毕生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如何品味茶,我们则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一个喜欢茶的中国人的内心情怀。在书中,作者也屡屡提出“中国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作为一个茶的爱好者,对于中国茶的一点期望。中国的铁观音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找到了市场,甚至在世界市场中也得到了一席之地,但是在品牌效应和工艺标准上,距离欧美的红茶还有很大的差距。

  南方的生活中喝茶成为一部分,招待客人或者闲下来的时候,都会泡上一壶茶,在品尝大自然赐予的味道同时,也在感受人生的百态。生活中处处有文章,从茶里面我们能得到不一样的生活角度认识,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像品茶一样品味人生。

  2015-6-15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六):一本现代的《茶经》

  一本现代的《茶经》

  文/岸晓风

  1200多年前,唐朝人陆羽写出了一本闻名于世的茶百科全书——《茶经》。这样的经典著作对于爱茶品茶的人来说,也许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但是相当于唐人读到《茶经》的那种愉悦、那种快乐和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却是可以复制的。

  这种感觉就来自于池宗宪先生的这本《寻味中国茶》(后浪出版公司今年5月出版的新书)。池先生是台湾的著名记者,其作品曾获“曾虚白新闻公共服务奖”和“吴舜文新闻奖”。同时他又是一名出名的中国茶专家,曾经出版过《一杯茶的生活哲学》《乌龙茶》《经典茶器:落入凡间的茶香》等专著,我们称他为“媒体人中的最懂茶者”,或者“中国茶专家中最著名的记者”也丝毫不为过。

  这样一个“两栖”人士来写中国茶的专著,其精彩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将自己数十年品饮中国茶的经验,化成系统而有灵性的文字,从中国茶的《识茶篇》、《品茶篇》、《赏茶篇》,从茶的种类、产地、茶叶的保存、冲泡的技巧、名茶的特色……,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带您走进中国茶的世界。让人心旷神怡,恨不得立马泡上一壶茶,便品边读……

  如作者在《识茶篇》中告诉我们,单就茶的品种来看,来自不同茶区的同一个茶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下生长,通过制茶技术,可以调整成任何茶的形态,对此,详细告诉了读者识茶的诀窍。

  在《赏茶篇》中,作者形容白茶,“开水一冲,她就在水中舞动起来,像芭蕾舞演员般不断旋转,难怪总是能俘获茶人的心。”形容青茶,“不带脂粉味的优雅清香,她生于深山幽谷,自然流泻着花香味,清澄的汤色更映照出茶的绝代风华”,这样带给读者无限享受的金句随处可见,对茶的热爱也不断加深……

  另外,作者到底是出名的记者,书中大量精美绝伦的图片也是书中一景,起到了强烈的“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仿佛已经到过的书中的茶香,一股茶香也不由自主地从书中飘出,久久不散……

  (作者邮箱anxiaofeng998@126.com)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七):读茶《寻味中国茶》

  读茶《寻味中国茶》

  茶是用来品的,读茶能读出来什么呢?不过对于一个书虫来说,无论想要了解什么,都会首先想到找一本相关的书来看看。从开始喜欢茶,就一直想看看和茶有关的书,这样的书也不少,也没少看,可是却感觉看了,收获不大,总是感觉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

  直到看到这本台湾池宗宪先生写的《寻味中国茶》才感觉有点开窍了。

  好书和好茶一样,不可多得,没有真正多年的功力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总能够感觉到作者池宗宪先生,为你讲茶的那种亲切。把他所知道的倾囊而授,真的很不错。

  刚结婚的时候去杭州西湖,特别去了龙井村,买了一点西湖龙井,喝着感觉很好喝,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花钱买茶。后来也陆续喝过一下茶,留下一些印象,比如白龙珠,比如毛峰,比如普洱茶,比如铁观音。后来茶文化越来越普及,茶越来越被我们重视,我的朋友们也纷纷开始喝茶,讲究茶具,讲究茶道。也可以去茶楼喝茶,去茶庄喝茶,茶文化也渐渐普及开来了。

  不过对茶的了解还是感觉不系统不全面,这本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很多困惑得到了答案。书里先讲了什么是中国茶,中国茶和西方的葡萄酒有点类似,就是同样的一个品种的茶,收到季节气候土地等影响,会产生味道上的细微变化。但是西方的葡萄酒都有品牌,而中国茶的品牌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只有茶而没有品牌,是中国茶的软肋。现在世界茶叶销量中中国茶的份额只占很小一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大的茶叶品牌,没有大的茶叶公司,而西方的一个立顿红茶,利润就超过了全中国的茶。

  茶的种类,可以分成不发酵,半发酵,后发酵,和全发酵四种,不发酵的是绿茶,半发酵的是青茶,后发酵的是普洱茶白茶黄茶,全发酵的是红茶黑茶。书里还介绍了茶的生产制作,如何选茶,如何存储茶。

  当然重点还是品茶,色香味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口感。泡好茶要选水,选壶,要讲如何冲泡。书里面最后介绍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各大茶区,和各种茶。

  这是一本茶文化的大全,一本品茶人的心血结晶,值得一看,值得慢慢的去品。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八):舌上嘉木

  上学以前,茶对我来说,应该只是厨房陶罐壶里盛的茶水,每天清晨奶奶都会烧水泡满一壶,供全家人一天的饮用,我都还记得那是一个小口大肚的深棕色釉陶罐,在昏暗的厨房里很不起眼,茶汤从早到晚由浓变淡,浓浓的苦到淡淡的甘,隔天又周而复始,那时候的茶水不过是解决日常饮水需要。

  再长大些,茶对我来说是夏天,每年入夏,茶农会将刚采摘下来的茶叶送到镇上,几乎每户的妇孺都会三五成群集中在一起剥茶针,将茶的芽叶分开,有时候需要芽带长梗,有时候只要芽,需要的不过是耐心和速度,看长辈们飞舞的双手甚是羡慕,自己也学着假装双手很忙碌,好像这样真的会剥得又好又快,只是最后都还是默默回到自己的节奏。对于这种不需要技能,还能有一笔属于自己的小收入,特别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直到高中的每个暑假,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青香。可惜,这几年已经很少看到这个场景了。

  后来,家里购置了泡茶的一系列工具,才渐渐有了喝茶的习惯,家父泡茶招待朋友时,我偶尔也会在旁蹭上一杯,那时候算是真正认真去喝一杯茶吧,只可惜长辈们只是借着喝茶的机会攀谈,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去对待这样一种神奇的植物。而后对茶的了解一直都是支离破碎的,大部分的知识来自于百度百科,也未曾完整读过完整的书,恰好借着池先生这本寻味,窥探茶世界。

  这本书很适合对茶感兴趣,想要大略了解茶的人。池先生的文字平实有趣,特别是对茶汤口感的描述,让人在深夜口舌生津啊。通篇先教人识茶,包括中国茶主要的六大分类及判定标准,从茶青到成茶过程中要经过的制茶工序,而后是品茶,茶的色香味,泡茶的茶水器选究,最后是六大茶类下的代表茶品赏,每种茶池先生都以香气、口感、强度、回甘四种角度标记自己品茶感受。通读下来让我对茶有了框架性的了解,习得了许多过往未曾注意的茶文化,池先生二十余年的饮茶经验让我有了可以了解茶的捷径,现在去茶室喝茶,也会下意识地去辨别每种茶的形、色、香、味、口感、回韵,比对不同茶之间的区别,好像味蕾被打开了新世界,所以我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茶世界啊。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描述了以茶佐餐的饮食方法,以前只听说过以酒佐餐的故事,没想到茶叶也一样:生鱼跃龙井,龙井茶汤的海苔味能祛除生鱼片的生腥味,却又能保有海之味,十分相宜;普洱七子配避风塘螃蟹,普洱茶能化解油炸香酥螃蟹的油燥,让蟹肉的清甜浮现,鲜味不断。这个角度新奇却生活化,感觉得到了新的生活技能。

  唯一可惜的是对白茶的描述太少,让生长在白茶之乡的我,略感遗憾。不过,这点完全无法动摇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九):南方有嘉木

  原来对茶是不屑一顾的,宁愿泡一杯咖啡,或一瓶饮料,咖啡与饮料对味觉的刺激能让人获得片刻的满足感,瞬间满足味蕾的要求。这样的味道几乎不需要体会,随饮即到,年轻时愿意享受这样瞬间即得的味道。年龄渐长,慢慢地对茶有了一点感觉。

  更多时候的周末,泡一杯茶,读一本书。茶的味道需要慢慢回味与体会,书的内容也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消融,两者之间如此和谐,又如此融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茶也仅限于茶水的润泽,其他便无其他。如何选茶,如何配器,如何冲泡,如何品味,这些都如白纸一张。对于茶,只用了最简单的方式,热水、茶叶,仅此而已。

  读了这本书,对于茶的认识,终于从模糊到了清晰。原来印象中只有红茶、绿茶,没想到,茶叶的分类如此之多,绿、红、白、黄、黑,每种颜色都对应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同学说,她在经营黑茶,我问她:黑茶与普洱有何区别。她竟不知如何作答。原来普洱是黑茶的一种,是经过湿堆后天发酵而成。而我近来最喜普洱,浓烈的茶香,温润着胃与味蕾,让人备感舒服。

  对于书中提到的白茶,我特意读了几遍,刚好又得了一盒安吉白茶,对照书中的描写,先从外观开始打量。白茶最好放在玻璃杯里,冲泡下去,可以看到茶叶轻腾翻飞的姿态。白茶口感略淡,茶香弥漫在齿间,即无普洱的浓烈,也无绿茶的香气袭人,喝下去,一股淡淡的清泉,香气淡却久远,喝下去仍感唇齿留香。为何叫白茶,是因为茶叶上覆了一层白绒绒的白毫,故名为白茶。仔细观察了手中的白茶,与绿茶相比,是更为白淡。

  边读书边识茶,果真最有进益。读的那日,正值端午。书上说,端午当日中午时分的泉水是最好的泡茶之水。居住在72名泉的城市,泉水最为常见。遗憾的是,端午当天去了另外的城市,与端午节正午时分的泉水擦身而过。据书上介绍,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茶别有一番风味,今年就这样错过,明年一定要接了来专门冲泡一杯。

  除了茶,冲茶的器皿也重要。我喝茶只是为了解渴,随便一只玻璃杯,就当是冲茶的器皿了,有时自觉辜负了好茶。紫砂壶无疑是最好的泡茶的器皿。看了书,翻箱倒柜地找到了家里放了许久的一只壶,不是不舍得用,实在是懒于拿出来。

  作者写到,判断紫砂壶的方法之一就是湿水后,真正的紫砂壶颜色略深,假冒的毫无变化。用此验证后,家里的那只虽然外形有些繁杂,但是真品无疑。用其泡了茶,风味确实不同。

  对于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叶公好龙的阶段,对其蕴藏的丰富的内涵知之甚少。借由这本书,梳理了茶的知识,了解茶的概貌,对茶亲近转为亲热异常,现在也更享受于泡一壶茶,品一杯茗的状态。在茶叶翻飞的茶水里,仿佛看到了心灵在起舞。

  《寻味中国茶》读后感(十):走进中国茶的世界。

  关于茶,最深的印象就是每次去外公那儿,总能看见他拿着陶瓷茶壶在喝茶,每逢过年过节,送礼的少不了龙井、碧螺春等各种名茶。而我自己却是不爱喝茶的,总觉得它们是苦的,实在是喝不下去。

  而喝茶之事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我国,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直都觉得喝茶是件特有情趣的事情。都说喝茶让人心静,品茶即在品味人生,看过许多关于倒茶喝茶的图片与文字,都是那样充满意境,那些从古诗里走出来的采茶女,也有走过人生豁然开朗的长者……

  小时候,对于“喝茶”和“喝水”,两者之间的误会蛮深。因为我们家乡话里喝水这事总是说成“喝茶”,“我要喝茶了。”那会就从书里知道,喝茶是一件优雅有感觉的事情,而且它看起来有一点复杂。可我会想,我天天在“喝茶”啊,为何就是倒一些水,最多偶尔加几小片茶叶,喝茶很简单啊。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此“喝茶”非彼喝茶,只不过是喝水而已。

  我觉得真正的喝茶,应该像书里描述的一样,拥有很好的茶具,要用一段时间去等待泡茶,然后轻轻的倒在杯子里,它是在冒烟的,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再被一个懂茶的人所品味。那个瞬间就像一幅画。当然像我这样不懂茶的人只能被这幅画迷住了。

  像我这种对茶文化有些感兴趣,实则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关于茶的故事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来讲,《寻味中国茶》的出现,给了我去认识茶、了解茶的机会。这本书里的讲解是详尽的,从识茶、品茶、赏茶三个大部分逐一的写,作者不是以散文的形式去写的,书里含有各种小贴士,也用十分系统的文字告诉你关于茶的一切,给爱好茶喜欢喝茶的读者面面俱到的指引,看过这些文字,对关于茶的各种选择再也不会盲目而为了。

  看过书,关于茶,关于选茶,从茶叶到茶具到泡茶的水温等等,真的有特别多的讲究,要泡好一壶茶得掌握不少知识;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它们都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周期,四季皆有。不同种类的茶从摘叶到变成我们买到的成品茶叶,它们所经历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地方的茶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一种茶生长的日期不同,出来的味道与颜色就不同。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告诉我们中国茶的分布情况,还细写所有茶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类别中的主要品种……看这些之前,真的是什么都不知的,活活一个茶盲。

  并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枯燥,书里配上照片为辅,更加的形象让我们知道怎么采茶,怎么泡茶,怎么选茶具(而且这些图都选得好美),在最后的赏茶部分也放了不少茶叶的照片,对照文字,读者自然真正的认识了。在我看来,看这样一本书,像是在看一部涨知识有蛮有意境的纪录片。

  听人说,喝茶,就是在苦涩中品出一点点甜来。也就会常言道,品茶即是在品味人生。有些你曾经不解的事情不爱东西也总会在成长之后才慢慢去接受。也,或许哪天我就爱上喝茶了呢?有这样一本关于茶的小百科,不仅丰富了知识,还有备无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