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5: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10篇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是一本由搜狐新闻客户吃货自媒体联盟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一):吃货指南

  每个吃货心里都有一个吃货指南,对我来说,那些曾生活过的城市最后都变成了记忆中的美食。比如,北京的老北京杂酱面、烤鸭、海底火锅、北科大对面超市发门口的牛肉饼、民大巷子里某家店的麻辣烫,丽水中山街上的韩国石锅拌饭和烤肉,长沙的口味虾、伍氏猪脚和向群锅饺。

  以前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图文结合,每种美食都加入了普通百姓讲述他们和美食之间的真情实感,很多美食还标注了具体做法。《舌尖上的中国2》还没来得及看,就看了这本《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就美食的吸引力来说,它毫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甚至可以说,它更吸引我。

  它的作品来自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内容分为《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长大后,乡愁是舌尖味蕾思念》三部分,涉及近20个省的46种美食,基本上每种美食都追溯到它的历史起源,从古到今,娓娓道来文字简练,语言优美不同作者写出了同样的风格。除了少数美食没有食谱之外,大部分美食都附了很详细的食谱,包括食材准备和具体做法。如果光看文字不过瘾完全可以按照书中的食谱,做一顿美味,好好解解馋。合集如果做得不好,很容易出现违和感,但是这本书处理得很棒。

  在吃货的国度,我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烤鸭起源于南京。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带走了南京大量的烤鸭师傅,烤鸭才从南京到了北京。在浙江时,吃过很多种品牌的金华酥饼,因为都是在服务站或者小店买的,所以并不好吃,皮太厚而陷太干肉太少。直到有一天同事带来了黄家春莲,皮薄酥脆,肉味香甜,让我对酥饼的不好印象彻底改观。没想到它的开山鼻祖是程咬金,由来竟然是因为卖不掉的烧饼放在烤炉里烤了一晚上所致。它发展至今已有默香、大麻子、苏香、老蒋酥饼等大品牌,黄家春莲只是其中一个。

  自认为是吃货的我,看完《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也不得不甘下风。书中的46种美食,我只吃过14种,仅占30%,可能还不是正宗的做法。书中没写的还有成千上万种,像这种高水准的美食指南,应该多多益善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二):北京治疗尖锐湿疣最好的医院

  海军总医院性病防控中心作为一所国家公立甲等医院,海军总医院性病防控中心严谨遵循医德医风,历经60年的辉煌历程医疗科研成果可谓是军功累累,科研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先后治愈十几万例的湿疣患者

  近年来,医院性病中心专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国内外享有众多患者好评。成为同行业性病品牌领导者

  技术优势精湛的医疗技术 开创尖锐湿疣诊疗新纪元

  海军总医院性病防控中心作为全国重点性病科诊疗中心,医院实行“专科特色,专家有特长”的发展战略邀请了众多性病医学领域的专家、教授,组建了中国首家名医会诊中心。采用光动力基因三联免疫诱导疗法,让众多例患者见证绝无复发的奇迹。光动力基因三联免疫诱导疗法彻底突破传统疗法3-4天快速治疗,100%无复发,安全保障,治疗尖锐湿疣不再是难题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三):舌尖上的乡愁,吃货更甚

  “衣食住行”,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遮蔽身体放在首位,接下来就是必不可少的吃了。

  中华文化中的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下五千年”,燧人钻木取火,作为“烹”之先驱,开创了人类饮食的新篇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随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国的各个地方食物原料居民饮食习惯和口味,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菜系。八大菜系互相补充,互相交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八大菜系各有特色,其中有一些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提炼,精益求精,到了现在,这些菜式已经是非成熟的了,比如鲁菜的“九转大肠”,在上海人中有口皆碑,其实这道菜出自清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世。川菜的“灯影牛肉”、“东坡墨鱼”也是一绝。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长寿之祖彭铿(Keng)“好和滋味”,春秋齐国易牙曾在徐州传艺,隋唐时“夜市千灯照碧云”、“夜泊秦淮近酒家”,当时日市和夜市并举,“胡姬压酒劝客尝”。

  苏菜系的名菜众多,不胜枚举。在此小举一例,梁溪脆蟮是苏菜的名菜,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很多外国友人来无锡必点这一道菜,梁溪是苏南名称无锡境内的河流,因南朝萧梁曾加以修复而得名,梁溪也是无锡的别称。明末清初,无锡名厨将活蟮划丝后,入油锅炸脆,在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粉制成浓卤烩制,使鳝丝紧包卤汁,吃时甜而松脆,是上等佐酒佳肴,让人垂涎欲滴,我每次回无锡必点的菜。

  粤菜、湘菜、徽菜、闽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比我熟。最后用浙菜来为文章结尾,所谓“南料北烹浙菜”,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3种地方菜为代表,浙菜在八大菜系中历史也比较悠久,《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可见浙菜中鱼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改菜成“西湖醋鱼”,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米脯风鳗”、“酒蒸鲥鱼”、“蛤蜊黄鱼羹”等菜式。

  作为一位吃货,只要是色香味俱全的,管他什么菜系,大快朵颐也是男儿本色。舌尖上的乡愁,吃货更甚。感谢蔡澜先生推荐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四):当我们在吃美食时,我们吃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吃美食时,我们吃的是什么?(后记

  杨成伟(搜狐移动门户中心自媒体负责人

  2013 年5 月,搜狐自媒体战略启动,那时,我们没有想到,由这个平台孕育出的第一本书,会是和美食相关的。

  一年多的风雨兼程之后,回望来路,我们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如此顺理成章。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而用户手机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也狠狠地嘲笑了我们先前自以为是的预测。

  截至2013 年12 月,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装机量1.85 亿,活跃用户7000 万,入驻媒体机构2000 余家、自媒体突破1.5 万家、政府企业机构1000 余家。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各界优秀内容提供者获得了高端、优质的移动媒体运营综合服务,包括:移动内容创作、移动内容发行、终端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流量经营等等。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内容往往是经过编辑筛选和过滤后的重大消息。而用户的另外一个巨大需求——用户个人兴趣或与用户本身息息相关信息,却往往为传统媒体所忽略。

  这一切,都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改变。越来越多的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发出声音专业作者通过自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智能推荐的技术则把这些内容匹配给那些需要的用户。

  开始做搜狐自媒体之后,我们发现,用户真正喜欢的往往并非所谓的重大事件或大而无当的高妙话题,而是与他们切身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信息。这就是我们做美食自媒体的初衷。在手机上,与美食有关的内容是用户的刚需,而且是一个可以被满足的刚需。

  我们开始寻找各个城市里的美食家、吃货和达人,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隐藏着一大批会吃、能吃、懂吃并且愿意分享吃的作者。找到他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克服的困难是:这些作者有着敏感的味蕾,却没有任何经营自媒体的经验

  和IT 行业不同,优秀的美食作者往往满足于线下的美食探寻和味蕾享受,那么,我们如何让他们在大快朵颐之时,打开搜狐新闻客户端美食自媒体的刊物,与网友分享他们的舌尖之旅呢?

  就这样,我们这样一群IT 界的屌丝开始在互联网与美食之间牵线搭桥尝试运营美食自媒体。2013 年的9 月,我们的身影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我们不是在寻找美食作者的路上,就是在和美食作者暴殄美食的饭桌上。经过多方沟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美食家在搜狐新闻客户端开通了自媒体刊物,为全国各地的吃货们提供专业的美食信息。经过2013 年的努力,到2014 年,搜狐新闻客户端成了中国唯一的“舌尖上的新闻客户端”。

  2014 年3 月25 日,搜狐新闻客户端美食家大会召开,搜狐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张朝阳带领由沈星、那威、满文军、林依轮、翁虹、江珊、孙宁、张嘉倪、蓝燕、张博、梦瑶等组成的“明星‘吃货’团”,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边疆、意境创始人大董等著名美食家,联合全国100 多个城市的美食自媒体“吃货”群,宣布成立国内最大规模的美食自媒体平台——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

  目前联盟成员不仅有董克平、二毛、孙兆国、张新民、食家饭、老波头等美食大咖,还囊括了来自全国140 多个城市的1000 多位美食专家、探店达人、做菜烘焙能手、养生健康专家等。

  2014 年春节前,我们的美食作者已经覆盖到了中国70 个城市左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最重要的节日中最重要的节目之一,便是“吃吃喝喝”。于是,搜狐新闻客户端美食自媒体联盟通过官方账号“搜狐美食记”发起了“春节寻味”活动,想通过活动征文形式记录各地特色美食——整个活动的优秀文章创作者授权我们出版,这本书应运而生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找到中国各个地区最具地方特色和地方风味的美食;我们更想通过这次活动,探寻一个美食背后的问题:当我们在吃美食的时候,我们吃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故乡都已经或正在沦陷,我们曾经居住村庄城镇都在解体。当我们在异地他乡醒来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唤起我们家乡感觉?最坚固有力地捍卫我们的家乡记忆的,便是那凝固在舌尖味蕾的家乡菜的味道

  每当春节来临,我们掸一掸他乡的尘土,回到略感陌生的家乡的土地,唤来少年时的伙伴,陪着亲爱家人,聊一些家常的话,吃一顿家乡的菜。于是,一年中积累疲惫尽数洗去;于是,你又可以怀揣着家乡的味道与温情,重新踏上来年的征途;于是,那积存于味蕾记忆中的味道,就可以在异域的深夜,抚慰寂寥的乡愁。

  或许,这便是我们做这本书的小小心愿。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安妥每一个读者的味蕾,找回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家乡的味道。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 ‘吃’。”林语堂如是说。那就让我们开始吧,美食还在等着我们的舌头

  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还在持续壮大中,我们仍旧在路上。每一个热爱吃、热爱生活的人,我们把这本书献给你。

  同时借着这本书的出版,我们想向所有搜狐吃货自媒体联盟的自媒体人表示感谢,向我们的领导和同事表示感谢,没有大家的努力,就没有我们吃货自媒体联盟的壮大。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五):乡愁无限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由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编著,集结了最专业的美食家,带我们一起领略各地最有味道的饮食文化,也勾起我心底的乡愁,触动内心柔软的地方,哪个孩子不思念故乡不挂念父母,儿时父母烹饪出的味道深深扎根在游子的心中,无论走多远,吃多少各地美食小吃,最喜欢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美食之所以被称之为文化,是因为经过历史的沉淀,依旧留在民间的都是精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小吃,所以我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要找寻当地小吃,用舌尖探寻当地的饮食文化,视觉味觉的结合,才能将当地风土人情,特色一览无余。而这本寻味,带我们了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吃法,给我们推荐了最具特色的的地方美食,有一部分还介绍了具体的用料及做法,可谓是一本美食秘籍和美食地图。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地生态气候造就了各地美食的产生,“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长大了,乡愁是舌尖味蕾的思念”作者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整理了从小到大的各地美食,内容丰富,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还有因美食而流传的民间故事,带给读者的不只是视觉美食体验,还有美食知识的丰富以及因美食而闻名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不但让吃货的我又了解了很多各地特色美食,也勾起了我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妈妈煮的饭菜,乡愁无限。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六):一粥一饭皆思故乡味道

  一粥一饭皆思故乡味道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by烟波浩渺

  本人已婚多年,也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变成孩子他娘,因为是北方人嘛,以前在娘家就会蒸馒头,包饺子,再难点的、复杂点都不会做。自从孩子出生后,为了娃的身体健康,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做着吃。所以逛各种美食博客,或是美食网站,搜寻简单又快手,又富有营养的菜谱,像烘焙的君之,看了他们的教程,自己也慢慢跟着做,不会的时候打电话向爸爸妈妈求教,通过日积月累也略有小成,炒菜一般,面点我还是很拿的出手,但凡网上出现的面点,就能做出来个差不多。我的面点基本是都博客里更新着,有时候会和手工服装群里姐妹一起做个花卷、葱油饼、包子、肉夹馍之类,充实了生活,丰富了餐桌,大人孩子吃的都高兴。所以我的名言是:勤快的人不愁吃喝穿。

  上月刚刚回潍坊、青岛旅游了两周,潍坊的那真是我的故乡(我们都是叫做老家),街上弥漫着烤肉味,那叫一个香。酱缸里豆瓣酱,腌渍的辣疙瘩咸菜,丰盛的朝天锅,姥娘院里栽蜜甜的葡萄,地里种的五谷杂粮,哎呀,天天吃的不亦乐乎,只是伤心的是要考虑减肥的问题了。只在老家吃是不够的,所以大包小包带回来,留着慢慢吃。每次拿出来就会想想老家的味道一直在延续,好吃为什么越吃越少。

  去了青岛风景就不多说了,因为要写美食。青岛的物价真不低,但是海鲜的价格还是很划算,鲜活的大虾、海螺、蛏子、扇贝、螃蟹、鱿鱼、八带等等,只要能吃得下,敞开肚皮吃吧。书中我一翻还有,冻菜凉粉我刚刚才吃过,可以是咸口的:用酱油醋葱花香菜调拌,也可以是甜口的:用白糖或是红糖调拌,这凉粉的特别之处在书中了解的一清二楚,当时吃的时候还没觉得什么,让书中一写还真是回味悠长了,什么时候还能再去吃一次呢?想吃的还有鲜虾锅贴、鱼水饺。还有,还有••••••

  济南的甜沫,那是和孩子爹一起去参加同学聚会,才第一次喝到,当时还在想甜沫明明是咸的为啥叫甜沫呢?当时只是奇怪也没有深究,从书中读了才知道,甜沫原来是借用了“添么”的谐音,真是有趣又长知识。粥好喝原来还有故事,代表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吃惯了食物,闻惯了味道,久而久之就融入到你的心中去了。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这书拿到手,书皮就是浓浓的怀旧风。是呀,我们的一粥一饭天天都在吃,可是最想吃还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那一抹乡愁看似远,又随思念拉近;随着饭菜的香味飘近,故乡远不远,就在那怀旧的老味道里。

  书中的文章是33位美食作家,写出的乡愁,写出的自己心中最有感触、最有代表性的美食说明、配以食物图片、文后还附有制作教程,暖心贴士。热爱美食的吃货必备呀,我们吃着自己喜欢的家乡菜,家常菜,去旅行是吃着别人家的家乡味,整个人生就在这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中该是多么完美。

  本书分成三个大部分:

  1. 一解 小时候,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

  2. 二解 离家后,乡愁是妈妈烧的家常菜

  3. 三解 长大了,乡愁是舌尖味蕾的思念

  主题为饭香、情浓、味美。走过一生路,尝尽千家饭,爱过一个人,想念一个家。

  书中的作家文风不一,有的走文艺范、有的走写实派、有的走考证派、有的走综合派,这本书满足了对美食求知欲,眼馋了嘴巴。如果想吃到这美食,可以依照书中的配方试验下,别人的家乡菜也是你的餐桌常客了。

  因为是山东人的缘故,看着山东的美食就觉得亲近,因为经常吃。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吃货,从没有地区歧视,凡是美食好吃的,都是想吃爱吃(特殊菜除外什么蛇、鳄鱼、各种虫子啥的)。比如叉烧包、热干面、汽锅鸡、粘豆包、牛肉汤、红肠、饵丝、朝鲜冷面、佛跳墙还有,还有••••••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七):箪食瓢饮话乡愁

  箪食瓢饮话乡愁

  ——评《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文|杜子腾

  一直以来笔者都是味蕾欠发达者,用渡边淳一先生的话说就是那种具有钝感力的人,当然是味觉的钝感。

  然而说也奇怪,在外求学的经历竟硬生生将我“失敏”多年的味觉给激发了出来。一个北方习惯吃面的汉子来到了一个吃火锅的南方城市。不出一周,重口味的重庆饮食虽然带给味蕾极大的刺激,但过犹不及,却使我更加怀念家乡哪怕一碗没菜、没卤的白皮面。越是在异乡,越容易从心头到舌尖都填满故乡的味道。那口感与味道都极佳的川渝美食硬是掩藏不了与之相较清淡许多的家乡美食,多多少少让我显得有些吃惊。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面食的重镇,简简单单的一团面硬是被聪明的山西人玩出了花样,发展出庞大的面食谱系。尽管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面食在家户里的饮食上开始式微,但它依然顽强的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我吕梁山上的家乡便是其中之一,家乡人民对面食仍旧依依不舍,功力全在。我父亲就是无面不饱的山西人,自己也做的一手好面。不论是拉面、揪片儿、门搭子,还是抿尖儿、猫耳朵、噔噔面都不在话下,延续了一代山西人的饮食文化。每每想起父亲做面的场景,我总是能凭空闻到那面香,叫人垂涎欲滴。这舌尖上的美味儿就是我走在异乡,面对同辈时深深的家乡烙印,一辈子都刻在那里,不会淡去。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这本书既是每位游子饱含的故乡情,更是当地资深吃货的深深饮食情。虽然翻看全书我也没有看到一篇关于我家乡美食的文章,难免有些小小的失落,但其它各地特色的美食却让我同样收不住激烈的腮帮子。一碗沙茶面,勾起的是我停留厦门一周美好的回忆。仿佛厦门的美好就是这浓浓的沙茶味!一碗热干面,则不得不想起武汉人的热情与“朋克精神”,武汉人的个性就是对这个味儿!还有济南的醋溜鱼、云南的卤饵丝、台湾的乌鱼子、四川的连山回锅肉无一不让人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品着当地人的性格与精神。实在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饮食一方情。

  每一道菜都是一段乡愁,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经历。阅读着每位美食推介人的美食心得与体会,你既阅读了这食物的历史与故事,又学得了这美食的烹饪之技艺。于看笑间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地方饮食史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譬如那莜面鱼鱼,你吃在内蒙,却可能心在山西。因为那莜面的重要食材荞麦历史上是从山西移种到内蒙的。如今这道菜便成了这一带家喻户晓的美味。吃,对于中国人,那不仅仅是饮食,那还是生活,是情感,更是文化。我们在吃中长大,也在吃中学习,我们更在吃中明理。

  饮食是你一生割舍不了的标识,上面烙着生你养你土地的图腾。这也难怪因为豆花的甜与咸会在网友之间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归根结底,那是我们记忆里熟悉的味道,那是我们不变的乡愁。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八):寻味的生活

  吃饭是和生活最贴切的,前些日子看心理书,有一个词叫前意识,打个比方来说,就是饿的时候,在脑回路中自然会想到的食物,法国人想到红酒,日本人想到寿司,大部分欧洲人会想到汉堡,东南亚人想到用青木瓜做的各种菜,而中国人,也许想到的会是很多很多。

  我想到的不止是家乡菜,还有旅行时吃过的美味,尝试过自己做,做不出那个味道,某宝也买过,有些还就得趁热吃,打开真空包装后再加热,也不是记忆中的味道,还就一定得去当地去吃才行,久而久之,就开始准备再次去那儿旅行,为了再去尝一次美食,这也算是一种乡愁吧。

  《舌尖上的乡愁》非常非常的接地气,比如P48的沙茶面,写的非常的地道,沙茶源自于哪儿都有介绍。我曾在超市买过沙茶酱和花生酱,买过厦门当地的面糊,煮了几小时的汤头,用鸭杂做为配料,但还是离记忆中的味道有点差别,看完书后。打算用书中的方法,先用沙茶酱在油锅中炒一道再试试。

  不能去记忆中美好的地方,至少想做出相近的味道,让生活也有滋有味起来。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九):乡愁,乡情,乡味

  对于长期泊旅在外的人来说,每每到了传统佳节,心头总会泛起淡淡的感伤,犹如中天的一轮满月涂上了一抹鹅黄。

  小时候,总觉得家是一种束缚,是一副枷锁,令自己不得自在。于是,在羽翼渐丰后果断选择向着天空更高处飞翔,直到熟悉的那个小镇渐渐成为眼中的一个小黑点,直到,父母的唠叨声已然成为旧日陈迹。每到此时,便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间,望着苍空如此高远,想着心怀的种种梦想,自己决计不要让“故乡”二字成为自己飞翔的羁绊。

  有理想,终归是好的。可既抱有理想,又没有脱离现实,才是明智的。回想最初的那几年,自己虽然飞得很勇敢,可到底太过年轻气盛,难免会被现实中的挫折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不小心,眼泪滑落,——那天,我只是在一家小餐馆里尝到了一盘很有家乡气息的炒菜。

  我想,我是被那一盘不起眼的炒菜唤醒了一种柔柔的、绵绵的情怀,余光中管这个叫“乡愁”,只不过,他的乡愁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亘在心头的唯有思恋,而我的乡愁则多半是因为少不更事时经常顶撞父母而今心中生出的万般愧疚。

  从那天以后,我开始培养出每周给家中打一次电话的习惯。有时聊聊身边的奇葩同事,有时会谈一些诸如“今天的天气很不错”之类的废话。说也奇怪,以往在父母身边时,什么天冷加衣、早睡早起诸如此类的叮嘱全被我视为对耳膜的冲击,可在外地漂泊的那些年月,这些叮咛却被我小心地藏起,生怕时间如洪流,冲淡了心头的暖。

  多年后,当我终于觉得心累了,决定回家了,当我坐在自家的餐桌旁,看着一桌的饭菜,我开始嘲笑起自己的懦弱:当初不是一定要离开这小地方,一定要去拥抱那天空吗?如今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就这么灰溜溜地回来了,到底是年岁渐长之后开始变得世故,喜欢安稳,还是自己到底就没有一颗甘愿折腾的心呢?

  我妈说,不论什么时候,做你想做的事,便好。

  离开家时,那是我确确实实地想要独自行走,所以才敢不带眷恋地踏上行程。想回家时,也是自己真真切切地怀恋起家乡的好,想将自己的生活切换到另一种模式。

  所以,无论怎样都好,只要,我能常吃到家乡的菜,比如糖醋大格扎,这么倔强、生硬而毫无美感可言的美味,便足以让我在享用它时忘记心头那沉甸甸的疲惫。

  此后,无论去哪里,我都会带着半颗吃货的心,想方设法地觅寻家乡美食,虽然一直是寻而不得,除非是回到了这个华北重工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长期位居全国榜首的地方,才能满带着一份自在安然,稳稳地坐在小餐馆里,点上一份那熟悉得几乎在平日里经常被忽视的菜肴。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读后感(十):书评—寻味之舌尖上的乡愁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人情、乡情里的美食探寻的作品,文中穿插了绵延在时间里的故乡味,氤氲在生活中的吃文化。融化成桌上一碗碗浓浓的乡愁,味蕾的一声悠长的叹息。

  以前的我对美食并没有很大的概念,只知道这就是吃,从来没有体会过他背后蕴藏的深切的情感。直到《寻味》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才了解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吃法和意蕴深长的文化。

  从古至今,吃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大精深除了地大物博以外,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层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以食物为取向建立起如此庞大的语词群。中国人对食物的热情不仅仅表现在“吃”上,也表现在潜移默化的“吃话语”中。如:有面子叫“吃得开”,受欢迎叫“吃香”,心生妒忌叫“吃醋”,经受艰辛叫“吃苦”,遭遇损失叫“吃亏”,没有把握叫“吃不准”,特殊照顾叫“吃小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消费层面,中国地域辽阔、生态气候复杂多样,造就了在食物来源意义上堪称丰富的物产。就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衍生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烹饪技术和菜肴流派,包括鲁、川、粤、浙、苏、闽、湘、徽八大菜系,以清真菜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菜系,以及宫廷菜、素食和其他地方的风味。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对中国人与食物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到。吃在中国不仅有着“以食为天”的自然意义,也有着“以食为纲”的政治意义。其生产、储备、运输和分配,从来都是历代统治者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的统治者和智者还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根据社会饮食活动制定出相应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酒宴等作为政治手段笼络官员、安抚百姓......

  吃是生活的主打元素,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上关于吃的美食节目就不断,<十二道锋味>、<舌尖上的美食>、<寻味>等等,无奇不有,看得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在今日的中国,吃更多的作为“存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他把中国人行而下的物质生活和形而上的文化精神聚在了一起,也把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我生在湖南,长在重庆,后来又随爸妈举家三峡移民到湖南一个镇上,在吃上我极其喜欢吃辣,刚好这两个城市都有无辣不欢的美食,小时候并不知道吃是什么概念,只觉得好像是一日三餐的必需品。现在想想,却是对家乡的一种无限的思念。我喜欢吃湘菜,腊鱼、腊肉、口味虾、大闸蟹、臭豆腐等等,更喜欢吃重庆的酸菜鱼和火锅。虽然在湖南也能吃到,但始终不是那个味道。那个有外婆外公亲戚朋友的味道。每次爸爸一打鱼,我就嚷嚷着要爸爸做酸菜鱼给我吃,那叫一个美味,苗条的酸菜+可口清脆爽朗的鱼片给人精神振奋之感。到湖南十余年了我依旧记得家乡的那种味道,想念外婆外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的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吧!

  要说起家乡,在外留学的华人朋友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国外很多的华侨华人没有哪一刻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吃饭的时候这种思乡之情尤为显著。

  每个人的故乡都已经或者正在沦陷,我们曾经居住的村庄和城镇都在解体。当我们在异地他乡醒来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唤起我们家乡的感觉?最坚固有力的捍卫我们的家乡记忆的,便是那凝固在舌尖味蕾的家乡菜的味道。

  每当春节来临,我们掸一掸他乡的尘土,回到略感陌生的家乡土地,唤来少年时的伙伴,陪着亲爱的家人,聊一些家常话,吃一顿家乡菜,于是,一年中积累的疲惫尽数洗去,于是,你又可以怀揣家乡的味道与温情,重新踏上来年的征途;于是那积存于味蕾记忆中的味道,就可以在异域的深夜,抚慰你寂寥的乡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