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人图》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人图》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5 02:4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人图》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人图》是一本由孟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人图》读后感(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对孟辉老师的书还是有感情的。大概是能这么香艳又学术地写好物质文明史是件很难的事。

对于泡在虚头巴脑艺术理论里的人,就觉得人家研究物质文明史的高级。“释物”成了许多人从作家→学者的归宿。比如扬之水先生年轻时曾在三联做编辑,后来沉迷“黄白之学”不可自拔,成为一代方家;廉萍老师本是诗人作家,后来拜扬之水先生为师,从“读诗”转为《古人的日子》“释物”。

基本上觉得扬之水的书比较晦涩艰深的人,都会喜欢看孟辉的有趣。之前搬家时候,架子上一大摞孟辉《潘金莲的发型》等等,还是当年活字文化的朋友推荐的。一起大家喝茶闲饭,一位朋友说要做传统文化产业blablabla,求开书单。我说了一大摞宿白、孙机等长串大咖名字,活字朋友说,那些是纯研究的,你这是商业要快一点的话,看孟辉吧,好入门用的快,难得是正路子。

外子是个古玩界“书呆子”,有一次他跟同事聊天,一大堆入古物三分靠这个吃饭的“行家”也说起在看孟辉——因为没谁会拒绝有趣。

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孟辉写的好,是一篇“想念梦幻的桂旗”写《洛神赋》的画。当时查故宫博物院藏的《洛神赋》写材料,一大堆严谨文章著作层层叠叠,到了天黑感觉“没看到一句人话”能转化为用户心理痛点,依然觉得找不到《洛神赋》的“味道”。结果,孟辉的一篇“非学术”文章,真正让我看懂《洛神赋》流了泪——我现在都记着那些句子,“什么叫含情脉脉,什么叫惆怅,什么叫可望不可即,一场爱怨嗔痴,完全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永失我爱的沉痛。唯有死亡才能达到永恒。原本以为只是一场不必负责任的艳遇没想到却变成了生与死的极端考验。”

孟辉的这本《美人图》,借物质文明史研究写杜十娘的百宝箱、写宝钗的项圈、写黛玉的大衣、写武则天的行障……因为物的了解,多了更明白的对人物和时代的感伤。

不读物质文明史,就读不懂诗。没见过李白喝酒的“樽”,就不知“莫使金樽空对月”到底是什么样的画面与惆怅。《美人图》亦然。

我合掌恭敬,心向往之。

  《美人图》读后感(二):古代女子生活指南

  既然是《美人图》,书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美人”。这本书并不是要讲述一幅仕女图的前世今生,也不是女性题材绘画的一本合集,而是要用一篇篇美文向人描绘出中国古代女子的美的日常,在读者脑海中构建出一本女子生活图鉴。这次,孟晖女士站在女性角度再次对古代女子生活进行考察,收集了诸多以中国古代女性日常为中心的风俗、趣闻、风雅闲事。

  全书分为“斗妍”、“情寄”、“佳节”、“红妆”、“服饰”、“起居”、“雅趣”七个部分,每一篇文章都不长,很容易看完。作者那一贯温和的文字像是一位老朋友亲切友好的话语,让人在茶余饭后得以放松身心,一起聊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一起探讨些华而无用的美学逸事。其实生命本就是一段过程,好多事情就是劳而无功的,所谓“无用之用”或许能更好地帮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读这样的好书最应该选一个周日闲适的午后,焚香品茗,伴着慵懒的阳光与氤氲的茶香,一页页慢慢翻阅,用心灵去感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美的享受。不论是《国家宝藏》等节目掀起的文物热,还是《清平乐》等电视剧带来的一阵宋代美学热,都反映着我们正在走向属于自己的文化复兴之路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窥探古人的生活日常来获得美的熏陶,并希望加以模仿来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通过翻阅这本书,读者可以收获许多有趣的小点子用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比如过两天的端午节,或许可以像书中《宋时端午的珠符袋》写到的一样,郑重其事地给自己写一张赤灵符挂在胸前,或者把赤符簪在钗头,以祈求平安吉祥。我们的生活需要些仪式感,不然每一天都太平平无奇了。

  当然这本书可能还是打开新天地的一把钥匙。通过对书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了解,或许能够培养起自己的另一番兴趣。比如根据书中对于香道的介绍,我们可能会逐渐喜欢上“焚香”这种雅致的古典生活方式。而通过对书中提到的制香秘方和“煮香”、“煎香”方式的实践,我们会收获更多的乐趣,这正是这本书所宝贵的地方。谁不想根据资料的记载,在自己的手中复原出古人享受过并大加赞美以致其流传千百年的神秘香气呢?

  《美人图》读后感(三):韶光易老美人图

  

孟晖的文总能带人回溯故纸堆里的故事,上下五千年,除了王侯将相的故事以外,中国人对于生活和美学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古代文人过的远比我们从容而优雅。

读书笔记:

◆ 莺莺与环佩

>> 气场,又如何能够形成?古代女性的要旨是,通过暗示,通过施加给视觉、嗅觉、听觉的感受,在旁人的心理上熏洇印记。

◆ 玉连环,情未已

>> 纨扇象征男性的负心忘情,玉连环则喻示女性的坚守与期待。

◆ 宋时端午的珠符袋

>> 说起端午节的传统,今人大多都知道要在衣襟上挂香包,但是,大约从宋代起,人们在节日这天还要在簪头系吊带有吉祥含义的彩符,叫“钗符”。

◆ 醒骨纱与芙蓉布

>> 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个风俗,端午节这一天固定成为全社会集体换穿夏季服装的日子。因此,一直到宋代,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都是试穿夏衣

>> 在唐宋时代,利用纱、罗裁成的夏季服装有个专称“生衣”,与之相对的则是其他三季所穿的“熟衣”。

◆ 辞岁小葫芦 迎新梅花妆

>> 元代开始出现了小葫芦形耳坠,并且广为流行。到了明代则形成固定风俗,每一年从腊月二十四日起,女性们都会佩戴各种样式的小葫芦耳环,另外,无论男女,插冠、挽髻的簪钗上也都要挂个小葫芦作为垂饰。葫芦谐音“福禄”,也象征长寿、多子,因此,年年岁末,大家都要佩戴小葫芦做的首饰,或者穿着带有“大吉葫芦”纹样的华衣,以此寄托祈福纳祥的心情。

不过,小葫芦垂饰不管多么精美,也只能佩戴到正月十三日。一旦元宵节来临,耳坠、钗坠都要改为各式小灯笼

◆ 韶光悄随玉步摇

>> 由于荔枝谐音“利市”,又恰在端午节时上市,所以,在宋代,女性插戴垂着成双荔枝的“自制步摇”,变成了端午节的固定风俗之一。

◆ 莫琼树与蝉鬓

>> 到了清代,普遍以“刨花”代替了鹿角菜。所谓刨花乃是指由榆木或桐木上刨下的木质长条,也是由售卖女性用品的商铺或货郎供货,女性买得刨花,自行用水浸泡,便可获得用于梳发整鬓的粘浆“刨花水”。

◆ 珠络的华衣

>> 所谓“珠络”就是指衣服上不同部位拼缝的地方以及领边、衣边全部装缀一溜珍珠。

◆ 飞燕的金衣

>> “金错绣裆”就是贴有金箔花纹的绣花坎肩。

“裆”是“裲裆”的简称,意为坎肩儿、背心。“错”则借用当时金属镶嵌工艺的习惯用词,转而形容以金箔贴饰服装的做法

>> 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仍是借用金属镶嵌工艺的用词,把服饰上贴金银的工艺称为“镂薄(箔)”“镂金”“镂银”“金银饰镂”“镂金银薄(箔)”等。

  《美人图》读后感(四):孟晖采访 | 揭秘中国古代美人私生活:人需要纯粹的审美时刻

  

作者:一条 自述:孟晖 撰文:倪楚娇

文章已获 “一条”(ID:yitiaotv)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揭秘中国古代美人私生活:人需要纯粹的审美时刻_腾讯视频

作家孟晖,68年生人,美术史出身, 人们常唤她“女史”, 这是古代一种女官的称谓。 不夸张地讲, 孟晖的灵魂,至少有一半生活在古代。

左:清 凤鸟衔鹦鹉笼金簪 右:唐 银凤鸟形簪

她的书名个个撩人, 《潘金莲的发型》《贵妃的红汗》《花露天香》…… 自2000年研究古代物质史起, 她着力于对古代中产、贵族女性生活的研究, 遍涉香事、首饰、工艺品、化妆品、 食品、生活风俗……

武则天用的神仙玉女粉,是什么? 古代名画里,女子们手持的玉连环, 有什么寓意? 《娇红记》里,女主角用“灯烬”画眉,那是什么? “鬓云欲度香腮雪”中“香腮雪”是怎么回事? 古代女子头上的簪子、步摇、冠花,什么场合戴?流行哪些纹样?

《美人图》

今年4月,孟晖的新作《美人图》出版。 她耗时4年,从古代的史书、小说、话本中, 精选出我们阅读时,常常忽略的一个个物件, 对照史料、出土文物、传世绘画, 将古代美人的起居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

“研究这些细节,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 错过这些,就是错过一整个时代。”

自述 孟晖 撰文 倪楚娇

孟 晖

孟晖骨子里有点调皮。

因为难以解释,为什么对古代物质细节如此感兴趣,她就给自己编了个前生。“我是慈恩寺翻经道场里的一只看经猫,身边全是书卷,却什么也不懂,所以它就发了愿心,希望这辈子能懂。”

编完故事,还“辩解”了一句:“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但其实,孟晖是有点家学渊源的,她的父母是解放后的第一批文艺青年。小时候生日,父母送她的礼物是一册黑白印刷的《簪花仕女图》。他们爱诗词,还喜欢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当时安娜·卡列尼娜的一条黑色舞裙,影响了好几代中国文艺人,也连带着影响了孟晖。也因为调皮,中央美院的本科没念完就待不住了,孟晖非想去国外。1990年,她跑到了法国巴黎大学。

孟晖出版的系列丛书从法国回来,孟晖进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近距离接触到明清、历代的文物后,她“对那个时代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2000年,32岁的孟晖开始了名物研究。

研究得有多细呢?光化妆品护肤品,她就写过:玉女粉、玫瑰碱、胡粉、英粉、唐宫迎蝶粉、利汗红粉、夜容膏、鹿角膏、玉簪粉、珍珠粉、蔷薇硝、兰泽……

每一个小细节,都要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洪氏香谱》……这些大部头里,或者考古出土里,找到切实的依据,就像福尔摩斯探案,孟晖乐在其中。“我就是一个书呆子,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翻这些文献,琢磨它在讲什么,几天都不出去。”

左:辽 八曲连弧形金盒 右:明 金镶宝石冠

2021年4月,孟晖老师写了4年的新书《美人图》出版,一条借此机会与她度过了一整天。

虽然过着学究般的生活,但孟晖老师可真是一点也不呆板。经常前一秒还在讲古代的女性戴怎样的簪子,下一秒就开始感慨:“古代的女性压力可真大。”她还喜欢刷微博,现代的热点一个没有错过,还一本正经地说:“我觉着凡尔赛文学不对,应该讲是大观园文学,贾母、凤姐、薛宝钗她们说话才可怕呢。”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上左:明 金玉葫芦形耳坠 上右:晋 花树状金步摇 下左:清 簪子 下右:清 簪子

错过这些小物件,就是错过整个时代

中国古代文献里,流传下来很多女性的故事。我们或许能读懂一个大概,但其中很多物质细节,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

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具体是什么?很多名画中,包括明代的《千秋绝艳图》、清代的《雍亲王十二美人图》,女子们都手持玉连环,它有什么含义?诗词名句“鬓云欲度香腮雪”中“香腮雪”又是怎么回事?二十一岁的苏轼曾梦见他为杨贵妃的裙带题词,这场“春梦”是纯粹的天马行空,还是有所依据?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编撰的故事,都是依据当时的物质水平、生活方式而来的。这些对古人来说是日常,但对现代人而言全然陌生的物质细节、生活风俗,是我的激情所在。

正如扬之水女史所说的:“不是古玩欣赏,不是文物鉴定,只是从错错落落的精致中,收拾一个两个迹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拼接一页两页残损掉的历史画面。”阅读中,我们习惯地掠过这一件件小物件,似乎不影响阅读,但我认为,却是错过了一整个时代。

这本书,我陆陆续续写了有4年,起名《美人图》。

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主题,从《诗经》里就有。在这本书里,我主要关注的是中产以上,上层社会的女性。她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首饰、食物、服装、香料、工艺品、日常风俗都有涉及。

她们也是鲜活生动的,和我们现代女性一样,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清 白玉花形金簪清 佚名《雍亲王十二美人图》之“持环相思”局部

从眉笔到玉连环, 古人的精致你想不到

我觉得做物质史研究,就和福尔摩斯探案似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在某本文献中看到一个细节,不知是真是假,心里默默记下,在其他书中、考古出土的实物中、传世的绘画里发现佐证它的证据,进一步研究。

如果一个细节只出现一次的话,多半是这个作家的脑洞,要是出现五六次,可能是一个习俗的反映。慢慢地搜集资料,看它是否成为一个现象。

比如《娇红记》里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来到娇红的闺房,撞见她在画眉,具体方式是“把灯烬描着眉儿”。他就问:“敢问这是灯煤耶,烛花也?”娇红回答:“灯花耳。妾用意积之,近方得之。”

我刚读到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画眉毛和灯有什么关系?后来在《事林广记》一书里发现了答案,这是南宋陈元靓编的一本“生活知识实用书”。

清 禹之鼎《闲敲棋子图》局部

越研究越惊人,实际上从唐以后,眉黛跟墨的制造成分是一样的,可能只有中国人能够想到,把柴火烧出来的烟收集起来,做成墨。眉黛就更精细了,是把点的灯芯的灰烬收集起来,凑够了之后磨成细灰,再用香油调成画眉墨。在清朝的这幅《闲敲棋子图》里,你可以发现她们是如何收集灯烬的,灯烬会一点点地落到下面的灯盘上,随时细心扫到小容器内即可。

左:清 费丹旭《弄镯图》局部 右:清 乾隆开合玉连环

中国人的精致、耐心就在这种细节里头。另外如果你细心看古代的美人画像,会看到不少女性手持玉连环,这是非常奇巧的工艺品——连在一起的两只玉环。

只有中国人有这个本事,而且是从商代就有这个本事。传统治玉工艺中有一种“掏雕”技巧,能够在一块整料上琢出一双或多个活环,这些环彼此串在一起,就用它来表示“爱情永不终结”,所以变成了寄托感情的,爱情的符号。

上:清 迦南香嵌金长圆寿字纹十八子手串 下左:清 红缎地盘金绣团寿纹荷包 下右:辽 绣花荷包

从玉佩、香料、到脚印, 你的美是你自己的作品

20年前我开始研究物质史的时候,我们还处在一个“鄙视”物质的年代。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整个民族的美德是朴素。这种忽视,严重影响着今天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认知能力,可以说几代人没有了审美。

现在大家开始对美有一种向往了,但却被西方审美带走了。我们不像欧洲女性,五官那么突出,身材那么高挑,一出场就声势惊人。我们是细眉细眼的,是溜肩的,但现在我们老要垫肩,认为长得有混血感才是美。

我们不太明白,中国传统女性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中国女性讲究气韵,一种心理上的感染,不光经过外貌,还要通过香气、通过声音,甚至通过鞋印,让你认为她美。

清 蓝缎彩绣暗八仙钉珠马蹄底鞋

明清时代的女性,会把鞋子的高跟掏空,安个活动小抽屉,在里面装满白色香粉。穿上这样的鞋,一旦走动起来,地上会印出一个莲花或兰花的完整图案,这叫“步步生莲”。而且这种运用在日常并不罕见。

上:辽 陈国公主的玉坠领 下左:清 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九凤钿口 下右:清 挑杆流苏簪

古人都讲究戴玉佩,甚至钗子上要带流苏,做成步摇,她要产生声音。人还没到,就先听到她的声音,她走了之后,你还听到她的声音。香气也是一样的。

《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初次邂逅是非常匆促的过程,根本没有机会搭话,只是彼此短短打了个照面,莺莺就转身离开了。不过,张生依然能够清晰感受到她的存在,并且认为她很有魅力,因为“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

这其实是中国人很长长久久的一种心理暗示的方式。

所以女性头上的首饰特别重要。按礼教规矩,女性必须安静端庄,不能轻言妄动。为了防止过于呆板,也是对礼教的反抗,她们偏偏要点缀容易颤晃的饰物,比如称为“翘”或“颤”的花钗,你稍微动一下,首饰就会把你的动作幅度加大,于是你就活泼。而且它还让你不能聚焦,中国的审美跟西方是反着的,西方是一定要让你看清楚。

所以女性的美,不仅仅在容貌上,更是智力和修养的斗争,不仅是老天给你的一个五官,你的美是你自己的作品。

左: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局部 右:元 佚名《梅花仕女图》局部

从袖里春到暮妆, 传统女性都是含蓄内敛的吗?

我们以为中国女性就是躲在深闺,生活情趣匮乏,且不敢争取自己利益的。文献中所呈现的并非如此。或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或是出于情趣,一部分勇敢者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而古代的文学家,都是很赞赏这一点的,也编了很多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故事,唐玄宗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很宠爱一个美人叫鸾儿。古代女性都会游春。在某次游春之前,鸾儿带着丫鬟们,用白色的布料做成假的白梨花,并且给它熏香,藏在袖子里。游春时,她边走边撒花瓣。大家也不知道她是谁,就觉得很惊人,好像一棵梨树成精了,一个女仙从春天里走过去了一样。

这个故事也许是编的,但它跟当时的生活场景、风俗是有关系的。当时女性脸上要贴花钿,鬓上也要贴花、贴金箔、贴彩绢罗,跳舞时就会飘落。所以唐宋女性游春时,真的像一朵花枝一样的,这就成了文学家的灵感,编了个故事放在名人的身上。

上:唐 青玉口脂盒 下左:南宋 菱花形银胭脂碟 下右:南宋 如意纹银粉盒

我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但是“为自己而美”也是中国女性的传统。你看大观园里那些女孩子,只有贾宝玉一个男的,大家也都要漂漂亮亮的,它是跟你的自我要求有关的。

比如像凤姐,有一次跟贾琏吵架,她为了表示自己很委屈,她那天就没化妆。这倒过来就说明,她平常一定要化妆的。作为管家奶奶,作为媳妇,那么累,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得天天化妆,如果她不化得像个菩萨似的,她也镇不住下面的人。

贵族女性一天至少上两次妆。早晨起来上一次妆,到晚上还要上晚妆,妆是不能残的。晚上的妆很特别,把加了很好的香料和中草药的脂粉,擦在脸上、身上,最能养皮肤。

所以古代高门大户的丈夫们,可能很少能看到妻子的真容。

名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的就是这个。一夜醒来,眉毛花了,两鬓上粘上了雪白的脂粉,特别慵懒性感的一个女性形象。但这些脂粉粘在枕头上,让枕头都变香了,这对古代男子是一种刺激,其实充满了闺阁情趣。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其二

从巾带求诗到四时冠花, 谁说古代女性生活无趣?

我们的印象里,古人的生活好像是一片贫瘠和荒凉的。但其实古代的生活是很丰富的。

比如宋代女性喜欢找文人求诗,把自己的霞帔、领巾甚至裙带当场拿下来,请在场的文人给她题诗。当然主要是在艺妓间最流行,但发展到后来,几乎成了雅集上的一个重要项目。

甚至会有这样的轶事。有一年中秋之夜,名臣王珪在禁城内当夜班,宋神宗想找人一起喝个小酒,就把王珪叫来了。聊到高兴的时候,皇帝就跟他后妃、宫女们说,今天来了一个才子,你们还不赶紧请他给你们题诗。宫女后妃也都特别高兴,有拿手帕,有拿团扇的,挨个地请他来题诗,这诗写得还特别好,她们个个欢喜得面上生光。

神宗就说:“哪能白白劳烦学士呢,你们都得掏润笔费呀。”这些深得恩宠的女性,当即摘下自己的珠花,插满了王珪的头冠,又塞进他的双袖之内。

左:清 灯形金耳坠 右:明 金灯笼耳饰

宫中尚且如此,民间风气就更为活泼热闹。根据记载,虚龄二十一岁的苏轼在出川应试的路上,曾经在华清宫的废墟畔有过“春梦”一场:梦见唐玄宗命令他为杨贵妃的裙带题词!什么样的风俗,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苏轼的这场春梦,必须放在这一极特殊的风雅当中,才会容易理解。

另外,我们老抱怨传统节日没有味道,一切似乎都简化成了吃吃吃:元宵节吃元宵,端午吃粽子,太没意思了。其实传统节日是有很多有趣的风俗的。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纹样,你的衣着、首饰必须跟着节日不停换。古代女性的首饰要有很多套,不像我们一条项链可以戴一年,她们的压力很大。所以古代父母办嫁妆是一个大事,不能让出嫁的女儿被人笑话,都得给她配齐,宋朝叫“四时冠花”。

明 金玉葫芦形耳坠

比如说中国古代十月,要颁新一年的年历。历书不好表现,大家就用荔枝来谐音。首饰要戴一个荔枝,很吉利。

腊月开始,比如明代,就得戴小葫芦,因为很吉利。特意培育的袖珍小葫芦,非常贵。没有的话,就戴玉的、宝石的都可以。

左:明 蝴蝶形金饰 右:清 金嵌玉簪

到元宵节就不能戴了,你要戴灯球。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是中国人的狂欢夜。从宋代开始,女性戴的首饰特别多,要戴一头。因为有灯,就会有扑灯的蛾子,于是那天晚上要戴闹娥,甚至男人都戴。

立春要戴春幡,因为春风来了,幡就会随着春风动。古人是很诗意的,老用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来表现他对生活的寄托。

端午要准备夏天避暑的香料,这天就要戴符,大家把小符装在小袋里头,垂在钗头。

一年四季永远在换的。

西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物质史研究,不是风花雪月 细节影响大历史观

我觉得物质史研究绝不是风花雪月,看似日常的细节是会影响你大的历史观的。

我们原来对宋朝的评价是很低的,觉得它是一个国力很弱、不断受外族入侵的朝代。但随着比如宋朝沉船的发现,我们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文明,生产能力、科技能力是世界领先的。

而且当时进口贸易很强劲,大量地进口香料,所以宋人用香就用得特别奢侈,整个塑造了宋人生活的某种特质,包括宋词。

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意思就是早晨起来香炉里的香都冷了,其实表现她心情不好。我们生活中早就不用香了,所以今天觉着好像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

这是让我特别感慨的事,如此大国、如此古老的文明,因为外来的打击,它的文明传统能够消失得多么快,连带着我们对过去某些朝代的评价也有失公允了。

汉 贴着金箔的衣服

我们今天很多人还相信西方人的说法,称明清是衰落和贫穷的,我就没法接受这个说法。

1492年(中国明代)美洲白银发现之后,欧洲人拿着白银终于能参与印度洋的贸易,中国的出口就更有动力了,所以明代是非常富的。

它富到什么程度呢?唐代、宋代也好,富贵人家做衣服,是用丝线来织底,用金线织金纹。到了明代,它是用金线织底子,丝线织花纹。《金瓶梅词话》里面夸张到什么程度?妻妾都穿的遍地金的长袄,丫头穿遍地金比甲。

我们看明朝冯梦龙讲白娘子的故事,她跟许仙结婚了之后她参加社交,穿上了织金的青衫,像一个人间的贵妇一样。

《红楼梦》剧照

我们老说好像清人很俗,但是实际上清代人反而收敛了一下,《红楼梦》里倒没有遍地金,用的是雀金裘,它是中国一种最高级的面料,不但有金线,还有孔雀羽做的线。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编的,在定陵出土的文物里就有。

清 紫檀边座白檀心玻璃油画围屏

另外我一直对古代的玻璃很感兴趣,因为从它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据故事说,三国时,吴主孙亮命人制作了一架绿色琉璃屏风,经常于夜色明净时,设在月下,四面围合起来,让他最喜欢的四位宠姬坐在屏风当中。旁人可以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却闻不到她们的香气,最好地演绎了“可望而不可即”一词的意境。

琉璃就是玻璃。中国人很早就会制作玻璃,但因为喜欢玉,所以更喜欢不透明的彩色玻璃。自从汉武帝打通了两条丝绸之路,到了东汉,中国人开始觉得外来的透明玻璃特别高级,孙亮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到《红楼梦》里头,如何显示凤姐有钱呢?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时候,贾蓉来跟凤姐借了一样东西,就是她陪嫁的玻璃炕屏。这个玻璃炕屏是西洋进口的平板玻璃。它到中国是很不容易的,很贵。

《红楼梦》里草灰蛇线的东西很多,一旦你把它跟文明交流史、技术生产史结合在一起,你就能读懂古人要讲什么故事,美感就出来了。

下左:清 冷枚《春闺倦读图》局部下右:清 莽鹄立《执扇就座仕女图》局部

人需要纯粹的审美时刻

我不爱看古装电视剧。当年我和几个同事看一个古装片,结果大家都被逗乐了。每个人会看出一个bug(破绽),比如说一个先秦的片子,有人看见了白瓷碗,有人看见了大蒜,有人看见了马蹬子。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就没办法了。所以当时是很怕看这种片子,觉得这样的胡编乱造是深负了古人。但是很明显,这些年进步非常大。

也是要感谢考古学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研究多了之后,古代才生动,大家才会爱中国文明。《美人图》就是想给大家展现,中国古代生活的丰富。不仅物质很丰富,生活方式里享受的内容也很丰富,古人也很活泼、很鲜艳、很有创造力。

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就像逛卢浮宫,你进去一圈不会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会得到审美的陶冶。我们人活着呢,要有纯粹的审美时刻。

《美人图》内封

部分照片提供:动脉影

题图来源:《上阳赋》剧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