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2021-05-16 00:3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帕蒂·戴维斯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告别的力量

  我们到底要经历多少的离别,才能与自己和解。

  到底要经历多少次的痛处,才能懂得和过去好好告别。

  这一生漫长而短暂。谁也说不清楚感情的归处在哪里。

  当我们长大,抑或没有长大,时时刻刻的分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

  幸福也好,不幸也好。与亲人的离别,就像从身上割肉一样的痛楚,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希望在这本书里,跟着一步步的追逐。让我们理解和一个人告别的力量。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漫长的觉悟

  

漫长的告别,也是一场漫长的觉悟。

作者先前叛逆、决裂,这个深深裂痕需要修复愈合;

漫长的告别,却又是逐渐撕裂出新的伤口。

旧伤新痛,这边修复,那边撕裂,在这内心既强烈冲突,又抽丝剥茧般,促使灵魂看见了什么,看明白了什么。

想起一句歌词“是等太阳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我们就这样按部就班的活着,以为生活就是这样。殊不知真实命运却另有安排。作者父亲得了重病,正是这种意外的大事件,常会打破一个人固化好的生活的逻辑,同时也冲击或打破了内心中原有的模式,犹如一道光照见了生命中另外的体验与维度,尽管是沉重的代价,当然也许只有在痛的代价中才会改变或蜕变吧!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阿尔茨海默症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如何度过拥有彼此的每一天?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历经三十几年的精彩人生后,65岁的她回到屏东乡下,每天陪着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高龄母亲看日出日落。

在龙应台的《天长地久》中,龙应台这样描述陪伴母亲美君的时光:

不再是匆匆来,匆匆一瞥,匆匆走;不再是虚晃一招的“妈你好吗”然后就坐到一旁低头看手机;不再是一个月打一两次浅浅的照面;真正两脚着地,留在你身旁,我才认识了九十三岁的你,失智的你。

那一刻,我们真正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症,理解了亲人的无奈和心酸。

最近一位朋友联系我,刚刚把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接到了身边,每天给母亲做饭,还经常被催促,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身边突然多了一位亲人, 让她非常地不适应,甚至焦虑到睡不着。

在她看来,未来非常的可怕,要独自面对母亲的慢慢失智,什么也记不起来,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

我给她推荐了一本书《漫长的告别》,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罗纳德·里根,美国前总统,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漫长的告别》的作者是里根最小的女儿帕蒂·戴维斯陪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度过的最后十年时光,以及在其成长过程里,关于父亲的时光片段。

谁不曾年轻过,年轻就是无知无畏,年少轻狂,帕蒂·戴维斯与父亲和家庭差点决裂。

直到父亲里根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她才重回父亲身边,与家庭和解,与家人一起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告别旅程。

告别是痛苦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

这本《漫长的告别》,更像是一本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父亲里根病情发展的历史以及家人的心情和应对。

我们想帮助他们,却发觉无能为力,因为疾病已经侵入身体,侵入大脑,他们渐渐遗忘了亲人,遗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不认识我。

正如书中所言

“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人会日渐退缩,陷入一片模糊的世界,将自己所爱之人留在外面。”

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是孤独的,他们渐渐迷失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甚至记不起回家的路,即使亲人的守候,也阻挡不了生命消逝的脚步,这对亲人来说太残忍了,可是,面对疾病,我们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父母在不远行,当他们还生存在世上时,我们是孩子,他们是父母,一旦离去,我们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我们就“长成了大人”,是父母定位了我们的人生。

一位作家的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他们不能走到我们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走到他们的世界去”。

即使他们不认得我们,依然会表示出他们的关心和热情,我们可以表达出爱,表达出好奇,试图走进他们那个神秘的世界,可能,当我们和他们说“再见”时,不会再感到遗憾,因为我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无怨无悔。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漫长的告别》:父亲的世界正在逐渐缩小,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1994年11月5日,第40任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向公众宣布,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里根总统饱受病痛折磨,他开始变得寡言少语,越来越沉默;他的身体日渐消瘦,越来越虚弱;他渐渐无法认出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家人……

里根总统与第二任夫人南希·里根的女儿帕特丽夏·安·里根·格里勒在父亲成为美国总统后一度非常叛逆,疏远家人,特立独行。在得知父亲患病之后,帕特丽夏重回家庭,与母亲一起陪伴患病的父亲,陪伴父亲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时光。

《漫长的告别》是帕特丽夏·安·里根·格里勒以笔名帕蒂·戴维斯创作的作品,准确地说,这是帕特丽夏在陪伴父亲的时候记录的日记。帕特丽夏在序言中写道:我动笔,是为了缓解突如其来的悲痛。

帕特丽夏是如何回归家庭,开口与多年未见的家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是“你好”,我们无从获知。不过,我们能够在帕特丽夏书写下的字里行间读出帕特丽夏对过往流露出的遗憾。

即使有过激烈的冲突,帕特丽夏的回归依然受到了家人的热烈欢迎。母亲说:我太喜欢和你在一起了;姐姐说:你现在有个可以倾诉的姐姐了。家人浓烈的爱将帕特丽夏重重包裹,也让她书写下的文字充满深情。

《漫长的告别》收录的多为帕特丽夏写于1995、1996年的文稿。彼时,里根总统刚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帕特丽夏在陪伴父亲的同时,回忆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童年的帕特丽夏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听了父亲给她讲的《基督复临》的故事之后,她开始幻想复活节的时候,耶稣会出现并成为她的朋友……帕特丽夏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无法自拨,她告诉父亲说:我觉得他(耶酥)会回来娶我。

这一小段回忆读来令我感动,也感触颇深。帕特丽夏回忆说,你让我的心有了幻想的空间,允许我做个不切实际的少女。你允许我展望未来,去看我想要看到的景象。我一直把这看作爱有多伟大的表现之一。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是不切实际的孩子,也都曾经期盼幻想成为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失去幻想的能力,甚至会在不经意间扼杀掉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里根总统的回答给我带来了非常好的启示——

你(里根)并没有停下手中的事情,开口答道:“他很忙。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他去拯救呢。”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令人感动。这个细节记录在帕特丽夏1996年2月的一篇文稿中,文稿的题目是《苦涩的甜蜜》。

一天,帕特丽夏来到父母家,她的父亲里根总统正坐在小书房他最爱的椅子上。当帕特丽夏走进书房时,里根总统站了起来——因为他的母亲教他要有绅士风度,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气度,一位女性走进房间,他就要站起身来。

这是镌刻在里根总统身体里的绅士风度,无论来访者是何身份,他都一视同仁,以尊贵的礼节相迎接,即使他是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者,即使他是一位病患。

2004年6月5日,第40任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于家中辞世,享年93岁。在他生命倒计时的最后三天时间里,帕特丽夏记录了里根一家人的无助与勇敢。直面死亡需要莫大的勇气,虽然他们有十年的时间来准备迎接这一刻的到来,然而,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帕特丽夏依然感觉自己还需要时间准备。

《漫长的告别》记录的不仅有悲痛,还有回忆的甜蜜和家人一起的温馨。帕特丽夏在分享回忆的同时,也在剖析过往。它带给我许多启示,愿我们都拥有爱与被爱的机会,也都拥有直面伤痛的勇气——与所爱之人道别,那句再见,不仅是道给即将离开的人,也是道给他在人生旅途中积攒下来的点点滴滴。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