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读后感100字
《怎么办》是一本由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32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19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办》精选点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半愤青。
●喜欢
●对白有些拖沓,不是我的菜
●那个字体!哈哈,我竟然硬是读到底了。好励志书啊!
●紧接着《复活》看《怎么办?》,从列宁说的革命第一阶段(十二月党为代表的贵族革命)到第二阶段(“新人”的崛起)。“新人”们即使在今天在嘲笑我们的荒唐生活上有着绰绰有余的资本。
●表示真心看不懂。
●垃圾
●诡异又晦涩,三角关系的三个人对待爱情的观点都无法理解的奇怪。
●初中看的。。我真的忘了……
●安徽芜湖小书店
《怎么办》读后感(一):我还太年轻,不知道该“怎么办”!
太年轻了,没有生活阅历,读这本是没有特别的感动,没有列宁同志那样“连读五遍,读到太激动了就跑出去做广播体操”的感受。想来,我还停留在读《飘》的阶段,那里的三角恋爱,缠绵悱恻,羡慕嫉妒恨,似乎更合我胃口啊。。。
《怎么办》读后感(二):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本小说并不难懂。即便没有足够的时代背景,一样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双关和隐喻中看到作者对时代,社会,未来的观点。
怎么办,一个大大的问号,打在一个个的场景中。理想化的直抒以及不留情面的戳穿让人时时不忘记理性的存在。
唯一反感的是,俄国人的装逼,其实在很多文化处于弱势的国家都相似的存在过。这也不是他的错。
《怎么办》读后感(三):故事诡异
这么久过去了,还是感到车氏的这个故事讲的很诡异。
抛去阶级分析深刻内涵不谈,从故事本身来讲,对于这个三角关系最终的解决方式我一直没法认同——这样虽然足够圆满足够理性,可是似乎已经超越了“人性”。译者写“使许多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在真正清醒的人是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的。”这个更加夸张了。这个关于爱情的难题采取这样的解决方式纵使不错也绝对是特例。当然车氏也许意不在此,可我还是忍不住越想越偏。
还有那个强大的革命者拉赫美托夫同志睡钉板的行为,虽然合理的解释颇多,我仍然没法认同。再怎么说这也是种无谓的消耗,倒类似于苦修教派里那些自残自虐的行为,实在不该宣扬。
《怎么办》读后感(四):怎么办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于1862年,三个主人公的思想远比现代人前卫。薇拉不愿意跟房东纨绔军官结婚,跟医学院学生家庭教师洛普霍夫私奔,两人约法三章,各自有独立房间,两人相处只在公共区域共同学习,没有性爱。过了几年,薇拉又跟洛普霍夫的同学相爱,两人世界变成三角恋,洛普霍夫察觉后,通过假自杀退出,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结婚后,洛普霍夫又同他们的女友结婚,两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部小说的爱情观看得我目瞪口呆。
如果你认为这是部爱情小说,就错了。他还是一本政治小说,薇拉婚后建立了一家裁缝工厂,完全是空想社会主义,工人按照贡献拿工资,企业的盈利全部用来分红,工人个个拼命干活,采购低价进高价出,如果我没看过我们人民公社的崩溃,我就相信了。
作者属于俄国解放运动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小说中男一是典型的合理利己主义者。
这本书影响很大,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一堆作家推荐过,前半部非常紧凑,后半部作家加了很多评论,罗里吧嗦,不太好看。
《怎么办》读后感(五):一本伦理教科书
看似简单的三角关系的爱情剧。其实处处都是隐喻:两男一女的隐喻,共产主义化工厂的隐喻,英雄式人物拉赫美托夫的隐喻,道德观的隐喻,主人公意识形态倾向对俄国社会的隐喻。
年轻时深受别林斯基和费尔巴哈影响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末是个地道的持不同政见者。
我对他的政治倾向丝毫不感兴趣。只是,我奇怪怎么会有这么一本奇书,用爱情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合理的利己主义--------一对夫妇,女的有了外遇,男的不但不谴责她,反而扮演了出自杀的假象,好让自己的妻子跟别人安安心心在一起。然后自己在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归故里,又娶了一位姑娘。两家人最后还成为了好朋友。
我生生觉得俄国人的思想很奇怪。《罪与罚》中掌握了那种“非凡人理论”的的罗佳,《怎么办》中掌握了这种“合理的利己主义”的罗普霍夫。
我想,对于还对爱情保有忠贞美好的期望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应该读此书的。
但是会有正在寻找人生道路和某种生活伦理的人,把它当成一本不可多得的伦理教科书。
但他们不是我。爱情来时应该如火猛烈,即便岁月蹉跎,粗木烧成朽木,也应能相互取暖,直至灭亡。
什么狗屁利己主义,在理性与血性中,我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