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1-06-05 11:5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太空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马丁·詹金斯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一):保护孩子好奇心,是最强的学习内驱力!

  5月15日,“天问一号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的新闻,被推上了各大新闻热搜榜。 火星为什么看起来红红的? 它离我们很远吗? 为什么地球上这么多人不住到火星上去? …… 小朋友也被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感染了,满脑子“十万个为什么”,幸亏有太空科学绘本《太空的故事》来帮忙,对孩子进行太空科学启蒙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绘本上市,涉及的主题内容五花八门,自我保护绘本系列、管理情绪绘本系列,自理能力绘本系列……然而,太空科学入门的绘本却少之又少。 《太空的故事》用13种太空科技,13张全彩大开页解剖图和13次深入精密机械内部的解剖透视图,为孩子打开太空科学新视野,从容地为孩子科普太空知识,满足好奇心,激发强大求知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深以为然。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了解世界,开阔见识,启迪智慧的最强内驱力。 一、深入浅出,直观有趣。 《太空的故事》作为太空科学的入门书籍,区别于其它科普绘本的是,它将太空科学内容用儿童喜欢的故事方式,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介绍给8岁以上青少年儿童,以及所有想了解太空科学的读者。 讲述了从古至今,2000年以来,人类孜孜不倦地不断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太空科技的发展为主线,从人类探知地球是平的还是圆形开始,人类仰望天空对太空的渴望,天文望眼镜的发明。探究各大星体的空间探测器、火箭的发射原理、卫星的组建与发射、太空飞行器往返航运行等。 麦哲伦号在1990年至1994年期间绕金星转了成千上万圈,它为金星表面绘制出的地图至今无出其右。 先驱者10号是第一家飞临母性的探测器,它在完成21个月的航程之后,于1973年掠过这颗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拍下了精彩的特写照片。 金星4号于1967年成功穿过金星炎热 浓厚的大气层,在停止运转前的93分钟里传会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海盗1号是1976年在火星上软着陆的2架一模一样的海盗号探测器之一,它一直运行到1982年年底。 月球车1号是一家于1970年在这颗地球卫星上着陆的漫游车,它本来是为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铺路的,到头来苏联却没有登上月球。 绘本文字部分由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詹金斯撰写,大开页解剖透视插图由国际知名剖面图斯蒂芬.比斯蒂绘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学系副主任刘桂琳为翻译。三位的联袂合作,为中国青少年献上了丰盛的太空科学大餐。 二、海量内容,科学权威。 本书采用大开本、大场景、大格局的版面模式,容纳了人类2000年来,探索太空的所有高科技发明和进步,内涵大量的科学数据来丰富与支撑内容。 13种太空科技,用13张全彩大开页解剖图和13次深入精密机械内部的解剖透视图,一一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揭开了太空高科技的神秘面纱,让遥不可及的太空科学知识变得直观、有趣,同时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之心。 2张大开页的人类太空发现之旅年表和太空探测之旅年表,记录了人类探索太空发展的年份、所有事件,让人对太空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纵向了解。 本书既有整体内容的介绍,也有详尽的细节内容说明。 例如,书中在介绍太阳与各大行星的直径大小时,是这么描述的:“如果把太阳压缩成橙子那么大,地球就成了8米外的一粒罂粟籽,而海王星就成了沿路走出240米外见到的一粒葡萄籽。” 在“在太空中生存”这章内容时,不仅介绍了太空中的社区、宇航员的终极装备,空间站里生存与开展科学实验需要的各种仪器,甚至连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吃穿住行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翻阅《太空的故事》这本绘本,扑面而来的海量内容,专业而权威的介绍,让人越看越振奋。越来越感叹人类,这个生活在地球上,不过几十万年的灵长类高级动物,跨越地球,在探索太空上,实在是太智慧、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纵观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强大好奇心的驱使和想象力的发酵下,发展起来的。 如果人类安于现状,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科技也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这种高度。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是的,无论幼童还是成年人,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保护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保护好奇心从孩童开始。才能把“科技铸就梦想”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内心,成为孩子探索和学习的内驱力。促进个人发展,为社会添砖加瓦。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二):太空的故事,让孩子发现探索的乐趣

  你的孩子喜欢眺望远方,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么?当你看着孩子眺望远方时,你是否希望他能对无垠的太空有着无限的向往?

  如果你想,这本《天空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你甚至会禁不住暗暗称赞,这不就是我寻找太空科普类绘本书籍,这本书由英国知名科普作家马丁·詹金斯与国际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联手创作完成,翻译由刘桂琳是美国麻省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负责。

  作者将书的内容分成好几个部分,在这本书里,您和孩子除了可以看到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也可以13种太空科技的发展历史,还能看到火钳发射的原理,飞行棋的返航过程。

  在我高中学习物理时,曾经非常害怕那些枯燥的运行方式和理论介绍,但是在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下, 我也忍不住沉浸了在了故事里面,绘图者用纤毫毕现的手绘剖面图,让我们欣赏了透视太空中的社区、全世界最贵的服装、精密复杂的火星车等。

  这本书,重拾了我年少时对太空的幻想。

  在1010年的英国,在修道院里有个僧侣用一双自制的翅膀从修道院塔楼起飞,他在空中滑行了200米之后,坠落地面,摔断了双脚,这是人类探索这个世界的初体验。

  随后在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科学家们研发了热气球,热气球将人们飞到了几千米之后的高空,我们离天空越来越近了。

  在1903,俄罗斯的一位名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数学老师发表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用火箭装置探索外天空》。

  然后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中,你争我赶,真的把宇航员送到了外天空。

  罗素说,当有人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就有了开端。

  《天空的故事》有趣的故事就是孩子好奇心的开始。孩子通过和父母一起阅读绘声绘色的绘本故事,他们会在不经意间爱上科学,爱上外太空,爱上未知和神秘的远方。

  除了文字的优美,这本书的绘图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航天设备,例如热气球,太空船,发射器,明明远在天边,却因为插画而近在眼前。

  当你和孩子看完这本书,带着TA读透绘本中的所有插图,让TA对太空充满了热情,等你想再和孩子聊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可能就是你的孩子来告诉你,什么是火箭发射的原理了。

  因为这套书的所有插画近乎100%还原了太空中不一样的场景。

  宽幅剖面图让大家看到了科学家的严谨和细致。

  在准备给孩子阅读这本绘本之前,我和孩子爸爸专门找了相关的实物图,尽量能满足孩子提问的问题。

  作为一个文科生,刚开始看到这么严谨的科学普及类绘本时,我的内心是惶惶不安的,因为我担心,我不科学地介绍会误导孩子。

  但是通过不断地收集资料,还有和孩子一起慢慢讨论不同的图片细节,我的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那种自己去探索世界的感觉,更是喜欢上了神秘的天体。

  诚然,天空离我们很远,我们可能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到达太空,也很难成为太空研发的科学家。

  但是阅读这些科普类的书籍,看着这些规规整整的数据,我们可以收获这2个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

  第一个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细心的读者肯定能发现,在这个绘本里一共提供了13幅超大的图片,每一张图片都细致详实地描绘了每一个零部件。

  如果孩子和我说,妈妈,这个设备好大哦,如果零部件不见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一定会非常严肃地和她说,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好好检查啊,因为等他们离开发射台,就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飞驰,一点点的错位都会让他们爆炸。

  第二个是时刻保持好奇心。

  培根曾说,求知是一种快乐,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

  而培养好奇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对未知的东西感兴趣,当孩子知道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他们会对天空有点概念,当他们看到精美的照片,他们会对浩瀚的天空产生向往。

  看完了《天空的故事》,不由地感慨,能生活天地球,真好,但是正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负重前行,我们才有机会了解未知的太空世界。

  如果你也想要让你的孩子了解这个不一样的太空,不妨在家里备上一本,或者哪一天,孩子就能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三):写给孩子的太空科普书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天上有天宫,天宫里住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还有美丽的七仙女,孤独的嫦娥……毕竟当年那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这一系列的中国神话故事可没少听过呢。

  后来慢慢长大遇到了一门名叫《地理》的学科才发现,原来天上没有天庭,有的只是日月星辰,以及因不同的高度而命名的大气层。

  原来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们脚下的土地是这个星球的表面,她居住在浩渺的宇宙中,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

  太阳系?哈,作为学过地理的人,我知道这个名词于你而言并不陌生。可是如若孩子问起你什么是太阳系,你该如何作答呢?想想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估计你还未说出口就已被难倒了吧?

  别着急,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科普作家 马丁·詹金斯和国际知名剖面图大师、插画家斯蒂芬·比斯蒂联合著成的这本写给孩子们的太空科学入门读物《太空的故事》是怎么向孩子解释这一名词的吧。

  140万千米!太阳这么大!那当年后羿射日的故事……哈,神话传说嘛,我们听听就好啦。可是呀,如果你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这么大的太阳,甚至是这么大的太阳系与浩渺的宇宙相比,实在是太过渺小。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呀,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多年来我们对太阳系和系外广袤宇宙已经获得了几多的了解,就目前所知的星系已经有1000多亿个。也就是说,太阳系只是宇宙中的1000亿分之一。

  正如太阳系一样,每个星系里有数不清的恒星,就此推算的话我们的宇宙有300000000000000000000000,哈哈哈,好啦,不要在数“0”的个数啦,这到底是多少个呢?这个数字极为庞大,就目前推算而言,我们的宇宙有3×10^23(10的23次方)个恒星。

  这……不要怀疑,真的有这么多个。可平常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都是漫天繁星啊,这么多个星系,这么多个恒星,我们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望远镜了。

  于是人类便借由这些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各种星系。但科学家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论多么尖端的光学望远镜,他们都会受大气层的影响而导致光线晃动,从而使望远镜的精度受到限制。

  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一劳永逸的办法便是将望远镜放在大气层外面,将其送上太空。那这又要如何实现呢?

  1903年俄罗斯一位名叫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高中数学教师指出,实现太空飞行不能靠大炮,而应该靠一种工作原理与大炮相似的东西——火箭。

  经过各国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这一助力人类探索太空的运载器——火箭应运而生,并多次改版升级。最初,火箭只有单机发动机,是作为实验性的火箭原型或导弹。后来科学家们更倾向于设计满载燃料的火箭单元随着燃料用尽而逐一被废弃的多级火箭。

  从最初将火箭用于军事到后来用火箭发射卫星、载人航天器……火箭逐渐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至关重要的一环。多年来,我们通过火箭发射了人造卫星7000多颗,还建立了国际空间站为进一步探索浩瀚星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火箭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成本太高也曾多次被诟病。甚至有科学家提出造一架太空电梯,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造成后其开销成本就远远低于火箭了。

  但太空电梯可与我们平常所坐的电梯差别太大,目前还无法建造。等真的能建造的时候,估计离我们平常在科幻电影里所看的太空移民场景也相距不远了。

  难道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也可以变为现实?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待我们的孩子长大,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不断奋斗,那些书上的文字、电影里的场景都会成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呢。

  就像多年前,我们在实现我们的航天梦所做的努力一样。从这一刻开始,在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各种“家”们还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读一读这个关于太空的故事吧。让他们知道其实太空里不止有日月星辰,还有璀璨星际,万千星河。

  《太空的故事》读后感(四):那些只听“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故事的孩子,太吃亏了!

  代代养娃代代讲,代代倾听代代想!

  无论是哪个年代,养娃育儿都是从讲故事开始的。我奶奶不识字,她嘴里讲的故事,都是口耳相传的。我妈妈是给我读一些歌谣和故事。

  他们都讲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幼小的我对“天上”充满了好奇,我会对着月亮,想“嫦娥姐姐在哪里呢?”也会顺着往下继续编故事。

  故事依然在周而复始地讲着,而故事也在周而复始中演变成了事故。

  上学后,我对理科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对编故事感兴趣。所以,我也常常以一句“女孩嘛,天生对文科敏感,对理科就是不行。”

  然而,当我成为一个宝妈的时候,更多地钻研儿童的教育规律与方法时,才发现所有的“敏感”都来源于刻意练习。

  小孩就是一张白纸,当家长周而复始地强化她的某一方面时,她日后也就表现为这方面的擅长,其实就是家长的刻意练习,在幼儿期种下的知识种子。

  所以,女孩子理科不好,对理科没兴趣,多半来自于幼儿期时,家长没有做好理科知识的导入,没有强化理科思维。

  如果当初妈妈和奶奶在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不是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的讲述,而是能够再进一步,趁着我对“天上”的兴趣,给我讲解天空的知识,那么,不仅仅是满足了一个小孩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个孩子的理科世界。

  我吃过的亏,绝对不能让我女儿再次吃亏,这是一个做母亲的本分。

  于是,我四处搜寻关于太空的绘本。终于找到了一本浪花朵朵出版的《太空的故事》。这本书不仅讲到了如今现行的太空知识常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用清晰、直观的文字,细致的航天器剖面图和科学的宇宙结构图,为我们讲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精彩故事。

  那么,它是如何讲述太空的呢?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面对绝境,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的家园。

  是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部分。

  在太阳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别小看这几颗行星,它不仅是初高中地理考试的重点,也是变身为物理、数学的考试题的常客。

  尽管地球只是八大行星之一,可是它却是最特别的行星,因为只有地球上才有人类。

  那么,《流浪地球》是不是骗人的?

  其实,科幻电影或者文学,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的。事实也多次证明,科幻文学或电影中的事情,是可以实现的,只是需要时间。

  例如,火箭就是起源于一个科幻文学。

  在《太空的故事》中,讲到:

  这就是火箭最初的来源。

  狄德罗曾说:“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正是由于古人们的敢想,才促使更多的人,为了把想象变成现实而努力,毕竟,抬头所见的天空就是一个谜,谁不想知道答案呢?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飞天梦”,所以,各个国家都开始积极制造火箭,期盼着能够首先进入太空,获得制空权。

  最早认真对待火箭科学的过程中就爱是苏联,其次是德国。那时,制造火箭,并不是为了探索太空,而是作为了远程武器。

  但是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火箭不仅仅是武器,应该有更多的用途。

  随着火箭的用途增加,单一的火箭已经不能满足进入太空的需求了,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制造多级火箭。即“多级火箭带有好几个燃料舱,每个燃料舱在燃料用尽时都会脱离火箭,这样就能始终保持火箭的自重尽可能轻一些。”

  与在电视中观看火箭发射不同,在《太空的故事》这本书用两页的篇幅,直接展示了火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逐一标示了各部分的作用。

  一级火箭共有4枚助推器,依次连接着二级和三级火箭。一级火箭作为“底座”放置在最下方人,然后是二级和三级火箭。每一级火箭上也有自带的煤油燃料箱。

  在发射的过程中,先是“火箭准备发射”,然后火箭与发射架脱离,此时火箭正式离开地面向天空冲去。当达到一定预设高度后,以及助推火箭分离,二级火箭点火,继续发射,再次达到预设高度后,三级火箭分离,联盟号航天器点火。

  整个火箭的发射过程,各级火箭就像接力跑赛的队员一样,凭借自己的优势,借助“交接棒”,替换掉前任火箭,发挥后续势能,增加了冲击力。

  有了制造多级火箭的经验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制造了载人航天飞船,送人类登上月球。

  在这个过程中,是科学家们精密的计算和实验,反复推敲着运行数据,以确保安全。

  其实,每一个航天科学家,都是一个英雄,而且是大国工匠式的英雄。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

  无论是制造火箭、航天飞船,制造人造卫星,花费都是巨大的。

  曾经,赞比亚的修女玛丽·尤肯达,就抱怨过:“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然而,不久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说:““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例如,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可以解决迷路的问题,可以使用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甚至追踪每天的天气情况、北极还有多少冰层覆盖、臭氧层的空洞有多大等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

  因此,为了探索的花费,并不是打水漂的,而是可以实实在在方便人类的生活的。

  只是,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浇灌的,不会立刻显现出高价值。

  就像,如今各国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太空,是为了能更好的生存。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也“科幻”地畅想了一下以后的生活——在火星上安个家?造一架太空电梯?

  可是,科幻的,不就是未来的吗?

  麦考莱曾说:“在所有人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

  那么,作为家长,就要从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当她问道“天上”时,就积极主动地给孩子讲解“太空的故事”,讲解图片的意思,让孩子们能够通过现有事物发挥想象力。

  那么,也许,孩子就是下一个太空科学家。

  所以,那些只听“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故事的孩子,你和科学家只差一本科普类绘本的距离!

  (图片来自于书籍和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