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是一本由宋明炜(选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一):将好的科幻故事一网打尽——读《给孩子的科幻故事》
文/岸晓风
说到科幻小说,估计任何一个人都能说出一箩筐的话。道理也很简单,对于一般的小说,大家都很熟悉、感觉很正常,不存在明显的好与坏。但是科幻小说不一样。它更多在在我们国家属于一个“后起之秀”。对于这样的“后起之秀”,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是老资格,都感觉有品评的资格。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想当年,我们在看到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的时候,一定也在为当时中美电影的差距感到有点“望洋兴叹”,曾经的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改变的系列电影,都顺带着完成了很多人的科幻启蒙教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很多爱好科普的人的真实写照。
说到这里,一下子感觉“事态比较重大”,因为,科幻小说的确非常的重要。它朝近的说,体现了我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思维敏捷程度,往深里说,它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都是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曾几何时,我们对于中国与西方科幻小说水平差距的担忧,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于科技水平差距拉大的担忧,是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担忧。科幻小说,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代表了国人的一种心态。
好在,现实没有让我们继续失望。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并且还要继续稳居下去。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在朝第一梯队迈进,在很多的领域已经是独占鳌头。与此同时,科幻小说的发展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比如以刘慈欣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小说家,已经在科幻界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开始阅读科幻小说、创作科幻小说、关注科幻小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读到一本叫《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的时候,就感到莫名的兴奋。一方面,科学的素养、对于科幻小说的乐趣同样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孩子们,小时候的一个念想,一个灵感,都能激发他们理想的火花。古今中外一些伟大发明、杰出的成就都能从发明者的“小时候”找到影子。另一方面,这本书既然是可以给孩子看的,就意味着在选编方面了下了很大的功夫,刘慈欣、韩松、刘宇昆等人的短篇代表作品赫然在列,并且基本上都是代表了作者最高水准的作品、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品。所以,有时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读读这本书,一本可以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想象力的书,一本可能会改变某些小朋友大朋友志趣甚至命运的书。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二):有喜有悲,奇趣科幻
科幻故事,结合了科学知识与幻想文学双重风格。孩子阅读科幻故事,既满足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又能让孩子在无穷的幻想世界里畅游。孩子处在想象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爱幻想,而爱幻想,会让孩子的童心充盈着创造力,而科学,在幻想的同时给孩子精准和有力的依据,更激发孩子对未知知识的探索。科幻故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又符合孩子天马行空的思考方式。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就是一本为孩子精心打造的科幻故事集。这本书里集合了刘慈欣、赵海虹、江波、刘宇昆等十多位科幻作家的科幻童话故事。每篇故事充满了想象力,故事里不仅有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贴近的情节,有与孩子们同龄的角色,更有让孩子们好奇的天文地理科学知识,尤其是孩子感兴趣的宇宙外星球、高科技技术,包括机器人等融入到这些科幻故事中,让孩子在享受故事阅读乐趣同时,感觉到科学的力量,学好知识的重要性。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此刻,在这本书里,这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里,它们变得如此可亲。虽然孩子们离科学研究远之又远,但是他们可以在这些给孩子的科幻故事里领略科学的妙趣。
光怪陆离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幻想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尽情遨游的世界,在这些科幻故事拟造的世界里,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善恶、美丑,聆听智慧与勇敢、善良诉说的感人故事。其中,《童童的夏天》比较有趣,讲的是童童的爸爸带回家一个机器人来照顾童童的外公,这个机器人很可爱,有个很中国味的名字,叫阿福,他来到童童家,帮了不少忙,还给一家人带来快乐,虽然分离很不舍,但是在这个夏天,童童也记住了这些高科技产品以及它们为人类做的贡献。
这本书里大部分的故事还是很有趣的,也深受孩子喜欢,但是也有部分故事需要孩子更大一些再看,毕竟有些信息孩子还接受不了,或是不太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宇宙墓碑》这篇里的细节就不太适合年龄小的孩子阅读。而书里的最后一篇《折纸动物园》则很感人,中美混血的孩子,起初对妈妈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理解,虽然妈妈已经去世,但是他仍能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而这篇故事里,融入的科幻元素,就是妈妈折的那些动物,活灵活现,并且是真的活起来了似的,它们可以陪伴那个男孩。孩子在这些故事里能学到一些优秀的品质,一点点走向成熟与智慧。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三):孩子比我们更容易读懂的故事
凡是书名上加上“孩子”这个限定词,成年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书适合朗读,是很幼齿的。
拿到书之后,给宝子朗读,第一篇刘慈欣的短篇,读着读着就不是味儿了——首先,从小生在城市里的三岁小孩,对农村的描写一点也建立不起来亲近感;其次,水娃的奋斗史蛮长的,还没听到水蛙去做镜面清洁工,孩子就跑了。
不禁腹诽起来,这给孩子读的科幻故事也太复杂了吧?成年人消化起来也难啊。
于是束之高阁,又过了许久,独处的夜晚,拿下来读,读着读着,就想起我的小时候了。高中之前,填写平时喜爱的杂志时,我总不会忘记了《科幻世界》。我还记得那时候《科幻世界》花花绿绿的封面,因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曾经写过2018年的我驾驶这太空飞船回到X星的场景,然后我突然顿悟了,这本书,真的是给孩子的,因为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荒废幻想许多年的成年人,当我用成年人的思维对照着寻找接近性、寻找合理性的时候,我就已经离科幻世界太远太远了。
后来为了参加征文比赛,也试着写过科幻,可是这种题材写到一半的时候,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写崩了”。曾经我一度认为是自己在太空、物理、数学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也只是到现在才知道,这只是旁支的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就像曾经信心满满风风火火对自己生活上的一切都不在意的陆海一样,有那么一天,甚至自己都未曾意识到是哪一天从何开始,我们开始丢掉了初衷,那些不经济不实惠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不再考虑了, 于是,丢掉了想象力,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我想,这些发生在人脑海中并不真实的故事,他们的确写给孩子们。也许, 也有些羡慕,已经成为成年热的作者们,还能充满想象力。笔端流驻的,也许不是经过思考、组织、编排的故事,而是。它们就在一个浩瀚的宇宙中,自然发生,他们讲给你。童心接纳了来自遥远太空的呼唤,于是产生了想象力的连锁震动。
等孩子再大一点点,正是听这些故事的最佳时机。
心思柔软的你,也许还能发现,这些故事并不仅仅是科幻,打动人的,永远是人心底的柔软和爱。yui机器人的友谊,对妈妈的爱……我想孩子是天然具备想象的能力的,也是柔软善于接受爱,更能去温柔地爱人的。
那么就给遨游宇宙保驾护航,而在这里,捧读一本书给ta的,永远是饱含满满的爱意和希望。
我们成年人也应该去读一读这样的文章啊。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四):写给孩子的科幻启蒙读物
小时候我们喜欢机器人,梦想有一个像大白一样贴心的机器伙伴,或是沉迷于各式各样的科幻故事中,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存在,孩子也会一直喜欢神奇故事。鉴于此,这本由诸多科幻作家集结而成的故事——《给孩子的科幻故事》一定会受到喜欢。
看过诸多科幻故事作家的创作,有点令人欣喜的是,固然外国科幻大片让人惊叹或追捧,作为国人的创作者们在科幻故事中,依然保留着自己内心的中华思维或情节,当中随时可见的伦理情感的思索,随时可见中华文化的细节萃取,不再是追求大片式的震撼效果,有了自己的创作主见和思维,这才是最难得的进步。
比起遥不可及的太空探索或宇宙争端,我更喜欢看一些更亲切或细碎的科幻嵌入的故事,比如“童童的夏天”或“泡泡”等,都是一些和日常生活贴近的科学畅想。“童童的夏天”中那个名叫“阿福”的生活机器人,他能照顾爷爷的生活起居,甚至还能和人们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这种设定和“超能大白”似乎有异曲同工之意。“泡泡”中更有趣的是,用肥皂泡搭建起东水西调的流通渠道,取自于生活又超于生活的点子,可以启发孩子们的生活创新思维,这就是科幻故事的另一重魅力。
在这些给孩子们的科幻故事中,添加了大量孩子们喜欢的科学元素,通俗简单的科学知识贯穿,创新性科学实验探究的融合,还有高端的宇宙或星球知识的加入,基本上将孩子们的喜好摸得透彻。
在科幻基础上,生发出的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双刃剑关系,比如仿生机器人的进化发展,多功能机器人的创造,科技为人类利益福祉服务等话题,这些都是值得孩子思考的问题。
这些短小精悍的科幻故事,正适合孩子们阅读,既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性,也有很好的科幻启蒙作用,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其中一些小故事读来也是饶有余味。确实我们小时候就没读到这么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找不到书的时候,我只能抱着一本中华远古神话故事翻来覆去,现在的他们真幸福!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五):奇思异想畅游科幻天地---评《给孩子的科幻故事》
科幻小说因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而吸引着很多痴迷于这一类型的读者群体。时至今日,精彩的科幻类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地丰富着科幻迷们的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就是这样一本以科幻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孩子们无穷阅读乐趣的读物。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作品丰富多彩,题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尤其难得的是书中荟萃了数名优秀作家不同风格作品。
《中国太阳》,《宇宙墓碑》,《泡泡》,《海的女儿》,《哪吒》-----细细数来,书中共计包含了十三个不同的故事。虽然科幻小说惯有的风格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想象的背后更是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寓意和深思。
在开卷第一篇中《中国太阳》便是一部很耐人深思的作品。作者很是有心地将主人公水娃各个时期的成长奋斗目标融汇于这个故事中。离别出生和长大的村庄,人生分步走的六个目标-----无疑这里有条不紊地从小村庄到小煤矿点,到城市里,到北京去,到太空,到星海的宇宙深处去----水娃在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他的学历不高,但是他有着吃苦耐劳,敢于闯荡的强大内心。于是乎他不断地超越着自我,突破着自己,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行。无人知晓未来对他而言将会怎样,但是他至少无悔于心地努力过一把。借由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水娃的奋斗拼搏史,但是于书外我们更可以联想到千千万万正不断地努力着的平凡人群。虽然他们起步很晚,但是他们却用于去挑战一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他们不断地有着新的突破。于故事之中,它讲述的是关于个体的人水娃的成长;于故事之外,我们可以展望到的是更多的人群,乃至于是人类。此时此刻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是富裕的一份子。但是我们假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我们其实对于浩茫的大千世界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我们无法保证未来如何,孜孜不倦地学习拼搏,奋勇向前地泰索未知的领域是我们每一代人群的奋斗方向。《中国太阳》不仅仅照耀的是中国的大地,这里其实更是光芒四射于地球,于宇宙,于外太空,于更多未知的领域。在奇思妙想的创作中,我们书外的小读者们无疑可以感触满满,收获多多。除了品味科幻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孩子们实则也在接收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正能量。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伙伴。分享给孩子们精彩科幻故事的同时,更是引导着孩子们不断突破自我地向更深层次的科学典当进军。奇思异想之下有文章,精彩荟萃在科幻。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六):梦想来自生活
梦想来自生活
评《给孩子的科幻故事》
第一次接触科幻故事,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看《时间简史》简直就是天书,但凭借着自己一点点可怜的物理知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硬是把天书啃完了,还留下一些不错的回忆。也看过一些科幻故事,探险未知太空、拯救未来世界的故事情节让当时的我脑洞大开,顺便也巩固了物理知识。读这本《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自然是回顾一下当年学生时代的科幻情怀,看看如今的科幻故事和当年有无区别,当然,最重要的是找个合适的机会推荐给慢慢长大的孩子,给他也尝尝科幻故事的美味。
这本《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很好,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遥不可及的太空黑洞了,而是贴近我们国情、生活的故事,而且还带有很多的反思和拓展,我也觉得这是我们这些年来科幻故事创作的很大进步。《中国太阳》中水娃的确定目标、实现目标、再确定目标、再实现目标的稳扎稳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真相。关于中国太阳作用的描述,一方面是在展现我们对于地球治理的思考,也是在为中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太空技术的发展)的一种谋划和前瞻。《哪吒》讲的是人工智能发展之后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能会通过大数据形成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吗?机器人能强大到控制人类吗?这种开放性话题再次在故事中被提起,但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温情,利益之间的取舍平衡。这种思考在故事中屡屡被调动起来,也将成为阅读的一种乐趣。对于还具有童心的大人们来说,这些未来故事可能会给他们一些惊喜,但更多的还是对于曾经对于科幻故事的那种喜爱。
人文教育也是科幻故事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会很神奇外在的太空,自然也会关注自我的存在;站在太空的和平考虑地球的争端,孩子们一定会对地球的安全有更多的认知;要做一个超人或者英雄,他们模仿着书中的人物对父母、家庭有更多的尊重。不用再喋喋不休给他们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多去体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教育会给孩子们更多成长的动力。
具有超能力、过关打怪、拯救地球……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梦想吧,每一件事都有足够的酷,从我们的生活延伸出去,带着梦想的翅膀飞到远方,这就是科幻故事的魅力所在。《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自然最后要给到孩子手里,具有一定物理知识的孩子们,也可以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想象力去阅读书中带来的精神大餐,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和他们一样,年纪小、爱思考、爱想象、偶尔想着打怪升级成为超级英雄。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科幻故事成长,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2018/9/3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七):为孩子推开一扇科学幻想之门
科幻故事是这样一种存在:作者围绕想象的科学或技术来构架故事,旨在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内容交织了当下的科学事实和对未来科学的预见和想象。“科学”和“幻想”是它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有意识地去阅读这类因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文学作品,其对孩子创想科学,创想未来的作用不言而喻。
现在就有这样一本《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系统收录了刘慈欣、刘宇昆、韩松、王晋康、潘海天等13位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的科幻佳作,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科幻阅读盛宴。孩子通过阅读这一个个天马行空、构思巧妙的科幻故事,享受新奇科学带来的趣味的同时,更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和热情。
科学是无穷的,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穷的。敢于想象,敢于创造,一切不是没有可能。
这13个故事中,个人特别喜欢刘慈欣的《中国太阳》。作者用一个十分接地气的故事,把农村孩子水娃的成长奋斗史娓娓讲述。水娃精神上的成长,是一个一步步迈进的过程,他从一个最初只为寻找个人生活出路的人,到最后为人类牺牲自我——为唤回人类远航宇宙的梦想,他驾驶着中国太阳飞向星海,踏上了一次没有归期的宇宙之旅。
在生活里,水娃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虽然窘迫,但只要努力肯干不怕苦,世界总会给到你想要的。
虽然是科幻故事,但故事里带来的人生况味让人震动。
赵海虹的《云上的日子》,从小在天空之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陆小天,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回到地球成了顺妮的同学。顺妮的爸爸是云使,受爸爸的影响,顺妮十分向往当一名云使。但作为好朋友的小天对此并无兴趣,顺妮十分奇怪小天的这种想法。小天告诉顺妮,他虽然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但并不快乐,因为他当总工程师的爸爸,他说“他不是真正的爸爸,他只是个工作机器。”
读到这里,很多孩子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对比起自己来:我的爸爸有陪伴吗?我比小天幸福和快乐吗?小天的遭遇很值得同情。作为孩子,我们需要的不过是爸爸妈妈能够多一点陪伴自己成长。
缺少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是荒芜和寂寞的啊。
小天的经历震动着我,提醒自己:在孩子还需要我陪伴的时候,尽量多给予一点陪伴,才是我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再见哆啦A梦》、《折纸动物园》、《大角,快跑》等等,其实每个故事都是围绕人类的各种情感去展开讲述。大部分是孩子故事,这样寓科幻性和人文性的故事,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想象力的扩张,更有触发心灵引发共鸣的各种情愫在内。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八):停留在80年代的梦想
我看完这本书时,第一个感觉不是惊喜,反而有些淡淡的悲哀。
近年来国内科幻文学近于萎靡,少数能够大卖或者能获得些口碑的科幻,大多是些近乎玄幻与怪诞文学的软科幻或成书于2013年以前的科幻作品,这几年来好看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数目寥寥。其中面向青少年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很多更是些打着面向青少年的旗号的成人文学。
文学界的变化固然受到金钱至上的时代观念影响,但也与当今绝大多数人不再有梦想有关。曾几何时,人们热衷追求学术,想当科学家探索者,现在的人却只想当炒股大师,网红,段子手。无形的手罩在人们头顶,让绝大多数人因看不到更远的方向而自甘堕落,而这种不敢奢求梦想与希望的情绪,已蔓延至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所以80年代的孩子热衷于探讨球形闪电,虫洞,现在的孩子哪怕仍有些想象力,也依然在探讨这些东西,做着80年代做过的幻梦。明明科学已经发展了,孩子们该接受更多知识了,为何他们的想象力依旧如此匮乏?
因为我们这些年长的先行者,无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色彩。我们本应该为他们的童年带去更多的颜色,然而拿得出手的却只有寥寥数篇多年前的文字而已。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适合孩子阅读的科幻佳作,虽是基于现实进行的科学想象,可惜整体背景大多基于八九十年代,其中八成以上的篇目还都是我儿时或青少年时看过的。但也无须为此太过郁闷,毕竟这些篇目都是经典作品,比现在不少滥竽充数的科幻好很多。其中泡泡那篇文字里描写的场景,我至今还能清楚的在脑海中回忆起来,以至于一看到泡泡就猜到了这篇文写的是什么,书里用肥皂泡进行东水西调的做法,一如王晋康的其他作品中使用的科学技术,基于现实却又超脱现实,美好的仿佛在提醒人现实的残酷。其他作者的作品或是充满童趣,或是探讨亲情,或是丰富现实,或是场景大气,都各有值得一提的亮点,所以这本书收录得当,虽然有些故事因时代性而不够新颖,但给孩子科普或引导孩子文学兴趣时,依然不妨使用此书。
王晋康另一篇《蚁王》,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这些作品都很不错,或许因篇幅问题未收入此书,但我还是要在这里郑重推荐,它们与书中的内容都是佳作,每一篇比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科幻文好很多。我认为最好的科幻,不应该天马行空肆意想象,不应该脱离人文环境,营造冷冰冰的完全虚构的现实,应当基于人与生态的关系,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出发,给现实增添希望,为未来构造蓝图。而我们能给孩子阅读的科幻,更是要基于这些基础达到更高的要求,篇幅要精短,设定不可庞杂,词句需要易于理解,最重要的是能给他们一个记忆深刻的幻梦,以至于他们能伴着这个幻梦成长,对未来报以希望。
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让我们的梦想不再停留在80年代。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九):为孩子种一个科幻梦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它曾经被归类为儿童文学,但随着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目前,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品莫过于刘慈欣的《三体》。但是,除了刘慈欣之外,中国科幻文坛其实还活跃着很多作家作者,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想象创作出了众多名篇佳作,不断丰富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宝库。《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由国际知名文学评论家宋明炜选编,共收录了刘慈欣、刘宇昆、韩松、王晋康、潘海天等13位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不少都是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获奖作品。
作为选给孩子看的科幻小说,书中选取的作品除了有精妙神奇的构思、清新优美的文字、精密细致的结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兼顾了孩子的视角——故事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少年儿童。《中国太阳》里的水娃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但他却最终肩负起“飞向星海,把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的光荣使命;《大角,快跑!》里的大角,为了给妈妈找药历尽千辛万苦,不但救了妈妈的命,还拯救了整个城市;《童童的夏天》里,童童和机器人阿福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愉快时光……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不但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孩子们熟悉、喜爱的题材和内容,更要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和热情的科幻元素。如此一来,故事里的美好想象带给他们的就不仅仅是幻想世界的美丽,更是有关人类、宇宙、自我的深层思考。如果以这些作为评判标准,这本书中选取的故事无疑都是非常适合的。
书中有些故事如《宇宙墓碑》、《重返弥安》等适合初中、高中生阅读,也有一些如《童童的夏天》等适合小学生阅读,当然,如果是刚刚开始接触科幻作品的大朋友,也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风格。因为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水平。但,他们的作品远不止这些,更精彩的故事还等着大家去发现、去阅读。
关于科幻小说,《给孩子的科幻故事》犹如抛砖引玉。小读者可以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培养阅读科幻作品的爱好;大读者可以在亲子阅读或独自阅读中了解科幻文学的美好与科幻世界的精妙;想要成为作者的朋友可以借鉴前辈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想要深入研究科幻文学的人士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小小的分类总结……
总之,在这样一本有关科幻的作品集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美好而具有价值的阅读体验。而就科幻文学本身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美好的旅程:用故事为孩子种下一个科幻梦,一个可以在他们成人之后随时可以回到童年,回到未来,回到中国科幻创世纪的科幻梦。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机会,通过故事,了解科幻,了解世界,了解人生。
《《给孩子的科幻故事》》读后感(十):诗意头脑与奇幻想象
我是个自小喜爱读书的孩子,除了极小的时候内心留有翻大连环画册的记忆之外,最初的读本是《三侠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或许就是这最初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我之后的性格与爱好吧。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一个无解命题,如果我最早的读物是一本科幻小说,是否会成就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我?会不会让我变得更有想象力一点?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觉得是一份礼物。可补上我童年遗憾的礼物。
这本书《给孩子的科幻故事》收录了刘慈欣、刘宇昆、韩松、王晋康、夏笳等13位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他们都是国内科幻界耳熟能详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或多或少阅读过,但是在这本合集中,依然能感受到惊喜,因为在科幻的厚重与冷静之下,每位作家也展现出了一丝童趣,刘慈欣的《中国太阳》厚重中带有一种激情,韩松的《宇宙墓碑》有一种科幻小说特有的荒凉之感,刘宇昆的《折纸动物园》透着古朴,宝树的《海的女儿》与 江波的《哪吒 》很好地选取了童话与神话中值得探寻的范本,与科幻结合在一起,潘海天的《大角,快跑》对人类社会进行了有趣的解构,阿缺的《再见哆啦A梦》是与现实的接轨,赵海虹的《云上的日子》、王晋康的《泡泡》、飞氘的《麦小呆的故事》则是充满了童趣童真的,如此不一而足。整本书从世界与人生的各个方面为孩子们做出了美好而有启发性的诠释。
读这本书会经常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愿意以一位孩子的心态去阅读,读每个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童年时打开一本自己喜爱看的书时的贪婪与迫不及待,期盼与快乐,却又会自然地戴上了成人的眼镜去看待问题。但是不论是哪种心态,这都是一本能够令你满足的书。
因为这本书也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寻找一下生命本初的力量,我最喜爱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他总能化繁为简,用一个简单的故事驱动其后令人感动的力量,我想那是因为作家内心所饱含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吧。水娃的故事简单,却令人激动不已,一个从缺水地区走出的孩子,没有学历没有金钱,却靠着自己的双手从无到有,迈出脚步走过了一个个城市,来到北京,又从高楼大厦走到了外太空,远超同时代最伟大的学者,走到了每个人遥不可及不敢想象的宇宙边缘,写出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是极富诗意的,我想《中国太阳》不仅能给每个阅读这个故事的孩子以力量,也会给成年人以勇气追问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类头脑能达到的极限。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实现,也许是我们缺乏想象力,不敢去想象而已。而想象力一直是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而敢于想象更是一种能力。
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中的诗意头脑与奇幻想象,不仅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也给了人们前进的力量与勇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