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锦集

2021-06-10 00:0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锦集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是一本由胡慎之 / 曾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一):《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教育的启蒙是家庭,其中父母给孩子的最好教育是陪伴,因为影响其一生的不容忽视的关键三年是0~3岁。

  正如老话说的:三岁看大。

  儿子出生时我已经33岁了,特别喜欢孩子的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他的身上,因为太爱他了,所以给了他形影不离的陪伴和呵护。

  如今儿子已读初一了,今天读了《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后,感慨颇多。我是一名教师,自以为读过几本育儿的书就很自信,觉得教育儿子绰绰有余。现在回想,才知道真的错了。

  如果说健康人格是一座坚固的大厦,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是发展依恋关系。孩子得到亲人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的信任感,逐渐形成稳定、独立的人格。

  在这一过程中,贴心的母爱非常重要。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书中的妈妈以活泼、感性的笔触记录了儿子在成长,爸爸以专业、理性的视角对儿子的心理进行分析。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0~3岁这个阶段,希望你一定认真阅读此书,它不仅能够帮你了解孩子的需要,也能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做父母是我们再一次成长的机会,在陪伴儿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也教给了我很多道理。

  孩子在我们的陪伴和保护下慢慢地成长起来,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在成长中的愿望。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时,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如何才能做好父母,那就要坚持学习,就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要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同时,我们要承认自己在心中对孩子的期望,也要鼓起勇气面对我们心中被隐藏或否认的情绪、情感。

  爱的前提是真诚,如若不然,爱就是忽悠人的。

  真诚的爱会通过我们的内心、身体、态度传达出去,自然地流露。

  我认为,爱是一种能力,能够感受到爱的孩子情绪稳定,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探索,懂得分享自己的感受,有成为自己的意愿,并能在人际关系中良好地互动,与他人合作共赢。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非常棒,那就说明他的家庭教育氛围是良好的、健康的,他的父母在其成长中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的孩子会照出TA有一个什么样的父母。

  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那么就赶紧阅读此书吧!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二):新手妈妈的育儿百科全书

  自从做了妈妈就不断关注各种育儿话题,也知道0-3岁是育儿关键时期,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做的时候方法对不对,生怕有些事没做到或者做错了误了孩子。

  焦虑又迷茫的心情,很多新手妈妈都深有体会。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为解决新手妈妈的焦虑和迷茫提供很多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妈妈以活泼、感性的笔触记录儿子的成长,爸爸以专业、理性的视角对儿子的心理进行分析,从母亲、孩子和心理分析三个角度探讨幼儿心理发展,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不仅能够了解0~3岁孩子的需要,也能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01、育儿内容全面又详细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手妈妈的育儿百科全书了,内容全面而且详细。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月开始,1个月、2-5个月、6-10个月、11个月-1岁4个月、1岁5个月-2岁半、2岁半-3岁;按月划分不同的育儿阶段,每个阶段会发生的育儿问题、处理方式、心理学解析等全部有详细记录。

  作为新手妈妈,只要按照孩子的月龄,找到书本中对应的章节就能看到作者在此阶段遇到的育儿问题、面临的心理路程、解决难题的方法以及其中的心理学理念。

  02、育儿问题全面、方法多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中作者记录的育儿难题全面而详细。

  例如,在孩子出生的第1个月属于心理自闭期,需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给孩子一个不焦虑、不恐惧的人生,如何才能做到这些,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方法。

  在11个月-2岁半,属于孩子的心理分化期,也是育儿难题做多的时期。

  宝宝爱哭如何安抚、喜欢粘人如何让他学会独立、爱和家人对着干如何让他理解控制与发控制、做错事如何让他学会守规矩、玩具被抢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不爱睡觉不愿上学如何让孩子适应分离焦虑等等都是妈妈们必须面临必须解决的难题。

  所有可能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作者在书中都有一一记录和解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玩具被抢之后。”

  争抢玩具是孩子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当自家孩子玩具被抢之后,年幼的宝宝没有真正的竞争意识,矛盾的父母是维护自己的孩子还是谦让呢?

  传统教育提倡先人后己,但是,从人的内心需要来说,肯定是“先己后人”的,教育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孩子年龄小搞不清楚“你、我、他”,没有“我”的意识,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因此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我”这个概念,也是学会独立的第一步。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首先,作为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宝宝5岁左右会有成熟的道德意识,身边的人对宝宝行为的喜欢与否会影响宝宝对自己行为的判断,他们会通过别人的反应判断自己的行为是被认可的,还是不被认可的。”

  所以,当孩子玩具被抢之后,不要批评孩子的任何举动,这无关道德意识,也无关教养问题,并不是他没礼貌,也不要害怕被别人说你没教好。

  相反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要牺牲自己的需要而满足别人,迎合他人的想法,我们要学会分享,但分享不等于讨好。

  正如书中心理师爸爸的分析:正确看待竞争

  3岁之前,小宝宝还没有真正的竞争意识。等待不是竞争,抢夺也不是。给点时间,让孩子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维护自己的权利,正确地竞争。

  03、笔记形式生活化、趣味多

  与枯燥泛味的理论工具书不同,《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中,作者以笔记形式记录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妈妈笔记般的日常记录,有孩子角度入手的各种被爱需求,有爸爸专业性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记录过程生活化,育儿氛围感十足,问题详细、方法简单、理论通俗,仿佛情景再现,让人身临其境,趣味十足,易懂易学。

  有人说做父母很容易,不需要经过任何考核,也有人说做父母很难,因为没有约定成俗的难题,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要想成为合格的好爸爸好妈妈,就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学习。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妈妈能做什么、妈妈的功能是什么也是在变化的,想做好妈妈,就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所了解,要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

  发展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才能帮助他逐渐形成稳定、独立的人格,拥有更好更幸福的人生。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三):给孩子充足的爱,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系到一生的幸福

  很多人觉得孩子在3岁前是没有记忆的,觉得没必要耗费太大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常常被忽略。

  殊不知,0~3岁,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建立起来的亲密依恋关系,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幸福一辈子。

  为人父母,我们深谙学习之道,不断地提高自己,只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

  然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一个人的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干预作用,往往会左右我们的言行举止。

  很多时候,我们嘴上总是说大道理都知道,但是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基于这样的心理因素,在孩子0~3岁这个磨人的阶段,我们往往力不从心。

  于是,在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驱使下,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面对哭闹不停的小宝宝,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

  在这样的情绪作用下,很难做到冷静而理性地科学育儿。

  比如,对于正在坐月子的宝妈,由于刚经受住生产所带来的剧烈疼痛,身体特别虚弱。

  这时候,如果婆媳关系紧张,而老公也不作为的话,那么,等待这位宝妈的将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

  宝妈休息不好,情绪状态不好,很难想象她能够温和而有爱地对待动不动就哭闹的小宝宝。

  正是宝妈一遍又一遍地呵斥或者冷落,一种不安感和惧怕心理便深埋在宝宝心中。

  心理学上有句话: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几乎百分之百会培养出有情绪障碍的孩子。

  由此可见,糟糕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而这种从小受到的心理创伤将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影响到他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面对自我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就是这样的情况。

  女孩是家中的大孩子,下面还有个弟弟。由于她妈妈没有公婆伺候,她爸爸又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打从坐月子起,她妈妈就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

  在极度糟糕的现实条件下,小女孩的哭声更是加剧了妈妈的痛苦。

  于是,无助的妈妈只好狠心放手任由这个女孩大哭不止,长则哭了两三个小时,妈妈就是不为所动。

  就这样哭了两三天后,女孩确实突然变得很乖、很听话,她妈妈还引以为傲,逢人便夸耀孩子好带。

  然而,变乖的不良结果便是女孩从小变得谨小慎微,生怕惹妈妈生气,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慢。

  对于一个还不满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无动于衷和呵斥怒吼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没有了爱和安全感的孩子,只好关闭了自己的心门,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认同自己,更不敢大胆地探索这个世界。

  那么,怎么样才能跟0~3岁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呢?

  都说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无论生活多难多苦,妈妈都要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以一颗强大的内心去呵护孩子,用爱来滋养孩子慢慢长大。

  当妈妈给孩子提供了最原始、最充足的关爱以后,孩子便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从而确立了核心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

  对于拥有核心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孩子而言,他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爱的,同时也会觉得周围的世界是友善的。

  他不光懂得爱自己,还懂得如何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情绪稳定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因此,在育儿的道路上,父母千万要厘清这一层关系: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

  放手让孩子像个孩子那样长大,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和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承担不该这个年龄段承担的心理负担。

  好的父母一定要善于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

  “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婴儿需要的妈妈,这在婴儿早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为人父母,让我们从现在起,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呵护孩子,用发自内心的爱来关注和欣赏孩子,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

  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

  -END-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四):变成“蜗牛”,陪着孩子去散步

  孕妈和新手爸妈们,下面的崩溃瞬间你经历了哪些?

  产检一波三折?心情总是忐忑不安

  另一半不靠谱,不知道是两人带一娃还是一人带两娃?

  0经验没帮手,遇到宝宝种种症状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生育理念不同,各种憋屈甚至家里纷争不断?

  感受不到孩子带来的幸福,反而生活一片黑暗?

  孩子总是哭个不停,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

  ……

  这些瞬间带来的焦虑,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得到缓解。

  新手爸妈推荐阅读

  所有准备孕育生命的女性,可能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是你在理智、愉悦的前提下选择带到这个世界的吗?”

  今年3月12号,杭州一女子带着一对儿女从高楼纵身跳下三人全部丧命的新闻轰动一时,了解事件始末让人不经叹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的很多压力,正如作者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序言部分所说:“做妈妈既可能会帮助女性自我成长,也可能会激发隐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悲剧。”

  上面的案例在生活中终归是极端个别,但有着“生育是为了别人”这样理念的女性不在少数。秉持着这样的“托付心态”,妈妈们在遇到亲子问题时极易将矛盾转向对家庭里成人的指责,既影响家庭关系的质量,也让女性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还有些妈妈,会将“生孩子的非自主选择”转化为“养孩子的过度掌控”,因为孩子的听话,可以抵消她们对外界不可控的担心和害怕。

  早些年,“产后抑郁症”不太为人熟知,但有调查显示,产妇患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约20%。

  妈妈们为何会患上产后抑郁?

  为什么并不是所有妈妈都会患上产后抑郁?

  就像有些妈妈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不是在父母的期待下成长自我价值感不高,后来自己又嫁给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生了一个女儿,再次触发了内心的低价值感。如果还抱有“托付心态”,期待幻想的“完美丈夫”、“完美婆婆”为自己解决问题,只会与理想结局越行越远。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挫折体验都发生在很小的时候,与这些体验相对应的情境性模式定格在无意识中,这些定格在无意识里与挫折体验相对应的情境性模式,会在个体再次处于类似情境中时,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推荐阅读《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这本书,你除了能在这本书里看到0~3岁新生儿不同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对应特征,或许还能在其中看到曾经“未被满足的自己”,给成年后的自己做一次“内心父母”的机会,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

  而且,这本书是作者从妻子、孩子和心理师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兼具故事性和专业性,读来十分生动有趣。

  a.第一个月,心理自闭期:婴儿期建立的安全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

  1个月内的新生宝宝处在正常性婴儿自闭期

  初生婴儿所有的需要都是围绕生存(吃饱、喝足、睡着、穿暖)展开的,这个时期他最大的任务是赶快适应外部环境。主要养育者要做的,就是及时回应宝宝的需要,给予生理上的满足,给他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

  b.2-5个月,心理共生期:陪伴宝宝形成充满信任和爱的人际关系模式

  2到5个月是宝宝的心理共生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在迅速发育,会通过感官积极探索这个世界,这时候的宝宝还有情绪啦,比如吸吮奶嘴时安全、放松,从床上跌下时恐惧害怕。

  我们的主要养育者,在这个阶段除了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支持和尊重他们,让他们体验到安全、满足和爱,不随意忽略宝宝的情绪,帮助宝宝在挫折中成长。

  c.6-10个月,心理分化期开始:让宝宝有自我满足的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

  6到10个月,宝宝心理分化期开始

  伴随着宝宝的进一步发育,他们的感觉更加丰富,能更好地探索世界,会喊爸爸、妈妈,冷不丁冒出一些短词,会玩很多的玩具,喜欢到处爬,还喜欢家里人每天带他出去遛一遛,也要逐渐渡过断奶期了。

  这个阶段,主要养育者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宝宝们的身边,鼓励他们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宝宝需要的时候伸出双臂;多和宝宝互动陪着他们玩;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让宝宝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需要的物品或内心体验,从而获得成就感;慢慢、有节制地渡过断奶期。

  d.11个月到1岁4个月,心理分化进行中:培养宝宝自我满足和沟通的能力

  11个月到1岁4个月,宝宝心理分化进行中

  这个阶段,宝宝们延续着心理分化,养育者要与宝宝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1岁后的宝宝,家长慢慢地要给他们建立规则,给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在宝宝独自面对世界产生孤独感时通过拥抱让他们学会自信的爱的表达,陪孩子做游戏,也鼓励孩子与同龄人社交,让宝宝对新鲜事物有积极愉快的体验。

  e.1岁5个月到2岁半,心理分化矛盾期:让宝宝在支持性的环境建立自我

  1岁5个月到2岁半,宝宝的心理分化矛盾期

  这个阶段也是很多人熟知的“terrible 2”,宝宝的自我意识急速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各种捣乱,还跟家长“唱反调”。这些其实都是宝宝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独立性和自我的存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可以怎么做呢?既要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也要通过适度惩罚建立规则意识。无所不能感保护地好,可以发展出许多能力,充分体验成就感从而产生强大自信。建立规则意识是让宝宝明确边界,家长要把理性惩罚与施加暴力区分开。作者在书里介绍了“暂停”的方式,

  f.2岁半到3岁,心理走向独立:培养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

  这个阶段,不少宝宝已经自己睡觉,开始上幼儿园了,家长不仅要面对孩子的幼儿园焦虑,还要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让孩子独立睡觉一开始肯定比较困难,在持续的过程中也会有反复,家长们的耐心、决心,就是培养孩子独立睡觉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可以通过睡眠仪式慢慢强化,也可以用宝宝喜欢的玩具替代妈妈的陪伴。特别抗拒上幼儿园的宝宝们,可能是宝妈在养育过程中过度照顾,孩子没能发展出独立能力,对独自面对外部世界害怕、回避。妈妈们就要反思:过度照顾是不是源于你把自我价值建立在被人需要的基础上,并不是宝宝需要你过多,而是你对他的需要胜过他对你的需要,你在无意识中阻止宝宝独立自主,以被需要来获得自己的价值?

  家长们在养育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更多时候与孩子无关,并不是一位女性做了妈妈后才开始焦虑,而是本来就有易焦虑的性格。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出现的症状,只是投射出父母本身或者家庭里出现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父母寄希望于专家改变孩子,一旦发现是涉及自己的问题时,就会封闭起来,回避责任。

  所以,不当“完美家长”,而是做不断觉察、不断学习的“60分父母”。变成“蜗牛”,陪着孩子去散步。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读后感(五):《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如何轻松度过闻风丧胆的Terrible2? 29

  家有两个宝宝的妈妈真的是伤不起,老大到了为什么的年龄,每天真的是十万个为什么。

  好在老大已经进入了可以正常沟通的年龄,简单的道理他看都懂,简单的情绪他也都可以表达。

  真正让人无奈的是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老二,他目前正处于令人闻风丧胆的Terrible2。

  喜欢爬高,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大人玩手机他也要按两下,大人用键盘他必须得跟着敲。

  一不满意就往后一仰开始耍驴,有多大声就哭多大声,一不注意就容易陷入危险当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太会说话,既不能跟他讲道理,也不能太强制,这可真是急坏了老妈妈。

  好在满头是包的我,遇到了《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这本书,我看的是0—3岁年龄段的,正好帮我应对我家老二的Terrible2。

  本书的作者是胡慎之,是中国非常权威的心理治疗师,曾入选“2017年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

  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奇葩说》知识合伙人。

  在书中,他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0—3岁每个时期宝宝的具体表现及心理状态。

  可以为处在迷茫的父母点亮一盏明灯,为他们找到正确的养育方向。

  同时,书中也分享了作者妻子对自家孩子的成长记录,叙述生动幽默,非常接地气。

  真的是一本人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相当实用育儿书籍。

  结合我家老二的状态,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书的理解。

  我们家宝宝现在正好是一岁七个月,人不大声音特别大。

  对烧开水的水壶特别好奇,每一回烧水的时候都凑在旁边,准备趁人不注意就去拨弄开关。

  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就迅速爬上电视柜,用手指对着电视屏幕上的人指指点点。

  总是喜欢光着脚丫在冰凉的地砖上乱跑乱跳,抓着他给他穿鞋的时候,他就会跑得更快。

  好不容易抓住了,鞋穿上了,他能干嚎半天,反而不下地走路了。

  有时候真是无力感爆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

  看了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孩子的心态。

  由于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处在家长全方位的照顾之下,所有的难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以孩子就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宝宝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开始觉醒,他去碰开水壶,去抠开关插座,去敲键盘是他对陌生事物的一种探索。

  如果我们强制禁止,不让他去碰的话,他会更加好奇。

  宝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执着,其实这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个必要阶段,但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可以用厌恶疗法来帮助宝宝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比如如果宝宝对开水壶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把开水倒进一个杯子里,让他的小手轻轻触一下杯壁,让他感到一点疼痛,他就会知道要小心开水。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因为保护好这种状态才能让宝宝发展出许多能力,充分去体验成就感,进而增强自己的自信。

  书中的专业心理学家胡慎之教给了我们很接地气的方法。

  比如这个阶段宝宝想要自己拿勺子吃饭,那么就让他拿,虽然可能开始的时候满地都是食物,可是只要我们鼓励他,他下一次就会做得更好。

  再比如同样拿一个抽屉中的玩具,妈妈拿给宝宝,跟宝宝自己拿出来,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利用好这个时期,在培养宝宝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尽可能保护他的无所不能感。

  虽然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可是宝宝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自信心也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只有我们的适当放手,孩子才能更顺利地勇往直前。

  之所以称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是Terrible2,就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所以格外难以掌控。

  可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是试图想要去掌控孩子,所以才感觉他们叛逆。

  我们之所以想要掌控,其实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一直按照我们的愿望成长。

  也或许是因为带娃辛苦,宝宝如果听话和服从,我们会轻松很多。

  我们总是用“我是为了你好”去告诫孩子,可我们心里真正的潜台词却是“你要听我的”。

  而孩子所谓的叛逆,其实就是他们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的存在感。

  比如说很多孩子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吃东西,必须按照父母的愿望吃东西。

  这样的孩子就会认为他们吃东西是为了别人,而不是自己想吃,就会逐渐变得挑食甚至厌食。

  我们总是以保护的名义去控制孩子的成长,孩子由于难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就会放弃自我或者拼命抵抗。

  如果妈妈发现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不亲近,恰恰就是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了太多的控制而没有了真正的情感。

  孩子只不过一直扮演着听话乖巧的角色,一旦有机会,他一定会选择放飞自我。

  不被控制的孩子是不需要叛逆的。

  因此,我们只要做到平和看待孩子的自我发展,当过程完结之时,和谐关系会自然产生。

  规则的建立需要家长有自己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应该接受惩罚。

  如果妈妈需要安静,让自己有时间完成一些工作;如果妈妈需要宝宝不能乱翻抽屉,这样妈妈就不用经常整理。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宝宝没有安静,在乱翻抽屉,那么宝宝就应该受到惩罚吗?

  我觉得不是的,因为宝宝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给妈妈造成了一些麻烦,并没有做损害妈妈利益的事情。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惩罚了,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因此而受到创伤从而对成长产生影响。

  所谓惩罚的原则就是去评估宝宝做的事情是由于好奇探索,还是真正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

  只要没有做违背原则的事情,宝宝就不需要受到惩罚。

  那规则具体需要怎么样去建立呢?

  对于3周岁之内的宝宝来说,惩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宝宝明确边界。

  胡慎之在书中告诉我们:

  因此,用暂停满足的方式来惩罚宝宝,可以使宝宝将错误与不愉快的体验进行联系,就会让宝宝逐渐记住规则。

  所以,如果宝宝做了有损他人利益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不让宝宝玩他喜欢的游戏或者不让他吃爱吃的零食这样的方式来对宝宝进行惩罚。

  让他对规则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会有助于他的成长。

  对于孩子不听话就打,这样的做法还是不正确的。

  因为小时候的宝宝,在受到躯体的攻击时其实是非常恐惧的。

  他们应对这种恐惧的方式就是认同攻击者的行为。

  所以有很多攻击性强的人其实一直处在被攻击的状态之下,因为认同了攻击者的行为,所以自己也成为了攻击者。

  观察那些崇尚棍棒教育的孩子,他们在长大之后是不是有攻击性的行为,就很容易得到验证。

  因此,打孩子的惩罚方式是错误的,不建议家长采用。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家长的成长过程。

  我们确实比孩子知道得更多,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可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放弃学习。

  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家长们去学习的。

  我们可以在不断向内探索的前提下,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也能在不断学习育儿知识的道路上更好的养育我们的孩子。

  希望我们都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遇到更好的自己。

  真心把《0—3岁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推荐给所有三岁之内孩子的家长。

  希望你们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