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主流》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主流》观后感摘抄

2021-06-26 08:0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主流》观后感摘抄

  《主流》是一部由吉亚·科波拉执导,克里斯·梅西纳 / 玛雅·霍克 / 考林·加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主流》观后感(一):關於主的流言便是主流

  或許會被許多人忽視的是,聖經並非由耶穌書寫,而是由其宗徒編纂而成,關於主的流言匯集成冊,便成了不容置否的主流。

  影片與《小丑》形成了巧妙的互文,皆是無家可歸的富翁之子締造的群體瘋魔之景觀,主角瀕臨失控的表象之下是絕對的掌控,導演創作觀念當中的偽善反倒使她著力批判的對象變得更加有趣。觀眾是文化符號誕生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意見領袖的煽動性正是源於觀眾內心無法釋放的欲求,過去我們用行動現在我們用言語助推這股自我意識的癌變,這種畸形是我們的潛意識樂於看到的,複製是生物的本能。我們將發聲的權利讓渡出去,「演員」通過背負爭議的方式換取觀眾身份的代理,用代理便可以換取流量換取金錢,隨後原本相對封閉的圈層被打破,危機產生。舞台愈大,聚光燈愈刺眼,「演員」身上隱匿在細節中的魔鬼則愈被展露,這時觀眾不得不做出選擇:繼續下注或安然離場,賭注會加強快感並滋生極端,這場遊戲玩到最後只會剩下一群瘋狂的賭徒,陪伴他們臆想中的「演員」走向毀滅。

  因此政治正確與民粹主義無異,都是多巴胺刺激下的末日狂歡,與主流擇選出的偶像神交,就是在同魔鬼代言人齊舞,而魔鬼正是我們自己。

  《主流》观后感(二):<Mainstream> Biennale 09.04

  昨天晚上挤了个空档去看了Coppola孙女的新片子,<Mainstream>。先吹一下加菲treatro级别的演技,到底是学院派出身。其次的亮点大概是Maya,集爹妈美貌于一身的masterpiece。

  全片的落点感觉非常对准Gen Z,主题融合了Social Media,资本市场注入对Entertainment world的异化,网络暴力,包括大众主流舆论的短周期性一些特别现实也特别当代的主题。

  - 剧透预警⬇️ -

  说起来开头十分钟特别新颖的地方在于融合了手持设备的POV视角和默片时代字幕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从开篇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可能是本人第一回在大荧幕上看蒸汽波视频和emoji堆砌在一起的风格,视觉冲击力十足,meme感非常强,但是对主题完全是百分百契合。

  加菲的演绎从头到尾,包括反转都是一个人物塑造非常丰满的角色。理想者,艺术家,强烈抵触社交网络对人的洗脑和控制,包括对大环境的反讽和利用,几乎就能说服观众他就是他所塑造出的人设。然而结尾的反转证明了Link就是一个建立在谎言之上的投机主义者。

  Link利用他“anti-social media”的完美人设,与主流的对立收获了Youtube上无数的subscriber。资本注入和媒体传播让他名利双收,然而这正是讽刺之处,一个反主流的youtuber最后走上主流商业化道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失去初心的时刻,全网谩骂全民抵制的时刻,Link又策划出一番反转,征服人心。

  很容易让人想起Warhol说的,“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为什么大众舆论如此容易操控?为什么最后influencer的活跃周期可以如此迅速地更新换代?

  因为最后的最后,上网冲浪的人都是屏幕后面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倾向于在网络上对于书影音的讨论里寻求共鸣,本质上还是因为现代社会把人隔绝开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所有人都在寻求一种共鸣,想要被人认可,想要被人理解。所有人都在instagram上发精修图,在微博豆瓣上写长文,每半小时都check一遍点赞数有没有涨。因为孤独,所以每个人都渴望被看到,被关注,被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Youtube,Instagram,Tik Tok以及各种Social Media在Gen Z中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而新一代的人,在信息获取方面,面临着已经足够沉重的生活,总是想要得到最新奇的,最有趣的内容,以此缓解压力和疲劳。人们总是想要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记得大学的时候打过一个辩论,题目是“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让思想更多元还是更单一”。其实站在这个角度想一想,信息过滤和筛选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连AI都知道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会倾向于推荐浏览量更高的内容。快节奏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总是让大众更容易相信那些他们看到的内容,因为这样更方便。

  于是舆论的操控权和主导权也变得更加唾手可得。

  <Mainstream>完美展示了主流文化体系里的资本运作方式。构建人设,吸引流量,危机处理,翻身洗白。最后所有暴露在公众目光下的inluencer,本质上也都是收获了属于他们那十五分钟明星生活的普通人。想要追求理想国,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喜爱的欲望,终究是一样的。

  就像开头加菲问的问题,你是想搞艺术,还是想活在一堆陌生人的评价里。

  女主的回答是,两样都是。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是活在信息时代里的普通人。

  今年Biennale看的第二部片,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还是推荐一下首页所有的Gen Z都去瞅一眼这个片子,还是挺好的。

  ⭐️⭐️⭐️⭐️(8/10)

  《主流》观后感(三):属于Z世代的电影里,飘过满屏meme表情包

  撰文/ 陀螺电影特约记者 十二辰子(豆瓣ID:十二辰)

  排版/小浣熊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回想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第四日,挂着科波拉家族名号的影片《主流》(mainstream)点燃了今年略显冷清的丽都岛。

  无论是媒体场还是观众场都座无虚席,即便是能提前三天登入系统抢票,头几场却早已一扫而空。

  吉亚·科波拉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红毯

  刷新了好几日终于抢到周末场的座位,刚好赶上岛上最热闹的红毯夜晚,让这部吉亚·科波拉在处女作入围七年后回归的新片显得异常瞩目。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今年33岁的吉亚·科波拉是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孙女。

  根据之前媒体透露出的信息,威尼斯主办方原本想要的是科波拉大家族里另一位大咖——她的姑姑索菲娅·科波拉的新作《触礁》(On the Rocks)来参展。

  《触礁》海报

  但最终因为多方考量,发行方A24拒绝了这个邀约。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和 女儿索菲娅·科波拉

  不过,侄女吉娅科波拉也算继承了姑姑的衣钵,无论是在时尚界还是电影界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帕罗奥图》海报

  这次的《主流》是她从13年的处女作《帕罗奥图》后第二次入围威尼斯。

  玛雅·霍克

  此外,影片的主演还有另一位星后代玛雅·霍克 Maya Hawke——即乌玛瑟曼和伊桑·霍克的女儿;

  安德鲁·加菲尔德

  以及蜘蛛侠接班人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主流》要讲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年轻的女孩弗兰琪(Frankie)是一名调酒师,她业余爱好拍摄视频和剪辑影片并上传到自己的Youtube上,其内容风格相当地符合网络时代的语言节奏。

  一次在街头目睹了很有想法敢于表达的林克(Link)后,弗兰琪习惯性的将他的即兴演讲纪录下来并剪成了一个短视频,结果意外获得大量的广点赞和关注。

  纳特·沃尔夫

  在第二次偶遇Link的时候,她立刻决定了要让Link成为一系列视频的主角,并和自己在酒吧里的同事Jack(纳特·沃尔夫 Nat Wolff饰演)组起了团队做原创策划,塑造出了一个名为No One Special的网络形象。

  之后便是套路式的草根成为网络红人的一系列操作。渐渐的整个故事的走向从年轻人冲动的热血转而到一种越来越不可控的时态。

  《主流》片场照

  整部影片的节奏和处理都在越来越飞,逐渐从一个电影语言转变为网络语言。影片不仅邀请了真Youtuber担任客串,甚至在结尾上演了一出网红被黑到谷底后如何自救翻身。

  片子的开头一段默片时期的字幕卡想来与主题的当代语言格格不入,却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不仅因为手持主人称视角的镜头配合,还有一系列“鬼畜”视频和奇怪的emoji贴图。

  当大银幕上一堆meme在眼前闪过,这样的冲击就和国内观众看到电影里全是表情包的震撼差不多。

  《主流》片场照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反叛而显得突兀和不适;相反地,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这部影片的设定。它想要呈现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被主流文化绑架的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如何找到出口和慰藉。

  年轻女孩子把照片修的更美更好,接受不了一点点自己的不完美。“真实”在这个时代不止是难能可贵,甚至变成了避之不及的东西。

  影片里不断质问:

  要钱还是要尊严?这似乎是每一个把社交网络当成第二人格的人都在面临的问题。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不想剧透只是简单带过一点,影片后段的意外就是网络时代的写照,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责任推到其他人的头上。

  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懒得去自己思考。而男主角Link一种在游走在疯狂边缘的状态也将结尾的成魔般的诡异仪式合理化。

  《主流》片场照

  既然黑就一黑彻底,黑到去拆穿所有人的虚伪面具,因为恶魔之名里没有谁是无辜的。

  除了主线疯狂网红的打造之路外,影片里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一段三角恋情。

  导演吉娅·科波拉的前作《帕罗奥图》描写的是青少年的情感,这一部《主流》的主角也随着导演的年龄长大了,只不过他们的情感与焦虑却丝毫未有减少。

  《帕罗奥图》剧照

  “寻找爱“一直都是她镜头里年轻女性的形象,她们的年龄正处于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状态。

  《主流》虽然将更多的笔墨放置在了对互联网时代对人带来的影响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透过社群媒体的浮夸看到表象之下的情感。

  弗兰琪一方面在野心和现状中焦虑,一方面还在感情中游走和怀疑。她可以成为操纵其他人的节目导演,仍然无力操控自己的内心。

  这些看起来是表象的,是肤浅的,却正是一种真实的、普遍的、处于二十多岁人面临的问题。

  吉亚·科波拉

  吉亚·科波拉说影片就是讲Instagram时代,这是一个沉浸在我们这一代人、现如今二十几岁的文化中的故事,关于社交媒体的操纵与影响。

  正如她所言,影片聚焦在整个时代的文化层面,并没有预设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没有对年轻一代作出价值判断。

  吉亚·科波拉在片场

  无论是玛雅饰演的主角,还是影片的导演吉亚,她们所做的只是代表了年轻人以年轻一代的方式去拍电影,去纪录这个时代的特殊与平庸。

  这部影片确实可以被批评没有深度,没有挖掘更深层的思考;但是它同样表演了一种年轻人活力的状态,它的花里胡哨甚至激活了略显老态的电影语言。

  《主流》媒体场放映图源:豆瓣ID朝阳北路黄圣依(侵删)

  可以说,这部以主流的语言拍摄的《主流》,既是对当下主流的诠释也是对主流文化的逆反。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电影

  知乎 |陀螺电影

  大鱼号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