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100字
《小间谍哈瑞特》是一本由[美]路易斯•菲兹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一):其实哈瑞特只是想当作家
说哈瑞特是一位小间谍,是因为她想成为一名作家,为了这个梦想,她从八岁就开始记录和观察身边的人(同一批):狄萨提一家、桥卡瑞、罗宾逊一家等等。为了便于观察或者跟踪她把自己当成一个间谍,就像是曼哈顿东87号大街上的一双眼睛。然后一双小手开始奋笔疾书她见到的一切。她的这个习惯,也引发了后续在校园里的故事。
而哈瑞特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也在她的间谍活动中慢慢得到实现,我想给她的心理播下作家梦想种子的人,就是他成熟善良有才华的保姆高丽,她总能特别合时宜的给小小的哈瑞特各种指引和帮助,更是小哈瑞特在创作上的知音。她总是在交谈中语气坚定、语调平和的吟诵那些令人着迷的名人名言。
高丽真是因为优秀的保姆或者说教育家,她会鼓励孩子去尝试那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教孩子偶尔可以有善意的谎言去缓解矛盾,而前者帮斯波特尝试了喝茶后者帮哈瑞特解决了自己笔记本内容被泄露后的大麻烦。她带着孩子们去见世面,教会孩子们规矩和规则,更是不失时机的教会孩子们热爱生活和自己。
我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其实对于历史和文学的意义或者说简单的概念都是不明白的或者令人混淆的。电影创作中也有一个形式叫做纪录片。就是对生活的深度还原。我们每个人的昨天其实都是自己的历史,我们没有尝试将昨天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像哈瑞特这样如痴如狂的热爱着观察和记录,那我们的笔记本堆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似乎也叫文学创作。这本小说的意义之一,也是因为在美国儿童文学史上,它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的开篇之作,引领了一代创作风气。
生活中有太多细枝末节,这些被忽略的小细节组成的故事,就非常的有意思。比起发人深思的枯燥的历史纪年法,真实的人物生活还原故事,更能让我们想到当初。比起小说的写实主义探讨,我还得到一个教育上的启示,就是如何像高丽一样,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找一生的追求。
小学的哈瑞特就开始在校刊上投稿,并且有很多人看他的文章,在俱乐部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我很欣慰哈瑞特在俱乐部吵架后的心理活动:我的生活很美好,不管有没有高丽在身边,我都会过得很好。这大概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孩子独立,自尊自信。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的结尾中,每个有梦想的孩子都在发光。
《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二):追梦少女成长记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很多梦想,但都不走心,如今想来却没有一个记得分明,那些梦想早就跟随岁月的河流消失不见了,哪怕到现在所拥有的梦想好像也没有多强烈地想要把它实现,任由它自生自灭。
而哈瑞特呢,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为了圆梦她制订了间谍侦察路线,一有时间就出门窥探一番,为了获取到被观察者的信息,她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以防被别人发现,然后把观察到的人和事都记录在册,从八岁识字开始到十一岁她已经记录了十四本笔记,这些经历让她培养出了善于记录、观察、分析、思考、伪装的能力,除了这些努力她还会在该睡觉的时间躲在被窝打着手电筒阅读积累知识。
作为一个十一岁的少女,哈瑞特对梦想付出的努力比我这个成人付出的多得多,我实在是有些自叹不如,甚至觉得在某些方面应该向哈瑞特学习。
当然,哈瑞特的追梦之旅也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了获取被观察者的信息,她偷溜进别人家里;为了写观察日记,她忘记了好好上课积累知识;写下的记录过于主观,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书中的高潮是在哈瑞特的笔记本被同学发现时,她对同学的评价言论让他们怒不可遏,造成了被孤立的局面,连同两位好友也与她心生嫌隙。哈瑞特不觉得自己记录的有什么问题,反而在得知同学们要联合对付她时,想着如何去报复甚至付出了实施,造成了学校的混乱,同学们的恐慌,哈瑞特的父母一度以为她精神出现了问题,连医生都带她去看了,但并没有什么效果,直到她收到保姆高丽的信。
高丽在信中告诉哈瑞特“有时,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益无害。写作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而不是用来对付你的朋友。但是对自己,你要永远说实话。”哈瑞特在成长的路上开始探寻平衡之道。
哈瑞特追逐梦想的经历带给我圆梦的勇气与信心,十一岁少女尚且有梦勇追,三十岁的我岂能如咸鱼一般堕落,时光顷刻间便溜走,能够留给我们圆梦的时间并不多,不要在空想中悔恨不迭。
关于梦想并不一定是实现了才有意义,但没有付出过努力的梦想一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让我们也勇敢做一次“哈瑞特”吧!
《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三):有梦想,就勇敢去实现
童书,一个让人读了会心一笑的书,虽然早已童年不再,从儿童走过的你我,也会勾起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就像写下《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每个大人也都曾是小孩子。让你捧腹而笑的部分,虽然经历不同,但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小间谍哈瑞特》:十一岁的哈瑞特,立志要成为作家,而她的保姆高丽,则更像一位老师,在不断的鼓舞激励着哈瑞特朝自己的作家梦努力。而哈瑞特每天通过“间谍”活动,来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收获与想法,但当有一天她的笔记本被同学们看到,却掀起轩然大波。她直白的文字描写,让她成为全班同学“仇视”的对象被孤立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也无法想明白该如何处置这样的关系,是不合群的“敌对着”还是转学?随着同学们“抓捕间谍俱乐部”的成立以及各种针对她的“战争”,好像除了这两种可能,没有别的第三种解决方式。 这时保姆高丽的来信,成为了哈瑞特开启融冰之旅的钥匙:去道歉,撒个谎。否则你就会失去你的朋友……有时,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益无害。记住,写作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而不是用来对付你的朋友。但是对自己,你要永远说实话。想一想,我在如此年纪时,也和同学因为早已忘记的缘由化为不同的群体,再也没有说过话,但在某次路上遇见,也会洒脱的打招呼聊个没完。我想这都是那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人际交往,只不过还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此时,假如有高丽那样的老师,或许可以有更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书中,哈瑞特不断的记笔记,最终也实现了她的作家梦,她成为那一学期的校报编辑,她编辑的报纸,成为同学们都爱读的文字,她巧妙的道歉纠正自己笔记本上的错误,逐渐赢得朋友的心,正如结尾与好朋友恢复关系时所说:现在,一切都恢复正常了,我得干点正事了。保姆高丽,在与哈瑞特的对话中,不时又恰当的引经据典,让哈瑞特获益的同时,甚至也有“缝住”高丽嘴巴的想法。这也正说明,高丽极高的文学修养,对经典的运用恰到好处,这正是一个人热爱文学、深刻知识储备的体现,虽然她只是一个保姆,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文学的热爱,可能她与哈瑞特一样,都有一个作家梦。 书中营造的哈瑞特观察家人、邻居、同学,并即时的写在笔记本里,正是这样的习惯,逐渐锻炼成就了她的作家梦。就像我在不断的看完一本书,写下我个人的体会收获,其实也没有想过会有什么很高的见解,但至少可以锻炼自己拿捏文字的熟练程度,起码可以来取悦自己。此外,课堂上的情形,也让我仿佛回到我这个年龄读书的情形,只不过教室里的人换了而已。那历历在目的情形:老师在与不在差异的教室场面、同学不同的绰号、墨水恶作剧、纸条乱飞的课堂、暗度陈仓的交头接耳以及犯错误后的找家长等等。记得前些年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火了一段时间,同龄人之间争相在电视剧中对号入座,而我也顺便回忆一下自己的十八岁。 书中哈瑞特穿着别出心裁的“间谍装”,也让我想起这个年龄时总很喜欢穿着那个印有“…特战队”的运动服,尤其是在月亮地放学回家时,特有感觉的那种,大概亦梦想着有一天会成为身怀绝技的特战队员吧。《小间谍哈瑞特》,很不错的一本书,除了这同学间的友谊,有对自己认定的目标不懈追求外,还有善意的谎言比真话重要,永远不要怀念过去的任何人和事,因为它们都已变成了美好的回忆,珍爱但不要沉溺。 童年真的很美好,愿每一个孩童都有梦想去实现,都有甜美的童年记忆,在多年后实现梦想,在回忆童年时都会心的嘴角扬起。
《小间谍哈瑞特》读后感(四):当写作在孩子的心灵中成长——《天虹战队小学》和《小间谍哈瑞特》的简单比较阅读
《天虹战队小学》(以下简称《天虹》)和《小间谍哈瑞特》(以下简称《小间谍》)是我近几天连续看完的两本童书,鉴于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我打算把它们放在一起写个书评,做个“比较阅读”。但是否能写出什么,我是不自信的。
坦白说,《天虹》比《小间谍》更加吸引我的,这其中的理由很多,先说写法。《天虹》在第一章中就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一所学校面临关门,需要凑足10名学生才能开办下去,但恰恰人数卡在9名,而在众人将近绝望之时,一个关键人物出来了,学生凑够了10名,故事就此展开。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在之后又有了数次的重现,这无疑这加强了故事的跌宕,但是,另一方面也会让读者感到一点刻意,或者说,感到了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也许是作者)在影响天虹战队的人生和学校的命运,它使得一个贫穷、濒临关门的学校在狂欢游行中获得了“最佳表演艺术奖”,使得以林唐为首的小队获得了学术挑战赛的第一名,使得穆斯老师“叫板“PN的头儿成功。在这里,故事有了一种拥有“主角光环”的虚假气质。而《小间谍》的第一章就没有那么跌宕起伏,它讲保姆高丽带着哈瑞特和斯波特去自己的母亲那里,此章主要目的可能和《天虹》一样:带出主要人物,引出故事,吸引读者。然后《小间谍》开始讲述故事,一直到过了全书的一半,此书迎来高潮,也是故事的一次危机,估计也是唯一的一次——笔记本曝光。当这场危机解决后,此书也就结束了。但是《天虹》并不如此,它有数次的先抑后扬,也就有数次危机,数次高潮。《天虹》之所以有多个危机,一方面是它采取的叙事是碎片化,它可以以一个章节去写一个人和一个事物来推动整体故事,所以那些危机可以约束在一个章节里去展开,先抑后扬地手法可以一次次使用。而《小间谍》叙事是线性的,它当然可以分出一些小故事,但是没有《天虹》那样一章或两章重点说什么,而这些小故事总体来说也是波澜不惊的,因此在真正危机没有到来之前,读者必须忍受危机何时到来,乃至怀疑有没有危机。《天虹》里的最大危机在第一章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校面临关门,它太穷了,它能否生存下去又如何抗争,也就是最吸引读者的一个点之一。
《天虹》还需要说的一个点是它的“奇异”,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奇异”可以有两个方面,一边现实些,一边灵异些,读者翻看此书的目录就可见一斑了,比如“长得像松树的男人”“第五级神经病”“学校地下的秘密宝藏”,这里有一种语言奇妙组合的奇异感;而像“鳄鱼巫师”“灵异爱好者俱乐部的书记员”“法师的手卷”“神能够预见一切”,更为的超自然了。“奇异”感和小说里的人物有很大的关系,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奇特之处,尤其是玛哈尔和林唐,当然还有哈伦。这三位学生是现实的,但其中有个疯狂追求灵异的学生。在灵异一边,代表人物就是巫师塔克·巴雅·图拉,他让故事涂上了超自然的灵异色彩。反观《小间谍》的就没有那么多奇异色彩,它的特点是“实”,孩子间的明争暗斗,孩子的出言不逊,孩子的任性傲慢,语言的冷静客观,它被誉为“新写实主义”的开篇之作。
有趣的是,《天虹》里班级里共有十名学生(之后增加了一位),《小间谍》里也是十名学生,《天虹》里“我”也想成为作家,《小间谍》里哈瑞特更坚定无比地想当作家,前者碰见了爱情会写一些小诗,后者则会在笔记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句话,他们与写作有着不解之缘。那么,当写作在孩子的心灵中成长,发生了什么呢?
《天虹》中,叙述者是在十二年之后或是更之后倒回来叙述的,所以写作在孩子心灵中成长的意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本书的存在:“我“回忆并写下了十二年前,也就是这本书所记录的故事。这段时光的重述让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处境,贫穷与教育,环境与努力,以及一些宛如神的恩赐的时刻,开学成功、狂欢游行时桄榔果渗出的汁液……以及感恩。书里明确说“我的另一个兴趣是写作”,但这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描写,但至少“我”知道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因此我下了功夫。写作在追求和表达爱情有了尽情地展现,我对思念之人写了好几首诗,比如一首《菊花》,“雪白的云朵向你飘去/那是我送你的菊花”,“我”觉得是一首好诗(虽然我看了想笑),写作能让自己心灵片刻的满足与开心,这不很好吗?
《天虹》中,写作在孩子的心灵中成长之后的回馈是回过头书写的此书,而在《小间谍》里,写作则占了很大一部分,一直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且隐含着写作的一些难题,这在序言有着很好地解读。哈瑞特记笔记是在进行日常的写作训练,但我感觉这种训练“间谍”性质如此之强,导致这种训练有名无实。或者,更是以哈瑞特的视角去侧面描写了其他人物,讲述了其他人物的故事。再加上笔记又如此主观,而不是客观地描摹记录(作为素材),也不去修改(作为描写练习),因此更不像练笔了。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本笔记本,我觉得除了窥探隐私和不尊重他人可能并没有多少写作练习地意义。所以我在这里又抹掉了“间谍”式记笔记的“写作”意义。但不可否认,“写作”地目的在哈瑞克心中是强烈地,尽管她有点搞不清楚“记下每一件事”的“记”究竟是怎样。可以说,她在实现梦想上,“勇敢”得有些越界和盲目了。《天虹》里是拥有梦想的想法就无比幸运了,而《小间谍》是在实现梦想得路上出了岔子,这两本书在这里可以看成一个承接,当然,《天虹》在书写“十二年后”也表示了梦想的难以实现和勇敢去实现的矛盾。
回过头再说《小间谍》的“写作”,不得不说,虽然在故事的精彩程度上,《天虹》是占优的,但在“写作”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描写上,《小间谍》更多也更为具体。《天虹》中,写作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意义是《天虹》本身,而《小间谍》是在故事中表现出来,我认为,那就是笔记本曝光后,哈瑞特发现了自己和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发现自己上,她注意到她记录的事情不在与她毫不相干,甚至会让她陷入危机,“记下每一件事”的“事”也可以是自己的事。同时,书写回忆录说明她真正地去探索自己,去进行写作练笔。而在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上,她看到了自己文字冲击现实的威力,她用勘误纠正了这一切,这是文字影响现实的一种体现,也是她珍视朋友关系的改善,她看到了文字应当“虚构”的力量。因此,文字是需要写作者负责,文字是能影响现实的,写作者也应该意识到现实与虚构那些模棱两可又必然存在的边界的,应当意识到,文字是传递爱的。所谓“善意的谎言”,正如写作时的虚构,它有益无害,甚至是必须的。而写作,它在孩子心灵中,应当是使他记录生活又不沉迷其中,在处理好自己与写作的关系,也是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关系。当写作在孩子的心灵中成长,也就意味着对生活认识的成长,爱与感恩的成长。
本文对《天虹》和《小间谍》做了简单的比较,题目也并不全面,并不能容纳整篇文章,信笔写来,自然不能周全,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