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摘抄

2021-07-02 00:4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摘抄

  《我所理解幸福》是一本由[英]伯特兰·罗素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一):你擅长的一切都可助你幸福

  这是伟大哲学家罗素写给普通人的书,就怕你读不懂,所以整篇文段都很通俗,书里把生活中你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小心思、小肮脏全部赤裸裸的拿出来一一摆在台面上进行解刨。比起前半部分—不幸福的原因,我更喜欢后半部分—幸福的原因,或许在寻求幸福的过程中,当关注点的都集中在怎样才能幸福时,就已经忘却了自己身上的不幸福。 这本书告诉你被家庭、工作、婚姻、友情、交织在一起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被焦虑、妒忌、烦闷、疲惫、兴奋、患得患失错综起来的生活是如何的, 它残酷,它温暖,它肮脏,它洁净,它毫无意义,它又丰富多彩,是你目前可能还仍未完全认清楚的世界,但是这本书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读者,尽管现实世界在每一个阶段和生活里的每一个层面,我们所有人都会逢遇冰冷没有温度的时候,你依然是可以找到幸福的。读的时候意味深长,又怕在漫漫人生路上忘记罗素留下的智慧哲学,所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在你没有答案的时候。

  我所理解的幸福

  评价人数不足

  [英]伯特兰·罗素 / 2021 / 花山文艺出版社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二):幸福吗?好像没有;不幸福吗?好像也不是!怎么办?

  你幸福吗?

  面对这样一个灵魂拷问,你是不是也迷茫了。

  幸福吗?好像没有;不幸福吗?好像也不是!

  《我所理解的幸福》,为什么选择读这一本书?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面对幸福的诱惑从来都无法拒绝!

  那么我们是真的不幸福,还是只是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怎么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呢?罗素的十七堂哲学课,来看一看吧!

  我所理解的幸福

  还记得《金鱼与农夫》的故事吗?

  老太婆最初只是想要个木盆,后来想要个房子,当过了贵妇和女皇,又想要当海霸王,让小金鱼来服侍她,这个愿望,小金鱼没有满足她,最后她回到了一无所有的原点。

  故事中的老婆婆如果是想洗衣服,一个新木盆就够了,如果想要遮风避雨,一个木屋也够了,而不是一座宫殿,一定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让我们忽视了太多东西,少了些感动,多了些麻木,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也越来越低。

  适当的欲望是可以增强幸福感的,就如人生有个踮踮脚就可以够得到的目标,实现了自然会感到幸福。

  但人一旦被欲望所控制,成为欲望的努力,是不会感到幸福的,所谓欲壑难填,人生长路中总会遇到无法实现的欲望,越是得不到越是忘不了,于是心心念念终日不得安。

  欲望

  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是会嫉妒赚得比他多的乞丐”,不快乐的人往往会这样,在面对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时,能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这时生出来的是羡慕;而在面对比自己优秀一点点的人时,就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的事实,容易心生妒火,严重的会走向犯罪。

  学会接纳自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允许自己犯错,并且不逃避敢于承担后果。这样才能摆正心态,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才能真正欣赏别人。

  正如书中所说:“承认你的功绩并不如你所曾希望的那般大,一时可能是很痛苦的,但这是有穷尽的痛苦,等他终了以后,快乐生活便可能了。”

  嫉妒

  有些人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却依然感觉不到幸福,观其原因不外乎工作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麻木的如一台赚钱机器,闲下来是难免会觉得空虚。

  培养一项兴趣,可以在闲暇时间转移一下注意力,松弛下紧张的神经,让工作更高效,同时也是精神的一种寄托,更能感受到对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空虚

  《我所理解的幸福》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不幸福的原因,第二部是讲的是幸福的原因,作者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幸福。

  幸福源于自己,而非其他人或物,生活中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努力,放下嫉妒,真正地接纳自己,闲暇时间培养一点兴趣,用充满爱的眼光去看世界,生活也必回报以幸福和快乐!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三):幸福,就是一种感知力

  罗素说:你擅长的一切都可助你幸福。深以为然,一直相信,无论生活多苦,总有一条通往幸福的路摆在眼前,而一个幸福的选项值得等待和唤醒。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不幸福不是因为生活过得不好,而是失去了幸福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有时候一个人看高了自己的价值,这往往是不幸福的根源。

  有句话这样说:所谓幸福,就是把灵魂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内心就会充满喜悦,而幸福也就会接踵而至。伯特兰·罗素在《我所理解的幸福》中提到想要幸福要遵循这四条原则,它对于幸福特别关键。

  很多人喜欢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同时受到习惯和习俗的影响,很少人能时刻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之所以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是因为对于幸福的钝感力,以至于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就像我们对于外界或他人寄予的期望过高的时候,就会产生对于幸福理解的偏差,这时候很容易陷入幸福的误区。认为只有不断强化幸福的概念的时候,才有幸福的存在。

  比如说一个女人认为幸福的含义就是能够得到男人的爱或重视,但实际上男人对于女人的评价并不是女人幸福的唯一动机。其实对于女人来说,做独立自主的自己以及拥有更自由和活力的人生,才是主动幸福的源泉。罗素也认为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时常保持着怀疑,有时候怀疑幸福的动机。这也就会出现认为只有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妥善,才会有幸福,似乎这样才是幸福的目的。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误以为的幸福并非是心中所愿,也不会任由自己的心绪去发展。这时候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让我错觉到认为我们可以无话不谈,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令我觉得很多时候认为自己对别人很重要,仅仅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与朋友关系很好,我就会很热心地给朋友提建议,比如说背景颜色,衣服款式,以为别人会满怀好意地接受,却不曾想只是我行我素。

  这个事也让陷入了反思,甚至有了很多的失落。这也说明很多时候,事实并非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更多时候是你认为的好心,只不过是别人眼里的无足轻重。出现这种错误的认知,并不是对方的错,只是个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价值。简言之,你没那么重要,与其去过分估值自己,倒不如学着云淡风轻,顺其自然,这既是自己的体面,也是对于别人的尊重。所有的相处模式,不过是舒服,这就意味着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也不要太将自己当回事。有时候,承认你的功绩不如你所曾希望的那般大,一时可能是很痛苦的,但等痛苦消失之后,就接受了快乐生活的可能。

  相信大部分人都遭遇过落差,你掏心掏肺,别人却当作空气一般无所谓。这时候现实的骨感遭遇理想的丰满,就造成了心理落差。那么别人有错吗?还是自己错了?冷静来看,谁都没有错,只有立场的不同,但却无关对错。对于付出比较多的人来说,付出的用心与对于结果的期待是成正比的,但期待越多,失望也越大。当失望无限大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和悲伤的情绪。

  比如说你很用心对待一个人,而对方却并不领情,或者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让你感到伤心和难过,这时候就是过度期待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产生的痛苦的连锁效应。准确来说,是彼此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导致,而并非是谁的错。所以说有时候,越是期待关注,越是抱的希望越多,最终失望也会越多。罗素,认为看问题的角度和有关的立场这是别人看到的察觉的,而非另一个人的角度和立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很多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完全多想了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要有什么倒霉的事发生,却忘记了这只是情绪的正常波动;当别人没有答应你的请求时,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成见,却忽略了有可能只是对方当时刚好有事,才拒绝了求助。这也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事情往往都不会发生,而我们恐惧的事情,只不过是胡思乱想。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别人想到你的时间多,没有你想到你的时间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重视的是自己的时间和感受,而并不在乎别人的时间和感受,这既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说,当一个人总觉得谁都看你不顺眼,都想欺负你的时候,其实就陷入了焦虑和混乱。而一个人想要幸福,就得远离臆想。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同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时候只要找到幸福的因子,就离幸福会越来越近。

  《我所理解的幸福》读后感(四):你擅长的一切都可助你幸福

  不管一个人多么渴望成功,或者希望建立一段美好的关系,他们绝大多数有目的的行为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获得幸福。

  倘若人们明明知道做一件事不会让他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那些舍生取义的人确实是有勇气的,也算得上英雄,他们并非不在意自己的幸福,只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在和平年代,做贡献往往并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

  可什么是幸福呢?如果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直体验不到幸福,又会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在《我所理解的幸福》这本书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罗素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于幸福的深度思考,并细致地分析了人们幸福的原因和不幸福的原因,内容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知识,深入浅出,发人深思。这本书里的内容也被称为“罗素的十七堂哲学课”。

  人都有丰富的情感,人生也有很多的起伏,情绪会波动,烦恼和喜悦总是如影随形,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是我们需要探索,需要思考的。

  有很多原因会让我们觉得并不幸福,客观条件上的不足往往是次要的,人的主观认知和态度更为关键。虚荣心太强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很容易觉得不满意,因为这个世界本就不会围绕着某一个人转。虚荣心太强的人,关注自我,而忽略了他人,忽略了在某些活动中本身的乐趣。因此,要凭着客观的兴趣去做进取性的活动,然后可以获得自尊心。

  人们很容易因为某些缘故觉得不开心,但这些缘由本身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让我们的整个生活变得糟糕起来,而我们复杂的头脑(思维),却很容易盯着那些不快乐的事情。把偶然的不快乐当做不幸福的罪魁祸首是很不明智的错误。

  人生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若说有,也应该是心态上的区别,而绝非金钱地位上的比较 。人们总是忙忙碌碌,为了生存,为了光荣,为了炫耀,谁愿意在这份忙碌的间隙停下来,感受一下幸福呢?若总是遗忘这一点,可真是可惜啊。

  过分的沉溺于思维的漩涡,总是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尤其是当我们失恋的时候,和朋友产生误会的时候,或者是被某个我们觉得重要的人批评的时候......行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然而烦恼往往也来自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直言——“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信息时代下,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愈发复杂,我们的交际圈也会更大。想要和每个人都维持良好的关系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根本原因自然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前些日和朋友闲聊时,还说到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朋友间的斤斤计较或者无可奈何的疏远,不免叹息无助。我一直觉得,应当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界限感,“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

  知世故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嘲人是对他人的尊重。朋友说这很难做到,我自然明白,那便只管尽量去做就是。无愧于心,便足以心满意足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罗素给出的几条建议,值得深思借鉴——

  在详细剖析了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之后,罗素也从多个方面引导我们追寻真实的幸福。这些独到的见解或许能让我们的很多疑惑得到解答,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少点坎坷。

  幸福的人,生活是客观的,有着自由的情爱,广大的乐趣......我们也应该相信作者所说的“你擅长的一切都可助你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