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福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幸福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3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幸福之路读后感精选10篇

  《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 罗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地回想到听过的一句话:“人生啊,开开玩笑就过去了。何必这么认真呢?”

什么是开玩笑?什么是认真呢?罗素在书的第一章论述了“什么使人不快乐”,他说,不快乐的根本在于太过自我,自我意识太强,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过于关心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看的太重要。而快乐的根本在于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不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耿耿于怀。因为人类天生是悲观忧郁的,当人想到自己的时候,往往想的都是自己的缺点和糟糕的回忆,对自己感到厌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监狱中最严厉的惩罚不是酷刑,而是关禁闭,因为关禁闭会让一个人无事可做,从而每时每刻都想自己,想到自己的可怜,想到自己的卑微,对自己感到厌恶,破坏人生的本质。

面对他人的玩笑,有些人很容易被激怒,有些人会选择进一步自嘲,前者的问题就在于自我意识太过强烈,自尊心太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很认真”,我们会说“这样的人开不得玩笑”;而后者则将注意力放在外界,是罗素所说的“快乐的人”,在别人开自己玩笑的时候,他们不会那么在意自己的感受,反而会以更加幽默的方式回应。

罗素说,“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监狱,你若想充分享受人生,就得从这座监狱中逃脱”,“我们都有内向的毛病,尽管展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内心空虚”,“我们切不可以为内向者的忧郁里有何伟大之处”。

既然不快乐的本质是“自我专注”,那么怎样才能快乐呢?怎样才能幸福的过这一生呢?

罗素说:

“快乐的秘诀在于,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快乐的人具有的普遍特征就是兴致盎然”“对于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把吃饭看做是一种负担,有些人则十分享受每一顿饭;有些人把工作看做一种不得不做的任务,有些人却能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有些人在火车的长途旅行中完全不去观察同车厢的旅客,而另一个人却将他们归纳起来,分析他们的性格,机敏的猜测他们的情况,甚至会把其中几个人的隐私查清楚;有些人觉得人们几乎个个讨厌,另一些人则会很快且很容易的对遇到的人产生好感;有趣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而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的摆布的情况就越少。因为他失去一样,还可以转移到另一样去。”

叔本华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说过,愉快的人不是因为遇到了愉快的事情,处在愉快的境地,才让他感到愉快,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他本身就拥有一个愉快的性格。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人,一个好玩的人在哪里都能找到乐趣,一个不好玩的人在哪里都喜欢抱怨

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叔本华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快乐在于人的内在,在于一个人是否有好奇心,是否能够从平淡、乏味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自我沉溺,我也喜欢这样,在面对困难、烦恼的时候,我喜欢自我反思,将自己沉浸在悲惨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而忽略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实际上,烦恼很多时候都无法解决,我们能做的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外界,去工作,去学习,去游山玩水,去健身,只要一件事情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忘记自己,人就一定会快乐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兴趣盎然,有些人却总是自怨自艾,没有乐趣呢?

罗素说:

缺少兴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感受不到爱;反之,被爱的感觉比任何东西都能激起一个人的兴致。为什么一个人会感受不到爱呢?可能是此人面目可憎,以至没人爱他,或是儿时得到的爱较之别的儿童少。后者的原因在于早年的不幸而导致缺少自信,于是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从人群中保护起来,害怕失败,害怕丢脸,害怕受到伤害,极度缺少安全感。举得自己获得不到情爱的人,结果可能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去赢得情爱,而人类的天性是对最不要求情爱的人才最乐意给予情爱。 我们应当首先把爱情视为快乐之源,缺少它则是痛苦之源,一个从来没有和他所爱的女人共赏过美好事物的男人断不会充分领略到那美好事物所能给予的魔力。另外,爱情能充分打破自我的躯壳,爱情是导致合作的最原始最普通的感情能力

罗素将人缺少兴致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感受不到爱,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当中也说过,人生困难重重,解决人生苦难的根本在于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害怕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害怕失败就会更加小心的自我保护,就会更加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也就发现不了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了多少兴致,生活很光鲜,其实是一潭死水

最终,人生幸福的根源都在于爱。

爱给予人勇气,让人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爱给予人安全感,让人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不惧怕失败,不自我保护;

爱让人克制自己的脾气,对爱人保持耐心,包容对方的一切。

什么是爱呢?

爱是无条件的付出,爱是希望对方过得好,爱是为了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爱是让对方,也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总之,爱是少想自己,多想别人。

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即使是没有报酬,你也会把工作做好;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不会那么考虑自己,就像毛姆所说的,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如果你爱这个世界,你希望为了世界更加美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相对于叔本华来说,罗素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不会像叔本华那样清高,说什么“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实际生活中,叔本华也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幸福,他孤独终老,神经兮兮。所以啊,人还是群居动物,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大致还要按照罗素说的来做。当然,孤独也有孤独的好,关键是你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总之,多开开玩笑就好,不要那么认真,不要那么严肃,尤其是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幽默一点,乐观一点,少想自己,多想别人,不需要得到什么,不需要达成什么目标才幸福,此时此刻,保持微笑就是幸福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刘勃译,华夏出版社版本,翻译差到惨绝人寰!!!!!

臭不要脸的!能打负一万分么?打分完全是给叫“刘勃”的译者!
我就X了!这翻译,简直是玷污书籍!
我怀疑是用“金山快译”翻译且没做任何修改,然后就直接出版的!
没看过外文原著,但是能把汉语说成这样,我也真想把这个叫“刘勃”的,一铲子拍到粪坑里去!
摘录几句译文如下,以警后人:
1、P6,身处我们这个有着怀旧情结的社会中的男女们该做些什么才能获得他们自己的幸福呢?
2、P16,事实上,他们的痛苦是由一些他们还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而这种痛苦又让他们总是想着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让人不太愉快的地方。
3、P19,一个可以轻易得到只是有点想要的东西的人会认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并不能让自己快乐。
4、P94,但是,以为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情感的同时,会弱化理性并不排斥的那些情感的力量,那就是错误的了。
5、P99,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把我们想得比我们眼中的他们还要好。
6、P101,还有一种人,他们真的是因为客观现实悲哀的,但却是因为自己的个人经历才得出他的不幸就是宇宙的关键之所在这一结论的。
7、P122,因为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来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来自一时兴起和偶然成了我们邻居的人或我们的亲戚们的愿望。
8、P129,就情感的内容而言,和我园丁的快乐极为相似的快乐也是面向受过最高等教育的人的。
9、P157,但对生活的一般性自信,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多地源于习以为常了的自己需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那类爱。
10、P212,因为随后去做的工作的危害性,很可能比需要用持续不断的自我膨胀来激发出能量的人所做的工作的危害性要小得多。.........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比每天都努力相信那些变得越来越不可信的东西更令人疲倦和气恼的了。
...............
................
这类译文,在本译著里比比皆是令人发指
最后,买这本书唯一的收获就是:“买国外名著,也要看清译者!!!”

  《幸福之路》读后感(三):为什么我觉得一般。。。

书中分3大部分,不快乐,快乐和信仰。不快乐原因说的都很对,但这些都是人类回避不了的情况;如何变得快乐倒是给了很哲学的建议,概况成一句就是充满爱,对人对物都充满爱,信仰部分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了。本书应该是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所以有些观点个人认为已然不适用了,作者提倡中庸之道的作用,但是我认为中庸之道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每个文明进展都是要面对障碍和挫折的,这只是个过程问题。当然在情感上适当采取中庸之道起码不会让自己那么烦恼
文摘
     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的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感受尽可能友善。
     在所有的提防中爱情方面的提防对于真正的快乐也许是最致命的伤害。

  《幸福之路》读后感(四):可以一读再读的经典

第一次读,给我的感觉就是经典。里面讲都是一些抽象的观点,读完之后,并没有觉收获多少。但之后不时,都会反复浮现书中的文字。
     “我越来越快乐,…… 更多是因为少关注自己。”
     “认为今天的价值,只在于为将来带来什么,这想法是很伤害人的。”
     “如果你过度渴望一样东西,往往是因为你在童年时这方面的需求受到压抑。”
    
昨晚心烦失眠,重新又读了这边书, 觉得发现了很多之前没发现的亮点。
经典就是如此,初读的时候觉得如此之熟悉, 再读时又有不一样的发现。罗素的话语虽然显浅,但信息量却不少。

  《幸福之路》读后感(五):你幸福吗?

何为幸福?曾经幸福感知这么迟钝的我,突然发现,当你不觉得你不幸福的时候,那便是身在福中了。
其实,每天都有好多事要做,起居、工作、论文、运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为人处世。但是每天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睡前总会想想,还有好多事该去做,甚至浪费的很多时间。忙吗?忙!能做好吗?我不确定。这就是生活,忙里偷闲,战战兢兢的平凡日子,吃得香,睡得着,夫复何求?
曾经不明白甚至伤感叹息为何有些东西我得不到,后来明白,也许是当时的我不值得拥有那些。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亦无不经历伤痛的成长。一个人必将经历足够多的事,见过足够多的世面,读过足够多的书,走过不同的路才能知道怎么去心平气和游刃有余的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成熟的人,这个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简单轻松。所以,每当生活有那么一丝苦的时候,默默的告诉自己:你觉得不舒服,是因为这些不舒服在告诉你,该怎么去做能让自己更舒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罗素说得好: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情况也就越少,因为他若失去一样,还可转到另一样上去。
做一个有趣的人,娱人,最重要的是,娱己。

  《幸福之路》读后感(六):幸福,其实很简单

罗素先生写的这本幸福之路,文中语言通俗易懂,书中详实的讲述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留心多观察身边的朋友 亲人,试着从旁人身上寻找到幸福的踪迹。。。罗素先生一生著作基本都围绕这社会和人生这两大写作素材,主要阐述人们在面临社会与人生所引发的人生难坎时,怎样做才能消除,不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从而享受到幸福。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譬如在劳累不堪时,能享受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西红柿打卤面,这就是能体会到最简单的幸福。没有人规定在,饱受磨难,病痛的时候,不能享受到幸福所带来的温馨
人在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就是追求更高程度,精神享受。就像是现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娱乐方式作为消遣,这就是精神的享受体现。在我们感到生活无聊,无所追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脱轨了。那句话是怎样讲的,对是这样说的,该喝醉的时候一定不能少喝,该唱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干坐。也许无趣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没有坚持那些有趣的活法而已。这是我看到的一句话,值得分享出来。
罗素先生作为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研究的学者,单单抽出自由 幸福两大基本的生存价值为目的。写做成书,分几章讲述人类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几大生活人生难坎。。。
人类生存竞争这首要问题,看看早晚高峰期人来人往的上班族,如果你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你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行色匆匆,焦虑不安,消化不良,等等属于他们的表情特征。细究这些现象本质的缘由,有各种各样,有要养孩子的,还房贷 车贷,上班要迟到,来不及吃早餐的等等。这些,那些的问题,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视。。这是谁造成的,有两个,其一可能是这个社会制度,世界规则下,人们不得不遵从,急功利性心理。。其二是自己未能调节好自我心理,当我们未能改变这个世界时,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高潮低谷,会一直穿插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不管你多大,哪个年龄段,你是谁?还来的磨难,不幸你一个也躲不过,通常人们会把这个叫做磨炼,叫做成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人生的不幸才是上帝最好的馈赠,不经历不算是人生。低谷也是上帝给你的,因为它通常并非是十死五生的,要相信它是有后路的,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唯一的后路。这就涉及到忧患意识,面对磨难的理性思考对事态度,这就是调节自我的对事看待角度不同,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幸福。你就是幸福的。。。
至于嫉妒,劳累一个是出于人性阴暗面,一个是自身调节不及时出现的原因。人性本恶也好,性本善也对,最终的目的是不是要做个保持善良自我的人呢!是吧,但你出于某方面有嫉妒心理是,要自我反省诱发的缘由,可能是自己本身不够优秀,人生机遇略差于对方,但是你要知道,上帝从不会创造两个一模一样的叶子的,就像你永远也不会踏入一条河流一样,变化,差异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你又怎么知道,在你嫉妒羡慕的同时,她无不不在羡慕你的生活,我们就是这样的,总是喜欢攀比,从而忘记了,自己的价值,也是别人所羡慕的。。这时不妨,你放空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现在幸福么?快乐么?找张纸和笔写下你羡慕的与拥有的,你会发现,你拥有的太多太多,此时你发现了幸福的秘诀。。。劳累也是如此,劳累因何,为谁?我能得到什么?因此为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只有为别人,为社会有所贡献,你才会发现劳累的事情,其实是有意思的,心中有爱,累觉而奋前。。此乃幸福的
幸福之路,是为社会 别人,亲人带来福利,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之路》读后感(七):再读《幸福之路》

因为最近备受各种烦恼困扰,所以重新翻出了罗素的这本《幸福之路》,希望能够解答自己的一些困惑。这本书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读过一遍,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阅读体验很是不错。前半部分关于不幸的论述,让我找到了许多同理心和共鸣感,而后半部分如何获得幸福的建议,也给了当时的自己不少启发。
  然而第二次翻开本书,除了熟悉和陌生混杂的阅读感受,还多了一些失望的情绪。也许是心境有变,原本觉得极其在理的言论在现下的我看来却是成了干枯无味的说教。是啊,罗素先生,您这么说很对,但是对于处在痛苦之中的我来说,帮助并不大。关于书中此句:“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专注。”我还是颇为认同。罗素宣导获得幸福要朝外而不是向内找寻,于我来说,这是困难的所在。
  我所不认同的观念大约是书中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论述,大约是由于我自己在家庭中所获得幸福有限,而我所接触的朋友也多持有宁愿独身的态度。其实罗素先生在文中所描述的现象也极为精准,即便放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来看,也可一一对应。然而他所保持的态度却让我感觉是一种说教式的、过于武断的直接结论。对于“非得……不可……”的论断我都持有怀疑态度。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倾向于不被婚姻和孩子束缚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没办法做到始终保持热情。
  有时候我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恶意,那种友善的看待所有人的心态对我来说极其困难……这可能有疾病的原因。我兴许是书中所说的不幸的、缺乏安全感的人群之一,可是被作者用那种直接而怜悯的笔调所提请出来,确确触伤了我的自尊,所以我会感觉极为不适。难不成不按书中所说,便无法得到幸福吗?我隐隐有些怀疑——
  我认可书中的大部分论点,但我并不全盘接受这些观念。说到底,幸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可以衡量,我想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但是烦恼也必不可少。可能是年龄未到,我依旧处在,或是正好处在被诸多烦闷愁苦包围的年纪。我想找寻的是可以填补现阶段空虚的确切方法,而不是引起更多困惑或是早已了解而不觉新鲜的伦理现象分析。
  文中关于厌烦和工作的论述我较为赞同。对我而言,我的确需要一种可以平静生活、忍受厌烦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找到充实现阶段闲暇时光,不至于无所事事的“工作”。在此所抒发的一切仅仅是个人的感受,由于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观点,所以看起来可能无根无据,但我心中确实是如此所想。在书中所描述出的有些现象和论点,对照之前所读的《走出抑郁》,可以找到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由此可看出罗素先生对人性中不幸的理解还是颇为精准透彻。最后,希望自己能摆脱现存的困境,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变得平和、友善、热爱生活,而不是把精力用于无尽的内耗。兴或几年后再次翻看这本《幸福之路》,又会有不同的体会和评价。

  《幸福之路》读后感(八):幸福之路

作者明显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向内去求,无法得到人生的快乐,一个对他人/他物感兴趣并不当做牺牲的人,一个对外界保持着好奇心的人,是快乐的。其它不快乐包含嫉妒——不在自己所有寻求快乐,反向他人所有寻求痛苦。不必要的谦卑,被压抑的本性。等。西方哲学有点像西医,从社会人生表象下手,开一剂看见效果的药。而佛学像中医,从人心开始,却迷之幻之。两相结合,各补所短,不亦乐乎。
“在好多情形中,不必要的胆怯使烦恼变得不必要的严重。公众舆论对那些显然惧怕它的人,总比对满不在乎的人更加横暴。”
“因为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渊源于我们自己的深邃冲动,而非渊源于我们邻居或亲戚的偶然的嗜好与欲念”
“幸福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量的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的倾向于友善。”
“心无畏惧的人可能遇到横祸,但他很可能度过重重的难关而不受伤害,至于一个胆怯的人却早已满怀怆恫了。”
“只要温情把不安全感真正治好的时候,一个人就能自由地对世界重新感到兴趣,而这兴趣在危险与恐怖的时间是完全隐蔽着的。”
“如果你能忘掉自己而不扮演任何角色,那是再好没有。但若扮演角色之事已成为第二天性的话,得想到你是在演各种不同的戏码,所以要避免单调。”
“一切的不幸福都由于某种的破裂或缺乏全部的一致,意识界与无意识界缺少了相互的联络,便促成自身之内的破裂,自己与社会不曾由客观的兴趣和情爱之力连结为一,便促成了两者之间的缺少一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