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一本由[德] 申克·阿伦斯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一):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就是:1、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2、简洁是最重要的~3、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4、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学习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过程,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为研究做准备。如果做得好的话,学习本身就是做研究,因为学习是为了获得无法预知的洞见,并公之于众,在科研界交流分享。在学术界,没有所谓的私密知识。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1、闪念笔记
2、永久笔记
3、项目笔记
从一张白纸或者空白的屏幕开始写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
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二):卡片笔记与好词好句摘抄
大家在上小学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有没有过被老师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呢? 前几年搬家的时候,我翻出了自己初中时候的摘抄本。 当年肯定很重视这件事,摘抄本是一个带塑料皮的笔记本,每隔一定页数就有一页电影明星插页。 这些插页正好对摘抄内容做了分类: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抒情议论,还有专门摘抄的汪国真的诗(有暴露年代吗?)。 所以刚刚看到《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的想法就以为是把当年的摘抄换了个形式而已,很少疑惑这有什么可以值得写本书的呢? 可当看到这套笔记方法的创始人,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用30年时间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完成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后,还在读前言、译者序的我就不淡定了。 大家还记得自己的摘抄本里的内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到过吗?即便是当年火爆大中学校园的诗现在也记不了几句了。 作者申克·阿伦斯说得很直白,卡片笔记方法不仅仅是几个概念之后形成的一个工具,它是一套工作流程。 既然是工作流程,那就得有前期准备工作,有中间工作进程,有后期工作总结。 虽然可以先做起来再说,但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过了某些东西,还是要回头学习一下的;而且学习的过程会发现之前忽略的某些方面,需要耐心再探索。 如果你也正好面临作者在书中说到的情况,需要写东西的时候,要么就不知从何写起,要么就不知如何取舍组织内容,那么来读一下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吧。 它可以带你换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为你提供后期写作材料;它也可以指引你记录思考结果,带你建立笔记间的联系,让你想用哪个资料就用那份笔记。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手头缺乏的不是所谓的厉害工具,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缺乏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而已。 所以行动力很重要,而自控力又没那么容易。但好消息是如果有个聪明的方法让你有兴趣做某件事,那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卡片笔记和写作就有这样的作用。 跟着《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先从“摘抄”开始吧。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三):让学生党感到相见恨晚的一本书
最近在忙着期末复习,忙里偷闲看了三分之一的书,看完之后只觉得老脸一红,又觉得与这本书相见恨晚。这本书完美戳中了我的许多痛点。如果你去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有这种感觉。
卡片笔记写作法
这本书在教授一种适合 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写论文的学生,还有非虚构类写作者(用词也是很严谨了) 收集素材和编辑文字的方法。这种方法脱胎于德国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所使用的笔记法。
实不相瞒,若说它单纯只是一种方法,那路就走窄了,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中国古语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积累素材这一步就能淘汰大部分人。等到素材积累好了,要将沙聚成塔了,又看着一大堆笔记犯了难——对着空白的电脑屏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因为笔记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写作者又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整理这些笔记,使之上下文贯通,出现清晰的逻辑链,才能把文本初稿整理出来。
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将写作前的所有工作一步到位完成,写作者只需要把文字敲击出来就好。
在写作和学术领域,大部分人做的工作就是,定题目—读文章—写笔记—把加工过的别人的文字编辑起来(至少我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是这样)。而卢曼呢,他的工作流程是这样:读—记笔记—再读—再记笔记—查看笔记—发现联系—出现idea—写下来。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做的工作是复述,而卢曼和掌握卢曼卡片盒方法的人做的工作是发现与思考。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的卢曼笔记法,大家见仁见智。
我所体会到的内容,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自下而上。
其实这个道理跟聚少成多的道理一样,但又有一些不一样。
当我用聚少成多的方法去实践的时候,我更善于做的是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等等,最后形成一个庞大而没有逻辑没有联系的知识群。
但是当我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去实践,我也是在积累,但是这种积累有逻辑有关系,发现逻辑和创造联系这个工作在积累的过程中“自下而上”地完成了,最终会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网络,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评:非常喜欢非常棒,少的那一星是因为戳中我太多痛点,拉不下老脸。至于为什么,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哭唧唧】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四):给书“分尸”的李敖和“当代黑格尔”卢曼教授不谋而合
给书“分尸”的李敖和“当代黑格尔”卢曼教授不谋而合
李敖是台湾著名作家,他被称为是在“50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又最有文采的人。”他的嬉笑怒骂、博览群书让人爱恨交加。他一生有100多本著作,大约有3000万字,他的多产与高效主要得益于他超乎寻常的读书方法。
他总结自己读书分类留存的方法,就是给书“分尸”,听起来感觉还挺恐怖,看看他是怎么心狠手辣地对待书的。
首先,他拿来新的书或是资料,先要决定,这里面有没有收藏的价值。如果有价值,他就把那一页书或是一个段落剪下来,粘贴到一张比较厚的纸张上。如果背面的内容也需要,他就复印一份,或是买两本书,结果他看完一本书,那本书就被他“分尸”掉了。
然后把这些资料按照内容归到相关内容的盒子里,这是简单的串联。他不停地复习这些资料,让新资料进来以后,通过关键字和已有的这一块资料达到串联,这个资料最后被他活用。
比如,当他写小说的时候,需要某个资料,就会找到那个资料盒,把自己的观点和资料的内容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出来了。内化和已有的知识就相容在一起了,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写作。李敖写作时经常就是铺开一桌子卡片来拼图。
由此让人想到,李敖的写作方法和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介绍的卢曼教授不谋而合。
《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是德国人申克▪阿伦斯。这本书全面解读了“当代黑格尔”的德国社会学教授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
这本书介绍了卢曼教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写作难的问题。他用这种方法积累了9万张卡片,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这些卡片产生了复利效应,成为终身受用的知识库。
这些平日构建的知识库,等你有灵感的时候,从其中提取需要的知识,写起来就会轻车熟路、兴趣盎然的。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利用卡片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和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对我们高效写作会有极大助力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与时俱进,把卡片内容做成电子文档,因为这样可以便于快速的搜索,容易分类。并且可以把图像和影像等不同形式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这样的收集过程更为丰富、更为有效。
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再对照一下李敖的读书“五马分尸”法,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五):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有了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有了 我们平时都离不开写作,有时候坐在办公桌前或打开电脑准备写作时,是不是感觉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主题、构思啊,本来都提前想好了,但是一瞬间几乎都没有了。或者刚看完一本书,觉得主要内容都记得清楚,想做个思维导图,却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呢?现在告诉大家,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有了。 这个极好的方法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为此,德国的申科·阿伦斯专门出版了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你相信吗?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后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本书以卢曼卡片盒为核心,详细地介绍了从阅读到记笔记到写作的整个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 申科·阿伦斯,具有博士学位,是教育哲学讲师,他主要教授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实践决策和个人成长,著作获奖作品《实验与探索》。 下面跟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卡片笔记写作的方法: 1.卢曼笔记盒的由来 这个新的笔记写作法的发明者就是卢曼,他是酿酒师的儿子,起初是普通公务员,他平时就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一开始他也是在空白纸上写评论,或在书上勾勾画画,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写下去,除了会留下大量笔记,没有任何效果。 接下来,他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把笔记记到卡片上,随时收集到卡片盒里,天长日久,这个卡片盒里本来孤立的想法便有了联系,有的会形成系统性的思想或观点。 这套笔记系统成就了卢曼,使他从公务员变成了高质量、高产出的社会学教授,在20世纪时颇有名气,在他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有58本著作和数百篇作品出版,之所以高产,原因就在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2.什么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传统的卡片写作法,只是使用一个盒子,用来保存自己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就是对自己的卡片写作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更适合学术写作和信息密度大的人来使用。通过索引和整理,使原来保存的内容进行一次再认识,相对来说提高了记忆力,提取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卢曼经常用的索引有四类:第一类是主题索引。每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够多,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概括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同时汇集相关内容笔记编码或链接。 第二类是临近位置内容卡片。这和主题索引卡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它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得卡片所涉及得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括。 第三类是当前内容索引卡。标清楚这条笔记和前面或后面那哪一条笔记有逻辑关系,虽然有有联系的卡片并不能紧挨着。 第四是常用的笔记和笔记的连接。可以尝试着把简单的两条笔记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个打破常规的新思路。 3.运用卡片笔记写作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运用这种新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写笔记是记录感受,不是抄录原文。尤其是我们平时读书时,如果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及时写下来。读书时的记录不能原文照抄,要消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观点组合起来后,不会担心什么原创度,完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是笔记最好要手写,才能记得更牢固。如一代伟人钱学森,他所有的文章和笔记都是自己手写完成,只有自己动手写的,他从来不用电脑打字,更别说粘贴复制,这样他掌握的知识完全能够真正地入脑入心。所以,提倡用手写卡片,而不是电脑复制粘贴。 最后是这样是自下而上,更容易找到写作主题。卡片长期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写作的储备库,翻阅这些卡片,我们容易找到自己的主题。在卡片与卡片间通过索引关联起来,提高了记忆提取的效率,也使卡片内容的衔接和联系起来。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围绕主题,形成初稿。 总之,这种自下而上的笔记写作方法,打破了我们平时按计划先列主题再找资料的习惯,学会运用这个方法,我们再选题和划分重点时就不再烧脑。 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写论文,哪怕是平时的写作,这本书所提供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都会让你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强烈推荐每一名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以及终身学习者,都来阅读这本书。 你还犹豫什么,赶紧读起来吧!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六):书到找时方恨多
截止到今天为止,我在豆瓣马克了1707本读过的书,写了6081篇读书笔记(摘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是不小的负担。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书也是到找的时候才会恨太多了。我经常跟同事聊某个话题,聊着聊着突然想起我曾经在某本书里读到过相关的内容,可是死活想不起来关键的部分,于是只好面目扭曲、翻着白眼陷入痛苦的回忆。更惨的是有时候我连书的名字都想不起来,进入一系列的“马什么梅”的抓狂。一旦跟自己杠上了——或者工作需要不得不把这个内容找出来——你就会看到我咬牙切齿地一页页翻豆瓣“我的读过”列表(整整57页!),一翻就是半个小时,还抽搐着嘴角喃喃自语“那个书叫啥来着……?”
针对这种“读过的书间歇性失忆综合征”,我跟同事甚至已经进化出了在发病时相互拯救的好习惯。其过程基本如下:
我(哀嚎):“那本书讲不婚不育的书叫啥来着?《最勇敢的选择》?”一边在豆瓣搜索栏里输入“最勇敢的选择”然后发现豆瓣给我搜出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一个都不是讲不婚不育的。
同事(头也不抬):“《最好的决定》”。
我:艹。
一共俩形容词,每个都接近,就是没一个对的。
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在卢曼的身上,因为他以惊人的毅力把他读过的东西都整理成了三种笔记、四种索引、五个步骤,然后把它们发展为可以发表的论文。
卢曼的三种笔记分别是:闪念笔记(记录任何脑子里的零碎想法)、文献笔记(对阅读内容的总结概括而非简单抄写)、永久笔记(基于前两种笔记梳理出的相对成熟的论文碎片)。
有了这三种笔记之后,卢曼开始给它们放入卡片盒,并给它们添加索引和链接。在这个过程中,他在碎片化的发现之间逐渐建立联系、拓展论点,进一步梳理需要检验的想法、需要挑战的观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此时有一个重点,即抵抗仅仅研究单个主题的诱惑——这种单个主题往往只是短期项目,而是关注更深刻和宏大的逻辑——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当这些机遇卡片的洞见积累到一定数量,卢曼就开始着手撰写论文——他的撰写并非从零开始写作,而是反复研究洞见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改进他的想法、论点和架构,从笔记中得出他的论点,检査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
我发现他这方法听起来有点像我整理我把读书笔记发展成书评的工作流程,只不过书评更像是一个短期项目,而卢曼的论文关注的是宏大学科内或跨学科之间更为深刻的本质性创新。
我写写书评的工作流程基本涉及8个步骤、6个软件。
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会随时在手机备忘录(软件1)里记录读书时激发的想法碎片、问题,尤其是对作者质疑。我会记录下关键词和页码,供后面翻看和整理。这个步骤有点像卢曼的闪念笔记。
同时,我会把书里的信息按照“我已经知道”和“我之前不知道”进行分类,凡是“我之前不知道”且以后可能会用到的部分,我会用豆瓣读书(软件2)进行摘抄。摘抄的内容是任何跟自己的预想不同的内容,包括且不限于:之前不知道的新信息,跟之前的理解不同的新解读,有疑问的部分,冷知识,知道但表达厉害的句子,工作有用的信息等。
等书看完之后,我会在有道云笔记(软件3)再次梳理手机备忘录里的零碎想法, 结合豆瓣读书里的笔记发展成段落,此时需要在碎片化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一篇书评能够成立所需要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会打开这本书的豆瓣介绍页面(软件4)、跳到目录部分,把摘抄、零碎想法和我新建立的联系放在全书的框架之下再次整合。有时,一本书会更另一本甚至几本书产生共鸣,此时我会打开我word文档(软件5)里的原文摘抄备份,寻找之前的笔记和摘抄,并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这些库存的信息。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比较艰深,那么我会打开幕布(软件6),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需要系统性条理性梳理才能理解的内容、需要深度认知的内容整理成关键词和符号构成的思维导图。
如果一本书是译文,部分摘抄内容需要跟原文进行对照,那么我会找到这本书的英文或者日文版(别的我也不认识了),把原文句子整理到对应的摘抄里。
每年,我会梳理今年读过的所有书,以年为单位重新审视自己关注的东西,以发现自己兴趣的转移或打开,目光的移动或停驻。
这个系统说起来很庞杂,但其实因为我每天都在这么干,已经非常顺手。这么想来,虽然卢曼的系统听起来一套一套又一套的,真用习惯了应该也很顺手。
这本书有几个地方特别於我心有戚戚焉,首先我很喜欢作者对multitask多任务同时进行的吐槽,因为我就是一个根本没办法同事做两件事情的人。如果一边遛狗一边扔垃圾,我很可能会把狗扔进垃圾箱然后拖着垃圾走。我也很喜欢作者强调好的写作应该是先输入再输出,因为我就是一个不读书就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人。我脑子里的声音像条冬眠的蛇,不给点雷声就不会醒来。只有在开写之前先读点适合的东西,让书里的声音跟我自己的声音共振,我才能引出我脑子里的声音。
我觉得卢曼跟我最大的差异在于,我满足于完成短期项目,比如书评,而卢曼关注的是更长期更本质更宏大的创新。他创造和累计的链接在他的卡片盒子里,而我满足于让链接留在我脑子里,而不是放到纸面上、卡片里。我感觉这种平庸和伟人的差异主要在于我缺乏足够有诱惑力的功利性结果来吸引我投入这些额外的精力来干大事,毕竟我只想躺平。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七):一生写9万张知识卡片,出版58本书,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人在自己30的时间里,可以干什么,有人碌碌而无为。但这本书的作者卢曼没有虚度这30年的光阴,在这段时间卢曼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看到这些你觉得很惊人,不要问我他是怎么做到的,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现在也算不得秘密,他的笔记方法和使用方法很早就公开了,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秘密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好好探索其中的笔记密码财富。
市面上关于写作的书籍太多太多,选择一本入门书籍开启写作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在国外反响比较激烈,甚至有的人读了英文版后,大呼写得很好,希望能够翻译成中文版。现在这种反响和希望都变成现实,中文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21年7月出版。这本书篇幅不算太长,译者翻译也符合许多人的口味,尽管书中有些内容重复了点,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阅读。
读一本书,我们希望能够获得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读这样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最需要的除了思考之外,还有写作必备的一些技能。
就像这本书开头的推荐语:”不写,就无法思考“。
这本书的着重点在于不写,而是对应不写,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就是——写。
那么写什么就是这本书从始至终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既然本书是以写笔记为主导,写作为辅来进行叙述的,那自然笔墨着重点在于写什么?如何写?在哪写?以及最终如何做到融会贯通?
我们就这四个问题分别展开详细讨论本书的要点。
我读完本书就一个感觉,如果只做概念性的理解去执行简单的动作,那这本书基本属于白读,如果你不想白读,想要达到书中提及方法的某些成果,那你读的时候,我特别希望你能够做做笔记,我们做笔记的方法往往传统简单归一,就算是这样,我们也要做笔记。
只有你做了笔记,才能和书中提到的笔记法对比,对比之后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笔记和书中的笔记方法到底有何不同,为何你的笔记看起来工整有条理,而且记得详细,但是真正开始用到这些笔记的时候,又为何那么难用,需要一遍一遍去看,这到底是为什么?
要想解开这些疑惑,非读这本书不可。
读之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如果有这本书对你有用,如果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本书可以作为做笔记的入门书,开始着手去做笔记。
我们知道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高效学习,为的就是让知识简化统一归纳起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摘抄到笔记本或者输入到某个笔记软件,这就是我们常常做的笔记方式。起初这种方式比较好,但随着笔记越来越多,你觉得你还能记得自己做了什么,又有几次去重温做过的笔记呢?
你不想去重温,多半是因为这些笔记的提取难度太强,所以不想打开或者整理这些笔记,为自己增加莫须有的负担。
而真正的笔记除了原文的摘抄,引用的专业文献之外,更多是注入自己的理解,在这方面,卡片盒笔记就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何为卡片盒笔记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新”和意想不到,还有汇聚一词,这些词都意味着卡片笔记需要的是想法和思考的碰撞,从而达到产生新的想法。
卡片盒笔记依赖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地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这和我们上初中那会,老师做的化学反应有点相似,让化学元素与元素之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根据这个你不难想象这个笔记独特的优势。
学会用卡片盒笔记的方法,我们不难保证我们可以做到像作者那么高效,如果真能读后有所收获,并且琢磨出自己的笔记系统,以此提高自己的效率,那这就是我们读这本书最大意义。
这就是卡片盒笔记的有一个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努力将这种新的笔记方法注入到脑海里,尽可能去理解这种新的笔记方法,只有理解了,才能学会,学会之后才能得当应用。
卡片盒笔记所记的笔记是关联的,要做到关联的笔记,要借助一种工具,就是标签功能,要想在诸多笔记中找到类似的笔记,非标签不可,只有相同的标签才能提取到相同的信息,以便我们节省更多时间去完成写作。
它是分散的,就像面粉,没有放水和面之前,它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粉末状,用微观形式去看,面粉就是分散的,但是和面后,它们是一起的,连接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水,是水让这些分散的面粉聚合在一起,变成餐桌上的面条,还有许多不同的食物。
前面所讲的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卡片盒笔记法的概念进行的辅助解释,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如何具体的应用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写?
卡片盒笔记有两类:
文献卡片盒里面主要放入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
这个卡片盒里面主要放入自己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
两种卡片盒需要制作两个不同的盒子,分别将不同的卡片放入不同的盒子。
接着来说说做笔记的步骤,卡片上不是什么都写,也不是什么都不写,笔记也需要分类,在这我们主要指的是卡片需要分类。
这8个步骤就是这套卡片盒笔记的关键所在。
第一步告诉我们记录你灵感乍现的那一刻,虽然不重要,但很难得,往往稍纵即逝,记下来,想办法把这种灵感或者一时兴起的想法归类到闪念笔记里面,慢慢把它转化为永久笔记。
第二、三步告诉我们记日常读的文献、书籍、文章的笔记,文献可以摘抄,但书籍和文章需要有个过渡,先记个闪念笔记,闪念笔记是书里面的原文,等转化为永久笔记的时候,这个卡片上的内容完全是你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其他的步骤就是为了增添卡片盒的丰富性,以及如何在原有的笔记盒子里添加相关的笔记,这里作者卢曼有自己的一套编写系统。接下来简单说说编写规则和系统。
假如这个知识一个领域的分类,我们先记个大的主题编写成社会学,这是大的主题,接着你想在社会学这个卡片添加新的知识可以在卡片背面写上社会学A,在A里面添加相关卡片,可以写成社会学A1,以此类推。找到属于自己的编码系统,给笔记编码。
这种编码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连接加上连接,一个想法、知识和观点另一个想法知识和观点,这种连接完成的足够多之后就会形成文章,这样关于笔记卡片的初稿文章就会形成,形成后开始在屏幕上输入想输入的文字,最后修改,强化适当的观点。
笔记的适用场景很广泛,阅读和写作,还有记录灵感,课堂都是做笔记的场景,在每个场景带上纸和笔就显得尤为重要,随时携带笔记本,这是记录的一种好方式,记录后,在某个时间再整理到卡片笔记盒里面。做笔记最重要是整理再加上整理。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唯有整理不可辜负每个做笔记的人,精细化的整理是每个做笔记人的技能,这种技能越熟练,写作的时候碰撞和提取的难度就越容易,所以每天做笔记很重要。作者卢曼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每天写6条笔记卡片,这里面除了坚持还有归纳和收获,只有这些笔记不断让作者卢曼在世界舞台越走越远。
笔记卡片的使用方法讲到这,各位可自行理会并加以应用。
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在哪写笔记卡片?
作者卢曼写在纸质卡片上,并且放入相应的盒子里面,9万张知识卡片,你得想想写多久。这里有人就会疑惑,放在相应的盒子里面不就和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放进去有什么不同?
文件夹的创建很简单,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纸质版不方便,但能够记住更多知识点;电子笔记方便,文字量庞大,没有一种惜墨如金的态度,很多都是复制和粘贴的简单动作,所以在消化方面纸质版笔记的优势显然要强一点。
最终,你的笔记要么在纸质卡片上完成,要么在电子软件笔记里面完成,选择一种工具从现在开始就写卡片笔记,或者可以纸质和电子结合,方便的时候纸质,不方便的时候可以用电子笔记,最终目的都是需要由笔记来服务我们完成目的的。
不管何种笔记,最终都需要人来完成,写笔记的时候记住这几个原则,那将会事半功倍。
运用这几条原则,做笔记会如鱼得水,纸上便可行云流水。
作者卢曼说:“没有人可以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既然没有人从零开始,那他一定需要笔记进行写作,笔记是日常的积累,好的笔记方式对将来写作有非常多的帮助。还有虚构类作者,同样需要笔记进行写作,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往往比一般人要细致,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果你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循环的过程,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写作计划,那会从“如何找到一个主题来写”变成“如何处理可写主题”太多的问题。
线性更多反应的是直线思维和直线写作,而循环写作你会发现整本书或者整篇文章强调的知识或者观点就那么一两个,并不多,而循环说这个知识点或者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笔记卡片找到相对应的一系列知识卡片,这是笔记卡片展现出来的又一个优势。
我们着手解决完三个问题之后,最后会回到如何坚持做的问题,坚持和意志力、自律、长期等一些词汇挂钩,凡是需要坚持的事情,我们总没有完成过,凡是完成的事,我们总没有坚持过。
作者卢曼写了9万张知识卡片,除了习惯和坚持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9万张不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数字,当你从每天3张开始,你需要30000天来完成,作者每天写6张,也要接近40年的时间,你看这是长期坚持带来的复利效应,当你在一件事情上准备的越充分,最后越能如鱼得水。
最后再来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这里面主要介绍了传统笔记和卡片笔记盒优劣,着重说到了卡片笔记盒的概念性问题,上手和应用途径问题,当然还有我们关心的写作问题。写作问题是由卡片笔记盒解决的,而卡片笔记盒的问题则是我们日积月累做笔记解决的,所以最主要就是为了让你明白卡片笔记盒与写作、思考、阅读三者之间缺一不可的关系。
笔记需要思考、阅读、写作三个模块来完成,如果缺少其中一个,那卡片笔记盒的作用会弱一点,如果三个模块完成的好,那笔记盒的作用会越来越好。顿悟时刻:我还是建议去读一下这本书,万一你也写了几万张卡片呢?万一你也出版书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