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铭记未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安塞姆·基弗:铭记未来》是一部由Jack Cocker执导,Alan Yentob / Anselm Kief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塞姆·基弗:铭记未来》观后感(一):基弗与诗歌
主持人问他如何看待诗歌
我会被音乐打动、被诗歌打动,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被打动了,我就会死。你知道我的意思吗?被打动实在太重要了。 ——来源美国《Vulture》杂志专访Anselm Kiefer
被这段话打动,对kiefer感兴趣来看了纪录片,又去找了他如何看待诗歌的访谈来看。
非常妙的态度,非常妙的解读,非常妙的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铭记未来》观后感(二):铭记未来(没写完别看
32:23 “你为什么是个艺术家?”“我想用不同方式联系世界上各种事物。你见到的很多事物他们令你绝望,而你希望建立某种联系,让自己感到更安全、更好。”
33:39“我们不知道为何来到这儿,也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人类的理性想要去寻找答案,但是他们不能,这挺令人绝望的不是吗?”
这些对话在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中展开,在基弗于水池中将大陆板块的模型重新组合到一起的身影中浮现。我瞬间想起吕森对“危机”的定义:这是一种人类无法掌控的偶然性,但历史学家将它加以联系、阐释。
在了解基弗的建构前,我们需要了解他的解构。
先前Prof Haxthausen提醒我,基弗的助手说他的作品有着“deconstructive nature”,而大多数评论家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而误解了他。基弗在解构什么?纪录片的开头,基弗就告诉我们:“宇宙就一直在毁灭、重组。”
历史是clay。
金字塔,献祭,宇宙。
下雨,展品。
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媒介来思考这一点。纪录片中,基弗强调“等待”,他用会腐蚀的材料,脆弱的稻草,像历史一样容易被污染的铅,基弗会等待他们几年之后的变化。变化也是基弗艺术的核心之一,“我不喜欢静态。”
其实基弗的建构建立在解构之上。“remembering the future”,而不是“the past”。说“解构过去,建构未来”似乎有点太过死板。铭记的一般是过去,但基弗告诉我们,只有过去之上的未来才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所回忆的和所创造的,都是创造后的产物。
《安塞姆·基弗:铭记未来》观后感(三):一些简单记录
成长背景:二战后的童年,在战后轰炸过后的城市废墟中成长,但是作为孩子的他并没有先入为主评判的情绪,而只是单纯地,那些庞大的残破建筑和大地成为了他的童年乐园。同时,这种荒芜也是精神上的——战后的德国人们无法面对那段太近的耻辱与创伤,于是大部分人选择集体失忆和否认,而基弗作为战后的新一代明显更有勇气想去面对甚至揭开伤疤,不害怕历史,更愿意铭记,因为铭记才会有反思。很明显,成长为艺术家的基弗依旧像童年那个在废墟中奔跑的孩子,他的作品就像是废墟和乐园的矛盾又统一的综合体。可能这再次说明了,厉害的艺术家一直保留了心里的纯真,那种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的能力,所以能够产生新的连接和感受,这是所有灵感的来源方式。
作品的规模/尺寸(scale):明显他的作品尺寸都巨大,然而面对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不是核心所在,他说他的姿势和身体才是他自己关心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他引用了尼采那句“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他就是那个命中必须跳舞的人,而作品尺寸其实只是别人眼中看到的“舞蹈”。言下之意,我想是其实表现效果(类比别人看到的舞蹈)不是最终目的,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和动机(类比听到音乐而随节奏起舞)才是重要的。如果宇宙的运转背后有规律和道理,那么可以看做是音乐一样吧,听到真正音符的人,得道了。
创作过程:首先,“等待是重要的,因为等待是哲学化;而如今,人们总是不等”。他的工作室里有许多做了很久的作品,甚至有1970s的(纪录片是2014年,所以差不多三四十年),我想他是在等到自己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真正的联系,才把他们安顿到一起。不仅是艺术家本身的认知要时间成长,作品本身也需要冷却期在被重新审视,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判断。他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并不一定是享受的,因为很困难,“在创作的每一个阶段,作品有一百种可能性,但你只能选一种。你的脑中是一场战争”。“前一秒你还以为自己做出了什么大作,等三天后再看,简直不能看;有时情况相反,你觉得自己做过度了,这时候停下来过段时间再看,会发现,明明正好”。(描述得太对了,我每天在工作室干活时候脑子里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不是那个材料,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为什么它要在前而不是在后等等等等,前一分钟觉得哇塞好美后一分钟呃好像灵力消失了...)
终极问题:基弗的阅读明显和宇宙、哲学相关,他对终极问题最感兴趣,我们究竟怎么来到这里的,又要来做什么。当回答是否有信仰,他说,他不信人类造出来的神,可是肯定的是有一个远远高于人类的力量存在,太高过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会忍不住一直一直寻找和探索。
他喜欢西班牙诗人Quevedo的一句诗,"I hold all Indias in my hand",这是句很有魅力的诗,所有的大陆曾经是同一个整体,而后它们分崩离析,而基弗喜欢这样“重新组合大陆“的想法。
为什么做艺术家:他说,我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联系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世上许多事物让你感到绝望,所以你想要建立某种关联,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这就是艺术家做的事情,他们给事物建立新的关系。(我想起自己在两年前一个群展上写的自我简介,被同展的另一个艺术家质疑看不懂我在说什么,但我很明确我在说什么,我的所有作品都是为了探索和试图阐释人与人、人与事物、以及与时空的关系。)
最后,“你或许会被诱惑去想,艺术能拯救人生,而其实,它不能。”
但是不妨碍人类一直在生命的废墟中寻找诗意、奏出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