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27 00:00: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的读后感大全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是一本由詹姆斯·P.霍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一):五万年一瞬间,倒流回最初的相遇

  三部曲服用完毕,换个标题党题目就是“太逆天了!人类起源的真相居然是……” 第一部,天上的谜面天上的解答,是快节奏的悬疑推理; 第二部,第二次亲密接触,是慢节奏的科研交流; 第三部……原以为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没想到最后几页居然走向《你们这些还魂尸》,倒流回最初的相遇…… 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作者构想了一个近乎大同社会的地球,并且说“现实要比人类想象力构想出的来的任何事物都更为梦幻”。 然而,现在也可以说,现实要比人类想象力构想出的来的任何事物都更为残酷。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二):星之继承者第三部

  前两部讲的是发现神秘的未知文明,然后发达的未知文明层层现出真容。

  第三部呢?还咋展开?这事儿可就大了。

  显然,人类与伽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这关系到底如何纠缠在一起的?不单单是血缘基因相互作用,还有着星际阴谋充斥其间。

  想一下,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外星文明,它的文明程度比你的程度低,你是打算控制它还是帮助它发展?

  不管你是要控制还是帮助,又会用什么样的手段?

  作者在第三部彻底撒开了手段,将许多科幻元素融合进来,包括21世纪的现在极为风靡的仿真感知网络系统,这可比VR之类的强多了。其中任何一种元素恐怕都能拉出来单独写一部小说了。

  最吸引我的一个元素是对于重力的控制。这恐怕也是咱们人类在未来的日子里最应该攻克的技术难题,只有控制了重力,才能真正去征服宇宙。

  至于大结局嘛~~~不多说了,一个严丝合缝的闭环。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三):三其实也还可以

  怎么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作者和作品。

  国内出版的系列三本成书于1977-1981年间,时逢冷战。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借助比较严密的逻辑带领读者去逐步探索作者营造的世界。作者长于推理而在场景描绘方面着墨不多。读起来更像是在读密室推理而不是科幻小说。如果一个人想对科幻作品产生兴趣,这本书倒是个不错的试金石,起码能认清自己到底是爱科幻还是爱幻想或者更爱推理,简而言之比较硬。

  书里展现的诸如科学应用放在今天来看几乎就是预言!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读者对此究竟是将信将疑?嗤之以鼻?或者象现在的我一样感到佩服。

  这就产生一个很难评判的问题,究竟是作者的想象力太吓人,还是人类在这几十年里发展太缓慢,或者兼而有之。

  看了评论很多人推崇12,对3不是很满意,我觉得虽然3比12略逊,但如果不做这种比较的话,单就自身而言其实也是不错的作品。作者显然是希望有朝一日人类进入大规模星际旅行的时代时,能以合作互赢取代成书年代的阵营对立。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一是以作者的想象力也完全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在故事设定的时代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系列一共五本,内地目前发行的是前三本,虽然也成体系,但也很想看看第四第五啊。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四):一位电气工程师的通信工程之梦

  第三部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觉得这剧情开始飘了,但作者工程师出身,有足够的技术细节能压得住开始飘的剧情,不像社会类科幻,一般要飘就是真飘了…九龙沉香辇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比较神奇的是第三部的剧情集合了变种版机械降神,最后三章又集齐了人工智能幕后boss、时间穿越、时间穿越悖论等科幻里极其容易写垮的梗,但作者在要垮不垮之间居然全圆回来了[允悲]甚至还算和前两部打了个呼应闭环。

  我整个人像蒙了一样.jpg

  不过话说回来这是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了,那时候的人工智能梗还没像现在烂大街,还在老老实实写引力。不像现在…

  关于作者吧,是不是科幻作品就技术细节和人物剧情塑造注定难以两全了[允悲]前两部主要是在办公室推理,短板就还不明显。第三部有人物剧情后问题就出来了[允悲]那反派写的跟中学没毕业似的。

  去wiki上看了一眼,巨人系列还有45,但评价一般,也是有人说作者不适合写软科幻。

  不过总的来说巨人这三部是我这两年看过最精彩的科幻长篇了。

  霍根这位电气机械出身的工程师,对通信工程爱得如此深沉。

  着实感人至深(手帕拭泪.jpg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五):继续填坑➕挖坑▏结局震撼

  因为第三部看了大陆出版的简体版,所以人名地名会跟上两部看繁体版不一样。

  这部在加了美苏争霸➕冷战背景之下的太空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伽星人在到达巨人星之后,又返回母星,发现家园不复存在,人工干预之下才使得月球到达现在地球的位置,并把一部分月球人送到地球,并建了一套监控系统保护地球。因为感觉兰比亚人太过暴力,所以把他们带回苏利恩,希望“让他们从善”,后来这部分人变成了杰乌伦人。而由于伽星人内部危机,将监控地球的职权转交给杰乌伦人,从二战后,杰乌伦人开始篡改报告,宣扬地球要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伪造地球人破坏沙普龙号的视频,并不惜摧毁沙普龙号来佐证地球人的恶意。

  填坑之一:月球是在伽星人的干预下才能快速的来到地球附近。

  填坑之二:第一本书里提到的唯一幸存者寇里尔(查理日记中那位强大的士兵),真的走到了基地!“他们返回去找了,但寇里尔的同伴已经死了。他们找到他以后,便将他原封不动地留在了那里。不过他们想方设法援救了路上掉队的其他人。”

  ꒰ঌ(˚ᆺ˚)໒꒱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了,这样的人让所有的国家倒退,阻碍教育事业,支持各种愚蠢的宗教和宣传,就是为了站在顶端,让其他任何人都无能为力?这太疯狂了!”

  “你可以在历史中追溯同样的争斗。”他告诉他们,“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一边是封建贵族,另一边是工匠、科学家、城市建造者。你可以参照古代奴隶制经济去想,还有中世纪欧洲教会的愚民政策,不列颠帝国的殖民主义,以及后来西方的消费主义。”

  “让他们努力工作,给他们一个信仰,不要教会他们思考,对吧?”柯德维尔评论道。

  “知识和理性都是敌人;神话和愚昧就是你用来对抗他们的武器。”

  ٩(๑•ㅂ•)۶

  苏利恩人完善了基因编程技术,抵消身体老化和损耗,也就是实现了永生,结果反而导致文明进程、创新、创造性都停滞不前。“你是说他们停止梦想了。”“太不幸了。人类的很多成就都源于某人梦想着要做到某件不可能的事。”

  ٩(๑•ㅂ•)۶

  22章才是提出新的假设。整本书突然变得好看了!

  总结一下,月球人文明与地球文明的发展速率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班在开始使用石器之后几千年就进入了蒸汽时代?我们花费的时间十倍不止。”

  “杰乌伦人从未忘记他们是兰比亚人,我们是赛里奥斯人。他们仍然将地球看作对手。”被带到苏利恩的杰乌伦利用伽星人技术飞速发现,“他们可能安插了自己的特工到我们远古历史文化当中,有意识地灌输一些系统性的信仰,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从中解脱——这些信仰是要保证让对手花费极为漫长的时间才能去重新发现科学,去发展技术。这样一来,就没有必要再去担心对手了。”

  “不论暴政乔装改扮成何种形式。知识都是它的敌人。知识从贫困和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人民比其他任何因素解救的人加起来还要多。所有压迫的根源都是思想的压迫。”

  在杰乌伦人错误信息干扰下,为了抵挡地球人威胁,善良的伽星人设计的方案可以封闭整个太阳系。依然是武力。

  谎言被戳穿的杰乌伦人迅速切断了一切通讯,并有能力抵挡任何伽星人飞船的到访,反而唯一的漏洞是技术滞后的沙普龙号。

  地球人迅速组织反击,利用维萨编辑虚假的地球记录,利用沙普龙号接近杰乌伦星的契机,修改杰乌克斯的讯息,让后者相信地球人有足够强大的武装力量进攻杰乌伦星。最后杰乌伦人关闭杰乌克斯的系统,领导团乘坐五艘飞船出逃,沙普龙号追踪。

  40章的反转!真有意思。

  五艘杰乌伦飞船跨越数光年的空间并往回飞跃数万年的时间,重新回到了慧神星尚未毁灭时候的太阳系!伽星人确定那是月球人最终大战发生的两百年前。

  结论:赛里奥斯人是土生土长的,由伽星人在两千五百万年前从地球运来的祖先进化而成;兰比亚人来自五万年之后的杰乌伦星。

  填坑:冥王星外围的设备,回应月背传来的信号并直接传递给萨维,而这台设备恰恰来自于追踪杰乌伦飞船的沙普龙号所发射的探测器。这台探测器在追踪过程中穿越隧道来到了数万年前,等待了五万年的指令。

  挖坑一:兰比亚人怎么能是他们自己子孙的子孙?

  挖坑二:杰乌伦的人工智能是否足够先进,进化后视萨维为最大的威胁并计划封闭巨人星。

  挖坑三:杰乌伦人的种族特性从何处进化而来?开端何在?

  结局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沙普龙号前往杰乌伦星帮助他们重建,帮助这些被遗弃的杰乌伦人民。两千五百万年后,沙普龙号的船员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

  特意翻了一下台版,杰乌伦人的英文是Jevlenese.

  ٩(๑•ㅂ•)۶

  Giants Books一共五本 Inherit the Stars (1977)

  The Gentle Giants of Ganymede (1978)

  Giants' Star (1981)

  Entoverse (1991)

  Mission to Minerva(2005)

  好奇后两本会怎么写,不过目前并不想读了。

  《星之继承者3 巨人之星》读后感(六):啰嗦拖沓,可读性差,被各种吐槽的书为何能成为神作

  《星之继承者》简中版上架以来,在豆瓣已经有2400人读过,1200人写过短评,评分更是高达9.0。而纸质版,也已经进行了4次加印。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么火爆的一本书,当然也免不了负面评价。啰嗦拖沓、可读性差、口水文笔,各种贬义的词也纷至沓来。

  但就是被如此多贬义词形容的书,却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过三十多个版本,日文版更是被加印百次。而这本书的影响力之大,号称征服科幻、推理、ACG三个圈层,被票选为世界本格推理前百强。

  可以说,《星之继承者》几乎集中了科幻所有的负面评价。这样的作品,凭什么能被封神?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这些评价都说了啥。

  首先是小说的可读性。有且一定会有许多读者,认为小说的文笔、可读性很差。

  这一点毫无悬念,不管是《星之继承者》,还是其他科幻小说,十有八九会受到这种批判。而如此进行批判的人,十有八九对科幻了解不足。

  科幻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其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是科幻区别于主流文学的陌生化,是“种下芝麻长出西瓜”的反常理、反直觉。

  事实上,因为读者读不懂被差评的书很多,比如圆城塔的《自指引擎》,又比如韩松因为阅读门槛高多次被拒稿的《轨道三部曲》。

  如果抱着正常看小说的心态来看《星之继承者》,很多人都要失望。这是一本罗里吧嗦的书,啰嗦到只是用一下三束观测放大器,却非得连它的原理一起写出来的程度。

  无处不在的技术细节,可能连学艺不精的理科生都会抓狂。这是黄金时代科幻的特色,仿佛技术细节不够细就不能叫科幻。如果读者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那这本书真的不适合读。

  相应得,还有人认为,看了开头世界大同的故事背景,后边的故事无需再看。

  如果把这套书的后两本换下顺序,或者只拿出第三本,我相信很多人会喜欢。毕竟,戏剧化让小说读着更有意思,阴谋论、勾心斗角才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事,而对于科幻小说,星际大战显然比干巴巴的理论更刺激。

  而读者所喜欢的这些事情,恰恰正是主流文学拿来吸睛的点。事实证明,新浪潮向主流文学的靠拢是错误的,赛博朋克悲观思潮对科幻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

  当人们已经习惯了眼前畸形的世界观,正常的世界反而被视为异类。不知道对世界大同嗤之以鼻的读者,是否读过凡尔纳,以及是否对其中所勾勒的人性有所印象?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三点,可以说,《星之继承者》一样都不讨好。人物是一群眼里只有研究的直男,情节是实验、假设、论证,环境嘛,当然是实验室。

  至于书中的氛围小组,活跃氛围用的是把白糖罐子贴上“磷酸二氢钠”这种理科生才明白的梗,外加无处不在的头脑风暴,以及头脑发热——吵架。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活脱脱的“慧神星研究纪实”。

  这样的故事,当然极易将读者劝退。但是,因此赋予本书负面评价的读者,可能并没看过全程堪称报告书的《日本沉没》,以及主人公活到最后都没出过门的《莫斯科绅士》。

  那这本书的看点在哪里?当然是跳出三界之外的科学技术本身。科幻小说没了科技,还算哪门子科幻。而对于《星之继承者》来说,从发现五万年尸体后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思辨,正是它的核心。

  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当第一部刚看完三分之一,故事集就已经涉及物理学、材料学、语言学、数学、传说中的外星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到后来,更是加入考古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为何如此精彩的神仙打架不看,而去纠结小说三要素这种大家都有的东西?

  作为一本融合了科幻与推理的作品,除了受到来自科幻界的吐槽,《星之继承者》当然也少不了受到推理界的吐槽。

  应该说,这根本无需吐槽,因为每位读者读的时候都会发现,作者吹不下去的时候,都会来个“天降线索”。这一点当然会被推理迷嫌弃,因为它并不符合本格推理中人物要与读者有对等信息的要求。

  但是,这本书归根到底不是推理,而是科幻,当然不能纯粹拿本格推理来要求它。

  而它在推理方面的最大亮点,应该在于不断地假设、论证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逻辑性,还涉及到专业的科学知识,要写成这样的作品,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梆硬。

  除此,一套书下来挖坑从未间断,而到最后,坑竟然都被填上了。举个例子,第一部中冥王星的形成,估计大部分理科生都无法注意到其中的BUG,又有谁会想到,它竟然关乎第三部的剧情。

  可以说,《星之继承者》的填坑能力,就算很多正宗的本格推理都做不到。

  丁丁虫老师这么评价这套书:第一本很好看,第二本好看,第三本看。从第一本的连环大反转,到第二本的一路温柔,再到第三本上演星际版美苏争霸和暗度陈仓,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到回归现实问题,难免让读者失落。

  这还是开头所说的,如果调下故事顺序,读者就不会这样想了。实际上,三本书并不一定要有高下之分。

  第一本,是对科学辩证法的演绎,也是《星之继承者》作为科幻的核心看点;第二本,是对另一种文明的勾勒,正应了黄金时代对文明的好奇心;第三本,担负着现实意义,代表作者对冷战的看法。

  在故事的大结局,杰乌伦人回到五万年前,重启新一轮不可改变的毁灭宿命,正如美国陷入越战泥淖时的尴尬处境。第三部的美苏争霸,其实只是个幌子。

  我觉得,小岛秀夫喜欢《星之继承者》,可能是因为故事里的反战思想,或许,《静静》里的“天下无核”成就,正是对书中去军事化、无核化的致敬。

  要说这书有没有真写得不好的地方,那也是有的。比如剧情全程靠对话推动,就十分让人抓狂——前提是,你没看过《基地》系列。好吧,其实那时候的科幻好多都是这么写的, 但也不影响它们成为经典。

  《星之继承者》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间比较久远,许多在当时新鲜的玩意,如今已经没什么吸引力。比如第二部里提到,人类是伽星人基因编辑失败的产物,在当时,这种程度的基因编辑还是超乎想象的,而如今,读者可能会来一句:就这?

  科幻作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学类型,在这个类型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仅仅因为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因为其所代表的时代。

  如果用心去读,读者可以体会到霍根踢馆克拉克的勇气,《星之继承者》与其说是写给读者看的,不如说是写给克拉克看的。正如书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仅仅取悦读者。

  克拉克评论自己的作品与《星之继承者》时的那句“make more money”和“make more sense”,二者之间的微妙足以说明本书在科幻史上的地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