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本纪》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牛本纪》读后感精选

2021-08-30 00:1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本纪》读后感精选

  《牛本纪》是一本由吴昕孺著作,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本纪》读后感(一):《牛本纪》:见证生命的力量

  彭艳如

  吴昕孺老师的老家与我家同在长沙县高桥镇。罗岭桥,离我家也不过几里路,而且我们的童年在同一个年代,因此,我在翻动作者《牛本纪》的每一页,阅读每一行时,都有一种极其亲切而热烈的共鸣与念想。

  作者以最好的朋友“皇帝”作为全书的线索,从牛出生、牛亲近,到牛组词、牛秘密,到牛嫉妒、牛幸福。以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情感诉说着童年的顽皮与天真、自信和好奇。不知是他童年的那些生活语词与我的经历过于相似,还是吴老师的文字尤为生动、感人,短短的文本竟让我好几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扑哧笑出声来,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岁月。

  “大人的逻辑真是奇怪”“随时被他们拿来取笑和捉弄,这是大人的快乐”。在童年,我也经常像作者一样质疑大人的心思与举动。而且害怕自己长大,害怕成长后也像大人一样没有了笑容与开怀。在我印象中,童年里除了没有像作者那样放过牛,其他事情我都干过。

  童年的生活固然让人怀念与追忆,但故事中的人物更让人想靠近。

  小凤与大军的故事,清纯美好,隐隐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比她们更偷偷地。

  宋大伯、古树爷爷,温暖的存在,善良的化身。

  肖老师,是从过去一直活在今天的教育现象。被捆绑,无法自我挣脱。

  最愿意反复读、品味的是吴老师的父亲与母亲。

  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可以称得上我们那个年代学生学习的“法宝”,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所以说,“小五”还是挺幸运的。

  作者在故事中多次提到母亲对父亲的膜拜。如果有人告状,母亲自豪地说:“我们家里的男人在外面”;一周才回一次的父亲会被母亲拉在房间说上一晚上的话。妈妈经常说,父亲是我们村子里唯一的知识分子。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将这本书献给父亲吴烈焰。父亲对子女的教育,让人看不到痕迹,但又真实地在作者、在子女的身上产生力量,这是耐人寻味的。

  作者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带回了一本新华字典,像传授祖传秘方一样教“我”如何查字典:偏旁、部首、拼音、检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习力与聪慧,“牛”这样的独体字,竟然是他最先学习且自己查出来的字,真了不起!难怪“反刍”这样难于理解的字他不仅明白了意思,还能用动作来解读。

  与牛亲密无间的作者实在想从《新华字典》里找到关于牛的一切解释,但没有找到。“没有书可以穷尽一切。”父亲的话语不多,但掷地有声,他强调:在这个世上,书是最好的向导,它能引导你走向远方。否则,你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可惜我的父亲没有对说过这样的话,不然,我可能会走得更远。

  “《新华字典》里面没有故事,但它是一切故事的源头。”好有哲理!光听听就想仰视,难怪作者的母亲那么崇拜父亲。

  父亲的衣柜很特别。放衣服的两层凌乱不堪,唯独放书的一层书码放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画面感十足!这一柜书成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了他生命打开的源头——打开父亲的衣柜,步入到那片奇特的领地,在有如青草密布的汉语原野上,开始拼命吸吮文学的芬芳。书的召唤,让作者在成为作家的路上不再孤独。

  小凤的出现,在故事中的穿插,犹如餐桌中的甜品。不知作者是否真的去看望了她,送去了那条带着梦幻与甜蜜的红丝巾,少女的朦胧与羞涩永远笼罩着一层薄纱。那封借力《新华字典》写给小凤的小书信让我特别感兴趣,真想往下读读父亲与母亲的态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说:“还不错嘛,没有一个错别字,句子也写得通顺,可以打八十五分。”他们发出一种类似钢勺掉到地上的笑声。

  一笑而过——诠释了“尊重”是最好的教育。

  那个叫小五的孩子,成长路上,健康而蓬勃、通透而豁达。这份生命的力量,让我再一次想翻开《牛本纪》。

  《牛本纪》读后感(二):在诗意与爱的滋润下成长——读《牛本纪》

  张家鸿

  《牛本纪》是吴昕孺最新儿童文学作品,书写的是罗岭村少年小五在牛儿“皇帝”陪伴下一同经历、共同成长的故事。“我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方圆二三公里的罗岭村,才是我的王国——我的生活与想象,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梦幻和呓语,全与这片土地有关。”罗岭村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少年成长的舞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舞台。

  乡村教给少年的一切中,最首要的是孤独的无处不在。以大军为首,由二郎、三伢、四海三人为跟班,总共四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对小五并不待见。他们要么孤立他,要么嘲讽他,要么戏弄他。这让小小少年的心中饱尝孤独的滋味,亦让他在饱尝孤独之余愈发敏感、细腻。其次是与年龄并不相仿的坚强。父亲因工作的常常缺席,让少年在妹妹年幼、母亲得病的情况下,不得不有所担当。既要乖巧懂事,又要坚强隐忍。面对攻击性最强的牛“皇帝”,即便胆怯、害怕甚至充满恐惧,他也不得不走上前去,否则无法赚取工分。为了尽快治好母亲的病,他不得不提着篮子跑遍全村所有田间地头,连最危险的三角塘他也只身前往。再恶劣的天气,都无法阻挡他采药的脚步。

  对少年小五来讲,难道罗岭村给他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孤独与坚强?不是。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美的启迪、滋润与诗意的珍视、贮藏。孤独与坚强是基于现实的,美与诗意是超脱现实的,它们的出现让少年日后走向远方成为可能。在夕阳的余晖里,小五感受到生命共存、灿烂无边的盛大光景。春天里,柳树站立池塘边的“揽镜自照”、桃花的“特意炫耀”、樟树如邮递员般的“忙个不休”、杜鹃花的妖娆艳丽。皎洁的月光下,青草的线条柔和姿态优美,蟋蟀、螟虫、蜘蛛、野鸡交错共生带来的神秘感。

  然而最深刻的诗意来自于置身暴雨中、无处逃遁之时,两头牛并排站在一起之后对他的默默保护。“良久,我才明白过来,让我感到踏实、欢欣的‘牛栏房’竟是两头牛用身体搭成的,是八根强壮的‘柱子’和丰厚无比的‘穹顶’为我撑起的生命圣殿。”少年被两头牛保护着,护住了生命,护住了童心,亦让厚生之德真正在心里落地生根。牛可以耕田,可以载重,可以拉车,也可以保护人。耕田、载重、拉车是世俗约定俗成的认识然而保护人,却是少年在艰险时刻最刻骨铭心的认识。从这一刻起,牛不再是牛,牛是伙伴,是挚友,是需要自己冒险去保护的生命,与自己同等重要的生命。

  如果没有最初的负重于身,如果没有与牛的朝夕相处,如果没有对牛的真情付出,小五绝无得到意外保护之可能。所谓“诗意”是与功利心相较而言的。牛是牲畜,在功利心强盛的人眼中,它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它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保障,它至少在被宰杀之后可以食用。美与诗意指向的是生命,得到内心的安然与妥帖。功利心指向的是现实生活,趋向于各种实际上的好处。

  小五从牛身上学到的有很多,对朋友竭尽全力的保护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从方圆二三公里的罗岭村到小五所在的四口之家,是成长环境的从大到小、人情体温的从低到高、是活动范围的从空泛到具体。在小五的成长之路上,父亲常常是不在场的。小五的遭到排挤,小五的身陷险境,父亲并未给予任何实际上的帮助。然而,只在周末回家的父亲对小五时不时的指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在罗岭村外教书的他,带来的是突破乡村情境的东西,是一册《新华字典》、是一次关于书籍意义的启迪,是一次故乡与远方之关系的探讨。

  在陷入迷茫时,父亲总会适时给予他精神指引。当小五怀疑《新华字典》无用时,父亲说:“没有书可以穷尽一切。”他还说:“书是最好的向导,它能引导你走向远方。”当小五觉得罗岭村很大,大得跑一圈都嫌累时,父亲说:“小五,若干年后,罗岭村将成为你的故乡,成为你内心最想念、最珍视的地方,但前提是你已经走向了远方。”当他将把牛放跑的真相告诉父亲时,父亲给予他安慰和理解,尤其对他和牛之间的感情表示赞许。“能和一条人见人怕的牛玩得那么好,这可不是一般的本事。”父亲还希望小五永远葆有这样的本事。身为教师的父亲对他最大的认可,不是常常考取得一名,而是与生俱来的厚生之德。

  父母亲在得知小五把牛放跑的真相之后,依然遵守与宋大伯的约定,一直保守着秘密。保守秘密即守护小五心中对伙伴的那份感情。牛是真正的伙伴,比人更真诚更善良的伙伴。少年想要用尽全部力量保护它,有何过错呢?如父亲所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他没有一点错,他甚至是救牛的英雄啊。”这样的话,能有几个家长说得出来?即便说得出来,又有几人能够说到做到?

  素来胆小的母亲、向来少在身边的父亲用一颗赤诚之心,给予小五最深的理解、最真的期待、最美的寄托。小五和牛、牛和小五,从双方结缘开始,感情渐渐从淡到浓、从浅至深,直至双方生命的互相依存、彼此拥抱,注定了小五把牛放跑是必然的结局。然而这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借这件事体现了父母亲以及宋大伯对小五真切的爱。这份爱与罗岭村给予的诗意启迪,对小五来讲,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爱是人给予的,美与诗意是自然给予的,如此丰富的馈赠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质朴原色的乡村。

  在《尾声》中,吴昕孺说道:“我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汇、每一个笔画,都隐含着曾经的高山、密林,都闪烁着当年的清风、明月,都散发着青草的气息、充溢乡村的腥膻味道和童年那既害怕又勇敢的姿态。”与其说《牛本纪》是吴昕孺对年少乡村岁月的怀念,倒不如说是他给自己的激励,激励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把那段岁月扛在肩上、放进心中。不管走到哪一座城市、不管写出多少作品、不管走得多远,吴昕孺心中一直住在那个叫“小五”的少年,那头叫“皇帝”的牛。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牛本纪》既有虚构的成分,也有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融入其中。如此才让它显得既虚又实、既扎实厚重又诗意荡漾。

  《牛本纪》读后感(三):一只看花的牛——三读吴昕孺的《牛本纪》

  刘炜伟

  前向,《初中生》的编辑们到学校来听我的作文课,赠交吴昕孺老师送给我的新著《牛本纪》,封面是桃花朵朵和牧童骑牛,扉页上签署的“昕孺”二字,行云流水,潇洒如其人。这部六万余字的小长篇仅薄薄一本,我却读了三遍。诗人的儿童小说,一个十岁孩子放牛的故事,令人不忍释卷。

  第一遍读,是在收到书第二天的午休。本想翻几页,静静心。谁知一眼入境,收不住,一面笑,一面翻,不觉就读完了。实在是,太有趣!

  牛“皇帝”在水田里连续翻滚,一田埂的人前俯后仰地挤着看。四海的二叔被挤得摔到田里,成了一只泥猴,爬起来继续看。这种围观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太熟悉,太常见。可是,只有当作家把这点“执念”挖掘和强调出来,我们才发现,真的很可笑,很好玩儿!

  发大水家家户户在河里捞东西,几个放牛娃彼此炫耀,对话却峰回路转:三伢说“捞到一只乳猪”,二郎问“活的还是死的”,果然——“死的”;二郎说姐夫“捞到一只铁锅”,大军问“一口整的?”果然——缺了半边。这个世界真是很小,所有细节都无所遁形;这里的生活也经常重复,你的经历往往已经是别人的经验。所以,得意也就照例变得尴尬了!

  “我”观察牛吃草“反刍”,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想象自己吃进胃里的东西也能倒出来,课上答题也变成了“要学习雷锋叔叔提着桶子反刍的精神”,最后成功地将食道练成了可“顺流”也可“倒流”的水渠。好羡慕孩子的好奇和勇敢,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意味,全世界都打开了大门。

  第二遍读,是在守晚自习的时候,带着《牛本纪》和埋头苦读的初三学子一起,度过漫长的冬夜。忍不住抽一本语文练习本,就着手里的红笔,开始抄录,鲜红行楷一行行填在绿格子里。那些美妙的句子,是真的好!

  摸小牛的耳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呀?“像花开的声音,又像是露水消失的声音;像云朵飘过的声音,又像是水在底下流动的声音;像炊烟袅袅的声音,又像是树上的桃子由青变红的声音……”摸着的感觉,好像能听见;听见的声音,又都是看见的。世界是由混沌变得清明的,天和地原来也是一体的,视听触嗅感其实从来没有分开过。我们的知识,是不是反而把孩童初始的灵气格式化了?

  “我则宛如从饭盆里飚出来的一粒饭”,“它像是跑到一本画册里去了”,“这些词语在我眼前晃动,织成了一张布满牛形象的帘子”,“一道闪电,将天劈成两边,无数把刀子仿佛一哄而上的白色马蜂”……比喻,是联想和想象的线条,将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和文化元素亲亲热热地联结在一起。想象跳跃的跨度越大,形象与形象间贴合力越紧,写作者和阅读者的愉悦感越强。

  “小凤站在我旁边。她看不见我,我看不见太阳。”看向了什么,让我们看不见该看见的。“《新华字典》里面没有故事,但它是一切故事的源头。”的确,文字,通向故事;故事,通向愉悦。“嫉妒之心长什么样?是不是像耸立在卑湿水热之地上大丛大丛丝蒡呢?只要手挨上去,就割你一道口子,让血象泉水般地渗涌出来。”可怕可怕,嫉妒这个东西,真不能碰!诗人写故事,带着哲理的味道,却又幽幽入谷,如风似泉,毫不生硬。

  第三遍读,是和老公一起回宁乡老家的车上。包里捂着《牛本纪》好几天,忍不住翻开了,给老公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累了,想歇一歇气,老公就看向我,问:“怎么不接着读?”然后,老公就跟着说:“你这个城里妹子肯定没体会?我小时候最喜欢玩弹弓打鸟……”是啊!我没有打过鸟,牛,也没放过;没有光脚踩过水田,没有在野地里淋过大雨。但,半点也没妨碍。

  看看打鸟吧!郑重其事地伸臂、闭眼、瞄准,蓄势却难发。“对准泡桐树枝上那嘎嘎直叫的尖嘴”,“想了想,又移向它不断摆动的长尾”,“最后决定瞄准它那只咕噜噜转的不坏好意的小眼睛”。我要打,我往哪打,我为啥要打,我还打不打?“你想干啥?”最后一问,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多少次,我就是这样的。我长到四十多岁了,我还是这样。

  看进栏牵牛!“我未战先怯”“我没有退路,也不想往前,两只脚钉在那里”“没被泪水浸染过的害怕,更像是一堵墙”“停下来反而更怕,还不如豁出去”。每一个句子,不都是钉在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在我生活博弈的每一个瞬间,呈现恐惧、犹豫、自相矛盾的暗示。人和牛的斗争,其实就是人和自己的斗争。作者坦坦荡荡地写出来,因为诗人就是孩子;我们都要像孩子一样。

  从未像这样淋雨,但感觉太熟悉。“我感觉整个世界变成了一条河,一条无限大的罗岭河,我即将成为河里的漂浮物,或许会被站在天桥上的某些人打捞了去。”“这样的天气,几乎是一个删除了人的世界。满耳风声,蹄声;满眼云雾,牛群,仿佛山峦也跟着我们奔跑了起来。”我错了,这种感觉不是熟悉,是清晰、强化和扩大了。文学的力量,是急速扩张的力量。那些幽微朦胧的感觉,随着一个个文字,爆裂开来了。

  以上笔墨,都还只是浮皮潦草的粗浅感觉。深读或者审读《牛本纪》,应该还有很多深潜地下,但被作者用文字撕开了的东西:“成绩第一的我”为什么会被孤立?“最好的女孩”为什么看上那个最恶的男孩?是不是每个村子、每个心灵都有一个如同神灵的“古树爷爷”?耕牛就一定要被“骟”掉野性吗?被“我”放走的“皇帝”往何处去?自由的宿命是喜剧还是悲剧?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盼着读者和他一起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只是希望读者联想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或者,作者什么也不为,他只是讲述和描绘,在人群中间随缘自在,如果邂逅知己,就相视一笑!

  读三遍书,很有味,还应该再读。《牛本纪》,是“我本纪”。其实,我就是那只看花的牛!

  《牛本纪》读后感(四):《牛本纪》也是儿童成长“本纪”

  文/樊晶

  《牛本纪》是著名诗人吴昕孺所创作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儿童小说,作者在开篇的引言中就明确的说明了他的创作意图:为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为了机械的拥趸和技术的奴隶的城镇儿童,构建一个没有被城镇化所侵占的“世外桃源”。作者追忆自己三四十年前的儿童生活,希望以此来为现在城镇儿童的生活注入一丝自然的活力,带领他们脱离萎靡的生存状态,让儿童体悟到一种真诚而蓬勃的成长之力。

  一、《牛本纪》即儿童成长“本纪”

  《牛本纪》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与公牛“皇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皇帝”是一头出生时就个头奇大的牛,威猛又凶恶。偶然的一次机会主人公小五不得不去放这头凶猛的“皇帝”,在小五的耐心关怀下,这头公牛逐渐接受了小五,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部小说的章节是按照牛的活动历程来写的,同时在牛的活动历程中又自然的加上了人的活动轨迹,写出了小五与牛、与朋友、父母以及乡民们的交往过程。作者既不只写动物的活动历程,也不只写人的故事,而是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小说既有对主人公小五的直接描写,也有对其他人眼中的小五的间接描写,以此来突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使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加丰满,为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契机。

  本纪原指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作者以“牛本纪”做书名,是因为这是为一头叫做“皇帝”的牛所写的传记。而与这头牛相伴成长的还有主人公小五,因此这也是为小五所写的一部儿童成长传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儿童文学的书写主体和阅读主体,在儿童文学世界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这部儿童成长传记也可被称为儿童成长“本纪”,即《牛本纪》也是儿童成长“本纪”。这本小说的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与牛有关,“牛出生”“牛亲近”“牛角斗”……表面上是记录这头叫“皇帝”的公牛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从它艰难的出生到最终成为“父亲”的过程。而作者之所以会选择为一头牛写传记,这与作者生活的农村的现实情况有关。在机械文明还不发达的三四十年前,没有各种可以节省人力的机械工具,而当时在湖南农村地区,牛这种可以犁田的大型动物,成为经常出现在农户家里的动物,走到田间地头都可以看见他们宽厚的身影,这也成为让作者终身难忘的农村耕作图景。

  更深层地来看,作者是在描写与这头牛一直相伴成长的小五和他的一群朋友们的成长历程。这群孩子始终陪伴在这头牛身边,这头牛的一切成长都离不开这群少年,小五对它的关爱打动了它,让它开始服从自己的命令,也是小五每天亲自带它去吃新鲜的草。在小五放这头牛的过程中 ,“皇帝”和小凤放的母牛相爱了,开始了第一次的春心萌动,后来又是小五把两头牛放出来,使得它们完成交配,有了爱情的结晶。在这一过程中,这群孩子特别是小五的成长也离不开这头牛的陪伴。从第一次克服放“皇帝”的恐惧,克服与大军相处的恐惧,第一次对小凤开始有些别样的情愫,到后来私自放走“皇帝”的害怕,以及最后终于说出“皇帝”丢失的真相,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是小五成长历程中的一步步蜕变。作者将一个十岁少年的成长过程通过为牛作传的形式表现出来,牛的成长反映的是儿童的成长,牛本纪也即是儿童本纪,立意可谓别出心裁。

  二、儿童成长中的解惑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牛本纪》中将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都摆到了我们眼前,当小五在遇到种种难题时,他主要的解惑者是父母。无论是父亲教他查字典,还是他主动询问“反刍”的意思,或是他质问父亲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工作繁忙的父亲都没有回避过它们,而是耐心地为小五解答疑问。当小五对读书的意义产生疑惑时,父亲耐心地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书是最好的向导,它能引导你走向远方。否则,你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罗岭村这一亩三分地里转圈圈。”有些问题父亲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小五通过实践观察自己体会,例如“反刍”的意思就是父亲让小五自己观察得来的。父亲是小五人生路上重要的老师,在父亲的书籍的熏陶下,小五也爱上读书,走进了文学的世界,这对他以后专业的选择和职业的规划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父母亲的引导让小五不至于被苦难打倒,不至于走上邪路,最终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家庭教育成为小五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引。

  三、儿童成长中的真善美

  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站在生活发展中努力表现生活,既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热情去发现、赞扬新的生活、美的事物,同时也不能对生活中的那些缺点和丑恶熟视无睹。在《牛本纪》的书写中,作者力图弘扬真善美,将儿童成长的蓬勃之力展示给儿童读者。但是在真善美的描写中作者并没有避开假恶丑,而是将儿童成长之路的原本面貌呈现给读者。

  在书中小五被村长欺负,为了工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放那头最难以管教的“皇帝”,在放牛时遭到了大军的欺负和小伙伴们的排挤。还有在他心头始终难以排解的一种孤独感,以及对小凤所产生的别样的情愫。还包括他看见小凤和大军约会时从心头升起的一种嫉妒之感。以及最后害怕受到惩罚,始终不愿意将丢牛的真相说出来,让宋大伯替他背黑锅。作者将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顽皮、挣扎、顿悟、成长一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而这些挣扎和成长的过程正是在经历“假恶丑”事件后获得的。假恶丑是儿童无法回避的现象,成人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假恶丑,却不能帮他们隐藏它。通过对假恶丑的描写才能突出真善美的宝贵,因此《牛本纪》中作者描写的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故事,是一个儿童经历过假恶丑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弘扬真善美的过程。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有助于儿童真实、正确地认识他们周围的一切,在新与旧、美与丑的斗争中,唤起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承担生活中的一切过失的责任感。

  小说中田园牧歌式的罗岭村环境,善良勤恳的宋大伯以及许多村民共同成为了真善美的代表,小五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战胜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过程。

  四、儿童成长中独特的童年记忆

  这部小说在人物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古树爷爷”反复地在小说中出现,小五第一次放牛无法驯服“皇帝”时,是古树爷爷教小五怎样驯服“皇帝”;后来在梦境中,小五再次看见“古树爷爷”,还看见“皇帝”的老祖宗;最后在送牛去逃亡的路上,小五又从梦中看见了“古树爷爷”。作者自己说“古树老人”,他大约本来就是梦中之人,是情感与灵魂的虚拟产物。古树老人或许就是儿童幻想中的一个人,他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儿童天真的想象力,就像在《彼得·潘》中出现的只有作为儿童的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可以看见的会飞的淘气男孩彼得·潘和精灵贝尔一样,是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产物。而当人一旦长大,就会失去他的想象力,他的身躯日益沉重,一些单纯美好的东西会被渐渐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说道:“再没见过他,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意味着某种梦想的破灭。”

  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去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性受到压抑的过程。不过作者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寻,他从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自己的文学理想中维系了自己的童年梦想。

  《牛本纪》也是儿童成长“本纪”,儿童随着牛的成长也在不断成长,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的疑惑之后,儿童终将到达成熟的彼岸。在远离现代喧嚣的秀美的乡村环境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真诚而蓬勃的成长之力。小说朴实流畅的文字,奇特的想象力,富有诗意的语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家乡生活的怀念,对过去自然野性生活的追忆。这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城镇的生活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向往和体悟,为现代儿童的成长注入一剂跨越时空的、自然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牛本纪》读后感(五):陌上牛背牧童归——读吴昕孺的《牛本纪》

  罗小培

  作为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湖南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南农业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历来充盈于耳。于是,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牛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湖南的儿童文学中,牛也自然作为被表现对象频频现身。如汤素兰《犇向绿心》以一头牛的惊蛰复苏连结城市化进程中的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邓湘子《牛说话》以牛说话吟唱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挽歌;牧铃《斗牛铁青》以斗牛回归耕牛身份礼赞生命、反思人性;毛云尔《斗牛》以斗牛传统透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众多同题材的面前,异质的突围愈发艰难,也愈显珍贵。

  《牛本纪》卸载掉尘世附加,专注儿童个体生命感受,以传记的方式为自然生命立传、为儿童成长立传,别开生面。

  一、“本纪”背后的生命意识

  以牛的题材牵引生命意识并不是《牛本纪》的首创,但以“本纪”作为文题与叙述方式,以帝王与牛间的意义投射建构文本的生命意识,确是别出心裁。

  众所周知,“本纪”乃司马迁《史记》首创,主要是为帝王立传。那么《牛本纪》凭何命名“本纪”?读罢全书,方有所悟。小说双线并进,暗线为小说少年主人公“我”的成长,明线则是一头牛的一生,从牛出生一直延续至牛逃亡。而这头牛非同一般。从小说的故事设定来看,书中的牛主角,因其体格体型体态超拔出群,暴躁的牛脾气而获称“皇帝”;在罗岭村的牛群中也因犁耕的本事与群体震慑力堪称“皇帝”;在与县城诸多牛中佼佼者的比赛中亦不费吹灰之力便摘得桂冠,更是以实力“称帝”。

  而跳脱具体文本的桎梏,在小说的意蕴层面与作者的思想“会师”,则可切身体味到小说渗透肌理的生命意识。牛,在人类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始终被视为驯化和奴役的对象,以至其繁衍生息的权利也被剥夺。在如此现实的地位悬殊中,呈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顽瘴痼疾。而儿童成长过程中“万物有灵”的思想特征或许对此是一种破解。于是,作者巧借儿童视角,借儿童与“皇帝”的情感共生与生命互动,将人类中心主义转化为生态中心主义。牛作为自然生命个体的高贵与尊严得以彰显,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缓和并趋向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至高无上的生命平等意识才是最需要像对待“皇帝”那样去尊重与信仰的。

  二、文化景深中的教育启迪

  作为乡土类儿童小说,《牛本纪》直接将知识文化与教育场景化入叙事而不显滞涩,反而增强了小说趣味与深度,这也是其一大特色。

  主人公小五的成长是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在“皇帝”回归自然后还在无限延伸。小五父亲作为罗岭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给予小五的教育自然与他人不同,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也有循循善诱、耳提面命。他和无微不至呵护小五的母亲一起构成了小五成长的文化景深。

  于是,小说顺理成章地引入《新华字典》,引入父子就《新华字典》的对谈,进而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述与“牛”“骟”等相关的释义如何带领小五认识牛,认识父亲,初步理解世界。这一情节设置的意义在于,将象征文化知识源头的《新华字典》化为一道照亮儿童最初思想黑暗的光,有如一种启蒙,开启了懵懂儿童认知方式的转变,在小五及其他儿童读者的成长中埋下了一颗别样的种子。同时,小说以小五父亲知识传授者与思想启蒙者的特殊身份,辩证看待书本知识与人生体悟的关系,这也是小说在教育理念上的进一步深化。

  此外,小说以父母辈的言传身教为儿童成长构图铺设了温情底色,加之作品的自传性质,让读者在和润感人的阅读沉浸中受益匪浅。如父母与宋大伯以隐瞒和仿佛置身事外的态度处理小五放归“皇帝”的事件,既是对小五的保护,也是对小五出于珍视牛自由与生命的选择的尊重、默许,更是对稚子童心的信任。如母亲因药物副作用年仅四十便头发全白,最终选择以白发形貌坦然示人、自在生活的达观。如父母一生聚少离多,但“饱含深情与期盼的朴素”,“不求排场和闻达的相守”。

  三、审美表达与童年经验抵达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童年经验也是高度个人化的、异质的。将个人化的经验推出,在代际鸿沟面前取得交流,以至共鸣,需要更多的心血。可能由于多栖创作的缘故,作者在叙事逻辑的理性自洽与感性体验的细腻传达之间游刃有余,以此完成了往昔童年生活经验的当代抵达。当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文字艺术的审美性。

  文本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俯拾即是,却难觅雕饰痕迹,显得浑然天成。这可能得益于作者的诗人身份,将敏锐、独特、细致的感受力与准确、精当、巧妙的表达力熔铸一体。孙绍振先生曾提出“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相通,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上也要相近”(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P112)。作者的比喻丝毫不滞塞于事物本身的某种显性相似,而是更注重暗示与想象上的精致,在独异之处创造新意。如三伢妈带三伢上门讨说法无果而返时,“三伢他妈像发了酵的面粉,气鼓鼓地攥着三伢走了,仿佛两个写得很潦草的字被扔进了一瓶墨汁里。”三伢妈因余怒未消而扭曲变形的肢体形态跃然纸上,如在目前。通感的切换也是作者营造比喻时常用的方式。如写古树爷爷的歌声,“那高亢、悠扬的歌声还在他的笑容里回荡,恍若豆棚里悬吊着的一根根葱绿、细长的豆角。”将听觉之物转化为视觉之物,充分调动读者的多个感官经验,以求闻达。另外,从中也可见作家主体在文本中的风格诉求,作者的比喻不仅诉诸情趣,追求情感的抒发与传达,也诉诸谐趣,追求幽默风趣,张扬童心童趣。如“皇帝”扬蹄长啸,“将山谷震得像只滚到地上的饭盆子,半天还晃动不止,我则宛如从饭盆里飚出来的一粒饭,只差没落荒而逃了”。“皇帝”的威风与“我”的窘态并置而出,引人发笑。

  文本清逸典雅、言约义丰,又谐趣丛生的语言,于别致错落间鸣奏出一首浓郁湘楚风情的乡间童谣。

  四、互文解读视域下的时空扩容

  法国符号学家、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里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引自《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P947》)由此提出了互文性指涉的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间关系的基本含义。读者的阅读才能生成不同文本的意义互涉,甚至进一步实现作者与读者思维的“秘密”共享。从互文性上看,《牛本纪》文本内部的古今对话经由读者的阅读演绎,极大地扩充了文本的想象空间,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文本张力。《牛本纪》的互文性是由书中一首反复出现的安抚牛情绪、拉近人与牛心理距离的歌谣生发出来的,歌曰:

  而这首歌谣,乃是结合应劭版本的《饭牛歌》与甯戚的生平进行的化用。甯戚饭牛之事广为流传,但饭牛歌的具体内容在先秦典籍中确未涉及,至西汉之后才为各方家提及,因此,饭牛歌有后世假托为文之嫌。正如闵永军综合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不同的诗歌形式与各时期相关文献记载考证指出“甯戚《饭牛歌》最早的文本内容应是《诗经·魏风·硕鼠》,而世所传的《饭牛歌》多是汉人所伪托”(闵永军,《<饭牛歌>版本考辨》,《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7月第7期)。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这一原本或许杜撰之文经典化为文苑奇葩。尤其应劭版本的《饭牛歌》,被后世广泛传播。在历代辗转相引的过程中,虽文辞略有差别,但基本不离其大致风貌。

  据考证,应劭版甯戚《饭牛歌》原文为:

  对比可知,《牛本纪》中古树爷爷的歌谣前半部分是对《饭牛歌》的沿用,此后续接了对甯戚生平的想象与概述,最后一句从古时古人复归时世时人,以时间的永流不居生发沧海桑田之叹,并以此抵达了永恒的虚无之境。

  沿着想象的顺势生长,那个反复出现在小五梦中的古树爷爷我们亦可视为甯戚灵魂的化身。作者对其进行的夸张的外貌描写或许可以作为某种佐证——“我从没见过这么老的人,仅比我高半个头,满脸皱纹酷似枞树皮,眼睛却和善得像两只小鸟。他尖尖的下巴上挂着一绺山羊胡子,一双手大得像两把蒲扇。”甯戚乃春秋时期卫国寒士,以贩牛为生,然其人才华横溢、襟怀天下,为自求用世,于齐桓公车前扣牛角而歌。一首《饭牛歌》,齐桓公识甯戚之非常,延请入宫。管仲任其为大司田,主农业生产。甯戚在任期间,垦草辟土,尽地之利;兴修水利,尽水之利;轻徭薄赋,尽人之利,极大地夯实了齐国国力,为齐国后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基础。甯戚因此荣列“桓管五杰”之一。许是长期与牛打交道,甯戚熟识牛的秉性,并与牛建立起了特殊的感情,相传著有《相牛经》。作者借此浮想,以两人对牛的深情建立起师徒的继承关系,让古树爷爷甯戚对牛的深情与“我”对“皇帝”的深情在纵深的历史时空产生了某种呼应,空谷传响又若合一契。

  《牛本纪》是作者落尽繁华的素履之往,向着童年。读者循着故事,字字体认,也寸寸回归。《牛本纪》的引子中以镜头式的语言呈现了暮归景象:在母亲的守望中,一个黑点缓缓靠近,放大,清晰,最终还原成一牛一童。读罢全篇,在读者的眼里,同样的景象再次上演,随着那渐进的脚步,那一点黑慢慢晕开,散去,最终渗进某些角落,丝丝缕缕,不绝。只道,陌上牛背牧童归。

  《牛本纪》读后感(六):《牛本纪》共读日记(龚巧)

  2021年3月10日 小雨

  很幸运能够跟着萤火虫阅读联盟一起共读《牛本纪》这本书,这真是一件美美的事情。第一,这本书很美,当我第一次阅读在书上做笔记时,都怀着神圣的心思,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笔每一画;第二,这个群里的师生很厉害,新学期开始,大家就紧跟领头羊曹老师的步伐,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的一笔一划,都好似春天里那嫩绿嫩绿的新叶,欣欣向荣。看着群里的聊天,嘴角都溢满微笑。我压力很大,也跃跃欲试。

  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育英二小四一班开启了《牛本纪》共读之旅。今天,我们师生共同合作,上了第一次推进课,忐忐忑忑,又激动不已。

  一、“读目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翻开目录,很快听到有人喊道:“都是三个字,都有牛字!”清脆响亮的声音没了,我以为大家都是如此,都只是找到了这两个点。说实话,我浅浅一看,也只看到了这两点,但我也期盼着有些意外发生。当我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发现时,徐梓涵告诉我们标题都是“牛”字开头,阅读刚刚进入状态的赵睿蕊告诉我们,标题都和牛相关,段雅莉还看到了标题都只有3个字。当他们说完自己的发现,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并且用红色粉笔将他们的学号标在他们各自的关键字前面,并美其名曰:“这就属于你的专利了!”孩子们极其兴奋。

  说完这三个发现,一群小手都放下去了,只有郜靖瑶还举着手,她站起来,惊喜地说道:“标题前都有图画。”小巧可爱的她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看得出她为自己获得专利很是高兴。看到难得举手的李涵蕾,她站起来说道:“有的标题容易懂,有的标题不易懂。”对于这个发现,因人而异,对她来说可能有的标题不好懂,对于她的大胆表达是要鼓励的。黎明轩宣布自己的发现,目录中有一条路把所有标题串联了起来。确实这个不像其他目录那么规整,也像黄钰茹说的那样,标题都概括了整个章节的内容。

  最意外的莫过于葛奕淇提出来的发现了,她发现图画和标题相一致。我听到这个发现时,大脑也卡壳了,怎么办?我就把问题抛给大家。大家都纷纷议论,这些图画和标题根本就不一致。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大家都不敢相信。我也趁机说道:“作者只是无心之举吧?”答案不一。“也许我们可以顺着葛奕淇的思路去思考,也许作者真的别有用心了?”大家都叽叽喳喳讨论开来,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个发现成不成立,但想来应该是有点关联的吧,我就这样等待着孩子们的智慧绽放。终于,范知仁打破了僵局,他提出:“你看第八章牛被囚,一个脚盆盖上了盖子,不正是被囚禁了吗?”好像也可以这样自圆其说,也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就这样,大部分章节都被孩子们破解了。如:“引子”这一章节配上一个盖上盖子的盒子,等待着读者去打开。“第一章 牛出生”配了一个笔筒,笔筒里本来应该装笔,可还装了一把宽宽的尺子,也许这就是皇帝的影子。“第四章 牛异类”配上一个外表稀奇古怪的杯子,应该就表示异类的意思。“第七章 牛狂奔”配上一块长长的木板,就像“皇帝”狂奔的路。“第十一章 牛幸福”有一个孩子在看书,也许看的就是《牛本纪》,这就是很幸福的事情呀。“第十三章 牛出事”一块石头边有两丛草就是没有牛,这就隐含着牛出事了。“第十五章 牛逃亡”孩子们是这样解释的,牛逃跑的时候慌慌张张匆匆忙忙,撞坏了桌子一个角,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洞察力和思维力。“第十六章 牛本事”,你看,煤油灯盖上盖子竟然能够燃烧,冒出火焰,这不是特别的本事吗?

  确实,我也不知道作者图文的含义,只能听听作者自己的解释了,期待作者能回答我们。

  二、你是怎么理解书名《牛本纪》的?

  刚开始看到阅读手册的第一周任务时,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书名的意思。看到曹老师的日志后,才渐渐清晰,但我没有曹老师那么博学。当我在课堂上提出时,我以为会没有声音。“《史记》里面就有本纪这个词。”郭小希冒出一句,我特别惊讶,“是的,《史记》里有本纪这个词,专门来记载各代皇帝的事迹。而我们书里的这头牛就叫做皇帝,对吧?这是把这头牛放在了皇帝的位置来写呀。”

  三、这头牛为什么会叫“皇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不同寻常之处?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大家都找到了,因为它是罗岭村最威猛、凶恶的一头牛,所以它叫做“皇帝”。

  第二个问题呢?我也没有提前找,但我自己是精读的,每个章节的内容也还熟悉。孩子们的每个回答都很精彩,他们开阔的思维令我欣慰。段雅莉找到了外貌上的不同,在第6页“据说,它生下来就个头奇大,像一头小象,而不是小牛。他活生生地让它的母亲难产死了。它半岁时体型就有一岁的牛那么大,逢山过山,见水踏水,走路不转弯,看人不眨眼,人见人怕。”易科霖由此想到后头的章节,皇帝的力量特别强,两头牛都斗不过皇帝了。

  刘思琪说:“皇帝不爱犁田。”周子轩跟着说:“皇帝犁田从不会到会只用了一个通宵,它学得很快。”而吴含兮也抢着说:“皇帝犁田基本上不需要教,它像天生就掌握犁田的规矩和技巧,只需稍加点拨,便做得不折不扣,熨熨贴贴,比一般的牛功夫到家。”孩子们探讨得越来越深入,我真为他们高兴。庄皓然提到皇帝其实比真皇帝还难伺候,这也是不同之处。

  黎明轩半信半疑地说道:“皇帝好像听得懂人话……”声音渐渐弱下去。“你就是说皇帝通人性吧?”“嗯嗯,是的。”黄钰茹马上抢话:“对对,是的,小五唱歌,皇帝竟然能够听得懂。”刘诗蕊也站起来说:“皇帝是能听懂小五说话,当小五示意皇帝逃走时,皇帝真的这样做了。”易科霖还联系到了小五第一次与皇帝接触时,摸摸它的耳朵和鼻子,竟然和皇帝达到了默契的交流,皇帝竟然服帖了。关于皇帝与小五之间的默契交流,孩子们也会如此细致,如此深入,如此沉醉。

  整节课都很欢快,大家在积极地思考,进行思维碰撞,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相信我们心里都种下了几颗种子,是那种觉察不出来的种子。在这条路上,我还很肤浅,但兴趣盎然,希望跟着曹老师的步伐,为孩子的深度阅读多做一点儿什么。

  2021年3月18日 小雨

  相较于昨天,又有点小冷了,在这样有点阴沉的天气里,我们继续跟随阅读手册的脚步,讨论《牛本纪》。尤其是讨论神秘的古树爷爷,与这天气还真是一个调。

  一、《牛亲近》:我第一次放牛,遇到了哪些困难?我和牛是怎样亲近起来的呢?

  当这个问题一出现,就有同学脱口而出:“害怕呀!”

  “从哪里看出害怕的呢?”趁着这个机会,赶紧引导孩子关注作者的文采。果然,这样能吸引大家关注作者的语言特色。

  “我不由得再次停下脚步。这次不是被钉住,而是被黏住,因为我的腿脚在发软,发抖,完全不听使唤,像一团泥巴紧紧黏在地上。”

  “没被泪水浸染的害怕,更像是一堵墙,粗粝而冷硬地横亘在我的心里。我关上了一扇门,却翻不过那堵墙,像个傻子一样站在那里。”

  “我站得有些累了,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无论如何得上去试一试。我深吸一口气,攥着两只拳头,不像是放牛而像是去打架的,径直向牛栏门口走去。我故意一步一顿,尽力让脚跟叩击地面,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此刻,它扬起两只前蹄,像马一样仰天长啸——哞——将山谷震得像只滚到地上的饭盆子,半天还晃动不止,我则宛如从饭盆里飙出来的一粒饭,只差没落荒而逃了。”

  “我没逃的原因是,我的脚完全不听使唤,头晕晕乎乎,像一只落在水里的鸟,又像一条被抛到空中的鱼。”

  读读这些句子,真是够美的,读来就像坐在窗前,捧着一杯茶,送到嘴边,眼里满是开得正欢的桃花,这感觉——真好。

  我看着孩子们,继续问:“那小五怎么克服害怕,和皇帝成为好朋友的呢?”

  这个难不倒孩子们,他们一下子议论开来,就像脱缰的野马,停也停不住。“在古树爷爷的帮助下,小五和牛亲近起来。”

  “那古树爷爷怎么帮助其一步一步和牛亲近的呀?”孩子们开始翻起书来,我也跟着孩子们翻书,“古树爷爷先把我的手放到皇帝的哪个部位?”“牛鼻子!”“接着……”“古树爷爷捉着他的手慢慢往上移,沿狭长的鼻梁到了眉骨,在圆形白毛那块遛了一圈;往上到了额角地带,再到牛角上,最后是牛耳朵。”

  二、《牛亲近》:关于古树爷爷,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当我们一起读完《牛之歌》,就开始问关于古树爷爷的问题。虽然这首歌没有歌名,我们暂且就叫它《牛之歌》吧。

  1、为什么叫古树爷爷?(徐梓涵)

  这个问题一提出,曾梓峰瞟了一眼书,就高声喊道:“古树爷爷年龄那么大,小五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老的人,而且满脸皱纹酷似枞树皮,当然是古树爷爷啦!”其他人都认同。

  2、为什么小五那么害怕皇帝的时候,却不害怕古树爷爷?(向嘉诚)

  刘诗蕊这个知心小姐姐发言了:“古树爷爷是为了帮助小五呀!”

  而女侠庄皓然则说:“古树爷爷看起来很慈爱,不像是坏人。”是的,文中也说古树爷爷“眼睛却和善得像两只小鸟”,看来古树爷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是不折不扣的善良之人。

  3、古树爷爷为什么认识“皇帝”?(庄皓然)

  这个问题一提出,我的思绪也乱糟糟的,脑子里就像在煮开水一样。再看看孩子们,他们估计也懵了,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忽闪忽闪的。

  过了些时间,刘己睿坐在座位上,嚷嚷道:“古树爷爷不是真实存在的。”

  “是的,后面章节有提到。”几个孩子都说到这一点。

  “古树爷爷不存在,那《牛之歌》又怎么来的呢?又是谁教会小五与牛亲近的呢?”葛奕淇此时疑惑不已。

  “也许是小五在梦里见过古树爷爷。只有皇帝才听得懂这首歌。”易科霖这么认为。

  “我认为所有牛都能听得懂这首歌。你看二郎放的那头牛听到这首歌也会流眼泪。”黄钰茹不依不挠。

  “那就是皇帝对于这首歌更敏感。”易科霖找到了反驳的点。

  “你们觉不觉得小五和皇帝本来就有密切的关系呢?”

  “对,他们都是异类。前面有讨论过皇帝与其他牛的不同寻常之处,它的牛中异类,而小五却是人中异类。”

  “小五很乖巧,不愿意和调皮的大军他们玩,大军他们也不愿意和小五玩。小五是被孤立的。”

  “皇帝愿意亲近善良的人,更信任善良的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我也被转晕了,使劲想着怎么自圆其说。“所以,即使古树爷爷是不存在的,没有古树爷爷的帮忙,小五也能和皇帝亲近,成为朋友,对吗?”

  “是的。”

  4、宋大伯说他听自己的爷爷唱过这首歌,莫非古树爷爷就是宋大伯的爷爷?(曾皓轩)

  这个问题马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宋大伯的爷爷肯定年龄很大了。”

  “已经不在了吧?”

  “是的。”

  “莫非古树爷爷是宋大伯爷爷的灵魂?”

  此题貌似无解,我也没辙,只能留着。

  5、古树爷爷第一次唱歌给小五听,刚开始并不记得歌词,为什么后来又会唱了呢?(龚老师)

  “我也提个问,我也很想和你们一起争得专利权。”孩子们笑了笑,肯定在想这老师像个孩子似的。

  “小五才和皇帝成为好朋友,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记不住。到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小五就很容易唱出来了。”

  “你的意思是这首歌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象征。”

  孩子们点点头表示同意,我为之一振,孩子们果然是有慧根的,智慧在他们那里了。

  阅读手册的其他问题我们也讨论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都谈论得不够充分。

  例如《牛角斗》:我和大军他们几个伙伴关系怎么样?你认为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是什么,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其实让有的孩子谈论一下自己被孤立的经历,也许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的某种心理状态,用不着为自己的状态感到疑惑。

  又例如《牛异类》:这一章,写了牛的异类,也写了人的异类,结合章节谈一谈,父亲“异”在何处?我又“异”在何处?你怎么看待“异类”呢?我认为看待异类这个问题也可以尝试着讨论,去认识更多元的人类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又可以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异类更容易被孤立呢?

  2021年3月22日

  利用周一短暂的班队课时间,聊聊上次分享剩下的内容。

  一、 你有类似被孤立的经历吗?

  刚开始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人举手,仿佛他们的心都被冰雪冻结了。我在静静地等待着,也许会有转机。

  过了一会儿,曾梓峰打破了教师的沉寂,“我一年级还在农村读书时,班上有几个孩子总是孤立我,还拿钱收买我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不跟我玩。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也还不清楚。”

  接着,庄皓然和肖懿玲都分享自己的故事,当自己去亲戚家和表妹玩时,表妹邀请了一群自己熟悉的同学朋友玩,他们玩得火热,想要融入他们就会有些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有被孤立的感觉。

  二、你见过“异类”吗?你怎么看待“异类”呢?

  孩子们分享了一些自己认为的“异类”例子,当有个孩子分享道:“我在乘坐地铁时,见过两个人打手语。他们就是异类。”我一下子联系到刚刚升旗仪式上刘丹青老师在会上分享了他们班一个烧伤孩子这几天会戴着面具上学,如果大家遇见了她,请报以微笑或拥抱,用爱去温暖她的心灵,给她勇气带着缺陷面对大家。我也趁机给大家说说这件事儿,“今天会上刘老师给大家说到的戴面具的女孩,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异类,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她呢?”

  “不能嘲笑她。”

  “可以像老师说的对她微笑。”

  “不要盯着她看。”

  看大家都很明事理,我自是欣慰。上节课的小尾巴就这样恰如其分地续上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