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锦集

2021-09-05 00:5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锦集

  《空桥上的少年》是一本由蔡伯鑫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一):《空桥上是少年》:最伟大的勇气就是快乐的勇气

  所有的伤害都终将被治愈,所有的疾病也都终将会痊愈,我们需要的仅仅是遇到生命中的那最为重要的一个人,他会将阳光洒入一个人的心灵,他会将美好注入一个人的生命。治愈和被治愈也将同步进行,当我们的爱给到别人,我们就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但我们也将得到更多的爱。我们给予别人疗愈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将得到了完美的疗愈。 青年作家蔡伯鑫曾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热爱旅行、热爱写作,他希望一切生命的故事能够被聆听,他也希望他的文字可以带给更多人以感悟和希望。它的文字,以旅行和现实交叉推进,在带我们走入大自然的时候,也同时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大自然有着疗愈的功能,人的内心同样也有着疗愈的功能,蔡伯鑫用他温情的文字,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光,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温情,带来了美好。 他的小说《空桥上的少年》同样是他在当精神科医师一年的经历和和他在这之前一次旅行故事。

  一个故事的地点发生在“日间病房”,这是有一群精神上有这各种疾病的孩子组成的半教育半治疗的机构,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这里也有很多孩子真正康复出院,但当蔡医师来到这个日间病房的时候,17岁的高中生张朋城已经在这里住了近四年,成了名副其实这里的班长,而之前一直照顾他的杨医师的离开,也让他的心理再次蒙上阴影。蔡医师将担负起照顾并治疗张朋城的重任。他能完成这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吗?能让四年的班长真正走出日间病房,走出医院,进入社会而不是进入成人病房吗?

  本书故事的另一部分是蔡医师的一次旅行。这样一次印度的高海拔旅行,这样的一次单独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让他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人生的出口。路上的人、路上的风景、路上的思想,都是一种完美的契合。特别是佛教徒的那种虔诚,那种日复一日追求者自己内心世界的纯净,也许就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出口,也许就是净化我们内心世界最佳的办法。而作为精神科医师,内心所承担的负面能量极为沉重,这种净化也将派遣他们的负向能量,完成自我人生的升华。 而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个曼陀罗。 ”等下一个月,我们会开始制作下一个曼陀罗,一样用上七天的时间。 ……然后呢? 制作完毕一样展示四天,并在第五天洒入河水。 然后? 在下一个月继续制作,直到夏季结束。” 这种曼陀罗的制作过程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吗?我们的人生不也就像曼陀罗一样无限循环吗?但这样的循环有没有意义的吗?僧人们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这才是直抵内心的一种最佳的修行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本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要接受这种常态,要把我们生活的常态作为修行去认真对待,去认真生活。

  《空桥上的少年》是一本疗愈小说,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得到了积极的关注,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无论是蔡医生本人,还是在日间病房的那些患者们,他们都会有着美好的未来,而阅读这本书的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也要积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完成人生赋予我们的使命。 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停滞和继续都需要勇气,但请记住:人生最伟大的勇气就是快乐的勇气。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二):《空桥上的少年》:人生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现在啊

  以前听人说,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不好做,每天吸收很多负能量,然后咨询师自己的内心也难免会有阴影。

  读《空桥上的少年》,我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日间病房(其实就是精神病院)里的医生,应该比心理咨询师吸收了更多的负能量;二是心理医生其实挺好当的,掌握好“我听你说”的本领就可以了,他们只需要坐在对面静静地听,扮演好一个树洞的角色就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没有那么简单,我知道。我还不至于肤浅到只认识事物的表面,只被表象蒙蔽,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但愿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着明媚的光,都美好如一幅画。这是我读《空桥上的少年》时一直在内心祈祷的。而现实中,很多可爱的孩子,他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伤害,导致产生了心理疾病甚至严重的心魔。也许大家不相信,其实这类医院里,真的有着很多的病人。

  其实《空桥上的少年》是一本纪实小说吧,我读的时候,觉得非常的真实,能感受到作者12分的真诚。故事没有复杂的结构,亮点就是两条时间线,两个主场景,交替进行。一个就是日间病房里的张朋城及其它病人,他们的日常也影响着这位年轻的医生蔡伯鑫;另一个就是印度的旅行,旅程中的蔡伯鑫不断反思着自己,也不断地发现着新希望的曙光,探询着自己内心里的答案。他来到高原这片空气稀薄的边境之地,内心曾经的答案产生了动摇。那是一次“找自己”的旅程,用作家的话说:如果连自己的“出口”都还没找到,他又该如何帮助同样困在人生“迷宫”里的少年呢?

  在日间病房,十七岁的高中生张朋城,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理困境。从他慢慢的讲述之中,你会发现孩子们单纯稚嫩玻璃一样的内心,是多么需要保护。就像张朋城第一次来住院,他自己的内心觉得挺可笑的,他那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抑郁症。只是因为妈妈的一些情绪,还有一次小小的意外。老师要求必须带的一个本子,他返回家中,怎么也找不到。又急着赶时间去上学,空气又热躁,还有一个带着严重情绪的母亲……孩子沉受不了就逃避了,他干脆的放下一切直接睡着了。后来他越来越怕进学校,产生了“惧学”心理。反观他的家庭,也是不健全的。一个常年缺席的爸爸,在孩子心里面一点也不重要的爸爸……其实孩子慢慢的讲述,还原了他内心世界里面全部的恐惧。当他初遇爱情,小心一一呵护那个同样忧郁的女孩;当他有一个信任的倾诉对象,他眼里的快乐也越来越多。就算他是日间病房里的学校里的永恒的“班长”,而他的心里面,真的有忧郁症吗?我真的觉得,这个孩子原本是很强大的。因为在渐渐的交谈中,少年渐渐发现,蔡医师的心里似乎也有着某些无从诉说的隐秘恐惧。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到。 无论孩子还是父母。

  蔡伯鑫说:我并不是个聪明的旅行者,或许只是个好奇的旅人。而寺院里的长者说:人们总是这样说啊,好像我真的是个充满智慧的人?这样的旅行中,蔡伯鑫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裂纹,也真的慢慢找到了答案。刘同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并非全部的我们,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去寻找。何时何地,你都不要忘记,要永远保持好奇。

  我望向长者。他的眼神温和而坚定,仿佛看穿所有我试图隐藏的犹豫与恐惧。

  人生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现在啊。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三):你应该要真正的快乐

  青少年加抑郁症的主题,不是温馨就是黑暗,这本似乎在两边都沾上一点,但让我们更多感受的是治愈。

  它讲述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段故事,没有过多用文字来调动我们的情绪。

  当朋城敢突破自己站在台上演讲,你看到的是一个勇敢的少年,过去他患有抑郁症,通过这个情节加上他之前的经历,这我们知道他的勇气更可贵。

  有表达的欲望就是他慢慢变好的迹象,不再蜷缩在自己的壳里。

  少年的心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父母、朋友、同学还有源于本身对这一切的理解。除了这些非暴力只是心理上的,还有暴力等等的外因,长时间生活在压力和痛苦下,心就会出现状况,但很多人对此一无所有。心理疾病没有直观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多了很多,做了父母的也都是年轻一辈,懂得更多,知道心理疾病不可小觑。

  在书中也有很多种类的父母,不知道怎么表达感情的母亲、永远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母亲。她们都希望孩子早点好起来,回到学校,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朋城不这么想,他觉得没人理解他。所以一开始,朋城是作为一个棘手的病人出现,旧的医师走了,虽然来了新的,但是总有被人抛弃的感觉。一开始他对新来的医生很有敌意,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医生本身的真诚让他改变。

  这个医生就是蔡伯鑫,也就是作者。

  这是本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小说,里面的人物、情节受过处理,才呈现到我们面前。读真实故事最主要的还是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值得写下来。

  看完以后就知道这是一个治愈的故事。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医院,一部分是旅行。医院里面治疗患者的他,和旅行旅程中遇到的他。

  医院里总有人问他,“你是谁。”

  旅途中他也听到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声音。

  两种声音随着作者的描述切换,答案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出现。

  现在医院里他和朋城的谈话还在继续,两周一次,畅所欲言的谈话。朋城一开始因为抵触,并没有话说,等到时间够久了,他和伯鑫慢慢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聊自己、第一次聊没有来过医院的爸爸、第一次聊恋爱。慢慢成了他最信任的人,让他保守秘密,让他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去五月天的演唱会。

  喜欢听五月天的抑郁少年遇到了另一个喜欢五月天的抑郁少女。他要和喜欢的人一起去五月天的演唱会跨年。

  在万人场里,歌声响起,灯光随着节奏变换颜色。

  他们的恋爱也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会体谅对方的心情,也会因为小事发生争执冷战。朋城会告白,冷战后也会主动找他问要不要再试试。他珍惜这段感情,也许是出现的时机刚刚好。他喜欢她的温柔。在爱情中跨出第一步,这是他的勇敢。

  在旅途这边,医生的问题还在于是真的想换工作还是想逃离原来的工作。每个人离职的时候都会这样问一遍自己,怕自己后悔。没有坚定离职想法的人,最后会轻易被挽留下来。

  他带着沉重的包袱去旅行,连民宿主人都看出来了。

  他去了很多个地方,九天的时间去解答。

  最后还是来了这家医院,并且碰到了朋城,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方向。只有自己知道方向的时候,才会更好的去引领别人吧,他和朋城这种特殊的关系,让两人共同成长。

  朋城的毕业季结束,他也打算继续往前走,就像旅途结束后他来到这里,他也即将去到其他地方继续成长。

  《空桥上的少年》读后感(四):寻找自我的一座桥

  治疗,是让一个人变得正常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越来越多的被诊断出了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厌学症、惧学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我也一直在想,这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呢?大家都说,这是社会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标签和期待,所以我们也就被困在这里面,无法抽身。可是在《空桥上的少年》一书中,突然就让人觉得,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给自己逐渐丧失了与世界对抗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蔡伯鑫是一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他用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本《空桥上的少年》,解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结,更是自己曾经治愈过的少年,还有千千万万个读者。

  在这本书中选取了两条并行线,一条是作者的旅行经历,另一条是他在医院做医生的经历,这两条并行线一开始看起来会让人心生疑惑,但其实越往后读越会发现,其实这两条线都是在讲寻找自我。

  旅行线是作者在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踏上印度之旅,在那个国度,他遇见了很多人,也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感受到了那些僧、信佛者的纯真和虔诚。这一路上他见识到了那些虔诚的人,更是在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自己到底在追逐什么。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就是在讲,我们总要用眼睛、用身体去感触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够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相融合。

  作者的讲述总是让人恍惚,尤其是他在讲述自己在医院里和那些患者之间的故事。这其实才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在。这一支线讲述了蔡医生初来乍到,来到台北医院,在这里由迷惘到融入的一个过程,更是讲述了自己的病人——朋城走出医院,走进校园的过程。在这所医院里有一个特别的区域,名字叫做青少年日间病房,这里是用来和病人们进行一对一谈话的地方,这里也被病人们称为“惧乐部”,一个惧字足以证明,在病人眼中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地方,更不是他们喜欢来的地方。可是随着蔡医生的到来,这里也逐渐变成了一些病人乐意前来的地方。

  朋城在这个医院里已经待了很久了,从初中就进入了这里,长达四年之久,在这个少年身上有着惧学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他也自称为这里永远的班长,更是常常沉迷寡言,在蔡医生到来之前,他常常以沉默对待别人。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他在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情绪,宣告自己并不喜欢这种交流方式。也许,每一个精神科医师都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人开口讲话的魔力,蔡医生更是如此,他来到医院,和朋城的交流十分顺畅,他总是能够让朋城静下心、放下戒备地讲述自己的过去,讲述自己的内心。

  能够给激起一个人的倾诉欲就很神奇。

  朋城的所有病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原生家庭给予他的压力,让他突然就爆发了,家暴的父亲,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这个家里,无人听他在讲什么,这些都让他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表达自己,也是越来越讨厌上学。生活早早的就教会了他什么是忍受,但是人的承受力毕竟是有限度的,他选择了逃离,用抗拒上学来平息自己内心的苦闷。他被送到医院,被送去急性病房,被粗暴对待,这些都让他心里阴影面积逐渐变大。这四年,他也是在不断治愈那些痛苦的时刻,可是却从未从这里逃脱。

  菜医生似乎很不一样,他从第一次会谈就开启了“你说,我听”的模式,让朋城随心表达,朋城也从一开始的抗拒变成了一个话痨,他会把自己的过往告诉蔡医生,更是会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蔡医生。信任的建立让治疗变得不那么困难。有而蔡医生也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变得不一样,他一开始来到这儿就听到了一句话:“太勇敢的,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会来到这里的。”这里,是哪里?是一个让人暂时躲避那些痛苦的地方。而蔡医生,作为医生,他也是充满了忐忑,与其说他在单方面治疗朋城,不如说他们是在相互治愈。

  在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让人难以忘怀,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磨平那些伤痛,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最终朋城选择回到了学校,走出了这个避难所。他离开前在毕业典礼上有过一段发言,让人觉得,这个少年终于找到了自己。

  “这几年有那么多人告诉过我,你必须克服恐惧,必须让自己快乐起来。但就想像我刚才说的,也许真的是因为我在这里待得够久了,我逐渐领悟到,恐惧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不会。就像现在站在这里讲话的我,心里其实还是紧张的要死。但如果······如果没有办法好好拥抱恐惧,怎么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

  学会和恐惧相处,才能够看到生活的快乐。人,总是要纠结得活着,总是要学会平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只是恐惧和快乐,还有悲伤和幸福,万事皆有两面,只有看清,才能够更好平衡。

  人,是很奇妙的生物,我们有感情,有喜怒哀乐惧,正是这样,我们菜更应该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倾诉,也学会倾听。

  《空桥上的少年》,不只是少年,还有千千万万个你我,走过那些空桥,我们总会留下深浅脚印,那些都是我们寻找自我的见证,而空桥,更是我们的出口,走出困境的出口。踏上这座桥,勇敢拥抱自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