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1000字

2021-09-11 00:3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好吃吗》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一):文化人教你怎么谈吃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与刘备论英雄要选择青梅煮酒吗?

  《西游记》中,妖怪们为何要选择蒸唐僧,而不选煎炒烹炸这些做法?

  为什么说《水浒传》中孙二娘开的包子店是不划算的买卖?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推荐你看《这本书好吃吗》,书名看似草率,却将古今中外书籍中那些关于吃的桥段汇于一书,并发掘拓展那些关于吃的文化,文字风趣幽默而且知识点多多,让你在读吃也是读文化的同时重新领悟书的另一种魅力,真可谓一石二鸟。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书本中对吃食的描写常常作为为文章增色的小配角,不起眼,看过也就略过,除非是像《红楼梦》中那样对吃食的工艺制作手法精细描摹大段出现的作品,才能微微给人留下一点印象。现在配菜成主菜,这些我们不曾留意,看过就忘的片段,在作者张佳玮的笔下焕发生机,述说藏在它们身上的故事,绝对精彩。

  《这本书好吃吗》延续了作者《无非求碗热汤喝》的写作风格,风趣幽默的同时干货满满,完全暴露出作者的吃货属性,如果不是出于特别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滚烫鲜活的文字。而且作者本身对美食的各种做法和典故也是如数家珍,书中写《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吃蟹:

  这一段可以说,哪怕是从不吃蟹的人看完也会食指大动,口舌生津。更遑论这样诱人的描写只是九牛一毛,建议大家深夜一定不要看,饿着肚子也不要看,真下饭神书。

  写美食滋味诱人还在其次,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那些与美食相关的文化,毕竟饮食即是文化嘛。我国自古就有用饮食隐喻身份、政治理想的传统,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华排场,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用比数不胜数。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里,则表现为《三国演义》里左慈献上的鱼脍,这里用到的是《世说新语》里张翰张季鹰见秋风起,想念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的典故,借以劝谏曹操功成身退。《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其实是蒸饼,只是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才改成炊饼。而王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搭线用的茶饮名,可能是最早的谐音梗了。王婆给西门庆做的第一个饮品是梅汤,暗示西门庆,自己可以做媒。再来是和合汤,暗示自己可以帮着跟潘金莲凑合和。饮食中的这些文化小秘密,让阅读趣味横生,获益匪浅。

  再一次阅读这些挑选出来的片段,让我对原作有了新的感悟。如书中对两部作品温酒的描述,可以对比来看,都是温酒,想要表现主人公的特点却截然不同。《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折,用酒的温度,表现关羽的勇猛,出营斩将,归来酒尚温,行动之快,悍将之勇,可见一斑。而《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前后一冷一温,用酒的温度来表现人物的改变,一个巨大的转折,从委屈求全,低声下气,喝冷酒,到大火烧了草料场,杀了人,一口热酒暖胸口,快意潇洒。林冲一生的心事,都在酒里写出来了,现在再读,还是要叹一声用的绝妙。而这样设计精巧的饮食片段,还有不少,宋朝禁杀耕牛,为何这些绿林好汉,动辄就要大盘牛肉。一则绿林好汉多出没于荒村野店,一则表现绿林好汉不顾礼法的反叛精神,作者如此安排别有深意。

  如果你也想了解那些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故事,体味不同地域的饮食差异,想要更好的理解原作,推荐你看《这本书好吃吗》,相信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新大陆。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二):古人常以煮酒论英雄,作家则以美食论人生

  如果说气势恢宏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一个煮酒论英雄的品酒大会,你相信吗?

  如果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一个大型吃货现场,你会惊讶吗?

  如果说豪情万丈的英难故事《水浒传》是肉食者的天堂,你会心动吗?

  如果说满含儿女情长、世态百相的《红楼梦》是一个品味美食的腐朽富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你会赞同吗?

  由张佳玮所编撰的《这本书好吃吗》将带你以美食的角度在众多作家心水的“美食”中吃遍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一窥古人如何以煮酒论英雄,作家如何以美食论人生。

  《金瓶梅》中的木樨荷花酒、糟鲥鱼;《儒林外史》中的腌鱼腊肉、糟鱼火腿、云片糕;《骆驼祥子》中的热烧饼夹爆羊肉、老北京涮羊肉;《武林旧事》中的羊舌签、蜜煎荔枝;《呐喊》中的蒸毛豆、梅干菜饭;《彷徨》中的辣豆腐、熏鱼头;《棋王》中的蛇骨茄子汤;《挪威的森林》中的西京渍、厚蛋烧;《基督山伯爵》中的阿尔勒腊肠、马赛鱼汤;《陶庵梦忆》中的肥腊鸭、玉壶冰酒、兰雪茶。

  如果没有作者如此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你会发现每一篇名著之中都藏有如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文化吗?我们看小说、看故事的时候又何曾想过篇篇名著都是一个个美食呈现的瞬间呢?

  村上春树是个吃货?曾经有位读者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构成比例大抵为:16.67%奇怪的梦+4.17%耳朵+12.5%做饭+25%猫+8.33%古典乐+25%分裂的姑娘们+8.33%爵士乐。如此看来,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关于美食的描述的确占比颇多。

  他的小说对生活充满了精雕细琢的描绘,每一份情感、背景、人物、美食等等细节刻画的都与生活相贴合,所以我们常常在他的小说中看出他极力营造的细密而逼真的生活场景。

  车侑陈以专业料理师的身份曾写下一部解读村上春树美食哲学的书籍,在书中解读美食赋予平凡生活的无限魅力,用美食解读村上春树及其作品,让我们看到美食与文化相结合所碰撞出的文学与人生。

  才女张爱玲曾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你会想到这部被我们看作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巅峰之作的《儒林外史》在某些人的眼中更像是一本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文学作品吗?

  正如作者所述:《儒林外史》里,有许多清朝读书人日常的饮食。每一位作者笔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与自身经历相互牵绊,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美食的描绘虽多,但是因其与吴敬梓的生活有诸多相似之处,导致他在写《儒林外史》时夹杂着愤世嫉俗。

  他所描绘的吃,不做作,不附庸风雅,只为描绘读书人,或穷或富,或雅或俗,让读者观之更如家常烟火般接地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看《儒林外史》中的吃食时虽无惊艳,却倍感温馨,带领读者于一道道家常菜中窥见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

  近些年来,许多喜欢美食的作者都在以美食话人生,以美食道尽人间百态,比如犹如百科全书般的美食家汪曾祺、梁实秋、蔡澜等等,他们都曾写作关于美食的作品,这些都是直观的美食鉴赏,而作者张佳玮在《这本书好吃吗》一书中所盘点的这30位作家的作品则是将美食蕴藏于字里行间,想要一窥30位作家心水美食,吃遍古今中外经典美食,还真得看看《这本书好吃吗》。

  吃三国、吃西游、吃儒林、吃水浒、吃金瓶梅······这本书好吃吗?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三):文学世界中的美食盛宴

  在文学作品中搜罗关于美食的描写这一主题就很有意思了。每每读一本书,作为吃货的我,虽不能说特别关注于此而放错重点,但遇到关于吃食的片段,自然是要认真研读一番,品一品个中滋味的。《这本书好吃吗》帮我们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找出写吃的段落,并收集成册。一本书的好坏也可以通过这些小片段中看出来,不只体现笔法,如若能把滋味与食态描摹得很精妙,那就意味着作者文笔好,讲述的故事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要将吃的写好,不太简单,作者至少要是个热爱生活、有显著观察能力的人。这本书从饮食细节上,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有些作品虽然我未曾读过,但是吃东西大家都是吃过的。

  《这本书好吃吗》的作者是中国内地作家张佳玮,人称张公子,他是韩寒的师兄。查阅了一番张公子的代表作,其所著书籍涉猎范围之广,让我惊讶。有细数球星人生足迹的《瞧,科比这个人》《The Answer:阿伦·艾弗森传》《沙克传奇》,也有治愈美食情感散文随笔集《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无非求碗热汤喝》,有书写艺术领域的《莫奈和他的眼睛》《伦勃朗1642》,也有碎语呢喃的虚构小说《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爱情故事》,还有译作《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流动的盛宴》。这个世上还有张公子不知晓之事吗?今日,就让我们一起享用他为我们带来的文学世界中的美食盛宴吧。

  作为大先生的老乡——一个绍兴人,自然是对其笔下的吃食最为了解的。想当年,我去外地读书,老师和同学们知道最多的绍兴特产不是其他,而是鲁迅。而要说到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吃食,他们都是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才知道茴香豆、黄酒这么几样特产的。作为班上唯一一个绍兴人,我便莫名其妙几年都头顶鲁迅这位大神。说实话,除了读过几本大先生的书,去过他家几次外,我们并没有很熟,可同学们总觉得大先生是我家里人一般。由于从小吃到大,便对《鲁迅先生的吃》中所提及美食见怪不怪了,且我们这个地方远隔几个村乡话都不一,吃食自然也有差别。《狂人日记》中的蒸鱼“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样”,虽样子可怕,但吃起来却很鲜。妈妈爱吃鱼,特别是蒸鱼,一是因为懒,蒸鱼简单便利,无需沾染油烟气,二是唯有蒸才更显得活络,原滋原味。《端午节》中的莲花白未曾尝过,甚为可惜。《故乡》中所提及的青豆呢,青豆不容易嫩,处理麻烦,大概也只有讲究的人家才会放进炒饭里,据我所知,我身边人都不爱这种炒法。最有名的便是《孔乙己》中的黄酒、盐煮笋和茴香豆。黄酒还被用作料酒,我们这儿还会用花雕来熟醉或生醉虾蟹。花雕熟醉蟹是我很喜欢的一道美食呢,去绍兴城区必吃,不过我家里人自己偏爱生醉。这个年代的吃食多了,小孩子们已普遍不爱吃茴香豆了,我印象中也只有我外公还喜欢用茴香豆来下酒,崩兹咔嚓脆。作者不清楚盐煮笋为何物,但我作为绍兴人的经验,必然是扁尖,盐水煮笋哪有晒干以后好吃呢,干吃都甚美。《风波》中“乌黑的蒸干菜”,与五花肉一起蒸,绵密的油脂粘在干菜上,甜香酥融,馥郁芳菲,下饭得很,是再普通不过的家乡菜,但有一碗就很满足。

  作者不光介绍了大先生笔下的吃食,更有挑选自中外名章中的美食。《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西游记》中猪八戒没尝到味道就吞下的人参果,少时的你是否也很想尝尝呢?更不用说《红楼梦》中考究的吃食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场文学世界中的美食盛宴,你还不快点来赴宴。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四):有人从《金瓶梅》里吃出男欢女爱,有人却从书里吃出一碗人间烟火

  不管是不是爱书之人,世上有一本奇书,大抵是所有人都听闻过其名,但不一定看过原著的,那就是名气甚至比四大名著更高的——《金瓶梅》。

  《金瓶梅》这三个字,绝对能让小姑娘掩面逃走,怪大叔嘿嘿不已,毕竟,一提到这本书,我们就能联想到很多少儿不宜的东西,比如各种活色生香的港片,或是一些让人羞于启齿的隐喻和段子。

  总之,很多人想到《金瓶梅》,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往往是一个“淫”字。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金瓶梅》就是一部因为白日宣淫,而被禁止流通的小黄书。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把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批语,拿来评价《金瓶梅》,也是十分妥当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网络作家张佳纬,从这本《金瓶梅》里读出的,却是一碗人间烟火。在其新作《这本书好吃吗》里,张公子写道:

  “冲着禁书之名去读的人,整本书看下来,会记住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冲着历史价值去读的人,能瞥见明朝整套市井家宅生活;冲着道德评判去看的人,会觉得西门庆、潘金莲,及其一伙妻妾,都是地地道道的庸人俗人,肉欲男女。”

  紧接着,张公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金瓶梅》妙就妙在“如实道来”四字,书里写吃东西,看似如实描绘,细想来,都是世道人情。

  比如,书里写西门庆三个老婆潘金莲、孟玉楼和李瓶儿下棋打赌,李瓶儿输了,叫人买了猪头猪蹄一坛酒,让心比天高的宋蕙莲来烧。

  蕙莲烧猪头的手法十分精妙:一大碗油酱,拌上茴香佐料,把锅扣定了,一根柴禾下去,烧得猪肉皮脱肉化,五味俱全——简直堪比高压锅炖出来的一样。

  《金瓶梅》有趣之处就在于,金莲、玉楼、瓶儿这几个长居地主深宅大院的女眷,并不挑肥拣瘦,猪头肉就着几瓣蒜,吃得痛痛快快、津津有味。倘若让大观园里那些莺莺燕燕的妹妹们吃,恐怕会腻味不已,连闻都闻不得呢。

  当然,西门庆身为地方小财主,家里也会偶尔吃上些高档玩意儿,比如,书里写常夫人为了答谢西门庆,特意送来许多吃食:“螃蟹剔剥净了,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炸,酱油醋造过,连两只烧鸭子,送来给西门庆。”

  螃蟹可是时令的好东西,鲜美自不待言,但又价值不菲,且极耗功夫,最地道的吃法,非常精雅琐碎,很是讲究,用老一辈吃主儿的说法,那就是“吃个味道,吃不到肉”。

  但常夫人烧制螃蟹的做法,虽然没有了“持螯赏菊”的风雅味道,却是实实在在味道俱全的土豪吃法,完全吃得到肉、吃得到味。

  而且,螃蟹就着烧鸭的吃法,也不是《金瓶梅》独创,另一位张公子,即明代纨绔少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就写过这种吃法,张岱年轻时跟别人吃螃蟹,要配着肥腊鸭、牛乳酪、醉蚶、鸭汁煮白菜,再加上谢橘、风栗、风菱当果子等等——这还不算饭茶和酒。

  除了吃猪头和螃蟹之外,《金瓶梅》里写喝茶,更能体现出其民间风味。

  《红楼梦》里喝茶,讲究秀雅清静,比如妙玉伺候贾母喝茶时,老太太就一直念叨“我不喝六安茶。”妙玉便奉上老君眉。而《金瓶梅》里,吴月娘也扫了园子里太湖石上的雪,来个扫雪烹茶,也是颇有情调。

  但商人家的寡妇孟玉楼,喝得却是民间传统的橄榄仁泡茶,而王六儿勾搭西门庆时,喝的则是胡桃夹盐笋泡茶,这就和《水浒传》里王婆请潘金莲喝得胡桃松子茶差不多了。

  由此可见,在《金瓶梅》的世界里,什么人喝什么茶,连喝个茶都能见出差异。难怪张公子一针见血地指出:

  《金瓶梅》的人情世故,就妙在这里。觥筹交错之间,看似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实则等级分明。人情世故,一览而尽。整本书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要忙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才是千古第一世情书啊!

  其实,除了《金瓶梅》之外,古今中外的名著里,都离不开“饮食男女”。

  比如,《三国演义》这书,背景不是庙堂便是沙场,事关军国大计,动不动席间刀光剑影,帐后暗藏刀斧手,但还是贡献了松江鲈鱼和紫芽姜等美食;

  玩世不恭的《西游记》里,有烂煨芋头拌糖、白煮萝卜醋浇烹、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等一大堆江淮美食;

  好汉们动不动就切二斤牛肉的《水浒传》,也会有白松子胡桃肉茶和蒸卷烧鹅;

  至于《红楼梦》那就更不用说了,写了鹅掌鸭信、酸笋鸡皮汤和枣泥山药糕等一大堆令人嘴角流涎的美食。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他的书里有很多关于羊肉的描述,比如《离婚》里写,“他的口腔已被羊肉汤——飘着一层油星和绿香菜叶,好像是一碗想象的,有诗意的,什么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给冲得滑腻,言语就象要由滑车往下滚似的。”《四世同堂》里也有,“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

  大仲马是法国人,在《基督山伯爵》里,他描述了最地道的法国美食——阿尔勒腊肠和马赛鱼汤。就连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在《挪威的森林》里,详细地描述了极具日本风情的醋渍竹荚鱼、厚蛋烧、西京渍、煮茄子、菜汤、洒了芝麻和萝卜干的玉蕈饭。

  或许,正如张公子在《这本书好吃吗》里所写的那样,故事中写吃的段落好不好,经常意味着这故事是否靠谱。文笔好的作者,自然能将滋味与食态描摹精妙,而笔法虚浮的书里,写吃的场景也难免假大空。

  从饮食细节上,我们完全可以读通一段文本,乃至一个作者的灵魂。毕竟,我们不一定能洞悉每个作者的写作技法,但吃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是吃过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