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字路口的明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字路口的明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9-15 00: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字路口的明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字路口的明朝》是一本由赵现海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路口的明朝》读后感(一):历史是具有立体性的

  读史的乐趣之一就是在新认识的学者笔下一次又一次颠覆自己过往对历史的认识,颠覆的情况可能不多,更多的还是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层次,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位来看待历史进程。读史可以明智,在经过一次次的新见解的冲击,让自己看待事物时难免会多一分思考。 赵现海作这本《十字路口的明朝》,旨在创作一本读者能随时随地去阅读的“小书”,因此本书的一个特点便是易读。全书共分十七章,讲了明朝的十七个关键时期的关键历史走向,算下来一章也就十几页,二十分钟就能读完,正适合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三上书”,文忠公的马上、枕上、厕上也。内容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适度引经据典,读起来不会枯燥亦不会肤浅。

  关于明朝,过往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未来也会有无数人去写,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小说,都不会少,但赵现海这本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看点。千万不要以为用十几页就讲不出好的历史,并不是说用长篇累牍来讲历史就是准确的,关键在于要能在浩如烟海的前人留下的各类历史遗物中找出史书中所未能写到的内容。 读过本书,能看出赵现海能有无比广阔的历史观,他写中国的明代历史,不仅仅写明朝的兴衰,更是从那个时期的世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待明朝,将那时的明朝的一些政策与西方进行对比,将西方历史发展对明朝的国运兴衰进行关联。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衰落之后,元朝四大汗国政权统治的区域纷纷被推翻,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以及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纷纷崛起。前三者在遭受多年压迫之后开始大力扩张,而明朝却在一统中华之后实行内敛的退守政策,这一进一退,让当时军事经济均处于世界领先的明朝一步步走向落后,进而导致近代中华的沦落。 为何明朝会实行内敛的退守政策,这就是赵现海在书中所写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天子家天下,最重要的自然是巩固皇权,让子孙后代稳坐江山,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便在将蒙古驱逐之后找借口将开国功臣杀光了,北面筑长城拒胡人铁骑,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意图绝海患,大力发展农业而轻视商业贸易。从后面的历史来看,朱元璋的决策固然为江山稳固做了一定的贡献,却也为后世发展埋下了隐患。诛戮功臣以致中后期鲜有能抗衡北方胡人骑兵的将领,实行海禁让东南沿海勾结倭寇走私现象愈加严重,修建长城劳民伤财内外交困。全书读下来,十七个章节中的十七个十字路口,让我们看到正是一次次关键的抉择让明朝一步步走向衰亡,让中华当时落后于世界。 在这里并不是说这十七次抉择就是错误的,赵现海的本意也不是评价功过,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关键进程。难道如果穿越到古代带着这本书就能改变历史了吗,赵现海在十三章不上朝的皇帝里就写到了张居正,张居正权倾朝野力主改革,改革在他当政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他一死,一切立马化为泡影,励精图治十余年攒下的本儿很快就被消耗一空。一样的道理,就算做了一代贤君,能保证后继者一样贤能吗。 历史的推进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的,十字路口的抉择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抉择。赵现海的这本书最出彩的要数最后几章,从地理位置地域幅员世界发展瘟疫天灾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讲解明朝在一些十字路口的抉择的

  《十字路口的明朝》读后感(二):《十字路口的明朝》:“生于忧患”的明朝却带领中国走向“死于安乐”

  为什么中华文明会在几千年的世界巅峰状态,突然跌入世界的低谷,这是所有研究历史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唐朝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时期,长安城就是世界性大都市;而到了宋朝却开始重文轻武,虽然依然强盛,特别是文化发展的极为繁荣,但却自废了一半武功;元朝就已经是外族的天下,蒙古铁蹄踏遍欧亚大陆,他们有着武力的绝对优势,但其管理能力是绝对落后的,蒙古帝国昙花一现消失在这世界之中;到了明朝,到了汉人回归正统的时代,欧亚大陆都是面临着一个被蒙古铁骑践踏过的土地,后续的发展将何去何从?这就是欧亚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十字路口,这就是赵现海这本书所要讨论的问题的着眼点所在,他的《十字路口的明朝》就是在试图解释为什么明朝会把中国带到了现在的状态。

  在这本书中,赵现海的观点非常明确,明朝的统治更趋向于“内敛”发展,这相对于欧洲向往扩展的势头,内敛发展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内耗,失去了扩张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自然没有发展的欲望,没有动力自然会不思进取,没有动力自然也会在今后的竞争中逐渐落后,被人反超,最终成为别人的手下败将,被奴役也就有情可原了。当然这些并不是真实发生在明朝,在明朝时,中国依然强大,依然是世界中的强者,但隐患的种子已经埋下。 为什么明朝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会选择这样一条道理呢?原因肯定是多样的,但我相信当时的国人确少“居安思危”的总体意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范仲淹就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也一样。

  朱元璋统一了中国,把蒙古人赶回长城以北之后,相信他是志得意满的。他有着强大的水军,可以在鄱阳湖和陈友谅决战,以少胜多战胜对方并继承对方的所有财产,场面之壮观,战船之先进,在当时世界都是先进的。而陆军,可以和元朝军队决一死战而不落下风,还有什么可比拟的吗?朱元璋完成了他的统一霸业,继承了中国原本的所有领土,而四周的国家,所谓的蛮夷,已经是他看不起的存在,甚至定下来不干涉的政策。世界中心、天下正统的观念又一次回到了汉文化的中心。而这种思想支持下的统治者,朱元璋已经完全放弃了向外扩张的步伐,而他的家训又是最严格的,《皇明祖训》影响了后世所有的明朝皇帝。 而明朝皇帝也把不思进取的思想贯彻到底。郑和七下西洋成为成了明朝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但这种壮观的场面,确是完全以炫耀而出现的行为,对于一个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给明朝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进步,虽然他的功绩有目共睹,但他被之后的历史忘却,也是有原因的。这种昙花一现的航海运动就此结束,代替它的确是闭关锁国,是全面禁海,偌大的一个王朝成了被倭寇欺负的存在,可谓悲剧。除了像戚继光这种地方将领有着自发抵抗外,在明朝官方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防体系。

  而更为严重的威胁来自西部,来自北元的反扑,明朝经过朱元璋大杀武将之后已经没有真正的战将存在,为了抵抗北元,却采取了最保守的办法——修长城,真正把自己锁死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而相对于明朝向外的政策,内部的故事一点都不少,各种在皇权时代会发生的事情,明朝一点都不少,皇帝篡权,宦官当政,君臣斗争,后宫听证等等,而别的皇朝没发生的事情明朝也发生过,皇帝被俘,几十年不上朝等恶性事件也发生了。被俘的朱祁镇被放回之后,重新当上皇帝,却没有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而还是在内斗,在杀大臣。就是这样一个皇朝,就是这样的明朝,又怎么能再有进取心,再次带领中国前进,只能保持着最保守的统治。 明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历史,有着它普遍的规律,也有着它的特殊性,就是这样一段历史,就是这本《十字路口的明朝》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用简单的篇幅,给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发生的故事,值得任何想了解明朝,想了解中国的历史爱好者来阅读。

  《十字路口的明朝》读后感(三):一部“大历史”角度介绍明朝的好书

  创立于1368年的明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汉族皇帝统治的封建王朝,它创造了从南向北统一的奇迹。但也是中国与近代同步的尾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史主任的赵现海研究员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撰写出了这本《十字路口的明朝》,选取了明代历史中17个典型人物和事件,以明朝的“内敛”取向为线索,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层面,生动讲述了明代纷繁复杂的人与事。

  书影

  假使我们将视野放得更远一些,西欧的英国和法国爆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1337——1453年)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正在进行。西班牙半岛正在为获得国家独立而战斗,形成了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葡萄牙三个国家。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实力迅速提升,开始走上了独立扩张的道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在继续开疆拓土。正如本书《十字路口的明朝》引言中所提到的:蒙古帝国的瓦解,为四种文明的竞逐画出了同一起跑线。它所造成的真空正在被新的文明和帝国所填补。为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历史空间,为西欧文明解除了长期威胁,为俄罗斯文明的整合与形成提供了历史前提,四种文明从此开始复兴、崛起,纷纷竞逐于蒙古帝国瓦解后的权力空间,构成了近七百年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和整体图景,标志着近代世界的开端。

  15世纪亚洲地图

  这个阶段,欧洲完成了自身的创生,文艺复兴的曙光正在地平线显露,大航海时代即将到来。俄罗斯文明逐渐整合东欧和北亚,为不冻港而奋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帖木儿帝国及其后裔继续在西亚北非扩张,并最终征服拜占庭。而明朝地处东亚,相对封闭的东亚地理环境,使得它丧失了元朝时代的扩张进程,转而内敛保守。放弃了元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商税政策,恢复传统的朝贡贸易和农业财政,长期采取了禁止海外贸易的“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这种保守,在它的创始人朱元璋所留下的《皇明祖训》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随后,就附着一长串的不征之国:东北的朝鲜国;正东偏北的日本国;正南偏东的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西南的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共十五个国家。近乎封闭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及南部边疆。使得有明一朝并没有进行大的扩展,反而是被自己所修的长城束缚了手脚。北征、西征而不得,最终为内乱外虏所灭。

  朱元璋

  这种保守同样表现在“海禁”政策上,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不但把中国海商出国或归国的通路堵塞了,又把朝贡与贸易挂钩,形成朝贡贸易一体化政策,但是“厚往薄来”的政策又是吃亏的。彻底破坏了宋元以来的沿海贸易蓬勃之态。这种思路被后世所继承,在别国大航海时代如火如荼之时自缚手脚,丧失了积极主动地借助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推动政权的整体改造和近代转型。以及通过海外殖民弥补国家财政亏空的机会。传统的农业财政并不足以支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近代转型。使得中国在近代逐步落伍。以现今的目光来看未免扼腕叹息。

  此外,本书中如“大礼议”中的君臣角力、明末“三大案”等章节进一步阐述了内敛的大明王朝将精力和视线全部投入内在,在无尽的内部斗争中消耗自身。大明劫等描述了明朝亡于内敛的情形,并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通过阅读《十字路口的明朝》可以使我们从“大历史”角度更好地了解明朝及其“内敛性”,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十字路口的明朝》读后感(四):是“错过”还是“必然”?且看站在十字路口的明朝如何选择……

  “十字路口”往往就意味着选择,我们站在自己人生中的十字口路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可能会决定着之后将要走上这样的道路,而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更是会影响着一段历史的走向。

  开弓便无回头箭,人生尚且没有回头之路,那么,对于那些处在关键时期的历史的“十字路口”而言,更是机不旋踵,宛若瞬息之间,一个错失便可能就此“一锤定音”,然后让自身的文明于大时代洪流之中止步不前甚至背道而驰。

  中国明朝在早期全球化历史潮流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当世界历史拉开新的序幕,世界各地的文明进程争先恐后地繁荣发展着,大航海时代开启,“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西欧的经济和思想得到飞速发展;蒙古帝国开始瓦解,阿拉伯文明开始了在亚欧大陆上的势力扩张;在寒冷的北国,莫斯科公国从一个小公国变成了疆域庞大的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文明也建立起来……

  当其他文明开始竞逐、放眼世界范围的时候,明朝却仍是以“中华亚洲秩序”为最终目的,在世界走进近代的十字路口中选择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方向,也因此错失了历史机遇。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的明朝又发生了什么呢?这样的结果究竟是“错过”还是“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先生,结合多年来对于明朝历史的潜心研究,编著成《十字路口的明朝》一书,在这本作品当中,作者将明代“中华亚洲秩序”的视野和格局拓宽到全球范围,从包括了地缘政治、文明传统、王朝性格等多方面角度,更加全面、客观、立体的历史角度来探讨明朝在世界走进近代的十字路口的选择结果。

  不得不承认,与同时期的各种文明相比,近世中华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轻视”的,“大航海时代”、“俄罗斯崛起”、“伊斯兰扩张”……

  近世中国被其他文明迅速赶超,我们的“明长城时代”却依旧保持着内敛,实际上,明朝的疆域政策使中国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便走向与世界主流背道而驰的历史方向,此时无论是从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等层面,明朝都呈现出落后的趋势。然而,明代虽然被“轻视”,但却绝不该被“忽视”,正如《十字路口的明朝》中所说:“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大门,与其他文明一起出发的明朝世界,应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重大关节和重要角色之一,明朝形塑着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道路。”

  通过作者在《十字路口的明朝》中的分析和讨论,我们逐渐发现,明朝的选择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是地缘政治、文明传统、王朝性格综合而成的必然结果。

  在明朝建立之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朱元璋不仅复活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分封制度,还将之设定为明朝的基本制度,自此奠定了朱氏皇族“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基础。待到“靖难之役”朱棣即位,明朝的政治格局和明蒙的战略态势都开始发生变化。

  由于朱棣的登基总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至今都还有很多争议和讨论,朱棣对此也是相当在意的,为了弥补自己这方面的形象,朱棣时期的疆域政策变得不再那么内敛,而是在北方陆疆、南方陆疆与东南海疆多次开展大规模行动。

  但这些行动其实收效并不算明显,因为朱棣虽然一改内敛的模式,但思维和观念依旧停留在“中华亚洲秩序”层面,其实,彼时的明朝在多方面的实力上已经具备扩张的条件,但显然帝王们并没有那样的意识,而是依旧在传统观念中画地为牢,满足于维持洪武时期已经形成的宗藩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积极扩张,仍只是满足于充当亚洲一隅的天下共主,而非全球化时代的开创者”。

  其实“四海咸宾”的永乐时期气象恢弘已逾越汉唐,甚至达到了“中华亚洲秩序”的高峰,但实质上依然没有跨出那迈向全球化的一步,就连举世瞩目、将传统航海时代推到了顶峰的郑和下西洋,也由于政治意识仍然局限于传统时代,而未能引领世界走向新的航海时代。

  纵观整个明代中国,在疆域政策上都是极为内敛的,不仅官方没有“带头”开疆拓土,还严禁民间开展的海外贸易,这样的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中国的历史道路,而且影响了近世中华文明的整体走向。

  《入跸图》

  众所周知,明朝“乱”,皇帝一个赛一个的“荒唐”,他们“爱好”广泛,什么玩蟋蟀的、当木匠的、宠奶妈的、爱嗑药的……简直超出想象。

  所以明代的皇帝在历史当中,口碑似乎总是差强人意,那么事实确实如此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局面的发生呢?

  其实,各个朝代都有着相通的特点,那就是皇帝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文治武功、励精图治,也有昏庸无度、荒谬绝伦,明君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昏君也会做些好事,但这种贯穿整个时代的“乱”,很多时候就像蝴蝶效应一般,一环套一环。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党案”,不仅清除他所猜疑的政治势力,还从根本上将权力完全收归皇帝,实行了两千年的丞相制度就此被废除。

  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看历史总要从两面去看,诚然,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得到集中,但局面也变得更加混乱,就像《十字路口的明朝》所写:

  可以说,朱元璋的一个举措,正是成了明代后期“党争”的根源所在,无怪乎黄宗羲曾评价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在经历“土木之变”的军事灾难后,明朝通过坚决固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后景帝也是励精图治,通过提拔、委任以于谦为代表的的一批官员,恢复朝堂议政等举措,使得明朝政局不仅转危为安,甚至开始显现出安定和活力的新气象。

  然而好景不长,实施了很多英明政策的景帝却在迎回英宗的事情上栽了跟斗,景泰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的分野开始出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之后,对建文帝后人颇具同情心的英宗,却对于这位弟弟动了杀心,还残忍地让一众嫔妃全部陪葬,只一个废后汪氏得了善终,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当中,此举已属不易,作者在书中也发出如此感叹:“家庭亲情没有因为政治变故而被彻底摧毁,这也使明中期的政治在惨厉之余,仍保留一片温馨。”

  明朝亡于崇祯,但实际上,使明朝陷入内外交困的边疆危机,自万历年间就已经产生了,《明史》在分析明朝灭亡时就这样写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彼时,“党争”开始与当时日益激烈的宫廷冲突交织在一起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这样的风气对之后几代皇帝和政局都形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晚明党争风气的影响下,崇祯对文武官员都缺乏信任,他杀掉袁崇焕,逼孙传庭出关,却重用起初防范的宦官。到明末时期,世界已经进入“十七世纪危机”爆发之时,内忧外患渐露端倪,而彼时的崇祯帝再怎么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也绝对难以凭一人之力救国于危难。

  历史的两面性向来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很难去设想,如果当时的明朝在世界走进近代的十字路口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历史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走向呢?或许正如《十字路口的明朝》中所阐述的那样,历史的选择其实正是必然的结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