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锦集

2021-09-15 00:5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是一本由周岭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属于行动派的书。

  这是一本属于行动派的书。但和通常的行动派的书不同,这本书有比较强的理论和书卷气息,重理性而非煽动情绪,也因此是一本可以常常回顾的指南型书籍。

  另外,作者关于大家常见困扰的引述很接地气,可以感觉到作者很真诚地在理解和解答大部分人的心智困惑,有种“坐下来讲课”的感觉。

  更进一步的话,希望书中提到的49个概念可以做成索引,配上对应的书籍页码,以及整本书可以有个很漂亮的结构导图~这样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链接也会更加地明显,方便发散思维。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二):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前两年,我写了一篇《你不是懒,你是无知》的文章。我相信认知是一个人强大的武器,如果认知不足,行动力就会不足。

  前天阅读了周岭老师新书《认知驱动》,打开塑封看到介绍后,我觉得这本书像我写的,因为我写书几乎也是这样的内容。

  我开过两期精进营课程,主题是《蜕变:行动的巨人》,课程主线:自信+目标+认知+方法=行动→习惯。

  在任何时候做到相信自己,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提升认知,借鉴方法,去行动,收获,优化方法,行动,收获,最终形成习惯。

  通过阅读此书后,发现思路有所不同,我学习到了,哈哈。

  目前我每天仍旧是四点半起床阅读,我会将阅读的图书在朋友圈、多个群、豆瓣、微博、得到等地方发送,一般发送的时间是4点45分左右。

  这一条微博当天阅读量达到了2万,这个数字很高。我单条微博阅读量一般就是几千,过万的不多。

  这说明大众对这样的内容有需求,这本书的内容也的确很好,所以我向大家推荐。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把内向成长看作培养习惯,把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换成这个说法后,你可能马上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了:我们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我们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身体和灵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动自己,然而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所以坚持这些习惯只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会让我轻易成为很厉害的人。反之,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若是没有复制,生命和信息都将失去活力,只能像水那样,要么凝固成冰,要么蒸发为水汽,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事实上,“复制”和“转换”就是大自然的两基本存在形式,但“复制”的层级显然比“转换”要高,因为它赋予种以灵性,并繁衍出不可思议的社会和文明。那么,这两种基本形式对我们个体成长又有什么启示呢?

  看到不同的世界,人生的差异往往源于人们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当你掌握了“复制”和“转换”这两个底层概念时,或许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复制是很简单的词语,但通过这张图看到复制功能之强大。

  的确,复制可以降低成本,边际成本几乎为0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收益不断提升,实现复利曲线,这将是多么强大力量啊!

  而高价值的写作输出就是这样的活动。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够借助复制的力量,长时间大跨度传播,创造持续的价值和收益。

  认知可以帮助我们,认知也会阻碍我们。

  我们之所以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往往就是因为认知。

  当认知为正,我们会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成长、有持续价值的事情;当认知为负,我们倾向于做我们想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消遣性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愿意缴纳认知税,可能他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认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有较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而大部分认知不足,不愿意在认知方面付费,也不愿意在认知方面花费时间,多年之后,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会后悔。

  从达克效应看得出,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认知不足,行动力也一定跟不上。

  希望大家阅读《认知驱动》后,认知得到提升了,行动力也跟上来了。用认知驱动自己的行动,那行动力一定会来越强。一旦得到好处,持续性也容易养成。

  如果阅读完《认知驱动》觉得不过瘾,可以将周岭第一本书《认知觉醒》阅读了。我就是看到进乎道朋友发送非常棒的内容和图片,了解到内容来自于认知觉醒,于是我阅读了电子版,阅读后觉得很好,就主动结识周岭老师了。后来又购买了《认知觉醒》纸质版,近期我会重读这本书。

  读到好书不容易,阅读自己有帮助的书更不容易,是否真正有帮助,就需要看大家的行动了,只有行动才配得上你的认知,只有行动才能让你收获满满,行动始于智者,携手共进!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三):最好的成长,就是对别人有用

  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长的根本就是做事情,创造价值。

  这是《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做人有价值,做事有价值,更直白地说就是对别人有用。

  既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意识,还要秉承着利他之心,最用利用认知驱动成为更好的人,最终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是否能做到这三点尤为重要。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些人很努力却失败了,有些人看似“不务正业”却偏偏成功了,而人生的差异一部分是因为天赋,另一部分则是源于看待生活时不同的视角。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就是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了成功,这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的周岭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有着一份安定的工作,但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又觉得焦虑。

  那时只有一种感觉:这也不会,那么不会。所以特别害怕如果离开现在的生活,该怎么去产生个人价值,该如何去生存。

  在各种困惑中周岭也一直在寻求一个新的方向来不断突破,直到他听到对他影响很大的一句话:

  正是因为这个理念,周岭产生了要改变自己的坚定,从此以后他不断审视自我,不再沉溺于浮躁和胡思乱想中,而是不断想自己能给予别人什么,一改往是只是想自己能得到什么的理念。

  自从改变了自己后,他发现自己的焦虑缓解了,而视角也打开了,这时候便搭上了新知的进阶之路,同时也愿意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然后秉承着三个价值理念:

  自打改变了自己后,他发现自己的焦虑缓解了,而视角也打开了,这时候便搭上了新知的进阶之路,同时也愿意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然后秉承着三个价值理念:

  首先,想要提升个人的价值,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也就是将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闭环;

  其次,要不断帮助别人,同时打造自己的影响力,而读书和写作则是最捷径的方式;

  最后,让文字和知识不断放大个人的优势。比如用网络来不断强化自己、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

  当改变了思维认知的时候,就改变了自己,也就踏上了更开放的成长之路。

  稻盛和夫说过: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更直白地说,利他的本质是爱,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因为觉得帮助别人是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

  但更多时候,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想要获得对方的尊重,是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当我们为别人多考虑的时候,对方是能感受到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善意和帮助,回馈同样的爱。

  值得注意的是,但利他并不是没有底线地帮助人,更不是盲目地牺牲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要明确的是,利他不是讨好别人,更不是过度去迎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断是提升自己,用自己的优秀和付出,感染对方带动彼此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利他。

  就好比扶弟魔的姐姐不断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弟弟的幸福而让自己过得十分辛苦,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糕,这不是利他,而是纵容。

  这样看来,利他虽然是对别人有用,但也需要健康的交往关系,从接纳利他利己开始,做有益于每个人同步成长的事。

  其实,社交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愿意多跟能带给我们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不喜欢跟拖累自己的人一起,也就是说互为价值体。

  那么怎么才算真正有价值呢?其实就是多做对别人,对社会的事,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这句话说得简单,做起来很难,它需要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挖掘自己的价值,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首先,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当然要对别人有利,这时候才能互“利用价值”。

  如果一方总是索取,而另一方即便愿意付出,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因为它们之间的价值体是不均衡的。没有人喜欢“拿来主义”或者“伸手族”。

  所以想要成为有价值的人,多去想你能为对方做什么,而不是总想着自己要得到和索取到什么。

  其次,行胜于言,少说多做。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要避开泛泛而谈,我遇到很多人嘴上跟抹了蜜一样,然而关键的时候就不靠谱。

  这些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人,一旦有了“日久见人心”就会陷入没有朋友的境地,因为每个人都不傻,那些看似有点傻的人只不过是装傻而已;

  最后,做长期主义。最高级的价值其实是长期的、持续的价值彰显,它体现在长期主义身上。

  提起长期主义,首要抵御的就是因即时满足带来的诱惑,同时要暂时忍受一些冷漠、嘲笑甚至是寂寂无名。

  但当我们持续秉承着以提高个人价值为目的,持续不断用着自己的努力与利他之心,不断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逐渐提升个人的能力,这时候就形成一个高级价值。

  无论是积累沉淀的向内成长,还是不断连接外界的向外成长,最终都会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逐渐具备影响力,这时候就能实现高级的成长,即价值体系的形成。

  很多人都想快速成长,但成长从来没有快捷方式,而能让一个人持续进步的方式是成人达己,也就是说只有帮助别人,我们才能拥有大视野,正反馈,才能真正去创造个人的终极价值,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机会,最终成事。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后感(四):如何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怪圈?用认知来驱动吧!

  01 你的努力带来成果了吗?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困惑呢?

  困惑一:

  每天很努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觉得自己是个自律达人,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发现,这些逼着自己努力的方法并没有看到任何成果,反而让自己怀疑那些终身学习的理论都是割韭菜骗人的。或者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给自己贴上一个不会有任何进步,只能躺平的人。

  困惑二: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有动力,学了一个月之后,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了,于是放弃了。

  困惑三:

  日更文章,希望找到自己的副业之路,但写的文章始终没有人看,不知道该怎么走写作这条路了。

  如果你有上面三种困惑的话,强烈推荐阅读《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从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原因,并且学会正确努力的方法。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作者周岭,也曾经是一位很努力日更的人,但是他发现追逐热点,日更,并没有给他的文章带来价值,带来更多的流量。于是他放弃了日更,从行为上的努力,转变为价值赋能,做到了两年出版两本书,并且第一本书畅销《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畅销十万册。

  如果你很努力,但是始终看不到希望,那么就来阅读一下《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里面,作者周岭通过做成事情的心法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怪圈。

  02 做成事的第一步:找到你为什么做不成事的原因

  我们每天阅读,写作,学习英语,学习各种技能,但是却始终看不到成长的希望,收获的也许只是打卡了21天,30天,然后就没有进一步的成长了。

  反观另外一些人,他们也是同样每天阅读,写作,学习,但是有的人却做到了30天内出了成果,写书评投稿成功,获得了编辑的赠书;学习英语获得了一个职场上的升职机会;阅读遇到了同频的人,开启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咨询小事业。

  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看到成长的希望,而我们只能看到简单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成事的出发点不同。

  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了一个模型,原型是《掌控习惯》中的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模型。

  举个例子,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来看一下,不同层次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只是每天阅读一本书,那么就会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所以你收获的也只是这个结果而已,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做而做。

  如果你从过程这个层面来看,也就是不仅仅满足于做的结果(WHAT),还会去思考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要做(WHY),在阅读的时候,写下阅读对自己的意义,让自己不断输出阅读的体验,让阅读的价值最大化,这就是过程的层面。

  从过程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解决在阅读中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会做事情做到一半,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你已经提前想清楚了这件事的WHAT-HOW-WHY。

  如果你从身份的层面来看待阅读这件事,身份就是指“通过阅读,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你听过一句话“先成为它,再真正做到它。”也就是说先想像你是这样的人,然后通过不断做事情,直到你真正成为这个人。

  当你真正成为这样的人时,你就不会把每天阅读当成一个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为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也就是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怪圈的第一步,不要从浅层的为了结果而做,转变成“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不断激发自己做事的动力,从而面向更大的挑战。

  03 做成事的第二步:找到你的价值成长方式

  找到了我们做不成事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成事的心法,如何找到我们的价值成长方式。

  我们的学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向成长,一类是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都是非常棒的,内向成长可以看成是习惯的养成,比如养成运动习惯,让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比如阅读习惯,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外向成长可以看成是技能的养成,而只有技能的养成才能对外输出价值,习惯培养只能提升自己,无法产生对外的价值。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做不成事情,因为我们只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也就是重视习惯培养,忽视了技能的培养。

  那我们是不是要舍弃内向成长呢?并不是的,内向和外向成长如同左右手一样,都是必要的。

  在我们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只有内向成长,通过习惯养成,才能帮助我们把一项习惯变成技能,把技能练习的特别好,我们才能够外向成长,输出技能,提供价值,获取外部的反馈。我们提供的价值就是对别人有用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如果只是每天阅读多少页,发一个朋友圈打卡,这样子长期坚持只能养成阅读习惯,对别人来说没有价值。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分享书中的金句,自己的感悟,发布朋友圈,给别人推荐相关的书籍,这样子的阅读外向发展,就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也能激发自己的阅读动力。

  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习惯不是直接产出价值,却是支撑技能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正如《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的,如果我们持续践行价值产出,就会发现“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会大放异彩。”

  04 做成事的第三步: 用正确的方法创造价值

  当我们学着用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来规划自己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开启做成事的第三步即方法,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创造价值。

  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了三个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歪路。

  001 心态要慢,动作要快

  刚开始外向成长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输出价值,而输出价值的评判标准大部分就是阅读量,点赞量,收益量,这些标准。

  一开始,我们能够提供的价值很少,也趋于同质化,所以这些外向成长的数据很难看到有大的进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急于求成,希望可以通过快速的价值输出打开自己的外向成长之路。

  殊不知价值的提供是长期的,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要转变成价值输出,就可以做得到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放平心态,持续深耕,也就是《认知驱动》中说的“心态要慢,动作要快。”

  在心态上“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学得精,比大部分人都要学得透彻;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的学习相关的内容。

  在外向成长的前期,心态慢,动作快,才能更好的打开局面。正如《认知驱动》的作者,也是从长时间的日更中发现自己无法通过日更提供价值,才慢慢转变成以价值输出为主,不再用浅显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这段路他走了很久。

  002 多维度成长

  如果你要问一个人,你想要如何成长,也许他会说想要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似乎变成了唯一可以让人成长,提升认知的方法,但是“阅读≠会学习或成功”。

  阅读只是一种开拓我们视野的方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要做的不是专注于阅读,而是多维度的学习。比如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接触不同的人,去实践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行动才是最好的学习。

  我的闺蜜超超,从来不读书,但是她对事物的看法远在我之上,当我从书中学到了一个知识,和她分享的时候,她总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而这些实例是我从阅读中所学不到的,体验不到的。这就是多维度学习的力量。

  她的思考和学习从来都是在实战中的,而我只能从书中窥探一些路径。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实战的环境可以学习,读书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003 找到那件刚需事件,用小杠杆,撬动大价值

  当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方法之后,就要开始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了。英语,阅读,画画都想学习怎么办呢?

  在《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中作者提到在寻找目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自己:“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简单或者不必要?”

  找到那件事,并且去努力做到,做到比别人都优秀,这样子的事情才能撬动更大的价值。

  比如说你想学习写作,阅读,该如何取舍,对自己来说,写作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如果会写作输出,阅读输入的能力一定会变强,写作的逻辑思考力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有助力的,所以写作这件事可以是撬动其他事情的杠杆事情,值得自己投入。

  05 一起行动,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如果你很迷茫,学了很多东西,却始终看不到继续下去的希望,一起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的三步来帮助自己找到破局的方法。

  先用行为模型的三个层次来判断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再用内向和外向成长的标准来审视现有的学习策略;

  最后用正确的心态,打开自己的多维度成长去找到那件刚需事情,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化的价值。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看到成长的希望。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作者还用NLP思维帮助我们解析自己成长的阻力,从心理上帮助我们扫清做成事情的障碍。

  如果你希望突破成长的怪圈,一起来阅读《认知驱动》,用高纬度的思考助力价值实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