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妈妈》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妈妈》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9-20 08:1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妈妈》经典影评1000字

  《小妈妈》是一部由瑟琳·席安玛执导,Joséphine Sanz / Gabrielle Sanz / 尼娜·梅尔瑞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妈妈》影评(一):北影节,我的第一场

  #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一场,看了《小妈妈》。导演的作品真的是太美好太温暖了。森林,小木屋真的是太美好了。孩子的童真的世界永远是最美好的。治愈。Marion拿着拐杖,点头说“很爱”,我也很爱很爱。这个世界有离别,平行时空中也总会与他们相遇,故事永远不会停…… 座无虚席的都是可爱的温柔的美好的人吧。

  《小妈妈》影评(二):啊啊啊来自席导迷妹的呐喊

  小妈妈看完啦,席导,我命运中的席导!她从来不跟你废话,直接用最温柔最细腻最真挚的情感赋予到影片,把观众苞笼在这慢慢慢慢的节奏中,两位小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对话交流,像极了烧女图中两位女孩的你来我往的情愫传递,周围氤氲着温柔的气息,渗入全身。当你还沉浸在这种节奏和气氛中时,突然一段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响起,那种巨大混响放佛跟心脏共鸣,眼泪直想往外冒。

  回到影片,妈妈,女儿,外婆,围绕三位女性,母女话题,都深爱彼此,却有着不可跨越的代沟,看完电影,我在想我要是遇到妈妈28岁的年纪,我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我或许就能理解现在的她吗?。

  如果说《水仙花开》那种女孩子间朦朦胧胧的情感最终被无意义的接吻打破,心碎一地;《烧女图》里“夏”的响起让影片升华,《小妈妈》同样,音乐响起,我就知道又要结束说拜拜了……呜呜呜呜席导就是这样,她要的不是跟你一通炫技宣泄和表达,乱拳打得眼花缭乱,把你弄的精疲力尽,她要的是跟观众产生交流,一呼一吸之间充满无尽的想象空间。你来我往,导演克制一点,观众就能多思考一点,最后,伴着音乐还要问问你,嗨,我够温柔吗?

  最后,这电影也太适合秋天看了!跟烧女图一样的摄影师,人美 景美 色彩美,秋日阳光,微风拂面,任谁看了不说一句暖暖的,很贴心。

  表白深影,巨幕厅音效太好了

  《小妈妈》影评(三):女性与孩童的联合视阈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瑟琳·席安玛再度来到了柏林。

  她曾在2019年凭借《燃烧女子的肖像》斩获了最佳编剧与同志金棕榈,但她的首个大奖,仍是2011年在柏林以《假小子》获得的泰迪熊评审团奖。十年之后,回归的她再次奉献了一部关于“女孩”的电影。

  席安玛已然是闻名电影节的一位女性导演,这里的女性当然不仅仅指涉着性别,也指涉着她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在稳扎稳打的作品序列中,她探索的主题已然囊括性别认同、性别凝视、女性成长、女性之间的友情与爱情。

  《小妈妈》同样致力于女性议题的银幕呈现,但这一次的焦点是亲情与母女关系——席安玛用甚为精准的影像,再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内莉随父母回到旧宅,却在森林中游荡时遇到了来自过去的妈妈。这个“小妈妈”与八岁的她年龄相仿,带着她四处玩耍、搭建木屋,甚至回到了曾经的家中。于是在孩童的目光中,记忆之河开始交错流淌。

  除却搬弄时光的方向,即便是从叙事逻辑上来说,我们也很难将《小妈妈》与《你好,李焕英》这类主题相似的影片相提并论。

  后者的母亲深陷于影片所属地的文化土壤之中,被迫为了亲情与子女的幸福完成自我牺牲,身为主角的女儿,成为了试图让母亲完成“步入正轨”的人物。

  而在前者那位孩童之间的交流中,当然不存在成人所谓的“正轨”,内莉以甚为尊重的姿态,试探着母亲的记忆、体认着母亲的痛苦。

  孩童视角成为了理解《小妈妈》风格的核心元素。这种元素在许多影片中只是切换镜头高度或是覆上滤镜的成人视角,但在这部高度自觉性的影片中,它成为了串联影片叙事方向与情感线索的方式。

  她在母亲房间里那些属于过去的物件里,捡拾着拼凑自己内心那则童话的零件,正如过去的母亲曾捡拾树枝来建构木屋。父亲也给了她一颗绑着绳索的回力球,那是一个“只能独自使用”的玩具,于是她带着它来到了森林之中,开启了一段“只能独自使用”的故事。

  于是,童年时的小妈妈成为了内莉的玩伴。这或许是她在现实中的想象,或许又是她在超现实世界的奇幻之旅,我们对此无从知晓。这种不假思索的合理化叙事,也是孩童视角的一部分。

  在孩子们的眼中,奇迹实在太平常了——这也是是枝裕和那场动人《奇迹》的主题之一。孩子们可以对着飞驰的列车许愿,也可以在森林的游戏中直接让愿望实现。

  在这个奇迹或想象的世界中,摄影师克莱尔·马松极富诗意与秩序感的影像显得格外自洽。高对比度的用色与摆放齐整的构图,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呼应着绘画与艺术的本体论主题,但在《小妈妈》里,这些视觉元素成为了童话叙事的一部分。

  于是刚刚出门的内莉,再度随着自己的小妈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内莉也在那里遇到了年轻时的外婆。现实版的她已然逝世,而年轻版本的她与未来一样拄着拐杖、玩着填字游戏——这游戏就如内莉投身的奇遇一样,是一则精致的谜题。

  诚如上文所述,内莉以尊重与试探的姿态,与此刻同龄的母亲一起,寻求着解开谜底的方式。外婆的逝世构成了谜面的重要线索,也成为了这场跨时空母女交流的关键内容。母亲对于内莉的意义,或许就等同于外婆对于母亲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来说,内莉的想象甚至可能也衔接着母亲的想象。当母亲正处孩童时期的时候,当八岁的她四处捡拾树枝的时候,当她担心自己母亲病情的时候,她或许也与如今的内莉一样,想要一个玩伴、一种陪伴、一个可能理解与体认自身的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儿童的时刻,也是属于母女的时刻——同样纯粹如冰、柔情似水。她们在仍未消解于社会建构的自然世界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木屋。这也是席安玛这位高度自觉的女性导演,思考母女关系的方式。

  相较蔚然成风的女性研究,关乎儿童的思考便显得有些逊色。但长久以来,儿童的逻辑、想象与记忆似乎与女性一样,处于未受尊重的阶段。“她们不过是孩子”——儿童们就如“她们不过是女性”一样,被排除到所谓正常与理智的社会意识之外。

  于是不愿受到语言规制的影像们,开始探索着这些边缘的空间。如席安玛这样的导演,在女性与孩童的世界里发掘着更多的可能性。她们的生命经验与想象路径告知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真相,也不只有一种亲情。

  《小妈妈》告诉我们的是,这两种世界在某些时刻甚至可能是相通的。在从外婆到母亲,再从母亲到女儿的生命路径中,或许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小妈妈。

  她们中的所有人都可以扮演妈妈,也都可以扮演孩子。外婆玩着填字游戏,母亲玩着木屋游戏,而女儿则玩着回力球游戏。母亲与女儿甚至一同玩着关乎警匪的角色扮演,而在更广义的语境下,她们也扮演着女性,扮演着不同年龄的“妈妈”。

  在某些时刻,现实甚至浸入了内莉的奇幻世界。八岁时的母亲与现实中的母亲身处同样的场景,甚至进行了温和的交流。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是多么复杂、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只是过于动情的角色扮演,只是领着自己的一个朋友会见另一个朋友。

  正如《小妈妈》的片名一样,它是一部深沉而轻盈的电影。“妈妈”似乎意味着很多东西,意味着亲情关系、社会身份乃至性别路径,意味着这个世界压在母亲身上的一切。

  但妈妈也可以是“小妈妈”,这时的她是一个八岁的好朋友。我只需要一个拥抱,一句温柔的问候,就可以消除她心中的所有苦闷。

  《小妈妈》影评(四):-你是我的未来吗?-我追随你的路而来。

  *原载于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小妈妈》和《你好,李焕英》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是有一点疯狂。但这正好是在《你好,李焕英》即将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的当口,上映的热潮和全民讨论的劲头还没过去,柏林放出了席安玛的《小妈妈》。

  在这个故事中,8岁的女孩Nelly和妈妈Marion一起去养老院带回外婆的遗物,一家人回到外婆的旧宅,也是妈妈儿时的家。过度悲伤的Marion在一个早上离开了家,留下Nelly和父亲收尾旧宅的整理工作,在Nelly的心中有很多对于母亲的疑问,却无法和父亲交流,她甚至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再回来,直到有一天她在林中的树屋旁见到了和自己年龄相仿,容貌酷似的女孩Marion。

  可以看到,面对相似的故事,一位导演靠的是毫无保留的真诚与情感力量,通过通俗简单的叙事以及视觉方式最大化地触及大众的深层情感,另一位导演通过考究的光影、色彩以及剪辑艺术将其变得私密精巧而充满魔力,去征服口味刁钻的所谓“电影节精英”,这是女性叙事的一体两面,它们一起作为一则实例,展示了曾经被边缘化而如今越来越强势的女性故事内部不可忽视的活力。

  《小妈妈》几乎整部影片都十分安静,一种刚好可以安睡做梦的私密气氛。一开始是顺接告别祖母的悲伤感情,再到母女之间温柔的点滴分享,到母亲突然离开女儿默默承受与期盼,感情静谧无声又明确透明地流动。

  我们与角色之间没有任何的壁垒,Nelly遇到林中的Marion之后,席安玛用衣着服饰,房屋装潢等方式明确区分两位长相几乎一模一样的小女孩,区分两个时空,以高效而平等的姿态讲述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悬念,没有对角色的迷惑,我们和早熟聪慧的Nelly同步,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和她一起与这个Marion建立感情,享受亲密。

  我们和她一同见到了自己最想见到的人,见到已经不可能见到的人。当Nelly见到外婆的背影,她的第一反应是跑开,但和席安玛其他的女主角一样,她拥有一种不可阻挡的生气与勇敢,她再一次回到林中去找Marion。我们总是与她同步,我们在体会那种欣喜与忐忑,再次回到那座一样的房子里,见到拄着拐杖的外婆,坐到她身边,和她一起玩填字游戏,这时候周遭的一切声音更加安静下来,我们对这里的处境了如指掌,但我们体会到的感情是十分复杂和翻涌。

  只需一片树林,一座房子,一个树屋,席安玛构建这个温柔的魔法世界的方式简洁至极,剪辑以及调度在其中被放大出来。当Nelly和Marion从一片葱茏中跑出来,当镜头凝视着外婆老宅旁树木笼罩的藩篱,当两个小女孩划桨穿越金字塔的缝隙,我们清晰地看到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向我们敞开,而它们只是静静地一直在那里,如此简单又十分具有象征意义,此刻它们在席安玛的镜头逼近下散发着魔力,像爱丽丝的兔子洞,或者是彩虹的另一端。

  《燃烧女子的肖像》作为席安玛此前最为影迷接受的作品,全片流露出一种明确的奋力抗争的态度,从身份政治的角度大力回应女性面对男性社会的凝视的问题。《小妈妈》的表达则更为有机和自然,私密流动的情感取代了政治和社会学的态度表达,但其中对于女性生存的境遇的描述仍然充满了席安玛的笔触。

  秘密和倾听是《小妈妈》的中心,在席安玛看来,她是女性社会的中心,是女性精神交流的一切核心。

  母亲离开的前一夜,她告诉Nelly自己儿时害怕床脚的黑影,她能看见那是一只黑豹。开场两场戏迅速建立起母女之间的亲密无间之后,第三场戏母亲和父亲在厨房里的气氛一对比就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冰冷。

  在女儿和父亲的交流中,我们也看出父亲并不是倾听的一方,Nelly非常犀利地说出,父亲从不告诉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会说的只是收到什么圣诞礼物之类的实际的东西,在Nelly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小声说自己害怕的是父亲。我们并不知道父亲的不倾听,不进行精神交流是不是母亲悲伤的来源,但其实明显的是,恐怕他也是父权社会僵硬的男性刻板教育的受害者,他们丧失了精神交流和想象,与女性的世界总是相隔阂(说句题外话,要对比《你好,李焕英》中对于父亲的几乎全然工具人化的处理,也十分微妙,两部相似的故事中,也都有意或无意将父亲在家庭亲密关系中的尴尬位置呈现了出来)。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设置巧妙的意象中心,则是绳索。Nelly之所以走近森林能够遇到Marion,是因为她在院子里玩母亲儿时的玩具,绳索断裂,绳索另一端的小球滚入森林不见了。

  当Nelly第一次在Marion家中看到外婆的背影吓得回家,之后第二次再去找Marion时就带上了一捆绳子和她一起搭树屋。这一次是她主动想要找回和母亲以及外婆的联结,勾连起母亲的过去,这条绳索便是穿梭两个时空的魔法钥匙。《小妈妈》也不仅局限在Nelly和Marion的母女关系,它同时关照外婆-母亲-女儿这样的家族中的女性传承(由此母亲的手术、从外婆那里得到的遗传疾病也可做此解读),她们犹如在一条绳索上依次出现的几个绳结。

  当Marion意识到Nelly确实是自己的女儿时,问道,“所以你是我的未来吗”,Nelly的回答是,“我跟随你的路而来”,两个容貌酷似的女孩的形象在后半段越来越重叠,母亲和女儿的童年并置到了一起,好像并无时间的先后,无所谓区分谁是未来,谁跟随谁,她们的命运平行而无限地轮回着,是一条莫比乌斯环。

  这种并置和平等在片尾两位女孩一同划船穿过湖面达到了情绪的高潮,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越来越昂扬,她们齐头并进划着桨穿越一座金字塔(古老、传统、亘古不变的象征)的裂缝,其实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席安玛的“宣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