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那个家伙》影评10篇
《抓住那个家伙》是一部由郑根燮执导,金相庆 / 严正化 / 宋永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一):等不到的救赎
看完《杀人回忆》再看《抓住那个家伙》,猛然发现十年的岁月流逝在金相庆的脸上竟然没怎么留下痕迹,依然是面目俊朗,依然是眉头紧锁,不同的是,《杀人回忆》里的罪犯逃出法网、逍遥法外,至今连凶手长什么样都无法清楚,但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被评价为“完美罪案片”,而《抓住那个家伙》里金相庆扮演的警察找到了真相,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只是绳之以法的同时,他最终也染上了污点,付出了代价。
在《抓住那个家伙》这部电影中,能够很容易地嗅到《杀人回忆》的味道,一是因为金相庆在两部电影里都饰演了警察的角色,二是因为两部作品同样皆涉及到往事以及连环作案等等悬疑元素。虽然情节各不相若,风格也有差异,然而最后终究回归到了人性这个本源上来,只不过在《杀人回忆》中被欲望所奴役,而在本片中则被救赎所扭曲。
影片用平实的镜头,一边叙述今事,一边回溯往昔,逐渐揭开一段残忍的悲剧,罪犯韩哲在15年前因为急需巨额医疗费用救治女儿而绑架了一个女孩,却不慎导致女孩死亡,这一事件不仅令韩哲在15年中心怀愧疚,也让另两个当事人受尽折磨,一个是女孩西珍的母亲,还有一个便是负责此案的警察吴青浩。
《抓住那个家伙》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绑架了罪犯韩哲的孙女,并复制出当年案件的过程,既混淆了警方的视听,又能让韩哲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
吴青浩也屡次将这个案子形容成“完美犯罪”,15年的时间,查不到任何线索,罪犯无疑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高智商,15年难以破案的羁绊令其备受煎熬,以至于选择了辞职。不过此次类似的犯罪过程让警方又把他找回来帮忙,亦使他重新燃起了斗志。当警方受误导而将韩哲定为本案的实施者时,吴青浩起先据以力争,可是在他弄清真相后却站到了西珍母亲的那边,以归还孙女为条件,迫使韩哲认罪伏法,为当年的错误付出应有的惩罚。
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过分地沉溺于往事,不仅让人活在阴影之中,甚至会走向极端。西珍母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最终让过了15年追诉期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情有可原,但终属犯罪行为,手段也非高明,也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犯罪行为。
因果轮回,一饮一啄,报应不爽,当年的受害者和警察为了救赎而变成了违法者,当年的罪犯则转而成了受害者,其中的阴差阳错和人性之微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西珍母亲和吴青浩得偿所愿,却背负违法的头衔,韩哲罪有因得,却仍会为当年的罪行抱愧终生,三个想要救赎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真正的救赎,既是命运,也是生活,我们只能面对,不能逃避。(综合)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二):不要轻易招惹女人,尤其她是一个母亲
女主是柔弱的。眼泪,痛苦,歇斯底里的喊叫。痛失爱女,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能体会,那么个甜甜的小人儿再也不会缠着你叫“妈妈”,甚至你亲眼看着她遍体鳞伤,在你面前死去。多少人会崩溃。
女主是无比坚强的。十五年来的坚持,抓住那个罪犯,是她活下去的最好理由。这十五年来,她搜集无数的证据、新闻、素材、磁带,她把希望放在警察身上。当亲耳听到追诉期过去之后,她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警察不靠谱,还是自己上吧。我看到她穿着高跟鞋,一脸肃穆平静的奔走在寻找真相的路上,突然就觉得,千万不要招惹一个女人,尤其她是一个母亲。因为你不知道,她失去孩子后会演变成一个力量多强大的复仇女王。
韩国犯罪片近些年来一直口碑不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逻辑上虽然不是无可挑剔,但是电影本身也是艺术,又何必锱铢必较呢。起码这片子的观影感觉不错,故事不错,演员不错,有正义,有救赎。尤其是男主还是十年前经典中的经典的《杀人回忆》中的正义警察,十年一晃而过,并无多少岁月痕迹。瑕不掩瑜啦。
想起来《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也是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血淋淋的复仇史。还有日本的《告白》,依然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精心策划的报复,这类的电影真不是少数。个个儿大快人心。所以,由衷的告诫大家,千万不要轻易招惹女人,尤其她是一个母亲。不要轻易招惹女人,尤其她是一个母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啊。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三):故事的胜利
相比于韩剧一直以模式化的方式贩卖泪水和现代版灰姑娘的虚幻爱情不同,韩国电影早已超越了电视剧的水准,成为了世界电影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本国历史的集体性反思、对于当下社会现实和半岛政治的深度挖掘抑或类型片的诚意故事,都水准精良。
《蒙太奇》这部作品就以纯粹的充满诚意的悬疑叙事又一次展现了韩国类型电影的野心与高度。15年前,一名名叫西珍的小女孩被人绑架杀害。警官吴青浩向西珍的母亲承诺一定将凶手绳之以法。但经过长期调查始终毫无进展。就在警察办案的同时,西珍的母亲也一直尽自己的力量搜集一切与案件相关的资料与线索,进行独立追查。这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15年后,追诉期临近,吴青浩决定劝说西珍的母亲放弃希望。但换来的是对方近乎崩溃的哭喊。这件残忍的案子也成为了警官吴青浩的心结,他递交了辞呈,决定把一切都抛诸脑后。但就在此时,另外一名小女孩突遭绑架。作案手法以及所有细节与15年前的案件如出一辙。吴青浩作为顾问被重新纳入警队。经过调查,警方认为嫌犯就是被绑架小女孩的爷爷。但吴青浩始终觉得无论证据链条还是逻辑都无法说通。他一点点地深入,逐渐发现了惊人的真相。绑架者竟然是西珍的母亲。就在西珍案件追诉期已满的当口,西珍的妈妈独立调查发现了15年前的真凶,于是,她决定以同样的手法以牙还牙,将真凶的孙女绑架藏匿,再将一切栽赃到他的头上。虽然从法理上他无需再对15年前的案子负责,但西珍的母亲决定让他以这样的方式偿还血债。
这部片子有另一个通俗的名字《抓住那个家伙》,相比于这个韩剧式的名字,《蒙太奇》才显示了这部电影的真意。警官吴青浩无法摆脱的心魔、西珍母亲的记忆漩涡、现实的新案件相互纠缠、重叠、拼贴,无论影片结构还是心理层面都形成了真正的蒙太奇效果。更进一步讲,这是因果报应和轮回的蒙太奇,其中满含着对于罪责的追惩、人性的剖析和自我的救赎。
《蒙太奇》杜绝了任何夸张的表现手法,以最常态可信的人物设定和最大的诚意讲述了一个罪案故事。漫天的雨雾和零散但挥之不去的残酷记忆拼贴都成为了影片最典型的场景符号。它有着类型片完满的结局,惩恶扬善,但绝对杜绝了说教。这样的作品已经成为了韩国电影的标识。比如拍摄于10年前的那部《杀人回忆》如今已成为类型片和电影史上的经典。
对于类型片有着清醒见解的中国导演高群书曾精准地评价“韩国电影强就强在把本民族的气质、文化和特点与好莱坞的规律结合在了一起”。最近几年,韩国电影的走强都映衬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今年火爆的《柏林》,以朝鲜半岛的南北方在欧洲的情报站为坐标展现了一个向《谍影重重》致敬的谍战故事,以柏林历史上的东西对峙映照当下朝鲜半岛的南北分野,既映衬本国最严肃的政治现实又有好莱坞的标本式表达手法。另外,还有前两年根据曾轰动韩国一时的“弓弩伤人事件”改编的《断箭》以及今年根据娱乐圈与政界的明星性贿赂案“张紫妍事件”改编的《玩物》。这些直面本国社会病灶的现实题材都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对现实的逼问、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深处的毫不隐瞒的挖掘,并将这一切以诚意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或许是任何一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同样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同样有过本土电影被观众诟病的经历,或许韩国电影的成功突围应该成为中国本土影片的镜子。只凭借皇阿玛和额娘以及飞来飞去的大侠永远无法赢得尊敬。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四):编剧玩了一手的好反转
“约三十分钟一次的剧情反转。编剧强悍,剪辑合理。”
昨天晚上在微博上看到的这个评价,今天想都没想就找来看了。原因不仅因为它剧情“反转”两个字勾起了我的兴趣,还因为它有一个很吸引我的名字,无数次在电影相关的领域看到这个词,却始终没能弄得很清楚——《蒙太奇》。
如果按剧情反转来说,我觉得整部影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难免于俗套的剧情。一个长达十五年的未解案件,眼看着就要到了追诉期的结限,警局早已放弃,而唯一一个坚持破案十五年的警官也因为不被认同而终日颓废,期限过后,坚持寻找凶手的只有受害者母亲一个人。然后偶然的一个细节,警察发现十五年前的凶手再次出现,并开始展开一个人的追捕。
第二个部分,有一家的孩子失踪,作案手法跟十五年前的一样,新破案组找到这个警官一起捉拿凶手,按照十五年前的路线,警察们抓住了凶手,却发现被抓的这个人却是孩子的爷爷。
第三个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的。新警察组认定爷爷就是作案者,而那个警官觉得他们判断武断,没有证据。然而警组却拿出了最有利的证据,凶手和爷爷的声波完全符合。于是剧情再次转折,回到十五年前。聪明的警官马上联想到了,他这段时间一直忽略的十五年前受害者的妈妈,那个一直没有放弃的人。
结局是妈妈亲手重现了十五年前的一切,因为他已经找出十五年前的凶手,他要用这一切使他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实孩子被送回家后家长只要对孩子简单一问就能知道绑架的人不是爷爷,总觉得女主虽然为女儿报了仇,但是自己仍是难辞其咎。当然了,这是后话。
电影片名叫做蒙太奇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影片中可谓是到处都用到了蒙太奇的手法,剪切、拼合,让剧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却也恰到好处的埋好了伏笔,故事结束,让人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五):犯错,就要承受该有的惩罚
1.所有事情就像蝴蝶效应,当我们太饥迫的想尽一切办法想把身边的事情变得不那么糟糕的时候,往往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父亲为救自己的女儿不惜绑架别人的女儿,到头来却害了自己的孙女、又把自己送进打牢。从这一点说,跟我们儒家的中庸不谋而合:凡事都不必太过苛求,淡然处之,不然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2.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做错事、犯罪,就要受到应该有的惩罚。将麻烦、痛苦转交给别人,还振振有词的说“你能体会做父亲的心情吗”,简直不可理喻。要搞清楚的是,别人没有义务去为你的痛苦承担任何哪怕一丁点的责任,只有道义上的而已。3.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当眼睁睁看着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却无法运用法律的工具维权的时候,那我们又何必还要去遵守那个法律呢?法律是惩治犯罪的工具,而不是成为犯罪逍遥法外的保护伞,当正常方式不能使罪犯绳之以法的时候,好人就可以以不正当的方式去利用法律惩治犯罪。以为守规矩、标榜道德有什么用呢?
电影能以这样的方式结局,说明韩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变通程度高出中国不止一大截。而我们太过死板、守旧,孔孟之道宣扬了那么久,不一样没把人做好吗?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六):为什么我说凶手不是爷爷,是爱。
今天打开网页版优酷,看到了有人回评我对于一部电影的评论——对韩国电影《抓住那个人》的评论,评价有说道“你的价值观让我惊呆了”、“等你的孩子被绑架看你还会不会说这是爱”,我的原评论是这样的:凶手不是爷爷,是爱。是一份自私到极致又无私的爱,是满满的爱,把法与理抛诸脑后的爱。不要站在制高点上去批判,爷爷在探监室里的一句话“你有孩子嘛?”放在大多数人身上,特别是为人父母,有很多会这么做,电影把这种爱放大到了与法理极度矛盾的地步。
影片观看至今已经二年有余,为了认真诚恳地回复回评,我不得不再看一遍,在此之前我要明确一个观点——对于任何个体行为合理性的辩述,绝不能以群体的法律、道德、价值观做唯一的参考。
电影开篇,西珍妈妈惨白的面庞,无神的眼神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失去生命力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警官的到来让西珍妈妈以为案件有了良好的转机,当吴警官告知追诉期已过时,我们可以看到西珍妈妈眼神里绝望的闪烁,那是灰色的光。当年轻警员就像是念悼词一样说出官方的话语“证据不足”、“记忆模糊”,西珍妈妈就像被点燃了一样——死火山的爆发,这一段,当我们看完整部电影回头来看,当一个处于绝望的人,对她个人以群体的道德规范来约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吴警官在公路上发现了一朵花,这朵花象征含义众多,每个观众都能给予解读。
大雨滂沱之下,吴警官无奈的告诉西珍妈妈追诉期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相比吴警官拧成一段的五官,西珍妈妈木然的脸和眼神更令人揪心,当那把黑色的雨伞压低遮住了脸庞,又抬起的时候,西珍妈妈准备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失去的女儿讨回公道,维护正义。
西珍妈妈到达女儿被拍摄的安全照片——爷爷的屋子里看到了影集,照片里与犯罪嫌疑人肖像画一致,在接下来的画面中97年3月10日是爷爷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他的女儿,满面病容,到了97年8月29日的照片是一家人和医生在庆祝女儿手术成功的合影,而西珍绑架正是在这一时间段发生的,西珍妈妈知道了爷爷为什么要绑架西珍。而后在墙上挂着的日历,绑架案前一个个黑叉叉,绑架案当天红笔画下的血红渗透着罪恶的红圈让西珍妈妈如被雷击。
我们对于犯罪者忏悔的希望根结在于对维护社会现有道德规范的要求,除了犯罪者应受的法律惩罚外,犯罪者忏悔的痛哭流涕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
因此,关于爷爷在监狱中面对吴警官的斥责质问时,咆哮而出的是因为女孩子逃跑才死掉的,我们无法接受。我们心里不禁也在咆哮:“你一个犯罪者,绑架犯,害死一个小女孩子的恶人为何还能强词夺理,为自己狡辩,该死,该杀”,即使是在法律上十五年前的案件过了追诉期,十五年后的案件作为被害者,我们还是在情理上迫切的希望他收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裁。
在对于个人情仇和对法律道德维护的需要上,我们可以忽略西珍妈妈在十五年后的犯罪行为,一定有许多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在“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观念的围绕下,吴警官与爷爷的交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一个恶人除了受到了法律上的惩罚,更重要的是在公众那里背负了绑架亲孙女的“兽行”,电影至此结束,我们已经无需再讨论逻辑上爷爷的亲孙女小春回到家,并且她看到西珍妈妈的脸这一事实了。
回过头来,谈谈为什么说这是爷爷的爱,在吴警官与爷爷在监狱里的对话时“你为了自己的孩子就能够绑架别人的孩子么”,还有爷爷在得知小春在吴警官手上接受了吴警官提出的交易——承认自己是被绑架亲孙女的罪犯,孙女安全回家。这两者的深层观念在爷爷那里是统一的。也就是爷爷淡漠地问吴警官“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养过孩子,有没有一个生了病没钱治疗,只能一天天恶化,看着孩子要死去”。我们若要评价它,你必须认可它确实是一种爱,可以用公众的社会规范认为它是一种畸形变态的爱,但要理解,就必须认可它是一种对子女的爱,我们要认识这种行为也不得不去站在爷爷的立场,虽然这让我们心里很不舒服。
另外一点是关于忏悔,爷爷忏悔了么,从监狱里的咆哮,我们很容易认为他没有忏悔,他没有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对一个小女孩,对一位母亲造成的无尽痛苦的忏悔。忏悔难道必须像法治节目上对着镜头记者痛哭流涕么?不是的吧,我们看看到教堂忏悔的条件,神父、“小黑屋”。忏悔更多时候是隐秘不宣的,因为我们的一些社会行为和形象是外化的,是需要被他人了解和认可的,别人的赞誉让我们开心,别人的讽刺嘲笑让我们难堪愤怒。我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即使是内心忏悔的,还是尽力地掩藏不愿为他人所知。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七):一个错误只能被另一个错误弥补,一次救赎只能被另一次救赎成全。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佳作。
关于剧情
不细说了。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
影片有三条线。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
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我说两个别的“bug”。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不会的。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一定不是。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
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八):抓住那个家伙
影片讲的是15年前,名叫西珍的小女孩遭人绑架杀害,重案组警官吴青浩虽答应西珍母亲一定将凶手绳之以法,无奈经过漫长的追查却始终一无所获。眼看追诉期将近,吴警官孤注一掷,结果与嫌疑人对面错过。在此之后,吴警官抱着遗憾离开警队,过起破罐破摔的颓废生活。而西珍妈妈始终不曾放弃追凶的信念,她凭借柔弱女子之躯展开独立调查,终于发现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未过多久,又有一名小女孩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绑架,其作案手法与西珍案件如出一辙,警方旋即布下天罗地网,与之展开周旋。而面对狡猾多端的嫌犯,警方只得再次请出闲赋家中的吴青浩。小女孩命悬一线,西珍妈妈和吴青浩能否抓到犯人,一偿夙愿。特别喜欢男主的演绎,太帅气了!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九):公诉时效过后,怎样才能对的起死去的人?
当法律也无能为力,也只能以恶制恶。
看过好几部诱拐的片子,这部与以前看过的都不一样,在香港上映的名字很有意思,重罪犯。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诱拐案,看似是连环作案,实际上是恨意的另外一种延伸。其他的诱拐片子单方面的一条线,但这里不是,信号里也有个这样诱拐的案子,因为没有证据,凶手躲过了追诉期,即使最后被入罪也是因为另外一件命案。那个在警察局举了十几年牌子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在这十五年里,我每一分都在等着抓到那个人,那个女人杀了我的孩子现在却无法问他的罪?允静呢?我们的允静怎么办?“当初的不解在看完片子以后终于明白,十五年的时间把希望一点一点地熬成了绝望。当公诉时效到期的时候,意味着死去的人再也没法得到法律上的公平。在被告上法庭的时候,被判决罪行对象不是她的女儿,被忏悔的对象也不会是她的女儿。
故事的最后,诱拐犯被判决,他的女儿已经成功地用那笔钱做了手术平安地活了下来,刑警完成了自己的承诺,母亲了结了抓到凶手的心愿,只有年幼的西珍永远地被留在那条冰冷的马路上。十五年的判决实在太轻,怎能弥补得了这十五年来沉淀的恨意以及还没开始的人生?
《抓住那个家伙》影评(十):赎罪
真的挺久没看到好电影了,韩国拍犯罪悬疑片一直都挺好的,该片也不例外。感觉这部片子转了三到弯,开头说了西珍妈妈的故事,中间说了警察查四岁小女孩的故事,最后道出真正的凶手。蒙太奇的手法使得该片剧情扑朔迷离的效果,影片的结局其实挺痛心的,罪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牺牲了别人家的孩子,却认为当时间过了十五年之后自己就能得到宽恕。当他看着自己女儿用另一个生命换来的时候却能心安理得。西珍妈妈这十五年是痛苦的,就像吴警官说的那样,只要晚上一闭眼就能听到西珍妈妈绝望痛苦的哭声~罪犯是自私的,而他对自己孩子和孙女的爱也是扭曲的。女主的演技真心赞~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