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章子怡,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章子怡,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2021-10-03 08:37:09 作者:周冲的影像声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阅读:载入中…

章子怡,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爸爸是个诗人,每天在天上写诗。”

  ——《我和我的父辈·诗》

  深夜,西北大漠万籁寂静。

  男孩坐在跷跷板一端。

  焉了吧唧的。

  他吸了吸鼻子,仰头问:

  “爸爸,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父亲笑了:“我是个诗人。”

  他抬头望了眼天穹,认真解释道: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

  男孩似懂非懂。

  男孩父母是航天科研人员。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航天技术落后,经费不足。

  研究火箭,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有这么一群人,站出来了。

  他们隐名埋姓。

  扎根贫瘠的西北荒漠。

  冒着爆炸的危险,没日没夜地做实验。

  《我和我的父辈》中的《诗》,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影片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真实。

  科研人员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刻板印象。

  他们和普通的你我一样。

  会甜甜地谈恋爱。

  “我写的诗,看看写得咋样。”

  打开信纸,偌大白纸上却只写了一个大大的字:诗。

  他们也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

  会担忧紧张,会悲伤。

  被惹生气,也会抓起棍子打屁股。

  而且,导演章子怡很用心地复刻了当年的场景。

  戈壁漫天飞沙,土坯房会漏雨,主食是窝窝头,衣服灰扑扑的。

  孩子们在沙土里玩跳绳、滚铁桶、攀绳梯……

  中国元老级院士戚发轫,看影片时眼含热泪。

  “它让我回到了那个时代。”

  更难得的是,影片细腻饱满却又克制。

  没有强行煽情,不刻意渲染悲欢。

  只是平静地呈现他们的生活。

  情感在底下暗涌。

  恰到好处,不多一分。

  这是章子怡执导的首部作品。

  但没有稚嫩感。

  表现不俗,叙事惊艳。

  在她的镜头下,一场纪实而波澜壮阔的历程,徐徐展开。

  故事从这个寻常家庭切入。

  一声炮响过后,男孩父亲再也没回家。

  问母亲,只说“在加班”。

  那个暴雨夜,母亲回来了,但父亲没有。

  “我爸呢?”他疯了般冲出去。

  许久,他回来了。

  “我挨家挨户问了,所有的爸爸都回来了,除了我爸!”

  他知道,父亲已经不在了。

  “写诗”时发生了意外。

  这样壮烈、痛心的牺牲,在中国航天史上真实发生过。

  航天研究院高崇武院士说:

  “电影里面的情节是真实的,我亲自见证过燃烧,见证过爆炸,见证过牺牲。”

  但没有人退缩。

  包括影片中失去丈夫的男孩母亲。

  那个年代,已经有许多女性挣脱了束缚,奋力拼搏。

  她们看似柔弱,却肩膀挺直,目光如炬。

  她们走下田地,走入工厂。

  也走进科研中心。

  在岗位上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职责。

  章子怡饰演的母亲是其中一员。

  看似朴素无奇,但女性力量强大而坚韧。

  她不甘心囿于家务琐事,更不愿依附于丈夫。

  她就是她自己。

  独立自强,有事业心和梦想。

  在航天科研所,她是一名火药雕刻师。

  这是火箭研发极重要的工作。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一位火药雕刻师的颁奖词。

  片中母亲便是肩负了这个重任。

  看着她在实验室伏案钻研,我对片名有了更深的理解。

  导演章子怡曾多次在采访中强调:

  “父辈”,指父母那一代人。

  《诗》这一单元,也更完善了“父辈”的概念。

  无关性别。

  甚至无关年龄。

  而是指在前方排除万难,为我们铺路的前辈们。

  巾帼从来不让须眉。

  在航天研究中,女性以细致柔韧的力量,将技术的齿轮朝前推进。

  纵使岁月艰苦,她们闪闪发光。

  片中的母亲,即使丈夫牺牲,信念也没有动摇。

  上级问:“时间紧迫,能不能完成任务?”

  她的应答掷地有声:“能!”

  转身就扎入实验室。

  但火药雕刻工作谈何容易。

  精度要求极高,而且十分危险。

  稍有差池,就会引发燃烧和爆炸。

  逃生机会几乎为0。

  她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片中有一幕感人至深。

  孩子知道父亲去世后嚎啕大哭。

  母亲噙着泪说:

  “妈妈的工作很危险,如果发生意外,我也会死。”

  “爸爸妈妈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

  对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而言,这太残忍了。

  可这就是无数航天科研人的真实处境。

  他们在崖边起舞。

  稍不留神,便粉身碎骨。

  家与国,他们永远先选择国。

  男孩父亲还在时,和妻子有一段对话。

  “孩子们要是问起来,爸爸是不是死了,怎么说啊。”

  父亲平静地答:

  “实话实说呗。”

  但当他真的牺牲了,男孩母亲却没办法说出实话。

  她瞒着孩子:“爸爸工作忙。”

  无论孩子怎么追问,她都不说。

  只是在深夜偷偷哭泣。

  这太真实了。

  中国人的生死观,有一点就是:

  忌讳谈论死亡。

  对于亡者,我们总是隐瞒亲人,或者避而不谈。

  但即使再悲痛,总归要面对。

  母亲最终还是与孩子好好解释了。

  男孩终于知道,爸爸写的诗原来是火箭。

  也明白了,对父母而言,这是超越生死的事业。

  从逃避,到冲突,最后和解。

  电影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独有的表达。

  含蓄,隐忍。

  不愿直面。

  但是,我们回避谈论死亡,却不畏死亡。

  片中父亲用生命来观测数据。

  母亲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其他人也是如此。

  这同样是中国人典型的生死观——

  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惜代价,包括生命。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就像母亲给孩子留下的诗句: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要不计代价发展航天科研?

  因为技术等于话语权。

  等于国家的尊严。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苏美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不甘被轻视。

  宣布“我们也要上天!”

  但彼时中国科技落后。

  别说火箭了,造飞机都费劲。

  全世界都在嘲笑质疑。

  这时钱学森扔下一句话: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

  他避开百般阻挠,回到祖国。

  攻坚战开始了。

  十多万工程部队和科研人员,抵达西北荒漠。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两弹”研制基地。

  天气恶劣,风沙肆虐。

  施工难度大。

  但他们默默坚守着。

  这群年轻人是中国当时最顶尖的人才。

  他们隐姓埋名,背井离乡,扎根偏远大漠。

  住的是灌风漏雨的土坯房。

  吃的是窝窝头。

  研究条件也十分糟糕。

  几乎是一无所有。

  计算用的是手摇计算机。

  一条轨道的数据得算好几天。

  画卫星方案图,没有曲线板,连椭圆都画不出来。

  他们就把笔戳在纸上,拴根绳。

  按照几何定义来画图。

  他们甚至面临着生命危险。

  研究火箭动力时,随时会发生爆炸。

  几米长的天线,也经常甩出去打到人。

  有人受伤,有人牺牲。

  但无人退却。

  所有人都签下了生死状。

  争分夺秒,攻关克难。

  那是一段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如几百年前,在椅子上绑火箭筒,尝试飞行的万户。

  他望着天空,目光炽热。

  “飞天,乃是我华夏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我们做到了。

  1970年,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东方红》在宇宙响起。

  随后,中国航天技术迅猛突破。

  我们解锁了载人航天飞行。

  有了专业的科研中心。

  “天问”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开始执行探测任务。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

  三位中国宇航员安全落地。

  两天后,即10月3日,神舟十三号也将发射。

  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即将启航。

  这次的队伍中,还有一名女宇航员王亚平。

  中国空间站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浩渺宇宙不再遥不可及。

  华夏千年飞天梦,我们实现了。

  影片结尾,大漠里的孩子都已长大。

  小女儿成为一名宇航员。

  她飞上太空,和东方红卫星擦肩而过。

  那是父亲参与研制,并为之牺牲的卫星。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电影里,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电影外,无数航天人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

  他们奋战在一线。

  代表14亿中国人,在天上继续谱写诗篇。

  这首诗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浪漫。

  永远写不尽。

  永远在燃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