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纸上读后感精选

2021-10-12 00:3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上读后感精选

  《纸上》是一本由苏沧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读后感(一):《纸上》自序:春天的秒针(苏沧桑)

  在遥远的阿拉斯加腹地,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每年三月的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当冰雪融化、冰层断裂,三脚架终于倒下的一瞬间,钟摆会停下,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

  大地上,有无数这样奇妙的时辰、动人的故事、深邃的思考、磅礴的想象……偶然被记下,大多被遗忘。写作者,就像冰河上定格春信的秒针,精准而诗性。

  人类的脚步和灵魂从未停止过流浪,在广袤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璀璨文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也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正在渐渐远去。现实土壤深处,熠熠发光的一些人一些事物,黑洞般将我深深吸引,身在古城杭州,心被魔力牵引着总想去旷野行走、寻找、靠近,如同深海一只龟缩在硬壳里的贝类,总想探出触手去刺探另一种具有强烈陌生感的人生,眺望生命的多种可能性,比如去草原养蜂,去戏班演戏,学古法造纸,跟船娘摇船,住进蚕农和茶农家养蚕采茶,冬酿时节赤足蹚过酒作坊地面的积水,像祖先一样出海打鱼。

  于是我去了,勇敢而笨拙,一往情深。未曾想到的是,每一次触摸,于内心是震撼,于灵魂是洗礼。

  于是有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为基本元素的系列散文《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春蚕记》《牧蜂图》《冬酿》《船娘》。三年多来,“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和“他们”一起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试图对那些正在远去的劳作方式、正在经历时代巨变的人心,进行活化石式的解构,深度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横断面里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山水之美、风物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

  希望这些文字结集成书后,能为读者们呈现一个“独特”视角下多元多维的文化世界——充盈着水汽和灵气,也潜藏着雄风和大气;是南方的,也是中国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正在发生着的。

  为追溯谁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古脊椎生物学家将二点八厘米的杨氏鱼头颅化石连续磨片,最终将其切分成五百四十多片。我从生活的矿井里,执着地截取着一个个时光断片,它们虽不比四亿年前的古鱼头化石切片,亦非古墓中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但我想,多年以后我不在了,一代代人不在了,无数记录者的文字还在,未来的人读到时,依然能从中触摸到一双双人民的手,听到更接近天空或大地的声音,看到始终萦绕在人类文明之河上古老而丰盈的元气。

  但愿。

  《纸上》读后感(二):重现风物之美、劳作之美、人民之美

  原来我很喜欢去一些水乡古镇去游玩,但是近几年我愈发的不喜欢去,因为我觉得的现在的古镇商业化都太过于严重了。这些古镇都有着像是批发来的古韵街道,统一的石板路,木色的两层小楼,街道两边是卖着一些不算特色的特色小吃。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古镇都是这般。

  人们喜欢去古镇的原因大同小异,出于旧时记忆的怀念,或者是出生于城市的孩子,想要体验一下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这些都有些变味了。刚收到《纸上》这本书的快递消息时,我便急急忙忙的下楼去取快递。在这个繁华喧闹、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我期望在这本书里找到些许慰藉。

  《纸上》是一本独特的书,而作者苏沧桑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也获得过许多的文学类奖项,她的多篇散文更是被应用与中、高考题。《纸上》这本书带领着我深入的去了解这些继承传统技法人家的生活日常,让我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不同的风物人情以及古法技艺的魅力。

  这本书主要收录《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和《船娘》七篇纪实散文。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

  “多年以后我不在了,一代代人不在了,无数记录者的文字还在,未来的人读到时,依然能从中接触到一双双人民的手,听到更接近天空或者大地的声音,看到始终萦绕在人类文明之河上古老而丰盈的元气。”

  作者通过这几篇散文,带我走进了沈桂章夫妇的蚕房里,朱中华家的捞纸房、吉祥戏班的后台、黄建春的炒茶房、天山脚下的故事里和海岛的陈酿里以及西湖船娘的小船里。

  这本书是对于一些被人们渐渐遗忘的文化的记录,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记录也终将被我们这些后来人所读所记。书里描述了许多,不止有古法技法传承,还有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有人和自然的微妙情感。

  近几年,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大力宣传,让许多年轻人对于非遗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对于许多非遗文化的继承却是寥寥无几,有许多的非遗文化技法,当前的这一代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了。而这些快被遗忘的文化,被苏沧桑一字一句的带到我们眼前。

  《纸上》读后感(三):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纸上》

  生命的宝贵在于它的单向性。苏沧桑通过《纸上》向我们讲述了7个中国传统人家的生存故事。生活虽然艰辛,但每一个日子,每一户人家都在翩翩起舞。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老一辈是如此珍惜光阴,我们又怎能荒度时光呢?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很多人都愿意隔着屏幕去探索世界。眼睛看得到,但心却到不了。不如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苏沧桑选择以文字的方式带我们去领略她所经历过的故事。跟她的文字去体验她看到的世界。《纸上》所带来的感 官体验比任何一个短视频所带来的视觉快感都要值得回味。

  她的文字很有镜头感,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

  她写“沿着小野猫的唤声,现在进入讨海人兼诗人张一芳的时间。”她的画面转换的巧妙,比屏幕里的画面更容易深入人心,唤醒每一个中华儿女关于儿时的回忆。

  如今我们尚有忆可循,下一代呢?他们已经论为高楼大厦阳光房中的花朵,不曾经历风吹日晒,也不曾体验农家的犬吠鸡鸣。

  农业文化正在被城市文明取代。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每个行业都快速向前发展。过往,寻常人家靠体力和技艺便可谋取富裕人生,而今渐渐变得入不敷出。因为生活的困苦,手艺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延续几代人的谋生手段。不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而是一代一代人的辛勤劳作,为的就是后代能够不再继续吃自己吃过的苦。年轻人担不起父辈的失望。

  很庆幸苏苍桑以她的文字记录下了这些平凡人家的不凡往事,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人家的温馨与不易。也正是这些不易,搭建起了中国的美好未来。生活条件的优越不应该成为我们忘本的理由。正是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代人,背负起了我们的同年生活。

  书中她坦言她给文字加了滤镜。其实我知道她的文字一定是有滤镜的。读起来美好得有些不真实。我猜想她一定是选择报喜不报忧。每一户人家都有自己的难处,都有难以对外诉说的苦楚。但是她选择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人间温情和生命的宝贵。她走访大地人家去真实的体验别人的人生。并将这些文字记录成册供我们沿着她的文字一起去见证她所见到的生活。

  真是羡慕作者的经历,这是我们无论花费多少的旅游经费都得不到的宝贵经历。所以《纸上》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读着苏沧桑的文字,检视自己的人生仿佛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忧伤,我们的生活远没有她文字里记录的那些那么难。

  生活是多面的,有时候换一个视角也许就释怀了。生命不应该浪费在烦恼上,每一个日子都值得我们起舞。希望在光阴的转角处,我过往的日子也能闪闪发着光。

  《纸上》读后感(四):温柔的江南,流淌千年的纸上

  还记得6年前第一次到杭州,作为路过的游客第一次感受到杭州的温柔,路边谦让的汽车、西湖边热心又不过度热情的大爷、乌镇车站闲谈的阿姨、甚至是路过茶叶店的老板都有一种淡淡地如沐春风的愉悦。

  6年后定居杭州的我仍然向往江浙的各种不知名小镇,没办法,游人如织的景区很难静下心来慢慢的赏。

  苏沧桑的《纸上》,仿佛找到了初识杭州的那一种温柔,温柔的散文静静地叙述着这片大地千百年来的故事,他们是一代代蚕农中的一个、是一辈辈养蜂人的故事、也记载着西湖船娘的变迁,羡慕苏沧桑有机会深入其中,哪怕做一日采茶女、唱一出戏,在诗意的江南写一篇自己的故事。《纸上》也给了我们一个江南传统手工制造的梦。

  一张元书纸,可以流传千年

  一直以为制造业发达的如今,手工纸更多是情怀,看到一张元书纸可以保存千年时,我震惊了。砍竹、煮楻足祸、蘸酒、玉化……原来“纸寿千年”真的存在啊。

  记得小时候翻看爷爷年轻时候的日记,薄脆枯黄的纸上,圆珠笔的字迹已经晕开大部分浅淡到无法辩驳,我们日常大部分的纸都是如此。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要被流传下来,一张纸的浪漫从千年延续至今。

  朱中华说,我的祖宗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才将火烧纸变成文化纸,却从我手里断送了,我也不想,但真的做不下去了。

  传承是浪漫的,而每一个砍竹师傅、每一个涝纸师傅却是用自己的双手一遍遍进行重复枯燥且辛苦的工作。于他们而言,是微薄的收入和无人传承被遗忘的手艺,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今天,庆幸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留下来传承,“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古法,一张可以流传千年的元书纸还在。

  西湖的浪漫,船娘的浪漫

  小时候,向往小桥流水人家,向往撑着小船“误入藕花深处”,可如今撑船仍找不到方向。走进西溪湿地景区,碧绿的湖水、电瓶船划过彩桥、录好的标准女声讲解词留在耳边,随着四季时令变更的花展、活动,活泼的西溪甚至让我忘记了这里也曾是千百年前文人墨客隐居的草庐呀。

  在还没有开发景区之前,这里是船娘虹美的家。后来,虹美成了西湖的船娘,开放的西湖面对世界各地的游客,她们也在船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纵然工作辛苦,与西湖为伴,也是浪漫幸福的吧。

  一船一船拉来的砖块,一片一片亲手贴上的瓷砖,两代人的辛劳建成的五栋小楼,被迫搬离故乡的伤痛,没有亲临的我们大概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退休后,虹美成了西溪的船娘,回到故乡的怀抱,也许她依然是少时船上睡过头的小姑娘。

  通过《船娘》苏沧桑让我们知道船娘虹美的故事,其实,古人吟咏的风雅故事依然在传承,跨越现代,依然有一些人、一些事和他们产生连结。

  生于北方的我不解,为什么江浙一带村庄,中会有那么一潭脏脏的水,墨绿色翻着黑黢的水草。老公说,你不知道小时候这里多么清澈,这一潭水是家家户户的生活用水,也是小孩子们的天然泳池。附近几户人家一起出钱出力,阴沟围坝,蓄起一潭水,洗菜洗衣,下苗养鱼……后来渐渐没人管了,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不知道后代长大的小孩子会不会有如我一般的疑问呢?

  江浙人的温柔也许真的是从这一湖水、一口茶中养出来的吧。闪耀的明星企业、天之骄子的体坛健儿,更多的是这些用双手默默坚守自己浪漫的戏人、船娘们……

  《纸上》读后感(五):纸上一字,人间一世

  我深爱着这脚下的土地,时光交替,岁月更迭,伟大人民在这厚重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依山傍水,努力勤奋,欢声笑语中绘出自然的美景。千年古都,万世风光,留下不尽的文化。在中华大地,熠熠发光的人和事深深吸引着生活在“人间天堂”的苏沧桑,她渴望在陌生的生命体验,走向辽阔的草原养蜂,去越剧班感受越剧表演的台前幕后,顺着空气中的酒香走进山中,在纸上写出这千年的人和事。

  自幼生长在杭州的苏沧桑仿佛汲取了自然所流露的所有灵性,她笔下的这七个故事“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船娘”每一篇都有浓浓的诗意,读完后如沐春风细雨之中,这春日是自冬天的酒香陶醉而来。她写“冬酿”的时间“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的更深,走的更远,光无法渗透的每一个褶皱,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她写喝到“酒汗”时感受“舌头被电了一下,一阵酥麻从舌根直通食道,小小一团火轰地爆成一股热流一路山呼海啸,直达胃部,像山里村的日出,从初升到辉煌,只用了一秒,一秒后,人进入了难以名状的仙境。”春日养蚕,她将养蚕的盒子放置书房的书桌上,猜想着世界熟睡之时,书中的那些人会不会也醒来,从书架上轻轻跃下,猜想它们来自大地深处还是寂静月空?养蚕的每一个过程,在沧桑脑海中浮现的是康熙的《御制耕织图》中织女跃动纸上养蚕的场景,耳畔传来的是“清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的歌声“”,以及亲人朋友在她儿时呼唤的“桑桑——桑桑”(沧桑取自沧海桑田)。

  在一幅幅生活的画卷中,桑桑走进这古老技艺的历史之源,感受古今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美妙。在五千年前先民发现天虫吐丝的奥秘,汉代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藏蚕籽于发髻连接他乡与故乡,也连接这千年文明;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年绝唱,仍在今日孩童中传响;左宗棠收复新疆,设蚕桑局,教当地百姓养蚕制衣,“塞上江南”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二年,越剧班“滳笃班”成立,百年间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剧种。在其发展最初的两年,竟然有200多家越剧的小歌班。他们从嵊州开始,一路颠簸,奔向全国,最终流传至世界各地。

  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古法造纸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酿酒更是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开始,千百年间中国大地上弥漫的不就是这蒸腾的饭香和酒香;当然还有众说纷纭的茶,追溯时代也是到了上古时期。

  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与记忆的冲刷,又有多少人和事在人间深处等待挖掘。

  这本书无论从封面构图还是纸张触感无疑都是一次读者的福利大放送。封面泛黄的纸上感受着历史洗礼下的痕迹,横条状立体的质感时代的曲折前进发展以及纸张技艺的发达,只有一张造纸场景图一瞬间便置若朱中华古法造纸现场,反面是《人民文学》卷首语和“十月文学的颁奖词”体现这书无与伦比的魅力。

  “纸上”一篇中详细刻画了朱中华造纸技艺的全过程,他在做着一个伟大的工作,制作修复纸,恢复古书原貌。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水槽前,千年技艺如水般流动,他无数次的捞纸,烘纸,但这一次他却没有力气了。村中家家户户盖高楼,住洋房,而他,还是不提了吧。作坊的手艺工人也相继离开,自己也生了大病,纸也开始不认他了,这份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了。无奈之下,只得寄希望于两个儿子与侄儿了,他们年轻有活力,能出力气,但是这活计已经很难让他们有更高的物质享受了,但好在它还有人生的意义。这个早已被社会边缘化的行业,已经有国家名牌大学的项目投资,对古籍修复,国宝级珍贵文物修复上有重大帮助。而且古籍修复纸张一直是用的日本等国家的,国内很少有符合条件的。而他们的手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这是民族大义。不久,这几位年轻人便回到村中开始学习古法造纸技艺了。我想日后会看到元书纸辉煌的一天,看到《四库全书》等古籍、名画展出,惊艳世人。

  《纸上》读后感(六):苏沧桑笔下的江南手工业,温柔中带着传统之美

  要说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文体,那一定是小说。最流行的阅读方式,那一定是催生出各大影视剧的大IP网文。在什么都讲究流量和快速的现代,散文这种文体似乎都已经没落了。

  说起散文大家,大家想起的似乎只有蒋勋,林清玄,余光中等人,现代的散文作家似乎都默默无闻。和诗歌的阳春白雪与网文的下里巴人比起来,散文显得不那么耀眼和亲民,但看到这本苏沧桑的《纸上》,我还是被惊叹了一下。看惯了通俗读物之后,再看这样纯粹的散文作品,顿时犹如喝了一杯江南的春茶,温柔中带着传统之美。

  这本的《纸上》是苏沧桑最新的一本散文集。苏沧桑擅长写散文,八十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将近四十年,获“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中国故事奖”等。多篇散文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考、高考试题。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久违的文字之美。苏沧桑的文字如她本人一样,带着丰盈的江南水汽。这本书的主题也和苏沧桑的文字非常契合。这本《纸上》是以中国南方的“非遗”文化,艺术行当,人物风情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包含了《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春蚕记》《牧蜂图》《冬酿》《船娘》等等,听名字就是一幅幅的江南生活画卷。

  苏沧桑的笔下,这些江南的手工工艺,仿佛穿越了时光和空间,从江浙穿越而来,在我们身边打开了充满了质朴与灵气的大门。

  对读者来说,苏沧桑的文字就是那一束光,带着我们来到湖州的养蚕人家。苏沧桑养着杭州小区里面的100条蚕,背后是沈桂章家的十万条蚕。

  蚕丝是中国最传统的行业之一,这记载着中国漫漫历史长河的产业,在新世纪的浪潮中逐渐衰退,渐渐变成需要纪念的遗产。一代代人曾经依靠养蚕为生,如今也逐渐淡去。苏沧桑记录下的最后一代养蚕人,终将成为一首绝唱。

  不止是养蚕,古法造纸,唱戏班,船娘等皆是如此。采茶制茶,养蜂人,酿酒则是另一种光景。

  这些手工业者的故事,听起来犹如传奇,可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他们的生活是鲜活的,有色彩,纹理和声音。这些行业是自然与人最初的相遇,是人类开始驾驭自然的一部部传奇。

  诚然这些行业现在似乎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已经被打破,人类已经不满足于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更快,更多,更能满足人类的欲望。这些传统的手工的行业也就渐渐泯灭于日渐崛起的新兴行业,那些与自然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日子如同这些最后的养蚕人,手工纸传承人一样,渐渐远去。

  历史趋势不可逆转,唯有用心记录下来,才能让人们不要遗忘这些曾经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岁月。那是《牧蜂图》中浪迹天涯,追赶鲜花的养蜂人,《船娘》中与西湖共处三十年的船娘,《冬酿》中熟记四时自然规律的古法酿酒人,《纸上》欣喜于树木材质变化的,热爱手中活计的造纸人。

  这些历史技艺的传承人,也许从未想过自己从事的是怎样古老的行业,他们只是肩负着养家的重任或者只是单纯地热爱自己手中的技艺,坚持着这一份可能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的原生态,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勤劳而努力。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具有这种美感的文字,朗润通透,如一杯温润的春茶,如一张细腻致密的手工纸,不禁让我看到传统手工艺的艰辛与悠久,也让我感觉到作者苏沧桑充实丰盈的内心世界。

  《纸上》读后感(七):安静的文字自带能量,苏沧桑的散文集勾起我无数回忆

  对于咱中国的四大发明,读书的时候我是倒背如流的,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造纸术,却是成年后在沐川竹海旅行时无意间看到的。

  沐川竹海没有隔壁山蜀南竹海名气大,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游客,我们一行人得以慢慢悠悠的玩。在一条幽静的小路旁,那座怪怪的房子安静的伫立在那。走近一看,才知道为什么觉得怪,因为根本就不是一座完整的常规意义上的房子,而是一个挂满了手工纸的纸张晾晒间。

  我在沐川竹海拍下的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手工纸的半成品,偌大的晾晒间的梁上,从上至下安静的悬挂着粗糙又简易的手工纸,我惊呆了,转了一圈并没有在附近发现匠人,我们只能在心里留下无数疑问离开了。

  再后来第二次亲近造纸术是家附近的锦门。

  锦门端午的时候有活动,于是我带着儿子去玩。有一个亲子体验项目是造纸术,有专门的匠人带着孩子和家长从头体验造纸的过程。一池的纸浆,就那么简简单单却又极有技术的晾晒成一张纸,真的是伟大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纸上》封面

  最近看江南散文名家苏沧桑的散文集《纸上》,这段记忆在《纸上》这篇纪实散文的阅读中再度被唤醒。

  《纸上》中记录的造纸,在富阳大源镇,逸古斋古法造纸坊的传承人48岁的朱中华是镇上唯一还在用竹子为原材料坚持古法造纸的人。

  富阳竹纸制作

  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富阳纸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匠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城里追求更快、更轻松、赚得也更多的经济化的生活。

  坚守传承的朱中华要面对原材料不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了解手工竹纸的人太少、市场太小等诸多难题。一年忙到头,产出的手工竹纸也只有五百刀、五万张左右。

  苏沧桑的文字里,有南方的婉约,也有世界的开阔,有传统文化艺人们的日常也有散文家的情绪流转。

  国家恢复和倡导非遗项目这么多年,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有着太多需要新鲜血液传承下去的民族文化经典项目。这些项目在经济优先的当下,被工业化革命无情的碾压。

  《纸上》目录

  这本《纸上》中所收录的苏沧桑所著的包括《春蚕记》《纸上》《跟着戏班去流浪》《与茶》《牧蜂图》《冬酿》和《船娘》这七篇纪实散文,就是她走进桑蚕丝绸、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这7种不同的艺人,观察、体验、感受他们的生活后,做的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文化记录。

  《与茶》里,是西湖龙井在经济市场的冲击下的各类形态:

  手工炒茶

  坚持手工制作,没有名气、挣扎于每天茶叶的行情却真正正宗的西湖龙井手工茶农黄建春;

  采茶

  一年一度坐十多个小时火车从江西或安徽等地出发到杭州,每天从凌晨点到傍晚五点,除了午饭几乎不休息,赶20天时令的采茶女工;

  机器炒茶,追求口感和效率,在几个月的制茶季中收获足够的物质财富以换来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享受生活的现代茶人……

  西湖龙井

  我喜欢喝手工绿茶,最喜欢看那一小片嫩芽在水的滋养下逐渐展开,印绿了那一杯水,浮沉如人生,嘬一口的清香与回甘。

  茶是人间的精灵,茶水带给我们的除了多层次的口感还有心灵的慰藉。植物的灵气在手工艺人的制作中被时间存储,一口明前茶,是时令的宠儿,更是茶人带给这世间最好的礼物。

  《跟着戏班去流浪》里,是越剧草台戏班的记录,更是浙江人苏沧桑祖辈记忆中的地方戏剧。

  乡戏

  人手不多却坚持做良心戏的吉祥越剧团,是在家庭模式下温情的样子。浙江人对于越剧的喜爱,是骨子里的,这既是他们曾经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庆祝活动之一,也是他们人生的一大喜好。

  “如果说乡愁是生命中最凝重的忧愁,乡戏既是乡愁里最凄美的那一笔。”

  吉祥越剧团中的各位角色,戏里说尽人间百态,戏外是各自牵绊的人生。

  越剧

  《纸上》收录的这7篇纪实散文中7个行业里不同的艺人们他们的服装、肤色、神情、常年劳作的双手、日常饮食、朋友交往等等,在苏沧桑的笔下时空交错,勾连古今,一一延展开来……

  我喜欢苏沧桑的文字,充满着灵气和画面感,文字间跳动的是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更是她与这世间最好的对话。我是宸妈,2020年读书160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纸上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