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会好的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会好的读后感摘抄

2021-10-21 00:5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会好的读后感摘抄

  《会好的》是一本由[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美] 约翰·蒂尔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1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好的》读后感(一):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一个冒犯之举在世界上其他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但 如果让一个人非常介意,就会毁掉一段关系。在争吵 时,最好研究一下伴侣的反应,而不是不断诉说你的 苦衷。少说,多听。同恋人、子女、朋友、同事或任 何其他人打交道时,避免坏事要比做好事重要得多。 关键不在于你为别人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

  在提出异议和回应批评的方式上,同性伴侣更为积极,事后也能继续保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在异性伴侣中,最常见的冲突模式是“女性-需求-男性-退缩”。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女性发起抱怨或批评,而男性以退缩作为回应。

  《会好的》读后感(二):坏比好更有力量

  非常喜欢罗伊·鲍迈斯特的书,他的《意志力》,我读了有五遍,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他,我就马上饥不择食地读完了,觉得写得还行。

  这本书的中心要点是“坏的比好是更强大”,坏与好的比例至少是四比一,所以,在人际关系上,不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要是对对方做了糟糕的事,必须用四倍以上的好来弥补。

  对于领导一个团队也是一样,团队中的一个害群之马,危害会比想象中更大,因此,不管这个害群之马有多大的贡献,都要先扫清再说。否则,一个害群之马,就会导致团队的崩溃。

  既然坏比好更有力量,我们也可以用坏来惩罚自己与他人,从而引导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这比用奖励来引导更有效。

  人类活在一个丰盛的时代,在这个丰盛的时代,对于坏的过度恐惧,造成了“危机中的危机”,比如对电子烟的非理性恐惧,实际上,电子烟是可以戒烟的。还有对恐怖分子的报道,反而让恐怖行为更多了。这就像人类个体本身对恐惧的过于担忧,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一样。

  这个世界,好的东西要比坏的东西多多了,比例可远不止四比一。我们可以更乐观一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好上。如转换视角,也就是凡事看好的一面,还可以一周问自己一次,有哪五件值得感恩的事。

  《会好的》读后感(三):这世界不是很好,但也没你想地那么糟

  回顾2020年,霸占我们心智,并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的,不是开年的新冠肺炎,科比去世,就是后来的打工人、内卷、鸡娃、小镇做题家……似乎好消息凤毛麟角,坏消息层出不穷。魔幻现实主义惹得我们常常自我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还会不会好。

  悲观的情绪也在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来临时不断加剧,“活下去就好”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躺平和放弃似乎变得合理了起来,面对无法预料的未来,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大家的热情和期望似乎都在慢慢被消耗,生活在很多人眼里逐渐变成了一场死撑。

  即便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喜乐依旧多于哀伤,希望总是多于失望,我们也可能选择性忽略。或者说,下意识里觉察不到。尤其是面对时不时刷屏的坏消息,失业,裁员,病毒……刺激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让我们更加沮丧和悲观。

  这种对突发性社会事件的过激反应,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对应的描述性名词,也就是所谓的“负面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能带来愉悦和幸福的好事,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和讨论那些会导致紧张、沮丧甚至痛苦的坏事。最简单地来说,你丢100块钱所造成的悲伤要高于赚100块钱所带来的满足;或者说不好的第一印象绝对会比一般的形象记忆更加持久和鲜活。

  一:

  这种负面效应无处不在,广泛影响着社会和个人心理状态,但直到近些年才成为心理学的热门研究话题。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罗伊·鲍迈斯特于200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坏”比“好”更强大》,开了这一研究话题的先河,同时也成为被引用率最高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一。

  在罗伊写作该论文的过程中,他观察到,坏与好的力量一直处在很明显的不对称状态中。在日常事件,重大生活事件、亲密关系、社交网络模式、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坏事情的影响力普遍大于好事件。

  一个人可能因为一次破戒就受到诅咒,或者一瞬间被魔鬼附身,但要行善和侍奉好几十年才能成为圣徒。用佛教的语境来说,就是入魔易,成佛难。在印度教的种姓制度里,等级最高的婆罗门会因为使用较低种姓者做的食物而受到玷污,但贱民并不会因为食用婆罗门做的食物而变得高贵。

  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这一现象更是普遍。我们通常用创伤一词来形容一件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持续性伤害,但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创伤的反面,也就是单个事件所引发的能持续好几十年的积极情绪状态。同样的,我们经常见到“杀人犯“,却很少看到“救人者”这样的表述。我们也有很多形容突发坏事的形容词,比如黑天鹅,灰犀牛,却不会有人用白天鹅,红犀牛等词来形容突如其来的好事。在考察了全球20多种语言后,罗伊等人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表达负面概念的词汇要比正面词汇更丰富。

  这种负面效应的产生,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际的进化需要支撑,生物学家称其为“适应性”,用以形容一种能够提高个人或群体生存概率的属性。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境中,只有始终保持对于那些随机出现的坏事的敏感和警觉,才能最快逃离可能的威胁从而顺利求生。如果鹿群对于远处现身的老虎视而不见,只顾低头喝水,那么很可能会成肚中美食。如果人类对于毒蛇的异响充耳不闻,那么等到被咬时就会追悔莫及。如果一个粗心的厨师没能剔除有毒的食物,那么甚至可能导致一个部落的消失。这种状态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时刻对坏事保持高度专注。

  二

  对于周边危险信息的敏感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良好的实用意义。我们仍然可能因为一个不小心而受伤,因为一个不注意而得罪领导,一个经济损失而导致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整体来说,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危险相较于以往来说,已经大大减轻。

  就拿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的饥荒、瘟疫、战争来说,每一项指标对比过去,当下都已是黄金时代,以至于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里,甚至认为人类已经接近完全解决这些危险。虽然今年新冠的爆发证明我们离此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相对于西班牙大流感几千万的死亡人数,以及两眼一抹黑只能靠天命硬捱的状况而言,如今的科技已经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解决方案,阻止其进一步大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大脑依然按照以往的逻辑行事,就容易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因为它会无限放大那些坏消息,让我们觉得已经被“坏”所包围,从而出现焦虑、恐慌甚至是逃避的动作。尤其是每天都在产生无数信息,无数内容一股脑地涌到我们面前的当下。

  无数媒介都在变着花样地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负面效应”也就成为了天然的宣传手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容易看到坏事、花边新闻或者说夸大其词的事件的原因。因为这些信息最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让我们忍不住打开一探究竟。就像“震惊!本地居然发生如此惨案。”“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声”“再不学习就落伍了”等等,实际不过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在各种负面词汇的加持之下,加上铺天盖地的报道,就会让你觉得事情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负面效应”带来的影响,“坏”就会一直扭曲我们的情绪和世界观。让我们觉得生活一团糟糕,每天都是烦心事,没什么事值得开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情绪,变得焦躁,难以沟通,甚至患上抑郁症。原先想做的事也可能被我们扔到脑后,只想过一天是一天。

  三

  所幸,万物之中,唯有人类,可以认知并反向利用“负面效应”,过一个积极的人生。

  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不被这种负面力量所主宰,当遇到坏事着急上火时,首先想一想,事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糟,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积极寻找对策。

  如果事情确实很严峻,一度让你悲观消沉,就多收集一些温暖的“小确幸”,培养自己的“乐观思维”。告诉自己方法总是多于困难,美好总归强于绝望,打起精神干起来,才能够转为危机。正所谓,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看到负面事件的困难不难,战胜它、解决它才难。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当中,才能培养起自己的韧性和坚毅,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更进一步说,认知到“负面效应”的强大力量,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情侣、夫妻关系中,少做错事所带来的实际效益高于多做好事。做错一件事,对方的心理记忆会更持久更难以释怀。可能得做许多的好事才可能弥补。而如果是出轨劈腿这种事,那就真不是多买几个包多道一些歉就能解决的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培养孩子。现在升学竞争压力都很大,父母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但根据科学研究,父母早期良好的陪伴和教育,帮助孩子确立良好的人格和习惯,其实要比各种课外培训重要地多。那些对孩子不管不顾,羞辱贬低孩子,甚至有家暴倾向的家庭,就算上再多课,也弥补不了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

  而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团队中那些人浮于事,不劳而获,溜须拍马的害群之贼,并将其调离岗位,其积极效果甚至要高于招募更有能力的新人。巧妙地运用批评和惩罚,效果要比每人发一个奖杯好得多,能够大大加快进步的速度。更积极地处理顾客的投诉和差评,效果不比促销活动差……

  通过了解负面偏差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你会以更加切合实际且不那么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你可以有意识地克服导致安全感缺失、恐慌、恐高以及演讲恐惧的种种冲动。一旦领悟了负面效应,你便可以战胜恐惧症。同理,更广泛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苏格兰记者查尔斯·麦凯在《大癫狂:群体性狂热与泡沫经济》一书中说:人从众思考,也将从众疯狂,唯有独立思考,才能逐一缓慢恢复理智。

  我们都受到负面效应的影响,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克服负面效应,或者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和社会的优势。 “坏”比“好”更强大,但 “好”一定会占据上风。

  乐观点,一切都会好的。

  《会好的》读后感(四):一旦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并学会正向利用负面效应,它能让我们从挫折中学习,使我们思维更敏锐,意志更坚强,从而调动起每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坏”能带来惠益时运用这种力量,在“坏”无法带来惠

  作者罗伊·鲍迈斯特,当今负有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论文被引用率长期高居心理学家前列。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注于意志力、自我实现、归属感等方面的研究。其写作的《”坏“比”好“更强大》,已经成为该领域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

  约翰·蒂尔尼,《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其作品曾获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和美国物理协会颁发的奖项。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身边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多?这就是负面效应的力量:相对于“好”,我们往往更专注于“坏”。事实上,影响我们大脑的“坏”,具有非常重要的进化意义,因为它使我们的祖先对致命的危险保持警惕,更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却也容易在潜意识中扭曲我们的判断,误导我们做出非理性选择。负面效应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层面,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底色。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此基础上,过一个更加积极的人生。

  一旦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并学会正向利用负面效应,它能让我们从挫折中学习,使我们思维更敏锐,意志更坚强,从而调动起每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坏”能带来惠益时运用这种力量,在“坏”无法带来惠益时克服其影响。

  01“坏”的力量有多强大

  “坏”的强大,其实是“好”的弱小衬托出来的。“好”指的是正面事件和正面情绪。心理学家们发现,在很多层面上,“坏”和“好”都不对称,“坏”的力量更强大。

  “坏”和“好”的实力不对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总倾向于放大“坏”的影响,削弱“好”的影响,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为“负面效应”,或者“负面偏差”。在“负面效应”的作用下,我们会更关注负面的东西,比如,天灾人祸等负面事件,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我们会认为负面事件的威力更强大。为什么会存在“负面效应”?

  1、大脑的进化

  作者说,人类的大脑简直是为“坏”而生。人类祖先需要在凶险的环境中生存,大脑逐渐进化出了威胁预警系统,这种警报系统非常灵敏,赶在我们意识到危险之前,身体就会自动反应,要么留下来战斗,要么赶紧逃跑。大脑的进化导致我们天生会被威胁吸引。

  大脑的进化是为了保护我们避开威胁,这是好事啊,它为什么会让“坏”的力量变强大呢?因为,环境变了,大脑里的威胁预警系统的反应就过度了。反应过度,就会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那么,大脑威胁预警系统的过度反应,是如何让人做出错误决策的呢?

  为什么?因为航天服让费利克斯产生了幽闭恐惧症,这是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心理疾病。这套航天服和头盔会让人感觉不到外面的空气,听不到外界声响。费利克斯穿上它们后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被困住了。这个想法触发了他的恐惧感,他想要立刻脱身。

  费利克斯知道,这是心理问题引发的恐惧。一个经验丰富的极限运动员,怎么会被恐惧打败,他只需要像往常一样,把自己恐惧隐藏起来就好。恐惧被他隐藏起来,然而,暗地里却在不断增长,更糟糕的是,恐惧还提前出现了。一开始,费利克斯只有在穿戴好设备的时候,才会感到不适。后来,他只要想到自己快要穿上航天服了,就会产生恐惧。在前往训练场的路上,费利克斯会经过一个湖,到了这儿意味着车程还剩15分钟,他开始焦虑,这个湖对他来说就像死囚牢房的入口。他离穿上航天服的时刻越近,焦虑程度就越高。等到了训练场,看到更衣室里的灯,闻到头盔上橡胶封条的气味,费利克斯心跳加速,呼吸短促,五脏六腑都产生了紧张感。为什么费利克斯会有这么大反应?因为他这一路上都在给自己“讲故事”。

  美国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热尔韦认为,制造恐惧其实是人类讲故事能力的一部分。因为大脑的进化,人们光是听到可怕的场面,脑海里就会产生逼真的画面,进而身体做出战逃反应。费利克斯给自己讲故事,导致他的身体把更衣室当成了刑讯室。于是,“无畏费利克斯”被幽闭恐惧打败了。他的理性认知被“坏”的力量扭曲,他宁愿临阵脱逃,也不愿意待在航天服里。他放弃这次挑战不仅所有相关人员的投入会功亏一篑,他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冒险生涯也会就此画上终点。

  2、坏被利用了

  很多时候,“坏”已经被人利用了。作者把这些人叫作危机贩子。危机贩子会利用“坏”的力量,炒作一些微小或者不存在的威胁,煽动人们的恐惧感,扭曲人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看法,引发恐慌反应。

  有些危机贩子的动机其实并不邪恶,他们看到了问题,真的感受到了危机,也不太相信人们能解决问题,就向人们大声疾呼这些威胁。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小鸡和其他一些动物非常害怕一种妖怪,这个妖怪只存在于它们的想象中。因为渴望安全,它们跑到狐狸的洞穴里避难,结果被狐狸吃了。在作者看来,那些需要耸动故事的记者,需要竞选议题的政客,需要知名度、声望和经费的专家,都可能是饥肠辘辘的“狐狸”,他们会利用人们对威胁的担忧来获得利益。

  02如何不被坏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不被“坏”影响呢?一个方法是停下来,另一个方法是利用“坏”。

  1、停下来

  举个例子:

  方法的核心其实是让人在感到恐惧时停下来,邀请理性思维跟自己对话,理解和克服那些恐惧与焦虑。

  2、利用“坏”的力量

  作者说,“坏”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锐、意志更坚强。拿批评来说,大脑一收到批评意见,就会变得警觉。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后发现,先听到好话后听到坏话的人,虽然会充满忧虑,但也会更加渴望通过行动自我完善。

  他采取的方式是“无惩罚规训”。当工人第一次犯错后,主管会找他面谈,指出错误,表明公司对他的期望,指导他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果接下来的6个月,工人达到了公司的期望,之前的违规记录就可以被删除。如果没有达到期望,就会再进行一次面谈,这次时间延长了,工人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都表现完美,才能删除违规记录。如果这一年来工人再次违规,就得回家待一天进行“决策休假”,思考自己在这家公司的前途,以及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再犯错,就会被解雇。这家零食企业的很多高管都觉得“无惩罚规训”太宽松了,根本无法约束工人。然而,新制度实施后,这家工厂的解雇人数从9个月58人降到了1年19个,实施第二年只有2个。

  为什么“无惩罚规训”制度更有效?因为它让工人们意识到,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跟公司较劲,跟主管对抗。当他们的愤怒转为内疚,就会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有调查表明,人越容易感到内疚,工作就越努力,对公司的忠诚度也越高。作者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也都需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犯错的人进步的最快方法就是正确使用“坏”的力量。“坏”的力量强大到也许你都不用真的动用它,“只要有一次存在于未来的威胁就足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会好的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