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1-10-26 00:06: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读后感大全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一):20年前的问题,现在依然没有解决

  你有没有想过,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究竟是谁发明了上班这件事? 为什么资本家那么轻易的让我们心甘情愿掏出口袋里为数不多的金币? 我们因何而贫穷?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那么就和我一起来读这本现代政治学大师鲍曼的作品《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这本1998年出版的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一共六个章节,简单又经典。 作者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从现代开始,人们就希望它能够一举多得,吸引穷人到正规的工厂工作,消除贫困并保证社会安宁。实际上,它的作用是训练和约束人们,向他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服从性。 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时渐进又不可阻挡的过程,追溯了福利国家的兴衰,从失业到过剩的历史进程。 底层阶级的概念把各种不同形式和原因的贫困浓缩成了一个低等人的形象,他们都有共同的缺点,因此呈现为一个社会问题。 鲍曼指出: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其他人只能敬畏的远观,艳羡,只能通过低俗小说和肥皂剧来体验,他们在现实中没有机会从事这类工作,体验这种生活。 而人是具有创造力的生物,如果认为标价牌是区分工作和非工作,努力和懒惰的标准,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贬低。如果认为没有受益,人们宁愿闲着,让自己的技能和想象力腐烂生锈,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肢解。 工艺伦理将回复人类本能的尊严,恢复社会公认的意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且根深蒂固的工作伦理却否定了这种尊严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你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二):扎心也要直面的现实

  这本书的原版十年前就出版了,第一个翻译版本大概太烂,虽然最新的这个翻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严重怀疑是机器翻译加上人工修订的产物。读起来很多不通的地方,信达雅就更别提了。只能快速浏览抓一些key points。因为是十年前写的,所以今天看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刻和远见,这10年的趋势更大程度上验证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写的时候人工智能还没有火起来,这两年AI 更是加剧了作者提到的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不要说低端重复性生产劳动市场,就连看似安全的脑力劳动市场都开始卷起来了。金字塔顶端的互联网/ AI大厂都出现了‘人才密集程度大于业务密集程度’的现象,大白话来讲就是人浮于事。而这种人浮于事现象的根本原因如果是人懒可以通过‘工作伦理’来激励,在这种情况下‘人’还是有价值可挖掘的。但如果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那么传统意义的工作价值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

  依照这样的发展轨迹,是不是可以推演出一下几种可能:

  1) 工作会从一种义务(无论是为了道德伦理还是生存)变为一种特权。看看《北京折叠》就知道了。人以后会pay for work而不是work for pay。

  2) 穷人对社会的整体价值从低变为零再变为负数。 以后没有人再会用‘勤劳致富’来激励和发挥穷人的价值了。穷人既没有选择勤劳的权利也无必要,没有选择的被困在under class中。

  3) 社会道德道义的外衣会被扒掉。如果大同社会是社会经济和效率目标的外衣,那么当这件外衣已经不罩不住其内核的时候,这件外衣是会被扒掉露出赤裸裸的内核还是人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编制出另一件社会道德的外衣给消费社会披上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三):鲍曼经典之作的新译版本

  原书名是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因此这个版本的书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吐槽原先老版本翻译质量的,建议换读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新译本。

  新版译文:

  什么是工作伦理?简而言之,工作伦理本质上是一条戒律,它有两个外显的前提和两个内隐的假定。

  第一个前提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并以之获取回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人都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获取之前需要先给予。

  第二个前提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因满足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的。换言之,工作本身就具有价值,是一种崇高且鼓舞人心的活动。

  老版译文:

  工作伦理是什么?简言之,工作伦理是一项戒律,其附带两项坦言不讳的前提,和两个心照不宣的预设。

  第一项前提是;人类为了获得生存与快乐所必需的事物,必须去做那些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并值得为此支付报酬的事情;天 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都是要交换的,“以牙还牙”;为了获 取,你必须先给予。

  第二项前提是:满足于一个人所获得的事物且安于拥有 较少而不是更多的东西,这是错误的,像是道德上的闹剧,并 且愚蠢至极;一旦已经获得的看似令人满意,就停止发展自 我,停止继续奋斗,这是毫无价值和不合理的做法;除非是为 了汲取力量做更多的工作,否则休息就是有失尊严的事情。 换句话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项高贵并且能够令人高贵的活动。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后感(四):消费者社会依旧包含着生产者社会

  1:人们为什么要工作?鲍曼说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以及在一种工作伦理下,不思进取被认为是可耻的。 鲍曼在书中说,在工作伦理尚未出现以前,人们是比较自由的,选择也很多。但之后工作伦理改革运动以崇高道德为名,控制了人们,并使其不思考的服从,选择也越来越少。 人们开始进入生产者社会:通过工作伦理,比如工作是神圣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强制管理;和监控来让人工作。 与此同时工作伦理设了一个最低值,即给不能工作的人提供最低金钱帮助,而这个最低金钱并不能让无法工作的人正常生活,这就让那些工作的人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但也方便雇主更加压榨。 之后又变为消费者社会:以审美,“有用”为导向,制造欲望,欲望被满足,就需要消费,一到消费就需要工作,并且把消费符号化,通过展现消费不起的人的艰难生活来告诉人们,退出工作就会是悲惨的后果,以此让人更努力的工作。 再之后社会将贫穷与犯罪联系到一起,导致对穷人的污名化。 虽然鲍曼说生产者社会变成了消费者社会。但在我看来,是消费者社会内嵌了生产者社会。即工作伦理依旧存在,并与自律努力上进等品质结合在一起,督促去自发的工作。 2:在西方一些福利国家中,一些选民会投票给削减福利的政党。 因为高福利来源于政府的各种税收,而税收又是从企业主那里征收来的,所以福利越高,税收越高,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也越高,又加上在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可以转移生产,因为,这也就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毕竟,于企业来说,成本更低,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创造经济,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因为企业外迁,本地人就不好找工作,而福利的保障又依靠税收,所以在有可能福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与找不到工作的双重打击下,生活有可能更加困难。还有就是福利保障对一些较不贫穷的人并没有保障,以及福利的质量也越来越低。以及接受福利政策的人认为受到了侮辱,所以在贫穷的人接受福利富裕之后,会去反对。 3: 工作伦理改革运动是怎么出现的? 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是由于什么转变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