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穷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穷忙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穷忙的读后感10篇

  《穷忙》是一本由(美) 希普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忙》读后感(一):没有雨伞的孩子唯有奔跑

  对于底层社会的人们,较高的教育水平、出色的交际能力是改变出路的不二法门。贫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为家庭生活的每一步绸缪都铺上了一层异常沉重的颜色,贫困家庭的抵抗力之差导致困难四处侵袭,无处不在,危机四伏。这本书鲜明地描绘了每一种贫困的样貌,失业、未婚先孕、单亲妈妈等角色,充斥着酗酒、吸毒、不明智的理财计划、妄想不劳而获的懒人思想等等特征,让我不禁感慨,当你把思考权交由别人时,你也同时丢掉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

  实际情况是,影视作品中描绘的人物还是少数,像《幸福来敲门》,男主角最终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迎来了生活中的光明,但这种吃苦得苦中苦的代价,一般人承受不了,所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去做出任何努力,生活就永远只有原地踏步,甚至走上滑坡。对于所有人来说,生活都是不解之谜。而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去拓宽自己视野、不断寻求突破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穷忙》读后感(二):有时越努力越穷,但是仍然要心怀希望—Leo鉴书173

  不久前,朋友推荐了一个书单,认真看了里面惟一我能读得动的就是这本《穷忙》。入手之后,仍然看了一个月的时间,看的时候每次都要单找大段空白时间,集中精力读,读完之后每次心情都很差。书反映了美国的另一面,一些虽然努力但是仍然不太可能出头的人。故事写的很好,在此分享几点我的个人体会。

  信用卡是陷阱,尤其是对穷人。信用卡就是银行把钱先借你花,然后下个月还,还不上可以分期——当然是有费用的,再还不上就要收很贵的手续费。这在各国都一样,但是在美国因为有征信体系,所以越是还不上信用卡的人,信用等级越低,银行向他们收的利息也就越高。穷人多半会透支信用卡,由此也造成自己越来越困难。如果还不起还是要尽量限制消费。

  机制有问题的话,越努力可能越穷。美国的福利机制挺好,给一些无法满足自己生活的人发各种救济(有时以福利券的形式),但问题是有条件的——没工作,或者收入过低。当被救助者找到一份工作,他们的救济就会相应减少。看起来正常吧,麻烦的是减少那部分往往会比赚的还多,从而让工作成为一种惩罚。呃……

  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手段。书里有一章专门讲梦想的,在穷街区接受教育的孩子多半难逃像父母一样赤贫的命运。因为钱少请不起好老师,教学质量也不怎么样,教学质量不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难以进入大学。但是,提升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手段之后,未必是为了进大学,可以更好地活着——可以自己算税单,可以少受骗,少受欺负(有时是机制造成的)。学习改变命运。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和努力,很多时候过程本身就是努力的回报。书里讲到亲情,有朋友、有爱人,多少就会有希望。不放弃希望的时候,我们也许还有求。这有点儿类似信教,信仰坚定的信徒是内心幸福的。再有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努力,努力本身就是没有放弃自我的标志。请记住,很多时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回报。

  我很少因为看书作噩梦的,2015年4月3日晚上居然做了个梦“我因为很奇怪的原因失去了生活来源,还有家要养。自问我是很努力的,怎么会这样?”凌晨2点一下子就醒了,想想是因为怕自己落类似书里几个案例的生活。

  看来我还是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即使失去一切,也不要失去希望。

  《穷忙》读后感(三):多收了三五斗

  本来之前是给4个星的,但是看到后面,我觉得5个星是可以给的,这本书值得一读。看到有网友评论说没写出什么东西,翻译生硬,原作也没什么价值。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至少不同意原著没什么价值的观点,反而我认为本书价值很大。

  我说多少了三五斗,一方面是我确实从书中学习到了东西,看到了美国底层民众特别是黑人墨西哥人的生存状态,给了我很多思考;另一方面是书中一章的名称“可耻的丰收”,突然让我想到叶圣陶的《多少了三五斗》,想起万盛米行的河埠头粜米的情形,那些丰收的农民以为多收了三五斗,日子会过得更好点,结果发现米多了,价格下来了,还和往年一样,甚至不如往年。

  我和部分网友的观点相反,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案例把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资源分配系统、福利制度等说的比较清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本书是一本仅仅生硬的介绍美国的各种对待贫困人群的制度和政策,摆出各类数据来说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的确可能有一种更加令人信服的感觉,但是也仅仅是感觉而已,这样处理就会使本书的可读性大大下降,会有多少读者认真的去看那些生硬的数据治疗呢,除非是专门做学术研究的,对数据、对政策会仔细阅读,普通读者更多的在乎的是阅读的趣味性。再说,即便是专业的人士,如果读一本汇总了各种数据的书,还不如直接去查原始资料更为可靠,不是吗?

  同时,如果说作者并没有列出多少数据,没有过多的文字来阐述美国的政策和制度,就认为作者没有功底、粗制滥造了一本书,或者认为原书没有价值,那就有失公允了。须知,通过一个个人物把各种美国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串联起来讲述,比列举一些数据更加难度大。作者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采访书中所叙述的每一个人的,在文字叙述上肯定也花了不少时间。没有人能够轻易的就把那么多采访过的人物的精髓提取出来,然后简化为一本三百多页的书。作者必然有一个提炼、修饰、完善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还没评论本书所叙述的内容。不过我觉得我已经表明了对这本纪实类书脊的喜爱,感觉无需对书中内容做太多的复述。有网友针对书中所述的穷人特征进行评价,认为穷人具有劣根性或者什么其他劣质特征,进而认为本书写的不好,那真是太不公正的评价。书中所述的东西可能是一些人不喜欢的人或事,但是并不能由此否定写这本书的人。

  最后,再次强调,我觉得本书没有简单的摆出数据、对各种政策做硬性的解释,反而是以生动的人物故事串联穷忙族的特点,不光是从政策和人性层面分析,还从教育、医疗、保险、家庭多个角度分析,正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穷忙》读后感(四):书里几段戳心的话

  对于我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使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

  无论年景好坏,他们都过得很苦。

  在贫困的边缘,我们看清了贫困的深渊。

  这本书里没有高潮,故事也没有结局,生活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如果一个穷人没有储蓄,没受过训练,在社会败类的威逼利诱面前没有防备之心,没有还手之力,那么TA就会像在橄榄球场上被擒杀的四分卫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解雇。如果在周而复始的失败中有那么一次意外,人们就会说这是美国梦的实现。

  在美国的大环境中,贫穷总是带有原罪的气息。

  他们处于个人与社会责任的两极之间,每个人的位置有所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产物:他们要么选择错误,要么运气不佳,要么就是前途因出身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拦腰斩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个人的机会寥寥可数。

  对于几乎每个家庭来说,贫穷的成因都有一部分经济原因,一部分心理原因,一部分个人原因,一部分社会原因,一部分过去的影响,一部分现在的情况。住在破旧的公寓里会让孩子哮喘加重,于是家长就要叫救护车,然后他们会付不起医药费,信用纪录就此被抹黑,于是他们的汽车贷款利率就要大幅提高,只好买一辆不好使的二手车,因此这位母亲无法准时上班,晋升机会和赚钱能力也因此受挫,于是她只好窝在一件破烂的房子里。如果她和其他贫穷的工薪父母把他们的个人问题类加在一起,那么这些问题构成的整体问题会比部分的总和还要严重。

  贫穷是一种奇怪的、悄悄侵入骨髓的东西:一个原因导致了许多后果,然后这些后果又形成了原来的成因。怎么看这个循环或成,取决于从哪个环节开始研究。

  很少有人能让工作免收家庭风波的影响。如果是一个有出色的技能或者位高权重的雇员,那么他的雇主也许会忍受他,等他挨过一个困难的时期,因为他有足够的价值。但是卡洛琳没有这样的资本,所以她买不起雇主的耐心。当她的家庭生活压力重重时,职场命运也岌岌可危了。那意味着工作表现不佳,没有进步,在朝不保夕的工作中换来换去,无法积累资历。

  金钱虽然不是万能解药,但是它能避免问题和问题的叠加。有能力的父母可以不必举家搬迁、放弃财产来解决安柏的困难。他们可以花钱请人帮忙;用他们自己的技能承担责任;而把他们的房子、工作和生活方式保护在墙内,免受苦难侵扰。

  卡米莉亚心有疑虑。在入职介绍会的两天前,她告诉格伦达说她不去了,因为她的犯罪记录上有条尴尬的入店行窃罪,她肯定自己会被拒。“但我觉得如果你不去想,让他们来处理,这会更有利,”格伦达建议到,“有时候你坦诚,或者勇敢面对;他们也会坦诚、直接面对的。”但是他们会雇用一个有入店行窃记录的人吗?“我觉得不会,”格伦达后来这样告诉我,“但是我也不认为你一直躲在能在自己的过去后面。你必须打破自己的壁障,让自己体验。”

  他们害怕见到陌生人,害怕体验不同的东西,甚至害怕索要申请表,因为他们很没自信。他们觉得“哦,他们不会给我这份工作的,因为我住在公租房之类的地方”。雇主们很少看到表面下的这些自我怀疑的作用,这些怀疑侵蚀了人的意志。没有那个觉得自己无能的人还会执着、守时、积极向上。或者认为自己确实有取得进步的希望。

  教育就像一种资本,你拥有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蜜桃不顾一切地寻找一丝关怀,但她一再选错男人,在梦想和恐惧之间被无情的打击。由于自我意识淡漠,她自然而然地被那些喜欢控制她的男人吸引。

  父母的罪责有很多种,不仅仅指性虐待。这些罪责还可能导致儿女自虐。父母在儿女心中本该建立起自我价值观的位置留下一片空白,像空气流入真空一样,酒精和毒品立刻流入了这片空白,迅速摧毁了一个正常家庭的亲密感情。而童年阶段对成人阶段产生影响,这些主题一再回响、重演。一个年轻人被忽略和暴力对待的经历最红会影响她养育自己孩子的方式:这种伤害可能会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背负着成长负担的孩子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就像各个阶层的美国人从高离婚率中了解到的一样,家庭是在是一样很脆弱的东西。

  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争论存在两个极端,前者不想看到不正常的家庭,后者则不想看到除此之外的其他东西。

  《穷忙》读后感(五):忙碌着的穷苦人

  前几年听到“穷忙族”这个概念,不少中国的工薪阶层纷纷对号入座,包括我。岂不是么?忙忙碌碌却又买不起房,看似光鲜白领被中产(今天看到新闻在中国月收入4.5万为中产,其实应在100万以上才算),但距离各种成功学和广告里鼓吹的财务自由差了十万八千里,“穷忙”真是一击即中了。

  但能看到这本书的,能发出“我是穷忙族”的喟叹的,其实不是本书里真正界定的穷忙族。若要对应的话,则中国的底层劳苦边缘人更加贴近作者的定义,虽然美国的穷忙族每年最低也有几万人民币(美国的贫困线),中国的劳苦阶层收入更低更无保障。贫穷的本质不会因为国家,种族,得到救济的多少而有所改变,作者对穷人的定义是“经济能力最低,并且面对与之俱来的各种问题的社会阶层”。

  没钱是一个导火线,它滋滋地燃烧着,将你的健康,职业,子女,自信和希望破坏得千疮百孔。连锁反应使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低,一个小小的困难都会变成莫大的障碍,导致不得不做出带来坏结果的坏选择,更可怕的是,穷忙是个没有出路的泥潭,拼尽全力地生存,却无法获得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贫困可以摧毁一个人。

  在中国,穷忙阶层就在我们身边,数量庞大,相当多的中青年人,他们是清洁工人,发廊小弟,工厂流水线工人,打临工的中年人,电动车搭客师傅,拉货民工,超市和商店的小售货员,几乎很少看见的残障人士,因生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无人赡养的老人,精神病患者,单亲妈妈,失业中年,等等等等太多了。中国社会保障机制的落后,使得绝大部分的人都有可能因为意外而坠落到社会下层,席卷中国社会的焦虑情绪,无不是现实的反映。

  美国和日本这类社会纪实的书,都会深究相关联的社会机制怎么起作用,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人如何自救,从这艰难的世界找出一条出路来,人生来就是不容易的啊!

  《穷忙》读后感(六):社会的另一面

  一个人的贫穷究竟能到什么程度?这本书是写希望国的那些穷人,看似和我们我管,但是仔细想来却不尽然。每每走过街道看到那些乞丐,或者在垃圾箱里找吃的那些人,我们的心里究竟作何想?是活该还是怜悯,是过去给他点钱还是嗤之以鼻。

  这让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的条件。”

  我在开始看到《穷忙》一书书名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揭示人们为什么贫穷的书,想到自己一无是处的生活,想找找为什么贫穷的原因,然后想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没想到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书中罗列了许多人的不幸,以及他们无奈的生活。做的文笔不错,而且又一定的社会研究背景,这从他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点可以看出来。所以这本书不仅仅只是想通过某些人的不幸来赚取让人们的同情,作者把目的引入了更深的层次——社会、家庭、以及运气究竟带给这些不幸的人们的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一步一步的把生活过得更糟,进而揭示出美国梦的另一种“美国噩梦”。

  这本书还可以让准备去美国的人感受到你在美国较坏的处境是什么?以及给那些对美国生活抱有盲目幻想的无知者一些不曾接触过的美国。全书有这么几个章节写的比较好,需要阅读的朋友不妨先读读这几个章节,然后在决定是否继续读下去:“徒劳无功的工作”、“父辈的罪孽”“劳动所得”“能力与决心”。

  每个章节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论题去展开挖掘,如果正在准备论文,或者从事研究的人员这本书是一本open your mind的书。

  《穷忙》读后感(七):忙就有收获?

  我们曾看过很多美国电影,例如《当幸福来敲门》,看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经历各种生活的挫折磨难,选择勤奋、坚强、积极应对,然后一点点改善境遇终于迎来了美好的生活,这样额美国梦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追从。而《穷忙》这本书却展现了美国梦的另一面。

  书中从社会保障制度、工作与救济金的选择、非法移民、恶劣的工作环境、无法触及的教育等角度描写了很多底层穷人的生活境遇,他们明明很努力,坚持“劳动致富”的信条,为何反而付出了更多的费用和利息变得更加贫穷?在第一章节中有讲述到美国的一些保障制度想帮助穷人度过难关,但有些穷人因为短视或者缺乏一定的认知,带宽不够,导致不停 预支”救济金却产生“高昂”的预支费,反而陷入了无限的贷款欠债中。书中提到贫穷会削弱人的防御能力,降低抵抗力,这个概念有点类似《稀缺》中的“借用和短视”的概念: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借用行为,对明天又造成了更大的稀缺。于是恶性循环,更多人依旧赚不到钱,无法提高生活水平,享受不到医疗服务,无法进入好的社区,孩子无法接受好的教育。

  作者认为,导致贫穷的原因有很多,是自身原因和社会责任的综合产物,贫穷对于穷人不仅仅是缺钱,也是绝望,有经济、心理、社会原因等情况导致,而解决方案应该也是从各个牵连方面一起解决。

  《穷忙》读后感(八):穷忙!!!

  所谓穷忙,就是整体来说不知道自己在忙碌着什么?本书通过美国的穷人生活中的各种案例,来解释了现在社会中穷忙的现象。要摆脱穷忙的现状,就需要一整套的技术,合理的底薪,还有各种机会有目标,有勇气,还有没有巨额的债务,没有疾病的产生,有支持自己的家庭,有品行不错的朋友,有私人或者政府的帮助,看起来,要想脱离贫穷,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也很难达到,要做很多的准备。穷人自己所缺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思想,是抓不住机会的环境。因为他们穷所以导致自己并没有太好的硬技能的学习空间。工作的技能比较弱,而实际沟通中所需的软技能也没有得到提升。贫穷更会让穷人变成富人的猎物,因为他急需要钱,也就不得不获得高额的贷款。

  因为穷,所以没有机会提高自己,那么也得不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也就没有可能让自己的财务情况出现稳健的发展。那么他们借钱利息也越来越贵,与银行的交接也越来越差。穷人自己本身也更容易满足于片刻欢喜,逃避一些所谓的现实。而周围环境也将有些对穷人有利的东西有意无意的闭塞。穷人自己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还债,在于短时间的享受。而没有出现相应的有主见的培训学习,通过更多的钱或者能力的提升。将自己跳出这个穷忙的怪圈

  反思:

  1,想脱离目前所在的穷困的阶层。要做得先转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2.一定要有自己专业能力的硬技能,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软技能,将工作发挥到极致。

  3.适时的把握一些机会,将自己的财务问题逐渐的解决,使之变得平衡。

  《穷忙》读后感(九):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对我们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一边是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上流精英阶级,一边是在疾病和贫穷的压迫下寸步难行的底层贫穷阶级。二者对比强烈。在宣扬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仍然有大量的美国人在底层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他们并非全都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相反,有一部分甚至是在努力工作,却发现只是徒劳无功。他们被称为“穷忙”族。越忙越穷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在美国,穷忙族无处不在。不管他们再怎么努力,贫穷如影随形。努力工作的人不应该是贫穷的,可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贫穷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的产物。《穷忙》的作者戴维·希普勒(David K. Shipler)跟踪了几十个美国的“穷忙族”,通过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我们深刻揭示其背后的原因,为我们揭示造成穷忙族贫困背后的原因。

  作者戴维·希普勒,曾长期任职于《纽约时报》。他曾在纽约、西贡、莫斯科和耶路撒冷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担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首席外交记者。此外,他也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撰写文章。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曾以《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应许之地的受创精神》一书荣获普利策奖。《穷忙》是他走访了很多人,跟踪很多“穷忙族”完成的成果。

《穷忙》封面

01在美国,贫穷是一种原罪。

  美国人普遍不了解贫穷的原因,他们相信美国神话,相信即使是最贫困的让人也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当这个国家在蒸蒸日上的时候,作为公民却享受不到一点国家进步带来的幸福真是一件很绝望的事情。美国人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因此,在美国,贫穷总是有着原罪的气息。

  在美国这个富裕的国家当个穷人绝对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偏见、歧视、欺诈…各种各样的困难包围着他们。

  人们对穷人怀抱着并非十分友好的态度。很多机构组织甚至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陷阱,就等着他们上钩;对于那些靠救济金过活的人,扶贫者们觉得他们根本就没有看无线电视的资格。毕竟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下,这些费用的支出完全没必要他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对黑人易怒、愚蠢的刻板印象也让很多黑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即使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也只是徒劳无功。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缺陷阻隔了他们向上的机会;绝大多数人对穷人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懒惰,不思进取,对于所导致的结果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他们很多都盲目信仰地美国梦,但他们仅仅只是为上层阶级做嫁衣而已。它给了民众均等公平的机会,却给不了公正的结果。

02政府有改变穷人生活的能力,但往往政策消极。

  虽然有很多机构可以改变穷人的生活状态,但无疑,政府是最能对“穷忙”族产生影响的机构。但说到任何改变这一切,很多政策显得那么消极和无力,缺乏能力和决心。

  当领取政府补助的人开始努力工作而使工资上涨的时候,相应的福利补助就会减少。讽刺的是,工作反倒成了一种惩罚。很多人只承担了各种福利改革所带来的弊端,却很少享受到其带好的好处。

  很多政策代表的通常是富人的利益,穷人很少会站出来提自己的权益说话,因为他们与身俱来的消极想法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什么。于是,这一本该被最值得被关注的群体反而被忽视了。穷人们自我放弃,代表上层阶级利益的政府决策者们又缺乏能力和决心,导致穷人们永远只能在生活里艰难困顿地行走着。

03导致贫穷的根源还是在于个人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导致贫穷的原因有很多。政府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贫穷施加很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穷人们自身。

  穷人们对自身贫穷的原因是不自知的,这一点可以在教育上体现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高水平的教育,因而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漠不关心。很多人早早地就从学校出来,做着廉价体力活,拿着最低的工资,然后早早怀孕,周而复始。所以,贫穷也是会“遗传”的。

  很多人沾染上毒品,并酗酒,生活在充斥暴力的环境中,生活失去保障,在工作上就更别提有什么建树。

  很多女孩在童年时期遭遇性侵并过早地怀孕,很多童年遭遇不幸的孩子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他们变得自卑,不自信,各种负面情况会充斥在他们大脑中。

  穷人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都太过于盲目。他们常常受到诱惑,购买一大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来保证营养的供给。

  他们难以对一件事物坚持并保持长久热情。他们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

  凡此种种,都是造成他们贫穷的千千万万个理由中的其中一个理由。

  脱贫致富是一件需要万事俱备的事情,由多种因素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只单独改善其中的一方面,各个机构需要沟通配合,一起发力。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还是有强烈的自信和拥有改变自我的能力。千万不要把任何事情寄托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或者事上面,毕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对我们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穷忙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