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1000字

2021-11-07 00:0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1000字

  《走出人格陷阱》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一):有感觉、有共鸣

  看过很多武志红老师写的书籍和课程,这本书很多内容以前都看过,但每一次再看都仍然有共鸣。

  共鸣就是:书中的文字和我以往的经历、内心感受联系了起来。

  但书中并没有述说,那些问题如何解决?方法是什么?

  可能每个人的问题各有不同,如:不敢索取害怕付出、极度内向、孤独等,需要自己摸索方法,并在现实中尝试。

  而武老师提供的是: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表示的?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二):来,喝一大碗隔夜浓鸡汤

  尊重并客观、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精神特质及过往经历,去除杂念地关注当下、关注自身感受、察觉自己的内心真实,跳出个人主观臆测去分析外部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走出“人格陷阱”,作者用故事及个人经历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其腰封所称的代表作。 网友评论说这些是心理学的基本共识,我对心理学了解不多,但我发现此书与阳明心学的内核有共通处,比如察觉、自省的功夫、“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理论依据,但还没有阳明心学来得深刻、完整。 书中观点很正确,但也偏鸡汤,修行、具体处理在于个人,难就难在如何能时时刻刻事事都做到觉察自己的内心,具体如何做?书中几乎没有提出专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 好几处举例前后重复,最后三个部分明显是为了出版拼凑的,阅读过程像是读一篇长推文。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三):《走出人格陷阱》

  由于一位好朋友家庭中父母关系出了点问题,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开始回想往日的关系模式,原来他难过的原因是未能走出人格缺陷的牢笼。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辅导员,自己却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说起来也挺过意不去,于是他决定走出人格陷阱。 要想解决就要先知道,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在六岁前形成,若““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那孩子大多温和,懂得爱与宽容;若“内在父母”恶“内在小孩”,那孩子可能会冷漠、自私和无常。 所以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就是原生家庭关系的基础。 如果人格基础较好,在日后成长的过程中内心会更容易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样的人往往也比较客观;如果人格基础较差,那就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人格缺陷,逐步医治内心的伤害,使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然后给予他人爱、关怀与帮助。 我们都会进入到恋爱、婚姻、亲子等各种关系中,可以借助这些关系来反省原生家庭模式,从自己的内在关系了解人格的力量和不足。 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

  《走出人格陷阱》读后感(四):武志红所写的六个定律,我都想反驳

  定律一:成为自己

  这句话我听了好多次,都说什么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我以为他会回答成为怎样的自己,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呢?还是真实的自己?

  结果他告诉我,罗杰斯所认为的自己,是一个人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

  于是他推断出,假如生命体验是自己被动参与或他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家就没有在做自己。

  那么不管体验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就不是做自己。

  于是他还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你如果总是被选择,那就不曾存在过。

  哇塞。得出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结论是不错。可中间过程推断的让我觉得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会出来一起暴打他。

  因此我也做自己来吐槽他。这大概是他写一本书我居然还想打开的原因。因为难的有个人的书,我一看到就想吐槽。

  我一直觉得,做自己也要顾虑他人。

  在他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中分辨论证,自己的能力所能到的方向。而不是一句我负责便赌气的去做自己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说,听了很多咨询师说做自己,于是她和家人朋友都闹掰,最后陷入了一种无助的状态下。

  她是做了自己。可也真的伤害了他人。

  想要做自己没有多少问题。可我们要记住我们活在有限的现实里,需得博弈,进退,辩证的往前走。

  试一试,再调整,再试一试,去找到自己的方式,比信奉做自己去做事要更加有效一点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这句话我不想吐槽了,因为我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精神胚胎是什么?

  他说,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是个藏着心灵成长的密码,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所以孩子的自由探索很重要。

  因为这是精神胚胎的唯一途径。

  果然他又说回了父母会压制我们。用他们自己已经成年化的思考来要求孩子。因此建议父母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和塑造孩子。

  我想了一下,那野人岂不是精神胚胎更完善的人,

  这样的话,对于向往自由被允许的成人来说确实很有诱惑。

  假如,从小父母不是教我们社会化,规矩,而是允许我们,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多好。

  可我们内心需要那么多。我们需要吃喝爱,全然的关注。

  因此温尼科特说,60分的妈妈就足够了。我们也需要去容忍和面对一些挫折。不至于觉得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武志红的书里。无论是以前的反孝道,还是如今的鸡汤。

  他都说着大家心底的那份期望。但我时常想,与其不断的吐槽6岁7岁8岁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允许。

  还不如成年后,来允许自己偶尔自由探索一下,学学跳舞,看看自己身体的感觉。去体验新的事情,知道自己内心的想要而后确定一两个自己想更多去投入的事情。结交新的朋友。看书同样也批判书。

  或许这样自我会更丰富和清晰起来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他说情商比智商要重要。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

  我呸,人格是环境和基因在社会适应中形成的一整套自己的行为思想情绪的反应模式。

  咋就等同于情商了,且情商为啥就一定能高过智商。

  好吧,还是继续说回了父母。我已经对这件事没有反应了。

  父母与孩子形成良好关系是关键所在,至于想灌输的知识是配角甚至是反派。

  也因此他说,关系最容易伤人。

  于是得出父母和孩子建立关系需要太多因素

  1,要有爱,

  2.要有自由

  3关系要平衡

  4关系要稳定

  他说这几个缺一个,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就会有缺憾出现问题。

  我天我全缺。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关系看起来很重要。但我们都不重视。

  大家都困在自己的柴米油盐生活里。关注着自己的情绪。哪有那么多的能量去关注关系。

  父母处理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他人之后的关系才开始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啥很多人体验不到父母爱或者怎样的原因。

  但你做了父母就知道。要做到心理学家的那种对父母的要求。普通人很难做到。

  那这样我们就一直困住么?

  一直想要孩提时间父母的爱。没有觉得,这是小时候因为自己无法保证自己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幻想么?

  我们小时候想要的所谓爱,背后不是说,妈妈给我奶,保护我,关心我。

  不能从现在开始,去爱自己和爱别人么?

  武志红说了很多,最终只给我一个感觉,我现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给我什么才导致这样的。

  且,似乎不断推到出,我们要得到爱,才能爱自己和别人。

  但我尝试过,发现,爱只不过是一种行为。我们做爱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慢慢的就能感受到爱。

  希望,读武志红的,可以试试看阿德勒的思想,你想要什么,去设立目的做一做看看。

  而不是一直往前看找原因

  定律4: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他说投射是,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别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一个人怎么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自己和他人身上。还有多一只眼,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审视对方。

  他说童年时候我们怎么和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和其他人相处。

  我们有内在父母也有内在小孩。就这样交互着产生互动关系。

  很好,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没有和父母相处。

  我所相处的原则,都是从书上和一些我认可的人学会的。

  我觉得,别人不指责自己是舒服的。我也不指责自己和他人。

  我觉得,温柔是我想要的,便温柔对自己和他人。

  我发现,既要接纳当下的自己也要对自己有所期望和要求是好的。便这样对自己和他人。

  小时候,有一个数学老师,老是资助贫困学生。我觉得这样很好。

  于是做了咨询之后,我也总是低价去给一些贫困孩子做咨询。

  这些和我父母全然不相干。也没有什么投射和认同。不过是模仿学习,确认而已。

  定律5: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他说我们童年拥有幸福和快乐,以后就会不断重复幸福和快乐,童年遭受不幸和悲伤。以后就会不断重复不幸和悲伤。

  看到这里,我想丢了这本书。

  是的,可我也看到过,童年过得幸福的,成长后过得不幸福。

  童年过得不幸的成长后过得幸福。

  咋解释。

  还有他说拖累症。我可能见识浅薄,没有听过这个高级词汇。

  我不知道幸福不幸福是不是主动实现的。但我知道人生漫长,你总会遇到不幸或者幸福。

  希望无论哪种时候,去尝试把自己弄得幸福一点。

  多做些快乐事吧。这点我不吐槽了。搞得好像不幸的人潜意识里享受着不幸的安全和利益一样。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解释。不幸便是不幸。

  但确实可以觉知而不要习惯性无助,认为自己一辈子就不幸下去了。

  放心,不会你童年不幸福一辈子就不幸福了。

  好好工作和爱人。你会收获到幸福的

  定律6: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他开始回答,自己的观点是否是循环论,回答是不是说,我们不论怎样都不能摆脱重复童年的命运。

  他说,我们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父母关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

  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成年的责怪放到父母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而没有渴望改变,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好吧,什么都被他说了。

  先把痛苦和不幸都归因于于父母关系,而后对我们说,要自我去改变内心。

  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这样就回到了定律一自我决定。

  我居然无法反驳这个逻辑。

  可以的。厉害了。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说出,走出人格陷阱这样的句子。

  我只知道。看完这整本书。我几乎没有得到有用的思考。

  都是这个说,那个说,然后加上一些故事。

  圆一个结论。

  特别像高考作文先丢一个论点,在说两个故事。最后有回来。

  但最终是,我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要做的又是什么。

  也没有新的知识。

  我吐槽完了。

  便弃了这本书。

  希望假如有人喜欢心理学。可以尝试看看生理学和哲学。

  比如你抑郁,焦虑,或各种心理问题,去看看不同情绪我们内在的神经系统,心脏泵血机制以及大脑的变化是怎样的。

  同时顺便看看哲学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会让你对心理问题有更多的认识。

  以上祝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