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10篇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一):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很久没有看一本书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时候我读的书只是方法,只是别人的经验,而很少触及自己内心,让自己有所思考。自从有了孩子,我看了很多本育儿书籍,也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触动比较大的有那么几本,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正如武志红在书中所说,真正好的心理学书籍是作者融入了他的生命体验的。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那些鞭辟入里的话语融入了作者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切身体验,不同于一些心理学家忌讳谈自己的心理问题,至少给读者保留心理学家没有什么心理困扰印象,武志红在书中不仅一次提到自己也曾经受过心理困扰,比如曾经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包括上学期间和工作的时候,但作者最可贵的是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自身的经历中体悟心理问题如何化解,从而教给读者“怎么办”。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大部分所谓的心理学家都能做到,但还是很多“患者不得要领,一次次找不同的心理医生诊治,武志红通过条分缕析,让我们认识到,改变他人行不通,躲避问题也只会让执念更深,最终放不下,更解决不了,唯有自我觉察才是解脱之道。

  读武志红的书,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去验证他说的话或者理论,这些“经验”可以使身边的人和事儿,有的是曾经发生的给予我思考,有的是正在发生的,可以用书中的话解释我们看到的事情或者现象,而有时候我们在旁观者位置可能看起来更透彻。比如我看书的时候整遇上一个朋友谈恋爱,他年纪挺大了,可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结婚对象,他曾经对我坦言因为父母从他很小时候一直争吵,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他很害怕。看完武志红老师的书,我深切明白他害怕“轮回”,害怕父母给自己的“精神胚胎”在自己身上发生,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如今不结婚是父母的原生家庭带给他深深伤害

  看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你有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而心理学中最可贵的就是自我觉察和成长。《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第一部分作者就介绍了六个心灵成长的定律,看完不仅对自己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已经为人母的我,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个好的“精神胚胎”。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我们都是“养鸡场”出来的孩子,以家长、老师的评判标准评价自己,而唯独没有自己,吃饭吃多少做不了主,穿衣穿多少做不了主……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感觉,长期以往,长大之后只能啃老,而父母却以为孩子不懂事,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自我成长的能力。而我们如今的父母所要做的一定是:让感觉在自己心中开花结果,也让孩子的感觉在他自己心中开花结果。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作为“外铄论”的典型代表,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环境与经验对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样的理论无疑将外在对一个人影响推到了极致事实上,如果我们将一个家庭中的一对同卵双胞胎作为验证对象,这个理论就会受到严重挑战。孕育于一个子宫,生长在一个环境,他(她)们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教育影响高度相似,但我们会发现,除了样貌外,两个孩子个体发展人生走向是难以达成高度一致的。

  还有,如果按照这样的论调,父母似乎也不用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殚精竭虑,团成圆就圆,捏成扁就扁,每个父母都可以有一双女娲之手。但值得我们打量的是,为什么在成人劳心费力付出之后,一棵棵小苗的生长却很难尽如人意,抑或,反而更加萎靡不振奄奄一息

  武志红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引用了蒙台梭利的观点——每个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其中藏有心灵的密码

  承认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并顺应他们伸展的规律,孩子内在的心灵的密码才会获得破译。或者更准确地说,才会被他们自己破译。

  所以,每个人终生发展的任务获得幸福的必由,就是——发现自己

  我认为,武志红先生对于大众贡献应该是有双重意义的。一是将繁难艰深的心理学理论以清晰简洁的表述方式向大家呈现;二是在将知识推向常识过程中以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向大家呈现。那么,在不跑偏又好看情形下,他的书籍的热销就有了道理

  强调关系的客体关系理论,对婴儿早期生长的母婴关系给予了充分重视,《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也都在围绕“关系”讲话。母子父子母女父女友人伴侣上下级……一应关系无不尽在此列。

  “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那么,“想成为自己”,就需要破除别人强加于自己而又常常被自己认同了的意志。

  同样,对付出与回报执着,使“得不到”又成为我们的另一种困顿,对此,武志红的建议是——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细思,果然。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别人对自己的强加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强加之后,我们能做的就剩一件事,选择。是将糟糕的体验成为难以逃离的强迫性重复的魔咒,还是拨云见日勇敢无畏清醒澄澈地将命运改写,全赖自己的选择。而只有这时,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才会得到全然的舒展与呈现,那一瞬间,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密码正确打开。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三):认识原生家庭 完成心智成熟之旅

  近段时间原生家庭这个词被炒到火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由此关注到心理学。

  “你这都40多了怎么还跟父母住一起啊”“唉别提了,还不是我爸妈

  “你爸妈不是催你结婚吗”“你不知道吗?原生家庭的影响啊”

  “……”

  我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说通,但是人们往往似乎只是把责任推给原生家庭。

  如何了解原生家庭,如何了解我们的成长问题,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武志红老师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析。

  一、心灵成长的基本知识

  拥有完整健康的心灵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而内在关系模式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模式,从小Baby到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向内去寻找,过多的外界的声音反而会钝化你的感觉。

  二、所谓的命运不过就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有时会感慨命运,觉得人生就像被安排好一样,一切的发生都看似理所当然,实则,这看似轮回一样的宿命不过是由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决定的,前面说过,内在关系模式反映着你对外界的关系,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内在关系着手,举个例子,一段不平等的关系中两人的互补决定了关系的完整,而这看似和谐的关系中当一个人去与其他人相处时只有对方也与他保持互补的关系才能长久。所以,生活中我们总觉得一个女人怎么离婚后找的老公差不多。其实原因就在这里,不健全的内心只有把对方同化为互补关系才能持续。

  三、你的感觉比任何建议都靠谱

  所有的问题都向内去看,而方法就是遵从你的感觉,你的头脑可能会欺骗你,可是你的身体却不会,在当下,遵从你的感觉,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并在交往中有意识的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这些选择才是在努力的成为自己。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的案例是武志红从他接触的案例,对于刚接触心理学并想认识自己的人来说具有指导性,除去一些个别总结语言稍有难以理解外,这本书对人们了解心理学认识自己具有一定意义。

  希望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遇到问题时不只是会将责任推给原生家庭,毕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家庭,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逐渐修正自己实现心智成熟。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四):悲伤是完结悲剧力量

  最近在看武志红老师的书,书中有实用的方法,也不乏鸡汤。我比较喜欢把方法直接拿来用,或者去自己过去的生活产生连接,形成自己的生活体验。

  1 与你的内在取得链接

  当你感觉焦虑难受的时候,你通常怎么做?可以先回想一下你通常的做法

  不少人会选择找父母、朋友倾诉,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力量,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消除负面情绪。又或者,有些人会选择出去走走,试图通过旅行来治愈自己。还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看喜欢的电影,笑一笑,一切就都过去了。以上这些都是外在的资源,如果你在你苦闷时试图依靠外在资源来帮助自己,那么,你会更容易感觉到失控,尽管失控到来的时间有长有短

  这是因为,外在资源是你难以掌控的。当你去找别人安慰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期待对方说出你想要听到的话的,但绝大数时候,得到的都是失望。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你把目光投向外界需求帮助时,通常就切断了与自己内在的联系

  这时最有效办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后带着这种链接去考虑问题。这时,或许你还会做出和以前同样的选择,但因为有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踏实

  以前,我属于非常典型的依赖人格,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都会选择和父母、朋友倾诉。但后来遇到了一件让我几度崩溃的事情,我突然发现,依靠父母和朋友都不能解决我的痛苦。同时,以前未能真正解决的悲伤在那一刻也全都喷涌而出。当以前习惯的方式都不可相信的时候,我选择自己拥抱自己,用武老师的话说,就是与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后来,我很快走出痛苦,而且也慢慢地向独立型人格转变

  2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当你与自己的内在取得链接时,具体该怎么做?答案就是:直面你的悲伤!

  悲伤是非常令人难受的负面情绪,我们普遍抵触悲伤。

  但是,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点破事儿,影响自己的情绪。我有好几种“直面悲伤”的方式:给自己发微信语音,跟自己说自己有多么难过;在word里面打字,噼里啪啦地宣泄;有时候太不凑巧,人还在办公室,那就只好给自己发微信文字,虽然说没有发语音的效果好,但总比没有呆坐着抵触情绪来得好。在这些“直面悲伤”的过程中,我很可能会嚎啕大哭、涕泪交加,就跟演琼瑶剧似的,没事,关起门来,不让别人看到就行了。重点是,直面悲伤之后,我会自然地安慰自己,这时候我总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可以给自己带来无比强大的力量!

  3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这是老生常谈话题了,但武老师的书带给了我新的启迪

  左右着我们当下的两个常见因素留恋目的

  留恋源于过去,而目的着眼于未来。但是,一旦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或关注于将来的目的,你就丢失了当下。然而,当下永远是你直接面对的唯一。如果你不关注当下,你便一直在浪费时间。

  不少姑娘会留恋过去与恋人的美好时光对比当下,时不时地渴望能重复过去的快乐。但是过去的感觉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时间永远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你心中的这些渴望都会阻碍与当下的事物建立最单纯的关系。渴望或者想念,这些一定是源于过去的,要试着放下它们,接着拥抱当下。

  “目的”这个词让我想起新精英古典老师的一节微课,有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他说:有些人喜欢做很长时间的计划,但是生涯规划的时间跨度一般不会超过两年。这个时代瞬息万变,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你有目标,你有梦想,这是好事。但是如果有人总是想着目标,那么他就会忽略当下,做不好当下的事情。

  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时有必要的,然而,仅靠目标做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强迫式的。有这种动力的人很容易焦虑,所以会比较努力,但他们缺乏全神贯注的素质,于是做事会比较马虎,而且会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做到非常到位。

  人生无非就是做着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并且我们希望这些选择能使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能有所帮助。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五):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

  最近特别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书 感觉是对心灵做了一次洗礼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阐述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即成为自己;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关系胜于一切;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答案在你自己心中。表明我们的人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每个人其实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成为自己”,破除束缚我们的最大障碍。

  第二个部分讲述人命运轮回的定律,同样表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何选择在于从小的生活环境及得到的关爱多少,如果童年得到的爱太少,则不能容忍别人指摘自己,会认为自己“坏”,相反如果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他自己本身则既能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也对自己得到的爱有信心。

  第三个部分告诉各位读者要活在当下,不能总是执着于过去拥有的快乐和悲伤,借用王明阳说过的一句话:“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意味着放下了渴望与对过去的执着;随机而动则意味着对当下形势的准确判断。

  第四个部分讲述了七个心理寓言:即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及亲密

  最后一个部分推荐了六本他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整本书结构还算整齐,不过其中的观点有重复阐述的情况,举例也有重复,不过不影响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及理解,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六):摘抄语录

  标注的句子不少,选取一些打上来加深印象吧。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综合。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使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作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有时甚至还是反角。

  如果你曾有想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悲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自主性确实很要命的事,一个总被安排、总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发展,他自然就没有了自控能力,于是比较容易沉溺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中。

  看到的境界,和达到的境界,常是两回事。一个能看到很好的境界的人,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甚至,他可能还会背离这个境界。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七):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是当下许多人提出的“口号”,相伴随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让读者们眼花缭乱,甚至错误以为做自己就要不顾法律道德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作者武志红认为,“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因为我们在“渴望做自己”的同时,又会陷入了“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矛盾中。

  我们每个人在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但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亲缘上的关系,很多人的精神胚胎在父母的影响下就受到了压制,惟有父母给孩子爱与自由,给孩子平衡、稳定地关系,孩子才能在内心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关系模式,否则他的心灵成长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样是不是通过改变父母就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了呢?或者我们认命不对自己做任何改变,因为这是父母造成的,我们无力改变?

  武志红在书里指出,长大后,我们与父母的现实关系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童年与父母等亲人之间所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想要成为自己,就必须把焦点放在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上。答案,在我们自己心中。把成为自己的重点放在“关系”中,通过自我察觉,将你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内容照亮,找出他们产生的原因。

  然后,承认失去,学会悲伤。

  在这自我察觉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感到嫉妒、愤怒、悲伤、痛苦等等,请不要否决他们,而是接受他们,感受他们的存在,再去分析他们存在的原因。大事上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如果你是一个深受别人评价影响的人,想要改变,可以从小事上做起。例如,别人乱翻你的化妆品,你感到不舒服,说出来。就这样一点点察觉自己真实的感受,分析背后深藏的真相。

  最后,拥抱真相,走向解脱。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八):学会自察,是被爱照亮的第一步

  最近遇见的朋友让我思考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读这本书。

  运气好的话,我们会遇到一些温暖的过客,他们的温和、爱与宽容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运气不好的话,我们会遇到很多残酷的过客,他们的冰冷、恨与苛刻也会对我们造成很大影响,令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向糟糕的方向发展。

  这是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别人对我们的评判不一定完全正确,或多或少带有自我映射。读完书,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

  书里写,心灵成长有六个定律:

  一是成为自己。

  二我们都有天然的精神胚胎。书中明确地阐述了六岁就决定了我们这一生的性格或者说人格。是过度地被父母干涉,还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为了独立的人。

  第三是关系胜于一切。即自我心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凡一方对另一方有压倒的倾向,都过不好这一生。

  第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过关系的迷雾。真正的自爱在于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势均力敌,彼此尊重。

  第五幸福是主动实现。不幸不当怪罪父母,当自我反思。与爱人相处出现问题,细想其根,洞悉改变。

  第六答案在心头。譬如别人对你的不公正或刻薄的评价也是自我映射,至于接不接受,则是映射的下一延伸。

  学会自我剖析本就是改变原生家庭对自我影响的唯一途径。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重来的童年生活。改变还是只有慢慢来,从自己入手。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九):每一天 离自己更近

  武志红说:“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别人造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主动参与的,苦难的童年让他们有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注定会受苦。有了这个预言,他们会在潜意识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去实现它。”

  我想,一定也有些什么根植在我的潜意识里,让我不断陷入我的轮回。康南说,有些事情不断的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发生,就是提醒Ta去看见。那么一定有是么预言在那里,不断上演,提醒我去看,虽然至今我还没有想明白那究竟是什么样的预言。

  成为自己,不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受到过多影响是我今年下半年开始的功课。当听到别人对我的负面评价时,我会很难受,不开心,虽然知道不可能人人都喜欢我,但仍然期待别人对我的积极评价。我想,在我的内心里,是有一个“好我与坏我”的评价体系的。

  “所谓的好与坏,或善与恶,受限是在关系中产生并在关系中展现的。最简单的说法是,如果你某些时候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好的;如果你某些时候不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坏的。”

  非常喜欢傅园慧的一句话: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自己。

  那么多人喜欢她,或者就是因为,那么多我们,都渴望可以去做自己。

  愿我,每一天,都离做自己更近。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读后感(十):被理性照亮的生命《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特别喜欢武志红的书,喜欢心理学也是从读武志红的书开始的。心理学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人生的学问,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这里面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研究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朋友,研究的是如何过好我们的人生。

  武志红的出版的书我都读了,他推荐的书我也读了很多。越读越喜欢,和武志红一样我也很内向,也很理性,特别想要弄清楚人生的真相,想要知道为什么,想要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看了很多很多心理学的书,迄今为止,武志红给我的答案最令我满意。

  这本书的前部分,是关于武志红心理学理论的总结,非常精彩,后面的几个部分分别是人生为什么会轮回,介绍电影中的心理学问题,七个心理学寓言,心理学的几本好书推荐。

  第一部分叫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讲述了武志红的心理学体系。里面都是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是自己,做自己就是主动的参与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来做选择,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能够被别人的意志所决定,无论我们的选择是对是错,不管我们的人生体验式快乐还是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我们在做我们自己。而别人选择的再正确,那样的人生也不能算是我自己的人生。

  可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因为我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可是很多孩子宁肯做出错误的选择,也要摆脱父母的控制,当然也有人还怕自己选择的后果,宁愿放弃自己,而被别人决定。

  很多人总喜欢问心理咨询师,问婚恋家庭专家,自己该怎么办?可是听从别人的指导,其实是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当出现错误的时候,就可以把错误推卸给别人。不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和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而这种关系往往是互相形成的。就是说一个人怎么样对你,往往是被你教会的,往往是同一件事,你对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关系。而最重要的往往是亲密的关系,如果亲密的关系不和谐,那么和别人的关系也不可能和谐。这是人生的第一关。

  人的心理问题往往都出自于自己的童年,我们的童年不可能再去改变,可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心理学,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去面对这些童年的问题,我们能够改变的不是童年,而是我们的现在,改变当下的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