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精选

2021-01-31 03:2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精选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由施琪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出门?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不再愿意出门,宁愿天天在家待着。甚至有的成年人也很少出门。 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沟通,逐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提到,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外界环境太恶劣,所以逐渐在内心塑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身心就会健康发展,渐渐地也能区分出内在和外在。 而如果现实不怎么友好,孩子就会退回到内心,形成一个虚构的世界。 如何让孩子的内心健康成长呢?那就是给他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女性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孩子在出生的3个月以内,仍然处于胎儿的状态,因此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子宫般的环境,也就是无条件满足。 刚出生的孩子得到了无条件的满足后,他们内心的世界会感觉到,我就是上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心也会觉得自己是上帝。如果一个人状态特别糟糕,那么他需要被爱、被接纳,继而让自己觉得自己特别重要,当他重回万丈光芒的内心世界,他也自然会愿意走出家门,与外界友好地相处。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二):你知道婴儿出生第一天的感觉吗?

  每个家庭,对新生儿的到来都是充满欣喜的、遗憾的,在我们受自己的情绪而喜怒哀乐时,婴儿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可能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婴儿也会有感受,我也是一样,我一直觉得婴儿初到这个世界,只知道吃喝拉撒睡,有家长全程陪护,虽然婴儿这个时候可能感觉不到幸福,满足,但是应该是有安全感的。 人们会把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描述得无比美好,带着热泪来到这个世界,拥抱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是,婴儿从降生的那一刻起,都非常的痛苦。 婴儿在羊水里,所有的肺泡都是压缩的,婴儿需要通过第一次呼吸把肺液全部冲出来,让氧气进去,只有在婴儿大声啼哭的过程中,氧气才能进入肺部。 而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种新奇的感觉,还会是一种恐惧的感觉,就像是失重体验,当你乘坐的飞机突然下坠、蹦极,你感觉到的不仅是刺激,还会特别的惊恐。 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另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性能就是吃,当婴儿想吃东西时,肚子是很饿的,但他不知道这是饥饿的感觉,他的感觉是胃如刀割。婴儿在吃第一口奶时,胃被撑开的感觉也不是特别舒服,而是剧烈痉挛,因为他的胃没有接受过过外来食物的刺激。 婴儿刚到这个世界上时,第一感觉是不信任、不安全、惊恐、无助、不知所措。他的啼哭表达的更多是对新世界的抗拒,是想回到原来那个平静、安全、富足的宫殿里。 所以很多心理或精神上患有疾病的成年人,梦境中常常有退回到母亲子宫的意象,退回生命最初的状态,因为在生命最初待在母体里时,他很安全,不需要为生存付出努力。 我们把初生婴儿的嘴巴、耳朵、鼻子里的黏液全部洗干净,以便他正常呼吸,用柔软暖和的襁褓紧紧包住他,在他哭泣时抱抱他,给他喂奶,慢慢地,他就会接受这个环境,慢慢熟悉、适应环境,然后渐渐安静下来。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任何成年人在专注、纯真、单纯这些方面,可能都比不过一个婴儿。 我从来没有试着去理解一个婴儿的感觉,甚至不曾想过婴儿也会有感觉,生而为人,不过都是为了活下去,在还是婴儿的时候都会为活下去去做出努力和改变。 不能改变就接受,不能接受就改变,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婴儿都能做的比我们成人好。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三):疗愈内心小孩,找回职场自信

  

最近我自己明显觉得工作情绪不佳,其实回想一下,就是工作上觉得很多人都不顺着我。最近面对的事情和人都多了,感觉是好像很多地方都卡住了。回家我就会忍不住和家人抱怨。

正好这个时候 ,我家属看了《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说其实我就是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所以现在才有这种要求别人都要顺着我的想法。

尤其是我在读书还有初期参加工作的时候,路子都相对比较顺,现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就玻璃心了,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主要是内心的小孩没有被安抚好。

所以《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正好让我从中知道了我自己内心的小孩的脾气,为啥她会这样,还有就是我该怎么和她相处,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职场稳定和自信。

而这本书的作者施琪嘉,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施老师说,特别是童年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我们内在小孩就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所以才会我们在职场中也有反复不定的情况。结合多年的工作案例,施老师也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小孩后疗愈她曾经的伤,这样才能让外在大人的我们过得更加自如,在职场里走得更加稳定。

一、找到自己的内心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面说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过往的自己。一个小孩子。如果你的童年比较完美,各种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恭喜你,那么你的大人人格也会比较健康。

但是就像我同学说的,其实我们都在千疮百孔中长大,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其实不然,我自己就在很多时候,特别是我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一般情绪稳定,但是如果压力太大,我就会开始无助和容易哭。

所以《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说了,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我们自己过往,就是那个小小孩在那里,找到她,帮助她。

二、安抚内心的孩子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说到,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问题,所以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说自己,我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在养育我的过程中,我的妈妈工作 很忙,确实缺乏对我的关爱。而我的其他长辈,由于总是担心我没有人管,所以非常的溺爱,其实我自己内心的小孩,是需要妈妈的保护,结果我却在过多的溺爱中成长,变得娇气。

所以找到我自己的内在小孩,并且我会自己营造一个母爱的氛围,这样才能让过去缺爱的自己,重温被爱带来的安全感。

三、营造有利的职场人际环境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面,施老师说了,其实在职场里面,我们遇到的各种不顺,或者说和同事处的各种不顺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大家庭中长大的经验。其实很多同事就像以前的大家庭一样,家里的大哥大姐就是公司的管理层,但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中也会有刺头,也会有跟班。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也教会我们,在职场里面,过于亲密是不可以的,这样会导致以后的矛盾的爆发,所以远离负能量,识别职场里面的关系,知道同事们,上级们,他们到底像家里的老大,还是夹心饼老二,亦或是服从的人,然后打造稳定的职场发展关系氛围,从而铺平自己的职场道路。

这个确实也是,对照来说,我想起我现在的领导,她在家里是老大,所以她在公司不仅仅是管理着我们部门,还有就是要面对和领导的关系处理,所以她能把方向和稳定局面,这就是因为她在家就是发挥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这些小的知道,我们就像她家的小弟妹一样,好好的跟着她做事。大家就能合作愉快。

所以,我们都长大了,我同学就说过去的不能再修复了,但是不然,《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说道,找到你的内在小孩,用现在的自己,去帮助和安抚过去的小孩自己,才能能平衡关系,面对职场和人生的冲突,所谓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这样,才能活出自信的自己,走向稳定的职场。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四):找到内在小孩的记忆,才能疗愈童年的创伤。

  

都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你有没有看到有的人整容上瘾?比如《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原型琼·里弗斯整容高达739次。还有个叫韩国“电风扇阿姨”的,名字叫韩慧景,之所以叫电风扇阿姨,是因为韩慧景因整容过度后的脸部扭曲崩坏,肿得像一颗巨型肿瘤,搭配纤细的身体,远看就像一台立式电风扇,最后因为身体变形厉害得了精神分裂。你看她的照片明明已经很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去整容?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自己自卑,以至于在后来当歌手的时候只看到别人的外表而让自己走上整容的道路。这种就是因为内在不认可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所以需要不停地找到外部存在的支点,当她觉得像他人就是那个可以借助的对象,于是就拼命整容,最后整的自己身心俱毁甚至都不知道是谁了。

还有的人凡事都要挣第一,排队要第一,座位要第一,没有争到第一难受死了,为了第一真是能面红耳赤,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到争到了第一,也就没有兴趣了。这种都是内在不满足,要拼命地向外索求的例子。

内在小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指挥你?《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就给你一个很好的工具,让你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小孩,并且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五种情绪和五个价值观。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其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内在小孩像资源宝库的守门人,如果没有按照它想的方式来开门,就会被拒之门外,哪怕你有金山银山打不开你的天赋宝藏,就像水龙头被卡住了虽然管子里有水,但是出不来。知道了内在小孩的重要性,你会做什么?

一、觉察和改变的开始,要改变先要看到。

内在小孩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记忆和情绪。

内在小孩的特点表现在

0~1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上帝”般的感受

2~6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微笑与获得爱

6~10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自恋与探索

当你在幼小的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理解和爱,你就会有各种负面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会跟你很久,也会突然出现在某些地方引起爆发。要了解到,内在小孩不是生来就被照顾很好的,它是后来跟外在环境互动所塑造的一系列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原来不好的记忆,就要看到它背后到底需要什么?爱、陪伴、夸奖、玩耍还是道歉?找到对应需要的,然后满足它,就可以治愈那些创伤。

二、身心统一,很多身体的疾病是因为内在缺少关注和爱。

你知道吗?小时候缺爱会让你变得贪婪,甚至还生病。有的人经常有消化性疾病比如胃疼、胃酸、腹泻或者憋闷,甚至全身疼痛的症状,很多人是因为身心感到委屈,可能因为某些愿望没有被满足,没有被看见,还有可能是不被理解。如果能够看到背后的情绪,理解它,安抚它有些症状会自动消失。零极限里有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运用这四句话做清理,会清理掉很多负面情绪,也会减少和预防很多这样的问题。

三、那些习以为常的默许里,藏着很多坑。

如果你夸奖或者称赞一个人,他们通常会回复你“哪里哪里”。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回答。虽然看起来这是表示谦虚的说法,但是实际上是觉得我不够好,不够自信。因为我们的环境里会默认张扬是不好的,枪打出头鸟,还是要随大流。其实,不够好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周围的环境里没有一个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或者是你的父母向本身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向你传递这种负能量,还有可能是父母的潜意识里不希望你好。比如家里有多个子女,尤其是几个姐姐一个弟弟有偏爱和歧视的。

改变这些不够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换一个积极的环境,用新的信念取代旧的,主动建立滋养的关系等等。当你从其他方面得到一些积极的反馈,觉得我还可以这样,原来不是一无是处,这样的观念去取代你原来那些没有存在感,低价值感等负面情绪,就会改变这种自己不够好,甚至攻击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是心理学方面的,比较通俗,没有专业术语,没有那么多思维模型,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直接按图索骥,对于想直接寻找答案的人来说比较友好。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五):别让童年创伤毁了你的孩子!30堂深度成长课教你疗愈内在小孩。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新手父母的阅读书籍,不仅能够帮助父母获得个人成长,更能阻止创伤的代际传递。

  近日“郑爽代孕弃养“事件,韩国虐童事件接连爆出,儿童教育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无数人表示“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经过考试,我就毛骨悚然”。为人父母,是一份重要的终身事业。然而,现在很多人都遭受着“童年创伤”,他们的“内在小孩”使他们无法做个合格的父母,甚至不敢成为父母。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这个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当我们年幼时,如果我们的内在小孩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孵化环境,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甚至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使孩子一辈子都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书中介绍了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让我们跟随施琪嘉教授的指引,走一趟向内疗愈的旅程,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最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慰的自己,并给我们的孩子创建一个健康的孵化环境、获得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1、 认识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

  小孩有5大需求,分别是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观点:出生创伤。出生创伤让孩子对世界的第一感受是恐惧、不安全和不信任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竭力满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温暖、以及信任。得到满足之后,孩子才会顺应发展,否则就可能造成创伤,变成所谓的“恶魔宝宝”。所以在小孩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要及时地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

  除了5大需要的满足,如果孩子的想法总是无法得到表达,孩子幼年时的想法和情感(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就会被积压在心理,长大后,他就可能用语言、甚至用行动将他们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产生共情、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确反应也同样重要。

  5个价值信念是指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大多数人内心总会存在以上其中之一的声音,影响着其生活、工作以及婚姻。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往往和我们的童年息息相关,是我们童年创伤的反射。

  2、 识别受到创伤的内在小孩的外化表现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会形成强烈的占有欲或者病理性嫉妒;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会形成黏滞型依恋关系(特别黏人、有分离焦虑),或者害怕型依恋关系(特别“作”,心里渴望关系但行为总是破坏关系);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的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贬低他人、人际关系糟糕、缺乏共情能力、自卑;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则表现为情感简单、难以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言外之意,人际关系糟糕(所谓的“直男直女”);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形成心理以及身体双方面的痛苦——心理层面上拒绝认错,出现诉讼型人格障碍(比较纠结、纠缠,喜欢投诉),身体层面上可能出现胃疼、腹泻、气短、唉声叹气、全身肌肉酸痛等非病理性状态。

  具有恐惧感的内在小孩的人的特点是焦虑、总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特别关注基本生存需要;具有羞耻感的内在小孩的一部分表现为缺乏社交能力、存在感弱,另一部分则会形成钟情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空虚的内在小孩本质上缺乏母亲的陪伴与爱,最大的问题是常识的缺失,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很无趣又很无助;哀伤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眼泪,如果孩子总是哭闹不止,那么他可能有生存焦虑、不被理解、有分离焦虑,其最终诉求是父母的爱。父母的拥抱和皮肤接触可以帮助婴儿建立起安全的环境。

  认为“我不行”的孩子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贬低,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导致否定自己;认为“我不配”由于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蔑视,以及自卑心理,导致自卑行为;认为“我不好”的孩子由于父母内心充满“我不好”,或者父母的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好,常常会导致自残倾向;“不认同”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大我”的不认同,生理层面上的不认同是指对性别的认同、心理层面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社会层面跟社会指定的功能有关系,“大我”则需要跟自然建立联系。

  3、 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利用自身的资源,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所以,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我们的内在小孩能够被疗愈。

  疗愈内在小孩的方法大致可以包括躯体治疗、表达治疗、识别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从前,我们对自己的内在小孩一无所知,但当我们了解了它后,我们不再恐惧。我们能够从容地不断调整自己、发展新地关系,为自己的小孩营造一个健康地孵化环境,让它由受伤的状态最终变成一个正常的小孩。

  最后,疗愈内在小孩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无论你是尚处单身、还是将为人父母,或者已经身为父母很多年了,你都能从《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获得新的认识或者一直寻求的答案。祝愿大家能够通过疗愈获得新的人生感悟,带着健康的内在小孩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与孩子一起成长。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六):自序: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你好,我叫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我受过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做过神经科医生,后来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转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过精神科医生。

后来的十几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上。根据多年对人格障碍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上来自童年,我们称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当你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你。可以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比如,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这就是因为她的内在小孩总被父母否定而受了创伤。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漂亮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有才能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应该存在的、是有意义的。

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受到婆婆的虐待;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无法和父亲离婚;所以,她的母亲十分讨厌她,当然也就对她没有好脸色。

这个女孩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艺的、值得享受幸福的孩子。在她长大后变得楚楚动人时,在她学习成绩很好时,在她以后要去追求生活时,她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总是特别配不上她。

有很多优秀的男性去追求她时,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们,并且会产生疑问:“他们怎么这么看我?他们怎么会说我漂亮?他们怎么会说我对人很好?他们怎么会说我很有才能?”

她从来不相信自己,所以在人群中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且总是自我贬低。

她找的男朋友以及后来找的丈夫都不是什么好男人。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很惨,而且几乎是找虐。和她在一起的男人很快就能感觉到她需要被贬低,进而在相处中变成“渣男”。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和她讨论她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一个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爱的内在小孩。

当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要发展成一个自信的、健康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因为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一直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已经习惯了这个内在小孩的存在,甚至分不清哪些感受和意愿是自己的,哪些是这个内在小孩的。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灰姑娘》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它讲述了一个叫辛德瑞拉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娶了继母。这个继母和她带来的两个女儿都对辛德瑞拉很不好,把她当作仆人,让她在厨房里干活,还只给她穿破旧的衣服。日夜劳累和破旧的衣服掩盖了辛德瑞拉的美丽,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王子,要举行盛大的舞会。灰姑娘的继母带着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去参加舞会,希望其中一个能被王子看中。她们不许灰姑娘参加舞会,而且还讥笑说她这种人只配待在家里做杂务。

后来,一只会魔法的小精灵将南瓜变成豪华马车,把灰姑娘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公主,还给她变出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让她穿着参加舞会。王子一眼就看上了她,一曲接一曲地邀请她跳舞。

但是小精灵的魔法是有时限的,到了某个时间,靠魔法变幻的东西就会变到原形,她必须赶在那个时间之前回到家。所以舞会结束后,她不能接受王子的挽留而匆匆离开。但在慌乱中她跑丢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带着那只水晶鞋在全城寻找她,识别的办法就是看谁的脚刚好能穿上这只鞋。王子用这个办法最终找到了灰姑娘。

结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灰姑娘的内在小孩就拥有一个没有母亲的、被贬低的、缺少父爱的、灰头土脸的自我形象。

那只水晶鞋当然很重要,水晶鞋代表着她从一个灰姑娘转变成一个深得王子欢心的优雅公主的契机。

在用“内在小孩”理论解决个人困扰时,寻找“王子”和“施展魔力”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寻找一只“水晶鞋”,一只你穿上最合脚的“水晶鞋”。

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引爆点,你就可以变得更加自信。所以,我们要问我们的王子在哪里?我们的那只会施展魔力的小精灵在哪里?我们的水晶鞋在哪里?就心理治疗的角度而言,探索能疗愈那些有内在小孩创伤的人所需要的技术的过程,也就是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本书中,我们要介绍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

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踏入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在本书中,我会陪你一起找到你的内在小孩,让你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你的童年,帮助你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把他变成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七):自序: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你好,我叫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我受过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做过神经科医生,后来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转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过精神科医生。

后来的十几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上。根据多年对人格障碍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上来自童年,我们称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当你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你。

可以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比如,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这就是因为她的内在小孩总被父母否定而受了创伤。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漂亮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有才能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应该存在的、是有意义的。

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受到婆婆的虐待;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无法和父亲离婚;所以,她的母亲十分讨厌她,当然也就对她没有好脸色。

这个女孩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艺的、值得享受幸福的孩子。在她长大后变得楚楚动人时,在她学习成绩很好时,在她以后要去追求生活时,她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总是特别配不上她。

有很多优秀的男性去追求她时,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们,并且会产生疑问:“他们怎么这么看我?他们怎么会说我漂亮?他们怎么会说我对人很好?他们怎么会说我很有才能?”

她从来不相信自己,所以在人群中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且总是自我贬低。

她找的男朋友以及后来找的丈夫都不是什么好男人。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很惨,而且几乎是找虐。和她在一起的男人很快就能感觉到她需要被贬低,进而在相处中变成“渣男”。

在治疗过程中, 我们会和她讨论她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一个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爱的内在小孩。

当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要发展成一个自信的、健康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因为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一直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已经习惯了这个内在小孩的存在,甚至分不清哪些感受和意愿是自己的,哪些是这个内在小孩的。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灰姑娘》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它讲述了一个叫辛德瑞拉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娶了继母。这个继母和她带来的两个女儿都对辛德瑞拉很不好,把她当作仆人,让她在厨房里干活,还只给她穿破旧的衣服。日夜劳累和破旧的衣服掩盖了辛德瑞拉的美丽,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王子,要举行盛大的舞会。灰姑娘的继母带着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去参加舞会,希望其中一个能被王子看中。她们不许灰姑娘参加舞会,而且还讥笑说她这种人只配待在家里做杂务。

后来,一只会魔法的小精灵将南瓜变成豪华马车,把灰姑娘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公主,还给她变出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让她穿着参加舞会。王子一眼就看上了她,一曲接一曲地邀请她跳舞。

但是小精灵的魔法是有时限的,到了某个时间,靠魔法变幻的东西就会回到原形,她必须赶在那个时间之前回到家。所以舞会结束后,她不能接受王子的挽留而匆匆离开。但在慌乱中她跑丢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带着那只水晶鞋在全城寻找她,识别的办法就是看谁的脚刚好能穿上这只鞋。王子用这个办法最终找到了灰姑娘。结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灰姑娘的内在小孩就拥有一个没有母亲的、被贬低的、缺少父爱的、灰头土脸的自我形象。

那只水晶鞋当然很重要,水晶鞋代表着她从一个灰姑娘转变成一个深得王子欢心的优雅公主的契机。

在 用“内在小孩” 理论解决个人困扰时, 寻 找“王 子” 和“施展魔力”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寻找一只“水晶鞋”,一只你穿上最合脚的“水晶鞋”。

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引爆点,你就可以变得更加自信。

所以,我们要问我们的王子在哪里?我们的那只会施展魔力的小精灵在哪里?我们的水晶鞋在哪里?就心理治疗的角度而言,探索能疗愈那些有内在小孩创伤的人所需要的技术的过程,也就是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本书中,我们要介绍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

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踏入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在本书中,我会陪你一起找到你的内在小孩,让你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你的童年,帮助你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把他变成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八):每个成年人心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都挺好》作为当年的热播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苏爸爸的“作”更被很多人追捧,越老越顽皮,越老越倔强,从他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住在他内心深处。 老大,为了讨爸爸欢心,一直承诺,择日接他出国同住,结果一拖再拖,苏爸爸朝思暮想不能如愿,各种不安分的撒泼。 老二,一直亏欠苏大强太多,苏爸爸为让其诚服,翻出成年旧账,为了让其回报,也是想尽办法,捉弄老二。 明玉,多次戳穿苏爸爸的面目,知道他装腔作势的风格,总是能把他制服。 起初我不懂,苏爸爸简直是个戏精,一会吵着住大房子,一会儿要追求自我谈一场恋爱,这把年纪还不省心? 看了《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以后,我才重新认识苏大强,原来是他的“大小人”在作怪。 苏母在世时,苏大强是个软柿子,一直隐忍,默默做事,不敢和老婆争嘴,明成一直被苏母宠着,明玉舍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只因为苏母一句话,女孩子上学没用,而苏大强躲着藏着,不敢反对,那时的苏大强活得憋屈。 苏大强的内在小孩,是缺乏爱和陪伴,他压抑自己的内在感受,在老婆面前委曲求全,对待儿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而实际上,他自身一直得不到老婆的尊敬,讨好型,低自尊,迎合别人是他内在小孩的特点。 到苏母去世后,苏大强解放了,重新释放自我,而他的真性情也暴露无遗,本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还各种作,求儿女的关注。 在苏大强身上,我看到了内在小孩的创伤,投射出他以后的处事风格。 如何看见和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呢?本书作者心理学家施琪嘉老师力作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给了你答案: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本书作者施老师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内在小孩的常见模式,我归类如下,或许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你的影子。

  一,缺爱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的创伤是因为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比如习惯性的占有,有些人有收藏癖和存储癖。 我有个表弟,到了中年一事无成,家庭也破碎,他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总是喜欢从外面捡东西回家,他们家里储藏室里堆满了,各种东西,废旧的报纸,旧的衣物几乎占满整个房间。 每次有人帮他打扫他总是不舍得丢弃。 他靠外在的不断索取填补内心的空白,这是一种缺爱的表现,没有体验到爱的人,总是内心像个黑洞,不断通过充足的物品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书中还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爸爸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缺衣少食,家里的饭菜总是黑乎乎,让他难以下咽,成家以后,他做的饭菜也是黑乎乎,儿女不爱吃,他有个特别的习惯,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吃的,从这个男士的经历不难看出,他小的时候是个经常挨饿的内在小孩。 原来他妈妈早逝,很小他和爸爸以及后妈一起生活,常常出去讨饭,这些经历深深印入他脑海,早年缺爱缺乏母亲的陪伴。 二,情绪化内在小孩

  情绪化内在小孩的特点是情绪单一,要么喜悦要么愤怒,他不会表达复杂的情感。简单情绪只存在于高兴和恐惧之间,非黑即白。 其实在高兴与恐惧之间有很多复杂情绪,很多人情绪化就是没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比如小孩饥饿的时候大哭,对他而言没有食物吃,他觉得像是被抛弃,有种恐惧感,而实际上这个妈妈只需要共情孩子的感受,拥抱他,并用温和的话语告诉他,妈妈一会儿做好饭就可以吃了,孩子如果感受到妈妈内心的平和就不会哭闹。 可是,事实正好相反,很多妈妈在孩子哭闹时,无计可施,只会批评孩子,嫌孩子烦,不省心,一顿训斥或者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我的要求不重要,我可能被大人抛弃,孩子释放情绪时表现为,纠缠模式,无理取闹,越纠缠大人越烦躁,索性为了不让孩子哭闹,买些零食给孩子吃,规则一旦打破,孩子就知道纠缠带来的好处就是有更好的吃的。我曾经是这样的妈妈,孩子一哭闹我就缴械投降,现在回想起来,孩子只是在释放情绪,我没呼应他的内在感受,反而缺乏了秩序性,规则一旦打破很难树立. 有许多复杂情绪,需要我们带孩子感受,比如愉悦,惆怅,哀伤,嫉妒等,不要让孩子觉得到了,他就高兴,得不到就愤怒。体验更多情绪有助于情商的提高和增强内在稳定性。 三,价值感低的内在小孩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实际上棍棒底下出的是低价值感和低配的感的孩子。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上高中以后都是全年级前十名的水平,可是在高考的时候他的分数比平时低了100分,他的妈妈对他照顾得很好,平时换着花样做吃的,可是有一点,他妈妈做得不好,总是批评和贬低孩子,比如“你怎么又出错了”,“你总是不努力”,这个孩子几乎听不到妈妈的赞美和表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过:孩子会在妈妈注视自己的喜悦目光总看到自己。相反孩子如果从妈妈眼里看到的是不满意,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再努力都做不好。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是“魔丸”出生,成为世人惧怕的魔童,所谓“魔”是世人强加在他身上的标签,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哪吒自我价值感低,故意放纵自我,成为世人眼中的样子。 可是,父亲李靖相信哪吒,为了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多次劝说哪吒:“不要在意外界的评论,你是什么样,自己说了算!”为证清白,不惜情面,帮助哪吒得到世人的认可,并毫不犹豫地选择用自己的性命替孩子受死。 哪吒在父亲的感染下,消除魔性,显露出善良的本性,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命运。这种保持性成长环境下,哪吒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和无条件接纳,正是在李靖夫妇的爱和陪伴下,哪吒的内心才充满力量。

  结论: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浅显易懂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难懂晦涩的语言,文字朴实,故事浅显易懂,是一本人人都可以看懂的心理学作品。 书中列举了,十几种内在小孩的类型,从他们身上你总能找到与自己内在小孩相似之处,假如你在成年后,总觉得事事不顺心,遭遇家庭或者事业上的挫折,不妨试着从自己的童年开始疗愈自己。 受伤的内在小孩,会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的各方面。只要我们真正开始去做,看见并回应内在小孩,这些创伤和限制才会被解除。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九):杭州樊胜美:愿你来生,可以《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最近几天,杭州樊胜美上了热搜,1996年出生的小女孩洛洛在杭州赚钱养家,在2019年10月,去钱塘江散心,遇到涨潮结果意外去世。

从她的微博可以看出,她希望被爱,同时又自我评价不高。

她去世之后,父母的表现也证实了她从小到大,并没有得到关爱。就算自杀,也没有停止向她要钱,就算去世,父母仍旧惦记着可以拿到多少钱。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作者施琪嘉指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如果运气足够好,父母能够善待你,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反之,内在小孩就会变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洛洛出生后,父母并不爱她,因此,她把自己定义为“垃圾”。对生活的失望,对自己的不肯定,数次自杀。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其实,洛洛足够优秀,上学的时候成绩好所以跳过级,自学设计,在公司做到总设计师,有自己的团队。领导和同事都非常欣赏和喜欢她。

但是,现实中也总有一些人,漂亮的女孩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优秀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从来不相信自己,并且总是自我贬低。

《无限可能》里引用过雪莉·莱弗科的一段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对生活是艰辛困苦的还是轻松安逸的一无所知,对生活是一贫如洗的还是腰缠万贯的也一无所知,对我们是轻于鸿毛的还是重于泰山的还是一无所知。我们把目光投向两个人,他们什么都懂,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施琪嘉认为,早期不当的环境和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比如,洛洛的父母喜欢儿子不喜欢女儿,全力照顾儿子,即使洛洛去世,也想着要钱给儿子买房子付首付。

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施琪嘉认为,内在小孩是一个人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面貌、自信等宝库的守门人,如果内在小孩发脾气不肯放行,那么你就无法调用你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的表现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作者施琪嘉提到,经常被父母贬低的孩子,比如会被说你活着有什么意思?真丢脸……孩子可能就会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想办法去弥补。

毫无疑问,洛洛生活在一个父母并不疼爱自己的家庭中。因此,她的内在小孩是一个充满羞耻感的内在小孩。

1⃣️缺乏反抗精神和自我防御能力。

因为充满羞耻感的人从小需求不断被拒绝,言行不断被否定,渐渐地就不敢反抗。比如洛洛身上7000块钱,爸爸全要过去,一点不留给她。她宁愿数次自杀,也不坚决拒绝父母。

2⃣️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弱。

有羞耻感的人成年后,他们的自我价值通常是跟别人有关系的。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父母怎么看我,别人怎么看我,很少考虑到自己的想法。而且,自我价值感很低,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比如,尽管在领导、同事、朋友眼中,洛洛足够优秀,但是在她内心中,她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比如会说自己垃圾之类的。

3⃣️充满羞耻感的人常常悲观厌世,甚至抑郁、自杀。充满羞耻感的人从小被父母打压,因此也充满了愤怒。然而,这种愤怒通常是指向自己的。当他觉得自己太无能,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会想着不如离开。

如何改变,才能疗愈自己?

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无论生长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都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因此,她提出“三度出生”的理论。

第一次新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激活了生命力。

第二次新生:是我们的身体从子宫里产出,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

第三次新生: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

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呢?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提出了以下三点:

1⃣️用关系治疗关系 ,用好的关系覆盖坏的关系。

进化科学表明,正是我们与他人的连接让我们得以生存。如果有幸碰到一个人,可以在关系中滋养你,那么你慢慢地觉得自己值得,也配得上拥有美好的生活。然而,这个关系,可能比较难以碰到。

如果我们遇不到,那么我们可以主动去与别人建立连接,比如去找治疗师、闺蜜。只有自己真正接纳了他们的正面评价,人生才可能逆转。

2⃣️学会释放自己,不再压抑自己

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赖以思考或表达的唯一途径——语言,只是“他者”的言说。

在我们说话,做事之前,可以先想一想,我必须,我应该……,还是我想,我可以……

如果是前者,说明我们被内在小孩控制了,我们可以释放自己,改成我想……

当我们的自我释放没有伤害到他人,让自己有成就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3⃣️学习认同自我,不再怀疑自己

施琪嘉认为,你的自我认同在哪个级别,取决于你的眼界,你的见识。增长见识除了年龄和阅历以外,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读书又是最低成本的选择。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比如,如果觉得自己内在有创伤,可以多读一些心理类的书,我们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就可以不断成长。

结语:

《小王子》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愿你我在“成为自己的决定者”的年纪和能力的时候,能够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疗愈他,并活出更好的自己。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十):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让他成为你的最佳“人生伴侣”

  

以前和女儿聊天,她说自己很自卑,很不自信,别人给她介绍条件很好的对象,她也不愿接触了解。女儿说,介绍人说她很优秀又有气质,她满脸不自信地问我:“妈,你说我有这么好吗?别人给我介绍很好的对象,我怎么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呢?” 谈心后,我一直很疑惑女儿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直到读了《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才解开了我的疑问:原来女儿心里一直住着一个“我不配”、“我不行”的、自卑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心理学家施琪嘉编著的关于心理健康的一本书。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她曾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后来又长期从事对严重人格障碍治疗的工作。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果这个内在小孩是受伤的,又如何进行疗愈让其成长为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施博士分三个章节为我们进行了讲述。第一章节:看见·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第二章节:疗愈·照顾我的内在小孩;第三章节:整合·活出爱与新生的自我,通过三个章节,作者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内在小孩的类型及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形成原因 1、内在小孩的类型 第一类型是“上帝”意向。这样的内在小孩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小公子、小公主,周围的一切全都听令于他。 第二类型是“恶魔”意向。一个经常生病或苦闹而把父母纠缠得睡不着觉的孩子常常就有一个“恶魔”般的内在小孩。 2、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形成原因。 早期不当的环境和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在不当的养育方式中,首当其冲的是疏离,其次是强烈刺激,再次还有哥哥姐姐的恶劣态度等。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这并不是溺爱。我们满足的正是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为避免形成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除了恰当的养育方式,还要保持这种养育方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 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是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 1、爱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表现为贪婪和病理性的嫉妒,所以,作者说“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么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的足够的爱”。

2、陪伴 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表现为特别黏滞、害怕分离、渴求皮肤接触、特别“作”。 3、夸奖 缺少夸奖的孩子缺乏自信,内心自卑。 前面我谈到了和女儿的那次谈心,女儿的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她怎么会有如此想法呢?这不应该呀!女儿211学校毕业,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一家待遇福利不错的大型国企,由一个小县城步入了她心心念念的号称“十三朝”的古都去工作、生活。 在我心中,女儿一直是充满着青春朝气、自信满满的阳光女孩,虽然不是出类拔萃特别优秀的孩子,但是在择业考试时也考出了全省排名16的成绩,尽管考生中不乏985名校的学生,所以女儿不该如此自卑啊! 发现了这个令我担忧的问题后,我又和她进行了一次敞开心扉的深谈。 女儿说,她上学期间一直很努力,因此大学和就业也都还比较理想。但是她不但很少听到我的夸奖,反而我常常总是给她说起同事某某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考上了多么好的大学之类的唠叨话。女儿说,我的这些做法让她很自卑,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一直没有得到我的认可,她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其实,女儿一直是一个省心的孩子,学习也很努力,周围的同事也经常向我夸奖她,她也算得上是同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或许是我过于自谦,或许我对孩子的努力早已习惯,总之我对女儿的夸奖很吝啬,也忽略了女儿的内心感受,因而造成了她有如此自卑的一个内在小孩深藏在心底。 4、玩耍 缺乏玩耍的人成年后多表现为直男,在人际关系中容易遭受挫折。 5、道歉 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常常感觉内心委屈,进而容易对其胃和呼吸系统造成伤害,也有的人会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的症状。 如果你给缺乏道歉的孩子及时回应,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使她被理解和安抚,从而得到释放。 三、释放5种情绪,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有5种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施博士针对5种情绪,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阅读此书,使我认识到对于孩子形成健康、快乐的内在小孩很重要的两个环境。 一是母亲环境。即母亲和孩子互动的一切所构成的环境,广义的母亲环境指的是一切与孩子紧密相关的事情。好的母亲环境能让孩子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二是孵化环境。当孩子破“壳”而出与外界联结以前,要有一个孵化环境。一个好的孵化环境就是鼓励、支持,就是给予力量和夸奖,给予包容和接纳。 在和女儿敞开心扉交谈后,我知道了她的心结所在,于是我诚恳地向她道歉,真诚地夸奖了她的优秀,并告诉她由于她的优秀带给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女儿长久以来的委屈终于随之释然,后来,又在我的鼓励之下,在一次全省调考中,女儿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再后来,女儿找到了心仪的对象,两个人已经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这样才逐渐把她心中“我不行、我不配”的那个小孩慢慢转变成了自信、阳光的内在小孩。 四、6种整合方法,与更好的自己融为一体 1、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身体隐藏的含义。 2、跳出现实,和内在的自己对话。 3、阅读哲学书籍。 4、冥想:聆听内心的召唤。 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记录梦、分析梦。 6、为自己找一个镜子似的人,比如良师益友。

通过整合,可以让人更加趋于完美,让人更自信,让人有更大的承受能力,也让人更具独立的人格魅力。 总之,《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心理治愈书,如果你内心深处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那么书中已经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疗愈方法;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到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母亲环境”和“孵化环境”,从而为孩子造就一个健康、乐观的内在小孩;如果你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那么就应该及时修正、补偿,使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逐步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内在小孩。 愿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内在小孩,他犹如一位最佳的“人生伴侣”,与我们如影随形,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他陪我们勇往直前并肩作战,人生一路坦途时,他与我们同沐春风共享闲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